陳寶華 孫毅志
摘要:“培育怎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育人才”是教育一直要探究的問題,在現(xiàn)階段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樹人作為一項根本的教學任務,對于有效開展中學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而文章是在教育中滲入立德樹人思想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據(jù)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大部分老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有的忽視引領作用,有的則含糊其詞,無法對學生進行明確的指導。因此為了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能夠與時代要求相吻合,本文就以作文教學方式為例,研究怎樣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思想。
關鍵詞:初中語文 作文教學 立德樹人
寫作就是以書面語言的形式進行表達與交流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人類了解世界、了解自己,開展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一個過程。合理的作文教學一定是滲入立德樹人思想的,其能夠指引學生看穿生活的表象,體會和感受生活情感,能夠讓學生說真話、訴真情,進而做到精神上的內化,對于社會和自己都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糾正思想導向,讓精神得以健康發(fā)展,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同時讓學生堅持自己的初心,看清生活當中的虛偽,觀察生活當中的善,探索世間當中的美,進而實現(xiàn)自身的“升華”。
一、調整價值取向,沖破思想的陰霾
中學生當下正處在心智發(fā)展階段,極易出現(xiàn)心浮氣躁的情況,在面對種類繁多的信息以及社會上不同價值觀的沖擊,經常難以辨別是非,容易隨波逐流,這時老師就需要知道:在培育學生自身創(chuàng)新精神的同時,不可以一味地推崇寫作本身就是自我展現(xiàn),對于學生在寫作當中肆意宣泄情緒的行為不聞不問,而應該為其提供正確的學習對象,使其能夠感知真理,體會真情,對于自己的價值取向有全新的認知,建立屬于自己的精神內核。在開展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當中,老師可以利用課本資源,找尋教育的契機。一篇簡短且精美的文章,就是一道美味的精神食糧,例如,在完成《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的教學后,老師就可以安排一道《如果我是宋濂》的作文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想象,換位思考,摒棄害怕吃苦的錯誤思想,意識到唯有具備堅韌不拔的意志,才可以達成自己對人生的追求。課本資源的開發(fā)及利用,在拉近學生和教材之間距離的同時,也能夠給老師在寫作教學當中踐行立德樹人這個教育思想提供條件,實現(xiàn)以文“化”人。
二、撥動學生心弦,演奏“真情”曲調
“情動于中”才可以“形于言”,但是,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在急于求成思想的驅使下,一些老師與學生都沉浸在研究作文速成方式,整理優(yōu)秀作文這些套路上,強硬地規(guī)范怎樣寫文章開頭、中間以及結尾,然后再使用眾多的仿寫套路,將開場作文變成了一種“新八股”。作文已經不再是社會現(xiàn)實以及內心情感的具體表現(xiàn),而是變成考試成績的“奴隸”。學生為了提高考試成績,壓制自己內心的情感,生怕其作品并不是考試作文的主流;學生為了提高成績,還會逐漸隱藏自己的思想,生怕其不夠深奧,過于片面化,最后導致思想和情感都難以得到很好的寄托。這已經不只是一個寫作的問題,其對于學生的個性形成與發(fā)展本質上就是一種扭曲,讓學生在和自己內心做斗爭的路上漸行漸遠。老師唯有注重學生的自我感受,建立起作文和學生內心的橋梁,才可以做到情感和作文有效融合,洗盡鉛華。老師可以在設計作文課程的教學當中,提出《尋一個物傳情》的寫作方案,借助一個與所寫物密切相關且可以傳達出人物情感的事物,表現(xiàn)對所寫人物真實情感的寫法,這樣來寫人敘事抒情。盡可能將實際的“物”當作突破口,打開學生的心扉,喚醒學生內心潛在的情感記憶,讓學生遵從自己內心的表達訴求。因此,在上課之前,老師可以播放班級學生的全家福,營造親情氛圍,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開始探尋生活當中一個最可以觸動內心且飽含親情的物:可以是媽媽為其親手做的糖醋排骨,也可以是爺爺每天接我回家的三輪車等。這部分物都有著屬于學生的獨一無二的生活體驗,就像《背影》這篇文章中,父親離開的背影傳遞出父親對兒子割舍不斷的親情;《阿長與〈山海經〉》當中,一部《山海經》有效地傳遞出阿長對于魯迅簡單且質樸的關愛。一個普通甚至難以記起的人物連接起了很多真實且暖心的親情故事,傳遞出一份份純真且動人的親情。借助課上和物相關的親情短片進行寫作與交流,之后,老師再進行示范演示,學生內心的情意就被激發(fā)出來,因此在課下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模仿自己在課上所看到的作文片段重新寫一篇有關親情的文章,這樣可以讓學生寫出更多佳作。
三、重視學生個性差異,寫出文字評價
通常來說,作文教學都是圍繞著“中考”這個目標去運轉的,而作文評價始終關注的都是結果,重視高分作文,發(fā)揮作文評價所具有的鑒定功能,卻忽略了作文評價本身所擁有的思想啟發(fā)、情感疏導、興趣激發(fā)等功能。面對在立意上的偏差和內容的造假,不可以都給予一票否決。著名教育家曾經說過:“人什么時候都不應著急給學生打下一個不及格的分數(shù)。成功的喜悅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精神力量。其能夠促使孩子更好地學習。不管怎樣都不要讓這股力量消失,如果缺乏這樣的力量,那么教學方面怎樣的措施都是無力回天的?!崩蠋熢跁鴮懳淖衷u價時,與學生保持著朋友的關系,借助文字來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在面對學生提出的疑惑時,要進行人文主義關懷。例如,如果察覺到一個學生在考試壓力下,開始在作文當中表現(xiàn)出自我放棄的消極情緒或是敷衍了事的心態(tài)時,教師就需要在其的本子上寫上:“努力的道路可能會很辛苦,卻也是幸福的。不要停住腳步,迷失自己,哪怕你前進得很緩慢,也不要后退!”“作文”和“文字評價”連接起了老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著名教育家曾提出:“輔導者是教育當中的‘推動者與‘協(xié)助者,對于受教育者應有足夠的信任,不求回報對其進行付出,這樣的關系會讓受教育者建立起自信心,同時充分展現(xiàn)出自己的潛能?!弊魑脑u價就需要在其中起到一個“推動”和“協(xié)作”的作用,及時地滲入德育思想。
四、找準學生心靈盲點,合理的講評啟發(fā)
假如文字評價是重視學生所存在的個性差異,那么,針對學生寫作當中體現(xiàn)出的思想誤區(qū)與心靈盲點,老師就應了解立德樹人是作文教學當中主要的價值取向,在點評時應采取有針對性的點撥,啟迪學生的心智,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更具有思辨性。作文教學本身就是一種人文關懷,使學生的情感與思想擁有更加廣闊的空間。所以,老師需要變成學生自身情感思想的喚醒者,對學生的作文要做到用心用情,從學生的角度去評價其作文。例如,在開展《尋一物傳情》活動后,我發(fā)現(xiàn)班級學生所寫的作文,并沒有全然發(fā)散思維,還是局限在家人下雨送傘、冬天送衣服的橋段,情感也通常流于形式:“忽然覺得鼻頭一酸,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來,體會到了父母濃濃的愛”。對于學生存在的這類問題,老師可以在講評期間,將親身感受作為切入點,詢問學生:“老師也想要借助物來書寫自己的外婆,我想起了兩個物,大家?guī)臀铱纯茨姆N物合適:小時候雨天送的傘、過節(jié)的新衣服?”這一問題的提出,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而對于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積極為我出謀劃策,進而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佳作。
總之,作文并非是流水線上制作出的產品,而是打開學生心扉的一把鑰匙,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階梯。語文老師作為學生內心精神的引路人與德育導師,務必要注重初中語文的作文環(huán)節(jié)教學,特別是注重作文教學當中所承載著的立德樹人任務。
參考文獻:
[1]劉化鳳.立德樹人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散文百家,2020(10):115.
[2]郭超.基于立德樹人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9):176.
[3]曾理想.初中語文課怎樣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研討[J].學苑教育,2020(16):10.
[4]陸健.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理念[J].新智慧,2020(19):5758.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