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九中 劉娟
智慧校園的建立、智慧課堂的運用,極大地改變著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考驗著教師重組資源的能力,也為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提供了契機。我校教師聚焦學情,刻苦實踐,并結合文言文教學特點,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我校高三學生的文言文積累,除課本上的名篇,很少涉獵課外文言閱讀。基于營造氛圍考慮,我們注重文言文學習環(huán)境的打造,讓學生明白:學習文言文,不只是為了高考得高分,它精神內涵深厚,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平時多閱讀、背誦,可以豐富認識,獲得生活智慧。為此,我們從《世說新語》《說苑》等中選取文言小傳記,定時推送,要求或品讀,或復述情節(jié),或譯成現(xiàn)代文。因其短小,又有人物情節(jié),學生較感興趣。學生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培養(yǎng)文言閱讀好習慣,積累文言知識,極大地提高了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以往高三的文言文教學,大多按照120個實詞、18個虛詞、四大特殊句式逐一講解,耗時長、見效慢,教師教得辛苦,學生記得更辛苦,智慧課堂背景下,我們怎么做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教學也是如此。學生之前的學習中,已掌握一些文言知識,教師只需制作文言方面的調查問卷或知識卡,把一些需掌握的信息滲入,讓學生課前作答,老師備課時打開問卷表,聚焦學情,有針對地制定教學內容,如有些實詞重點講其本義、比喻義、引申義,有些則不需要,突出重難點。再如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較易掌握,但倒裝句類型多,學生易混淆,可重點講相關語法知識、典型例句,同時打開“互動”推送屏幕,讓學生截屏保存,以便復習。
文言文翻譯一直是文言文的重難點。智慧課堂使用初期,高三某班從開學摸底考試到高三二??荚?,文言文翻譯部分就從班級均分5.6分升至7.3分,教師是如何做到的呢?
比如,文言文閱讀《宋史·譚延美傳》,把“雖盜賊無賴,亦廁其間,與屠狗販繒者何以異哉?”譯成現(xiàn)代漢語,這題失分較多,老師課前會把學生的答題拍照保存,上課全屏分享,講某生失分所在。再針對某生的答題,師生合作,做到“給分有理,扣分有據(jù)”,把“問題”放大再解決,讓學生認識到失分點,這樣引導學生思考,效果甚佳。此舉一改面批作業(yè)的局限,在智慧課堂上,放大“問題”,全員參與,認真討論,解決問題,這是提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得力舉措。
大數(shù)據(jù)分析與反饋系統(tǒng)通過對學生群體和個體學業(yè)數(shù)據(jù)的采集,為教師提供階段性學情追蹤,幫助教師精準定位學生薄弱知識點,為學生的個性化作業(yè)設置提供了依據(jù)。教師可以設置錯題重做,可以篩選精品題庫里的習題等。如高三某班在斷句及古代文化常識方面,學生知識點較薄弱,還需教師細講相關習題和方法技巧,強化相關訓練。因此,針對易錯學生群及易錯題型,教師發(fā)布有針對性的作業(yè),改善“題海戰(zhàn)術”等低效作業(yè)模式,正是提高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信息化時代,大數(shù)據(jù)的運用、智慧課堂的推廣,不僅是硬件上的突破,更是通過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助力實現(xiàn)減負增效。這就要求教師與時俱進、智慧教研,靈活運用智慧課堂,服務文言文教學,從而真正助力學生,變怕學為愛學,變難學為易學,變低分為高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智慧課堂下高三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