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麗
(山東省郯城縣第一人民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100)
腦梗塞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臨床多以中老年病人患病,隨著社會的發(fā)生,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飲食方式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導致疾病出現(xiàn)年輕化趨勢發(fā)展,且近幾年的發(fā)生率顯著上升。有報告指出[1],腦梗塞病人患病后血管內膜受損,易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從而出現(xiàn)偏癱、致殘、失語等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存質量,降低了病人的生存率。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是臨床上新興出現(xiàn)的護理干預,針對腦梗塞病人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可降低疾病的致殘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從而提升病人的康復效果,恢復病人的肢體功能以及語言功能[2]。本文抽調我院腦梗塞病人開展分析,觀察對我院腦梗塞病人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及對語言功能以及肢體功能的改善效果,具體內容概括如下文。
抽調我院腦梗塞病人開展分析,以2021年7月以內,2019年7月以后就診的資料作為樣本,予以隨機分組,對照組60 例存在男性30 例,30 例女性,總結年齡可知,≤79 歲,≥49 歲,計算中心值為(64.43±1.22)歲;實驗組60 例存在男性29 例,31 例女性,總結年齡可知,≤78 歲,≥50 歲,計算中心值為(64.37±1.36)歲。分析抽調后120 例樣本的具體信息,所有資料內容對比無差異,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
選入標準: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具備完善的臨床信息;自主簽訂試驗同意書;依從性較好;認知正常。
排除標準:意識障礙;肝腎功能異常;伴有惡性腫瘤疾病;與疾病評估標準不符;精神病史;中途退出者。
實驗組60 例通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概括如下:①穴位按摩:臨床護理人員需對病人的足三里、梁丘、曲池穴、合谷穴、太沖穴進行按壓,各個穴位的按壓時間為3 分鐘,一日2 次,需依據(jù)病人的耐受度明確按壓力度,不可過度用力造成病人不適。②肢體功能鍛煉:臨床需依據(jù)病人實際情況開展肢體功能旋律,臥床休息時可指導病人保持側臥位;如仰臥時需將肩部抬高,幫助病人舒展四肢,直至病人生命體征平穩(wěn),隨后,以健側向患側循序漸進鍛煉,以小關節(jié)向大關節(jié)鍛煉,每間隔2 小時輔助病人進行翻身,避免其出現(xiàn)壓瘡等并發(fā)癥;對病人肩部、腳趾、膝部、手指、肘部等位置按順序活動,需控制力度,以病人的耐受度為主;直至病人逐漸康復后,指導病人進行自主活動鍛煉,如穿刺、如廁、吸收、洗澡、排便等。③語言功能訓練:臨床護理人員需指導病人先行聯(lián)系單音節(jié)文字發(fā)音,隨后進行彈舌、鼓腮、噘嘴等訓練,待病人可順利完成后開展語句、詞語訓練,指導病人積極與他人溝通,從而促進語言功能康復,改善病人的交流能力。④心理疏導:由于病人對疾病的了解較少,且需長期臥床休息,其在康復期間極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緊張、易怒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向其闡述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流程、用藥效果、預后質量、不良癥狀等,并定期與病人溝通、交流,從而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告知病人疾病康復成功的案例,提升病人治愈疾病的自信心。
對照組樣本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對病人開展病情監(jiān)測、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知識普及等護理措施。
1.3.1 功能康復評估
通過Fugl-Meyer 功能評分法對病人的肢體功能進行評估,總分為100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病人的肢體功能康復越好;以漢語失語癥評估量表對病人的語言功能進行評估,包括復述、流利度、辨認、指令執(zhí)行等,總分為60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病人的語言功能恢復得越好。
1.3.2 護理滿意度
總結病人的護理滿意度指標。
收錄的所有樣本及臨床指標均進行SPSS21.0 軟件核驗,對計數(shù)% 等指標予以χ2值分析,對計量標準(±s)予以t 值核算,總結P 值范圍,若P<0.05,則研究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計算指標如下,入組前,對照組病例肢體功能評估分數(shù)為(35.72±1.56)分,病人的語言功能評估分數(shù)為(15.98±2.43)分,實驗組病人的肢體功能評估分數(shù)為(35.69±1.74)分,病人的語言功能評估分數(shù)為(15.82±2.34)分,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不明顯,統(tǒng)計學無意義(t=0.9210/0.3673,P=0.0994/0.7140);入組后,對照組病例的肢體功能評估分數(shù)為(71.01±0.82)分,病人的語言功能評估分數(shù)為(48.46±1.32)分,實驗組病人的肢體功能評估分數(shù)為(84.93±1.35)分,病人的語言功能評估分數(shù)為(55.92±1.78)分,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t=68.2634/26.0758,P=0.0000/0.0000)。
實驗組60 例中,護理滿意人數(shù)43 例,護理一般的有16例,護理不滿意1 例,總滿意度(59/60)98.3%,對照組60 例中,護理滿意人數(shù)28 例,護理一般的有20 例,護理不滿意12例,總滿意度(48/60)80%,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χ2=10.4385,P=0.0012)。
腦梗塞病人多是由于腦部出現(xiàn)血液供應問題,導致頭部缺血、缺氧,從而出現(xiàn)組織軟化或是壞死癥狀,臨床發(fā)病前需顯著癥狀,是臨床上突發(fā)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3]。腦梗塞病人多伴有肢體功能異常、語言功能障礙、突然暈厥、不省人事等情況,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降低了病人的生存率[4]。
臨床對于該病多采取對癥干預,但多數(shù)病人治療后存在偏癱、失語等后遺癥,殘疾率較高,降低了病人的生存質量,增加了病人家庭的負擔。以往的護理干預措施多以病人的病情監(jiān)測為主,忽視了疾病后遺癥的特征,從而影響了疾病的預后質量,護理效果并不理想[5]。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是臨床上新興出現(xiàn)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是針對病人開展全面、科學的個人化護理,以病人的實際不良癥狀為主,給予病人心理疏導、肢體功能鍛煉、語言功能護理等措施,進一步改善了病人的軀體功能,恢復了病人的自主神經(jīng)功能,從而提升了病人的自我管理護理能力,保證了疾病的康復效果。上述研究指標中,入組前,病人的肢體功能、語言功能評估分數(shù)對比無顯著差異,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病例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康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
所以,對腦梗塞病人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軀體功能,促進病人的康復效率上升,進一步提升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緩解了家庭的壓力。與傳統(tǒng)護理干預措施對比,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臨床上應用后提升了病人的運動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緩解了病人精神壓力,提升了整體護理效果,保證了整體護理水平,降低了病人的殘疾率。
綜上所述,對我院腦梗塞病人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較高,降低了病人的殘疾率,保證了疾病的抗效果,進一步提升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臨床需積極重視并加以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