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君,李仝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腫瘤血液科,北京 100020)
惡性黑色素瘤(簡稱惡黑)是一種起源于痣細胞和黑色素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惡黑是最致命的皮膚癌[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全球范圍內(nèi),2018年估計有91 000例被確診為惡黑,9 300例死亡[2]。其病因復雜多樣,涉及遺傳、日光照射、痣細胞變異等多個方面[3-4]。但隨著醫(yī)學的進步,目前的療效已越來越好,根據(jù)美國最新統(tǒng)計,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平均生存期由過去不到6個月,達到現(xiàn)在的5年生存率91%水平[5]。
黑色素瘤通常位于皮膚、眼睛的脈絡膜、腦膜和肛門邊緣[6]。與白種人不同,黃種人黑色素瘤絕大多數(shù)來自四肢末端的皮膚,如手、足底、指甲蓋下的位置,部分來自于黏膜,像鼻腔、口腔、食道、結直腸、陰道等部位,尤其是陰道和直腸,部分陰道惡黑的患者表現(xiàn)為絕經(jīng)后出血,極易誤診。西醫(yī)治療惡黑主要是通過手術切除、免疫治療、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的綜合治療。對于早期患者,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對于失去手術時機或發(fā)生轉移者,可聯(lián)合使用放療、化療、免疫或靶向治療。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黑色素瘤內(nèi)科主任郭軍[7]闡述了兩項新技術,一是隔離肢體熱灌注化療,二是口服針對KIT基因突變的分子靶向藥物,這兩種新技術的應用,不僅給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更為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李仝教授現(xiàn)任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腫瘤血液科主任,主任醫(yī)師,教授,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醫(y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30年,治學嚴謹,臨床經(jīng)驗豐富,擅長應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惡性腫瘤。筆者有幸跟隨導師學習,臨床所獲頗豐,現(xiàn)將導師治療惡黑兩則驗案進行整理,并附以個人心得體會,報告如下。
1.1 病案1 患者女性,61歲,退休。2018年5月22日于山東齊魯醫(yī)院行陰道前壁下段腫物切除,腫物大小約2 cm×1 cm,術后病理:陰道惡黑(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入組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臨床試驗:隨機分至干擾素組。2018年12月24日開始PD-1+阿昔替尼治療。2個月前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于山東齊魯醫(yī)院檢查,診為陰道惡黑復發(fā),未予治療,為求進一步治療,就診于本科門診。
初診(2019年3月12日):刻下癥見呈輕度焦慮抑郁狀態(tài),描述病情時聲淚俱下,平素性急、容易生悶氣,自覺口干不苦,胃脘部不適,平素不喜飲水,手指顏色發(fā)紅,皮膚瘙癢,偶有烘熱汗出,眠可,夜尿可,全身怕冷嚴重。婦科B超提示復發(fā)后腫物直徑約1 cm。舌暗紅,舌邊有瘀點瘀斑,苔黃膩,脈弦滑。西醫(yī)診斷:惡黑。中醫(yī)診斷:癥瘕;辨證:濕熱內(nèi)蘊,陽郁不伸,治以疏肝理氣解郁,清熱利濕溫陽。方以茵陳五苓散合陽和湯加減:茵陳15 g,薏苡仁 30 g,車前子 10 g,益母草 15 g,附子(先煎)20 g,鹿角膠(烊化)12 g,黃芪 30 g,當歸 12 g,炒白術20 g,茯苓 15 g,柴胡 12 g,白芍 15 g,干姜 10 g,熟地黃 15 g,炙麻黃 6 g,黃連 6 g,肉桂 10 g,杜仲15g,莪術15g,焦山楂15g,雞內(nèi)金15g,山慈菇12g,陳皮12 g,白芥子10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武火煎煮,水開后轉為文火煎煮15~20 min,倒出藥汁,早晚分服。囑其避風寒,節(jié)飲食,調情志。
2診(2019年3月26日):烘熱汗出較前緩解,手指顏色減輕,服藥后腸鳴腹瀉,伴見乏力,夜尿可,舌暗紅,苔黃,舌下絡脈迂曲,脈弦滑。處方:上方去鹿角膠、當歸、白芥子、炙麻黃,附子減量為10 g,加木香 10 g,半枝蓮 15 g。14劑,水煎服,煎法及服藥注意事項如上。
3診(2019年4月9日):服藥后病情平穩(wěn),心情轉好,食欲變佳,夜尿可,全身怕冷較前緩解,皮膚偶感發(fā)癢,下腹偶覺疼痛,舌質暗淡,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數(shù)。處方:上方加炙甘草10 g,貓爪草15 g。14劑,水煎服,煎法及服藥注意事項如上。
4診(2019年5月17日):服藥后病情平穩(wěn),偶感氣短腰酸,腹部下墜,陰道偶見血絲,舌暗紅,苔黃,舌下絡脈迂曲,脈弦。處方:上方去熟地黃、附子、杜仲、薏苡仁、焦山楂、雞內(nèi)金,改干姜為炮姜,加姜半夏 12 g,桃仁 12 g,澤蘭 15 g,升麻 10 g,續(xù)斷15 g,砂仁10 g。14劑,水煎服,煎法及服藥注意事項如上。
服藥后腹脹消失,氣短消失,未見陰道出血,復查婦科B超,提示腫物直徑小于1 cm,后間斷門診復診,口服中藥治療。
按語:患者61歲,仍具有更年期綜合征的軀體表現(xiàn):潮熱、多汗、夜間盜汗,而且伴有發(fā)怒、易煩躁、焦慮,甚或輕微抑郁等情緒障礙。更年期婦女情緒容易波動,多憂思郁怒,憂思傷心,郁怒傷肝,心肝兩傷,因肝藏血心主血,血無所主則妄溢,不能藏則橫行,則入經(jīng)絡留臟腑,滋生此病。方中柴胡、木香、砂仁、升麻疏肝理氣;薏苡仁祛濕清熱,和中健脾,脾健則能運化陰陽,陰陽和而氣行;茵陳、車前子清利濕熱,兩藥可使?jié)駸嶂皬男”愣?,合益母草活血化瘀;黃芪量大為君,取其“氣行則血行”之意;鹿角膠合當歸補血活血,祛瘀生新;附子、干姜、肉桂引火歸元,合熟地黃、杜仲補益肝腎;炒白術、茯苓、雞內(nèi)金、焦山楂健脾祛濕;山慈菇、白芥子、貓爪草清熱解毒,散結抗癌。故取得一定療效。1.2 病案2 患者女性,61歲,退休?;颊?001年因左足拇趾灰指甲在當?shù)蒯t(yī)院行拔甲術,術后局部壞死,行左足拇趾第一趾節(jié)截趾術。2017年發(fā)現(xiàn)殘端黑斑,2018年9月發(fā)現(xiàn)黑斑增大伴破潰滲血。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行活檢術,病理示:惡黑。2019年1月2日全身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示:左足病變,左腹股溝淋巴結轉移。2019年1月17日于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骨科行左足腫物擴切2 cm+左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2019年2月11日開始行PD-1免疫治療。2019年4月復查未見復發(fā)及轉移征象。2019年7月20日復查:腹腔及盆腔計算機斷層掃描(CT):左髂血管旁淋巴結較前明顯增大。2019年8月5日于北京南郊腫瘤醫(yī)院行左髂血管旁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病理示:左側閉孔淋巴結可見腫瘤轉移(1/9),轉移瘤累及淋巴結被膜外。2019年9月16日—2019年10月18日放療25次,現(xiàn)仍行PD-1治療,已行13次。為求進一步治療,就診于本科門診。
初診(2019年10月22日):乏力,惡心,厭食油膩,口淡無味,全身畏寒怕冷,左腿發(fā)軟怕涼尤甚,左側腹股溝處腫痛,大便可,平素好生氣,舌胖大,舌質淡,苔黃燥少津,舌邊有瘀點瘀斑,脈弦數(shù)。西醫(yī)診斷:惡黑。中醫(yī)診斷:癥瘕;辨證:脾腎陽虛,肝郁氣結,治以溫腎陽,散郁結。方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合逍遙散加減。處方:黃芪30 g,當歸12 g,白術15 g,茯苓 15 g,炙枇杷葉 15 g,麥冬 15 g,蛇莓 20 g,太子參 12 g,川牛膝 10 g,仙茅 10 g,杜仲15 g,木香 6 g,柴胡 12 g,焦山楂 15 g,雞內(nèi)金 15 g,煅赭石(先煎)15 g,姜半夏 12 g,沙棘 6 g,砂仁10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武火煎煮,水開后轉為文火煎煮15~20 min,倒出藥汁,早晚分服。囑其避風寒,節(jié)飲食,調情志。
2診(2019年11月15日):近期因勞累而乏力加重,口淡無味較前減輕,怕冷較前緩解,偶見烘熱出汗,左側腹股溝處腫痛減輕,近期大便溏,頸部皮疹瘙癢,眠差,嘴唇色暗,手掌色暗無光澤,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細弱。處方:上方黃芪改為45 g,白術改為炒白術20 g,去煅赭石、沙棘、砂仁、蛇莓、杜仲,加白芍 15 g,熟地黃 15 g,陳皮12 g,桃仁12 g,澤蘭 15 g,續(xù)斷 15 g,山藥 15 g,五味子 10 g,白花蛇舌草30 g,仙鶴草30 g。21劑,水煎服,煎法及服藥注意事項如上。
服藥后左側腹股溝處腫痛減輕,復查腹腔及盆腔CT示:左髂血管旁淋巴結較前明顯縮小,后間斷門診復診,口服中藥治療。
按語:患者放療25次后出現(xiàn)乏力,惡心,厭食油膩,口淡無味,怕冷,左側腹股溝處腫痛,左腿發(fā)軟怕涼,大便可。舌胖大,舌質淡,苔黃燥少津,舌邊有瘀點瘀斑,脈弦數(shù)。全身乏力、舌有瘀點瘀斑乃氣機郁結,運行不暢之征;口淡無味,全身畏寒怕冷為脾腎陽虛之象。故治以溫腎陽,散郁結之法。方中黃芪、當歸補虛助陽。因患者全身畏寒怕冷,左側腹股溝處因淋巴結轉移腫痛,仙茅辛散燥烈,善補命門而興陽道,可以祛寒濕,川牛膝活血通經(jīng),疏利降泄,合蛇莓清熱涼血,消腫解毒抗癌;左腿發(fā)軟怕涼,故用川牛膝合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白術、茯苓、焦山楂和雞內(nèi)金健脾和胃。炙枇杷葉、姜半夏和胃止惡,砂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之功,與煅赭石重鎮(zhèn)降逆止嘔互助起效。太子參補氣而不會壅遏氣機,合麥冬養(yǎng)陰生津。復診時乏力加重,故加大黃芪用量;患者便溏,改白術為炒白術健脾止瀉;加入仙鶴草30 g,一方面取其解毒補虛之效,另一方面收澀止瀉。患者嘴唇色暗,手掌色暗無光澤,此為瘀血阻絡之象,因此加大活血祛瘀的力度,使用桃仁和澤蘭,使瘀走下焦;將蛇莓換為白花蛇舌草,交替變換使用解毒抗腫瘤藥物,避免產(chǎn)生藥物耐藥性。
惡黑中醫(yī)尚無相應的病名,因其可為肉眼所觀察,大多歸為積證、癥瘕的范疇?,F(xiàn)代大量研究表明,惡黑多由黑痣發(fā)生病變而來,而此黑痣則是古書所記載的“黑子”“黑痣”。《外科正宗·黑子》曰:“黑子,痣名也。此腎中濁氣混濁于陽,陽氣收束,結成黑子,堅而不散。”本病的發(fā)生是以外因,如摩擦、日光、外傷為主,但必須通過“正虛”之內(nèi)因而起作用?!吨T病源候論·黑痣候》中提到:“有黑痣者,風邪搏于血氣,變化生也。夫人血氣充盛,則皮膚潤悅,不生疵癮。若虛損則黑痣變生?!闭f明其病機以素體虛弱為前提,外邪如風、水、痰、濕結聚經(jīng)絡臟腑,營衛(wèi)之氣運行受阻,氣滯血瘀,壅而化熱生毒,形成黑色腫物,繼而熱毒壅盛而腐肉成血成膿。中醫(yī)治法以祛邪扶正為治療大法,主張健脾補腎、活血化瘀。
李仝教授認為,惡黑的形成,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宋代陳無擇認為,情志活動乃人之常情,當人體受到外部情景觸動時,內(nèi)在臟腑氣機首先發(fā)生變動,然后才產(chǎn)生相應的情志變化并且通過各種表情動作外顯出來[8]。七情太過,內(nèi)傷臟腑可造成各種疾病。然情志致病最易損傷肝臟,正如喬明琦所講“多情交織,共同致病,首先傷肝”?!夺t(yī)學正傳》曰:“積者跡也,挾痰血以成形跡,亦郁積至久之謂。”表明有形腫物的發(fā)生,多由瘀血久留,日久發(fā)病,與肝的生理功能相關。李仝教授認為,情志失調,首先損及肝的生理功能,肝失疏泄,沖任損傷,全身之血不能按時、按量、按需調節(jié)分配,則會出現(xiàn)血不循經(jīng),瘀滯成形,故情志因素為惡黑形成的誘因。
李仝教授認為,肝經(jīng)循行于人體的足部、陰器及頭部,與已提及到的惡黑好發(fā)于耳后、陰部、足底相吻合,為其從肝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痰濕是惡黑發(fā)病的基礎,其來源有二,除外先天遺傳的痰濕體質,與之最為相關的因素就是飲食不節(jié)。飲食不節(jié),嗜食肥甘厚味,日久中焦運化無力,釀濕生痰阻滯氣機,水液代謝失調,從而滋生痰濕。李仝教授認為,痰濕是惡黑形成的關鍵因素,其貫穿于惡黑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毒址桨l(fā)揮》曰:“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睔鈾C郁滯日久容易生熱化火,凝痰成結,化生痰毒,致使痰結內(nèi)生;痰濁生成后,由局部向周圍浸漬蔓延,積于臟腑,流注脈絡,更容易阻滯氣機的運行[9]。李仝教授認為,惡黑本身來源于人體正常的組織細胞,受外邪的影響,津液結聚化生痰濕,痰瘀攜裹癌毒而成積,破壞陰陽平衡,形成癌腫,這證明了痰濕與惡黑的形成有關。又因痰濕可以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故惡黑的復發(fā)轉移也與之關系密切。惡性腫瘤最本質的特點就是轉移,《靈樞·百病始生》云:“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碧禎裼舴e,日久化熱,煉津成痰,如此反復,形成惡性循環(huán),加重惡黑的病情。
惡黑是個體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危險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發(fā)病率在世界范圍內(nèi)呈穩(wěn)步上升趨勢[10]。李仝教授認為,惡黑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生存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中醫(yī)治療方面,李仝教授提出從肝論治,多從疏肝理氣、清利濕熱、活血化瘀入手,不忘補脾益腎,解毒抗癌;選方以逍遙散加減為主,中藥多選用入肝經(jīng)的藥物,如柴胡、枳實、砂仁、升麻、紫蘇子、陳皮、香附、川芎等。通過引經(jīng)藥物的使用,使諸藥直達病所,增強療效。李仝教授在治療惡黑用藥時有一個重要特色,即使用山楂和沙棘,山楂和沙棘中都含有較為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C具有維持皮膚健康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減少黑色素的合成,具有抗紫外線損傷誘導的抗氧化保護作用。有文獻表明,補充維生素C可以調節(jié)炎癥細胞因子的分泌,減少黑色素瘤的轉移,降低腫瘤的生長[11]。
另外,李仝教授還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導,李教授解釋道,患者的負面情緒造成肝氣郁滯,進而加重軀體方面的不適,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對于疾病的治療是不利的。從肝論治惡黑,其療效良好。筆者希望能為惡黑的中醫(yī)治療提供新思路,若能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解毒增效的優(yōu)勢,惡黑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會有一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