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琪
(南京市鼓樓區(qū)婦幼保健所,江蘇 南京 210000)
齲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齲病在預防的過程中是長期研究的重要話題,本文對齲病的危險性預測檢測指標進行綜述,為臨床方面預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參考基礎。
兒童齲齒是兒童階段并且較常見的一種世界性流行疾病,由于患有疾病而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的人相對比較多,同時會伴隨牙痛以及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的日常生活遭受到影響,包括進食、睡眠以及講話、健康等多個方面。近些年西方國家齲病的患病率逐漸下降,但是整體的情況相對來說仍然是比較嚴重[1]。
很多人認為,兒童齲齒的產生和具體的喂養(yǎng)方式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實際上喂養(yǎng)方式本身不會成為兒童齲齒的危險因素,但是喂養(yǎng)方式和齲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同時會存在眾多的生物變量,包括變形鏈球菌、發(fā)育不全、還有糖的攝入量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導致患病時間受到延長,同時會促進兒童齲病問題的產生,成為相關的一些影響因素。相關調查分析發(fā)現,母乳喂養(yǎng)時間超過12 個月,成為了兒童齲齒的重要危險因素。對一批兒童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母乳喂養(yǎng)和人工喂養(yǎng)的兒童,在患有齲齒的概率方面差異不大,而喂養(yǎng)時間不足12 個月的兒童患有齲齒的概率小于母乳喂養(yǎng)超過12 個月的兒童患有齲病的概率,會隨著母乳時間的延長而相對應的提高,這可能是由于在12 個月之后乳磨牙開始萌出,對于細菌的定植提供了一定的條件[2]。
包括夜間喂養(yǎng)以及進食甜點次數太多和奶瓶中加糖等不良的喂養(yǎng)習慣,被認為和兒童齲齒問題的產生存在明顯的關聯性。通過對一批兒童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夜間喂養(yǎng)次數比較多的兒童,患有齲病的概率也會比較高,抱奶瓶入睡的兒童患齲率也會比較高,這可能是由于在入睡時兒童的吸吮動作停止,唾液的分泌量減少,流速降低,緩沖作用下降,導致很多奶或者是糖類在兒童的牙面上滯留,為一些齲病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另外,相關方面的研究人員也報導了兒童齲齒和夜間喂養(yǎng)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研究的結果表示沒有齲病的小組中很多的兒童并沒有夜間進食的習慣,夜間喂養(yǎng)和兒童齲齒的發(fā)生方面存在一定的統(tǒng)計學價值。由于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營養(yǎng)學方面,他們不可能將含糖的物質從他們的食譜中完全取消,因此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糾正兒童存在的一些不良喂養(yǎng)的習慣,盡量去控制進食的次數,達到齲病的控制目標[3]。
食物是牙菌斑生物膜內細菌代謝的底物,能夠為細菌提供生長和發(fā)育的營養(yǎng)和能量,讓細菌能夠在人體的牙齒表面實現定植、生長和發(fā)育,食物的致齲性和眾多的因素存在關聯性,包括食物本身的成分以及食物的理化性能,在這些因素中,食物的糖分成為了主要的因素。飲料中的有效致齲成分并不低于固體,含糖食物很多,飲料的pH 比較低,為致齲菌的定植提供了大量的有利條件。相關研究分析發(fā)現,對于患有齲齒的兒童進行為期一天的飲食回顧研究,患有齲齒的兒童和不患有齲齒的兒童,在軟飲料以及巧克力的攝入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性,進食甜品和含糖的飲料頻率和兒童齲齒的發(fā)生率存在明顯的關聯[4]。
對于兒童來說,來自家庭,尤其是母親的影響極大,研究發(fā)現母親本身的文化程度和兒童齲齒的發(fā)生概率正相關,一般低學歷的母親所帶的兒童,患有兒童齲齒的概率要明顯的比高學歷母親的兒童高。對一些兒童及母親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母親患齲病的兒童菌斑產酸能力和兒童患有齲齒的概率要比母親無齲病組的兒童更高,這就表示母親本身對患有齲病情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兒童齲病的發(fā)生概率。在研究中將唾液皮質醇作為生物標志物來評估母親的壓力和兒童齲病之間存在的關聯性,結果顯示有患齲兒童的母親本身的唾液皮質醇水平就比沒有齲病的兒童母親高。唾液皮質醇水平存在差異性,患齲病兒童的唾液皮質醇水平要比沒有齲病的兒童更高,這表示唾液皮質醇可能會對兒童齲齒疾病的發(fā)病率產生影響,母親的壓力也會對兒童齲病的發(fā)病率產生影響。調查研究發(fā)現,兒童齲病的發(fā)生和兒童的母親參加工作的頻率不存在關聯性,但和家庭結構存在關聯性[5]。一般來說,單身的母親所帶的兒童和雙親環(huán)境中母親就業(yè)的兒童在兒童齲齒的發(fā)生方面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是由于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兒童本身缺乏足夠的家庭關注,為了防止兒童齲齒疾病的產生,要注意兒童的口腔健康情況,同時也要提高兒童家庭的口腔衛(wèi)生意識水平。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研究顯示在家庭中存在長期的老年人照顧兒童的群體中,兒童齲齒率較未接受老年人長期照顧的兒童齲齒率高,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對兒童口腔衛(wèi)生習慣問題缺乏關注。在刷牙干預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喜歡甜食,睡前吃含糖食物,刷牙次數及方法不規(guī)范的兒童更易發(fā)生齲齒。兒童應該在第一顆乳牙萌出(約6 個月大)就要家長開始承擔起幫助兒童刷牙的習慣,以清除聚積較多的牙菌斑,防止齲病的發(fā)生。2 歲開始兒童需要在家長指導下刷牙,直至7-8 歲家長每天檢查兒童的口腔,通過是否殘留牙菌斑來判斷刷牙的效果。通過家長正確引導,每天刷牙至少兩次,每次不少于3 min,進食口后漱口和使用牙線,睡前養(yǎng)成刷牙的習慣。正確刷牙是預防兒童齲齒的一個有效方法,也是兒童最能接受的口腔清潔方法。
變形鏈球菌是一種比較正常的口腔菌群,產酸耐酸性成為了公認的導致齲病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相關方面的研究分析發(fā)現,唾液中的變形鏈球菌的濃度隨著齲病程度的不同而相對應的產生了變化,不同的齲病程度個體口腔中的變形鏈球菌的致齲能力也大不相同,就表示齲病的發(fā)生及嚴重程度和變形鏈球菌的攝取性存在緊密的關聯性。同時相關方面的研究表明,針對兒童齲齒和沒有齲齒的兒童牙菌斑中分離純化的變鏈菌成酸能力和生長情況等多個方面的分析表明,兒童患齲率要比無齲組的更高,表示兒童齲齒的發(fā)生概率要和變形連珠菌株的差異性存在關系。另外還有研究分析發(fā)現,變鏈細菌組的DNA 多態(tài)性和兒童齲病存在關聯性,而無齲組的變量基因型分布情況并不相同,個體攜帶基因型的種類和齲能力存在關聯性[6]。近些年來,針對非致齲性的變形鏈球菌取代致齲性的變形鏈球菌的研究工作成為了熱點的話題,但是相關方面的報道仍然比較缺乏,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上世紀中期,有一些學者認為乳桿菌是齲病產生的主要因素,但是現在的研究分析發(fā)現乳桿菌在產生齲病的過程中,作用并不是十分明顯,不是最主要導致齲病的病原菌,但是在已形成齲病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牙本質齲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旦齲病損害產生,唾液中的乳桿菌就會產生極大的變化。同時研究發(fā)現乳桿菌本身的耐酸力比較強,在強酸環(huán)境下,不但能夠生存,同時也能夠繼續(xù)發(fā)酵糖并產酸,參與齲病的發(fā)展,一旦飲食中的蔗糖含量提高,在口腔中存在乳桿菌的數量就會相應增加,如果齲病經過修復處理,滯留乳桿菌的部位消除之后,數量就會相對應的下降。另外有一些研究表明,唾液乳桿菌的含量在不同的兒童中差異明顯,患者情況越嚴重,乳酸菌的含量越高,同時也不會受到年齡以及性別方面的影響。有研究報道分析發(fā)現,從健康人群中的牙菌斑篩選出了一株具有潛在益生性的發(fā)酵乳桿菌,這種菌能夠抑制齲病相關的鏈球菌的菌株成長,從而使齲病的發(fā)生概率得到相對應的控制。除此之外,針對一些專業(yè)的研究還發(fā)現兒童唾液中的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分布狀況表示兩組兒童的唾液乳桿菌雙歧桿菌的含量差異明顯,無齲組的唾液乳桿菌以及雙歧桿菌含量要比齲病組的顯著高,這就表示該年齡段的兒童唾液中兩種益生菌可能會使齲病易感性降低,影響乳桿菌及其下屬分類的菌種相關作用,可能會同時存在不良作用,但是當前國內外針對相關方面的研究還有待于完善。
實際中,針對兒童齲病的危險性預測過程當中,本身體現出長期性的特點,與此同時對于齲病預防措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這會對兒童以及存在特殊保健需求的人群產生相對更加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當前學齡前兒童的患有齲齒概率要比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中規(guī)定的指標更高,我國的口腔醫(yī)生,尤其是兒童口腔科,還有口腔預防科的專業(yè)人員明顯存在不足之處,他們在對于指定高發(fā)危險性兒童進行識別的過程中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將有限的資源用于更有效的治療和預防齲齒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不但能夠對兒童齲病的相關問題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還可以為后續(xù)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參考的基礎依據,體現出良好的效果,并且保障醫(yī)學界實現更加順利的進步,推動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