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狀元坊小學 張 鵬
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編制成了他們喜愛的繪本故事,這一變化改變了以前圖文形式單一的內容體系,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長期單一地使用繪本故事會造成學生的興趣下降。寓言故事作為文學體裁的一種,結構簡單,且能將深刻的道理通過借喻的手法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故事往往生動有趣、發(fā)人深思、可讀性強,深受學生的喜愛。因而,寓言故事不失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需進一步培養(yǎng),通過寓言故事來讓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內容,是讓學生聽懂課堂、聽好課堂的有效方式。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頭,可為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學時,課堂的導入尤為重要。而寓言故事本身具有道理性和趣味性,可以作為教師的導入材料,同時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一種好的教學資源。
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二課《拉拉手,交朋友》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聯(lián)想有趣的寓言故事——《狐貍交朋友》進行講解,完成課堂內容的教學。教具可以是一個狐貍布偶?!巴瑢W們,大家都知道狐貍嗎?”通過詢問,教師與學生產(chǎn)生了互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敖裉煳覀兪紫葋碇v一個小狐貍交朋友的故事?!庇稍⒀怨适鲁霭l(fā),進而引申到今天的主題。“小狐貍一個人在家里玩耍,但看著別人都有小伙伴陪伴,就下決心也要出去交朋友。狐貍走著走著,來到了小溪邊,看到小豬和小鴨在玩游戲,就走上前去說道:‘可以和我做個朋友嗎?’小鴨跳了起來,回答說:‘不可以,一遇見你就很倒霉?!∝i連忙說:‘你上次說嫌我臟。’說完,小鴨和小豬就離開了。同學們,誰能說說為什么小鴨和小豬都不愿意跟小狐貍交朋友嗎?”這里就寓言故事的內容向學生提出了問題,從而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以此達到教育的目的。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合理地挑選與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內容相匹配的寓言故事拓展教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也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教師可利用針對性強且符合教學主題的寓言故事,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理解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學習的動力。同時,借用寓言故事呈現(xiàn)出的道德與法治內容,能夠讓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社會狀況,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以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十課《吃飯有講究》為例,其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大部分學生還不知道什么叫習慣。因而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習慣》這個寓言故事來教學。這個寓言故事中,馬對豬說了這樣一句話:“安逸,這是你的習慣。作為馬,我們習慣的就是奔馳。所以,就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也隨時準備奔馳?!苯處熥x完寓言故事后,可以追問學生:“奔馳是馬的習慣,所以它連睡覺的時候都隨時準備奔馳。我們要想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只需要吃飯時注意一下就可以了嗎?那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怎么做呢?”繼而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明白要如何去做。寓言故事豐富了課堂內容,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內容本身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的時候,有時會把握不住重要內容,且對重要知識點理解不夠深刻。有些照本宣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形式更是使得學生難以捕捉到課堂的主題內容,無法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的教育意義,不利于真正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其實教師在教學時,有些時候可以用一個寓言故事貫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便整合分散的教學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這樣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又使得教學內容充滿了立體感。
在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十課《傳統(tǒng)美德 源遠流長》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搜集好關于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寓言故事,然后在課上通過表演的形式將自己搜集的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寓言故事呈現(xiàn)出來。學生不僅學到了教材上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知識,更了解到了教材沒有涉及的傳統(tǒng)美德,加深了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個個寓言故事將這節(jié)課串聯(lián)起來,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美德的學習感悟。
教師要想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除了要有引人入勝的導入和豐富精彩的教學過程,還必須有一個回味無窮的總結,這樣課堂教學的布局會更加地合理、完整。那么教師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完美,更具有深度,除了可以選擇一些有教育警醒意義的名言警句或者生活案例之外,還可以選用一些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來營造探究氛圍,以達到發(fā)人深省、余音不絕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一課《我們的好朋友》時,教師總結升華教學主題時可以講述《真朋友、假朋友》這個寓言故事。講完故事后,可以引導學生合作探討:(1)從這則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2)你覺得故事中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說說理由。(3)你想要一個真朋友還是假朋友,為什么?(4)怎樣才能成為別人的真朋友?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學生既鞏固了本堂課所學的知識,又明白了如何去成為他人的真朋友,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使得課堂效果回味無窮,升華了教學主題。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不是將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制定的條條框框進行盲目學習。作為教師,要結合新的課堂教育方法,進行新的課堂構思,從而形成完整的課堂結構,同時還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方式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的教育意義。寓言故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將道德與法治課堂與寓言故事相結合,進而延伸到生活中去,豐富了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提高了課堂教育水平。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反應,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在運用通俗易懂的寓言時,教師也要注意與課堂主題的關聯(lián),如果只注重課堂的形勢,而忽略課堂的實際效果,對于學生而言也是百害無一益的。因而,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要注重合理有效地運用寓言故事,從而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豐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