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實驗小學,江蘇蘇州 215200)
單元是一個整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架構(gòu)基于單元主題的知識網(wǎng),根據(jù)主題之間的關聯(lián),將各部分知識進行整合。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學習主題大體圍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在其引領之下,細分出各個密切關聯(lián)的小主題。而單元主題強調(diào)的是在各個課時中蘊含的核心思想,指向語言意義、文化意識和精神價值。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曾說:“單元是一種學習單位,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學習事件、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彼越處熜枰w把握,以單元主題為線索,開發(fā)、重組與之相關的教學內(nèi)容。
為了實現(xiàn)教材的高效整合,教師不僅要反復通讀每一冊教材,對相關話題之間的關聯(lián)了如指掌,還要有清晰的思維架構(gòu),內(nèi)化每一個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提綱挈領,靈活取舍,以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
以譯林版《英語》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My dad is a doctor”為例,這一單元主要談論父母的職業(yè)。為了凸顯小學英語教材的整體性、融合性和連貫性,教師可以將書本上的各個小單元前后銜接,形成呼應,進而有效對接。這冊書的第一單元介紹了家庭成員,第二單元則涉及形容身高、體形的詞匯,如tall、short、fat等。另外,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還提到“can”的用法,所以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把這三個單元的內(nèi)容統(tǒng)整在一起,循序漸進,溫故知新,以“my family”為主線,兼顧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發(fā)展;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體設計和規(guī)劃學習進程。在活動中,教師可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交流、分享,促使其認知發(fā)生遷移,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英語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表現(xiàn)性任務是專為學生而設計的作業(yè),旨在通過學生的表現(xiàn)性行為,檢驗學生對特定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表現(xiàn)性任務的設計是表現(xiàn)性評價的依據(jù),因此,能否設計出適合的表現(xiàn)性任務是表現(xiàn)性評價是否可信和有效的基本前提,也是表現(xiàn)性評價是否得以具體實施的重要保障。表現(xiàn)性任務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原則一:與目標相匹配。在思考和設計任務時,教師必須采用逆向思維,即“以終為始”,從學習目標開始逆向思考。學生掌握得好或不好從何體現(xiàn)?我們能否找出并掃除影響進一步學習的主要障礙?例如,本堂課一開始,教師就告知了本課最終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即根據(jù)所學,設計繪本故事“My super________”并展示、分享。明確預期結(jié)果后,教師再來確定合適的評估依據(jù)和設計學習任務。只有在我們明確了預期結(jié)果,搞清楚它們意味著什么之后,才能真正地設計好這堂課的表現(xiàn)性任務。一個清晰的目標能幫助我們在設計時有所側(cè)重,進而有目的地引導行為朝預期的方向發(fā)展。
原則二: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對于學生來說,有趣的情境能把他們吸引到任務中來。例如,本課中教師分享了英國畫家安東尼·布朗的英文繪本故事——My Mum,并根據(jù)教學做了一些改編。書中的超級媽媽在生活中扮演了太多的角色,改編后的故事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其實我們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超級爸爸”“超級媽媽”“超級爺爺”或“超級奶奶”,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做一回小作家,圖文并茂地介紹自己的“超級家人”。這樣的任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發(fā)揮。學生能夠很欣然地接受并參與這樣的任務,同時,這樣的學習任務也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理解、消化、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總之,當我們對表現(xiàn)性任務的設計從追求單一的結(jié)果轉(zhuǎn)變?yōu)樽非筘S富多彩的過程時,一切便能水到渠成。
我們的教學評價體系應像導航系統(tǒng),給學生一個路標,讓學生知道要往哪里去,所以我們的課堂要“有意識”,而不能“憑感覺”。通過目標引領,評價驅(qū)動,教師才能促使教學實現(xiàn)“螺旋式”上升,切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表現(xiàn)性評價是20 世紀90 年代早期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評價方法。它通過觀察學生在實際任務中的表現(xiàn),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發(fā)展水平做出價值評判。學生必須獨立找出答案或用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來證明所學成果,而不是在規(guī)定好的選項中選擇答案。表現(xiàn)性評價要求學生直截了當?shù)卣故舅麄兯莆盏闹R,并在實際操作中,利用所學知識,發(fā)揮才能。
本課一開始,教師除了告知本課最終需要完成的任務外,還簡單地介紹了任務評價的要求:先從drawing(繪畫)、writing(寫作)、speaking(表達)三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再在小組交流時讓同伴互評,以此讓學生明確要求,心中有數(shù)。
我們的英語課堂應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通過評價任務和評價標準的介入,收集、分析、反饋和解釋學生的學習信息,以此反思、改進教師的教學。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評價活動往往會在一節(jié)課或一個單元結(jié)束后進行,錯過了評價的最好時機。評價應該是推動學習的動力,而非“跟著火車頭的車廂”。想要充分發(fā)揮教學評價的推動力,必須讓評價貫穿教學始末,做到教、學、評一致。例如,在本堂課中,每當學生完成一個“小任務”時,教師都會根據(jù)學生在任務中的表現(xiàn),做出一定的評價,如寫出1~5個家庭成員的單詞,給1個蘋果涂色;寫出6個或以上的,給2個蘋果涂色。這樣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教師請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繪本,提供適當?shù)腻憻挋C會,讓他們綜合運用所學語言。
表現(xiàn)性評價一方面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學以致用,逐步縮小與課程標準要求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教師對教學方案做出改進。課前,教師嘗試清晰地勾畫出學生學習后的預期學習效果,并對學生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做出明確的要求。有了這樣明確的教學目標、評價任務之后,教師才能在較大程度上減少教學過程中的“無用功”。從“今天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到“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多少”的思想轉(zhuǎn)變,其實正是人們從關注教師走向關注學生的過程。只有心里真正地為學生考慮,我們的教學才能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底”。對“人”的關注、對“底”的把握能讓課堂變得生動、有效。這種“有效性”是基于教師的專業(yè)自信,有了明確的評價依據(jù),把握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的心里便有底了。
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學科教育,而表現(xiàn)性評價正是連接二者的橋梁??此瓶臻g在課堂,時間在學習,實則指向邈遠的人心深處。從學生的心靈出發(fā),使其體會學習的快樂,感受同伴的友善,沐浴師愛的溫暖,這既是科學精神,又是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