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馳(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油滴釉也叫天目釉,屬于黑釉的一種,出現(xiàn)于宋代,宋代點茶和斗茶風氣盛行?!ūK’興盛于兩宋,元代中后期趨于哀落,明末清初停燒。建窯主燒茶盞,故稱建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建窯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一直以來它以燒造風格獨特的黑釉茶盞而著稱于世。建盞按紋飾可分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等;按釉色可分為紺黑釉、雜色釉、結晶釉、寶石紅色釉、茶葉末釉、墨綠釉、柿紅釉、仿鈞釉、自然釉、黃金釉等等;其中又以黃油滴,銀油滴以及黃金油滴格外奪目。要鑒賞這類油滴,不僅要了解其中的形式與審美理念,還要了解其制作工藝與燒制過程。
油滴都是來自鐵發(fā)色與結晶,油滴的形成是因為天目釉中含有較高Fe2O3,是氣泡的主要來源,因為Fe2O3在室溫下是穩(wěn)定的,但在1000℃以上的高溫下開始分解成Fe3O4與氧氣,并且隨著分解反應的不斷進行,氣泡逐漸長大,氣泡周圍鐵的氧化物的濃度也隨之不斷提高,當氣泡長大到一定程度,釉層表面的張力阻擋不住氣體的沖擊破裂,使鐵的氧化物隨著氣泡升至釉面產生的凹處里匯集較多的鐵份,形成油滴。
并且釉中要有一定量的鐵份,形成鐵的飽和溶液。太少的鐵會全部溶解于釉中,形成不了飽和溶液;太多的鐵則會過于飽和,多量的鐵在熱釉冷卻時,就會在釉層表面出現(xiàn)一層的鐵銹,所以飽和的鐵份在冷卻時,F(xiàn)e2O3就會從溶液中分離成為氧化鐵的顆粒或結晶而浮現(xiàn)在釉中。
釉層的厚度與能否出現(xiàn)油滴也有重要的關系,如果釉層厚,F(xiàn)e203分解產生的氣體及胎體產生的氣體排出時間就會變長,就會使氣泡內及周圍有更多的鐵的氧化物,反之,釉薄相當于減少釉的粘度。釉層的厚度還與使用什么樣的胎體有關,如果使用陶泥,收縮和排氣就會更多,并且陶泥中也含有鐵,可以更好地形成油滴。而瓷泥的燒成收縮小,排出的氣體自然也少。我們采用的是景德鎮(zhèn)本地的黃陶泥,施釉時最好使用素燒坯浸釉的方式,浸釉的時長在20~30秒之間,要有一定的厚度。但油滴釉高溫流動性大,因此浸完釉后要擦底以防粘板。
油滴釉的燒成范圍較小,因此,燒成溫度顯得更加重要。燒成溫度高時,從氣泡排出氣體時帶上的鐵份又會隨著溫度繼續(xù)升高而又部分溶入釉中,或者暈散開漂浮在釉中。如果燒成溫度低,釉的粘度又大時,胎、釉中的化學反應條件不夠,生不成氣泡,鐵的氧化物不能在釉的表面上聚集形成不了油滴,有時還會出現(xiàn)類似隕石表面的釉面。油滴的配方難以用準確公式表達,因為其對燒成、胎質以及原料十分敏感,微小的改動就會出現(xiàn)不一樣的燒成效果,黃油滴是因為在釉中引入一定量的白云石、牛骨等原料, 在高溫時鐵的富集點Fe2O3的大量存在, 呈現(xiàn)出黃紅色的油滴,白云石和骨灰可以起到促融的作用。形成銀油滴的因素很多,如果在釉中引入氧化錳、氧化鈷等化工原料,會使油滴從棕褐色轉化為銀白色,原料的產地不同,也會影響油滴的呈色。MnO2含量對釉面及油滴形成也有影響,將適量的MnO2加入到油滴釉中,可調整油滴釉和油滴晶體的顏色,使釉面呈褐紅色,油滴晶體呈灰白色。金色油滴或是其他發(fā)色油滴則需要多加入其他金屬氧化物,如鋇、碳酸鈣、碳酸鎂等。
油滴盞的器型與審美也是很有講究的,胎質以含鐵的陶泥為優(yōu),如建窯黑瓷叩之有金屬聲,手感厚重,由于坯體含鐵量多,因此陶瓷橫截面多為截面顏色,一般為黑色、灰黑或褐黑,底足也一般為褐黑、褐色,或赤褐色;胎骨厚實堅硬,胎質粗糙,顆粒較多,稱為鐵胎。由于其手感厚重,用爐火烘烤后會長時間溫熱,不易冷卻,而唐宋之際人們品用的茶湯為細粉狀,盞溫度低茶粉不易上浮,因而就無法形成湯花缺少了意境。
盞多是口大底小,且多為圈足且圈足較淺,足根有刀痕,造型古樸端莊。建盞分為四大類:撇口、束口、斂口和敞口。
撇口型: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淺圈足。
束口型: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為建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口沿以下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用在掌握茶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湯外溢,俗稱“注水線”。此類碗腹較深,器型整體較飽滿,手感重。
斂口型:口沿微向內收斂,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淺;造型較豐滿。常見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較高,有的為圓餅狀實足。
敞口型: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內收,淺圈足。形如漏斗狀,俗稱“斗笠碗”。
油滴盞的器型通常很小,對此類型的觀賞方法要近距離仔細品味,要看器型、釉色,以及浸入茶中油滴的色澤,重要的是品味其中的意境。黃油滴通常是黑底黃褐色斑,遠望如螢火舞于夜空之中,細看又如老翁托燭般隱隱若現(xiàn),比起銀油滴,黃油滴不易變灰且不易消失。銀油滴多為黑底銀斑又以銀斑泛藍光為貴,瞥如江邊霧靄被霞霧浸透一般朦朧,由于銀油滴容易隨著時間的侵蝕變得發(fā)灰,而且成品率低因此顯得十分珍貴。而黃金油滴則更為珍貴,黃金油滴分為二次手工描繪也稱“描金”,高溫一次燒成,“描金”最早屬于漆器表面的一種裝飾,到了宋代人們便把這種手法運用到陶瓷中,“描金”一般采用含金量很高的本金(金粉)或亮金(金水)為材料繪畫在已經成瓷的陶瓷表面,再通過低溫燒成,最后成為精美絕倫的“描金”金盞,其顏色多為亮金色,十分艷麗。這種方法不但用料昂貴,而且需要純手工制作,因此每一件都價格不菲。高溫燒成則更為不易,通過改變基礎油滴的配方和燒成溫度,直接出現(xiàn)金色油滴,由于黃金油滴對于原料和窯溫極為苛刻,把握時間和溫度很難,所以廢品率極高,成品率極低,因此每件成品都價格不菲,顏色為暗金色或玫瑰金色相比于“描金”盞則更為古樸。
通過幾個月來的研究,我們逐漸了解并掌握了油滴的燒成制度,并制作出較為成功的幾種油滴,下一步希望先研究出黃油滴再轉向銀油滴,最后再研制黃金油滴,如今的黃金油滴雖然件件巧奪天工,制作也獨具匠心,但是成品率卻十分低,我們希望研制出以景德鎮(zhèn)制瓷條件為基礎的一套穩(wěn)定的油滴釉配方與燒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