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存和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實驗初級中學)
隨著統(tǒng)編教材的實施,“1+X”的群文閱讀引發(fā)一線教師極大的探究興趣。筆者試圖把群文教學與詩詞的特質有效融合,力求上出一節(jié)既有群文閱讀特征,又具詩詞味道的語文課。本課從意象出發(fā),充分考慮群文教學的要求與成效,整合三首《卜算子》成為主題閱讀群文教學文本,引導學生誦讀、欣賞、比較、歸納,從而走進文本更深處,走向群文閱讀的良好境界。
1.導入。(略)
2.深度引讀。
師:我們來看蘇軾寫于黃州的一首著名的詞——《卜算子》。哪個同學來讀一下?
屏顯: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指讀——自讀——齊讀。)
師:這首詞寫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點?請大家拿起筆來,在詞的字里行間圈點批注。(教師巡視行間,看學生書寫情況。)
(請兩名學生到黑板前書寫自己找到的意象及其特點,要求盡可能簡潔。)
學生寫下:(缺)月 (疏)桐 漏(斷)(孤)鴻(寒)枝 沙洲(冷)
師:月是殘缺的,梧桐是稀疏的(葉子早已掉光了吧)。漏壺斷漏,人卻不眠。飛鴻是縹緲的,是有還是沒有?不能確定,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仿佛這只鴻飛到了作者身邊,更像是飛在詞人的心里,飛在詞人的精神空間里。鴻還是孤獨的。枝頭帶著寒意,沙洲是寂寞清冷的。作者這首詞營造出怎樣一個畫面?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生:彎彎的鉤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誰見到幽居的人獨自往來,仿佛天邊孤雁般縹緲的身影。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師:你從這樣一個畫面中,讀出了什么?
生:孤寂清冷的氛圍。比如這里的缺、疏、孤、縹緲、寒、冷等詞語,讓我們聯(lián)想到烏臺詩案后詞人在黃州的處境。(一個非常好的視角:知人論世。)
屏顯: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詩案(指“烏臺詩案”),詩人被貶黃州,成了一個有職無權的黃州團練副使,而且內心蒙上了極為濃重的陰影。一大家人生計也都受到影響。詞人就在這個時候種地東坡,成了“東坡居士”。
生:讀出了“月夜飛鴻”這樣一個主要意象。這個月夜飛鴻,孤獨縹緲,內心有怨恨,卻不被人理解。然而他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皰M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也就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生:“月夜飛鴻”的形象就是詞人自己的形象。詞上闋由鴻到人,下闋由人到鴻,以環(huán)境來襯托鴻,以鴻來映襯人,寫人寫鴻,渾然一體。鴻的高潔自守正是詞人內在的高潔情懷。
師:蘇軾的詩詞中多次出現(xiàn)“鴻”這個形象。不妨來一起讀一下?。▽W生齊讀。)
屏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
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端{歌頭》
共為竹林會,身與孤鴻輕。——《次韻仲殊雪中游西湖》
師:蘇軾曾于1077年4月至1079年3月在咱們徐州擔任知州,雖任職時間短暫,卻奮發(fā)有為,留下治水等不少政績與佳話。他在離別徐州時,寫下了一首《江城子》,里面有這樣的句子:“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板書,學生齊讀。)
師:漂泊的人生如飛鴻,不安的人生如驚鴻,而逆風飛翔、守志不渝的人生恰似孤鴻。孤鴻從現(xiàn)實中飛起,飛在詞人理想的境界與精神的時空中。這樣一個月夜,孤鴻的形象便定格在文學史上,成為一份獨特而精彩的美麗存在。
3.拓展聯(lián)讀
師:現(xiàn)在我們來賞讀陸游與毛澤東的兩首《卜算子·詠梅》,請大家齊讀。男生齊讀陸游的詞,女生齊讀毛澤東的詞。
師:現(xiàn)在根據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意象——畫面——情感”的學習思路,一起來分析兩首詞中“梅花”的意象特點。
(學生誦讀,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生:陸游筆下的梅花,孤寂凄苦、飽受摧殘;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凌寒怒放、俊俏樂觀。
師:你從哪里讀出來的呢?先說說陸游筆下的梅花吧。
生:我從“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一句,讀出梅花的孤苦與飽受打擊。
生:還有“寂寞開無主”和“零落成泥碾作塵”。這里給人一種凄涼、落寞的畫面感。
師:畫面感在這里其實就是意境,它是凄涼、落寞的。同學們有沒有體悟出作者在這首詞中想要表達的感情呢?主要體現(xiàn)在哪幾句中?
生:“無意苦爭春”的低沉孤傲,“只有香如故”的潔身自好。
師:很好!請具體說說對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梅花形象的理解。
生:毛澤東筆下“梅花”意象的特點是凌寒俊俏、積極樂觀。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是從“俏”“笑”等帶有擬人手法的形容詞和動詞中看出來的。
生:從“不爭”和“只把春來報”的動作、行為中也可以看出來。
生:“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這兩句,以嚴寒烘托梅花俊美而堅強不屈的形象,讓我感受到振奮、昂揚的情緒。
師:回答得很好。老師想問同學們,你們覺得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生:樂觀向上的情感。詞人堅信會有“山花爛漫”那一天的到來。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陸游筆下的梅花形象寂寞、凄涼,飽受打擊;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形象則凌寒怒放、俊俏可愛。情感上,陸游詞低沉孤傲、潔身自好;而毛澤東詞則樂觀向上、豪邁自信。那么,你覺得是什么帶來了兩首詞風格上的明顯不同?
生:意氣風發(fā)的人民領袖與壯志難酬的封建文人的站位不同。詩言志,當然會袒露作者最真實的內心世界。
師:兩首詞相同之處又在哪里呢?
生:都寫出了梅花潔身自好、堅強不屈的品格,都表達了作者的高潔情懷,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
生:其實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也用到了“托物言志”手法。
師:好的。你來分析一下!
生:“月下孤鴻”這一意象托物言志。良禽擇木而棲,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獨守寂寞、堅守理想的高潔人格。
師:對的。其實這三首詞有不少共同之處。追求高潔、不阿附、不屈從逆境是一方面,托物言志的寫法又是另一方面。下面我們把三首詞放在一起來讀一讀,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
(學生讀背三首詞。)
4.總結。(略)
1.適度的課堂容量。
本節(jié)課,我在八(下)教材兩首《卜算子》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首毛澤東的《卜算子》。教材中的兩首《卜算子》本身就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尤其是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寄懷,創(chuàng)造了物我交融的藝術境界,表達了作者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品格。這首詞風格清奇,素來以藝術性高超而聞名。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要鑒賞這首詞,最好有教師的精心引導。一節(jié)課安排三首詞,平均每首詞的教學時間可達15分鐘。按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原則,一首詞最少的教學時間也在10分鐘左右。這樣,可以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沉浸在文本之中,慢慢走,從容欣賞。想象、品悟、比較、綜合,一路走來,汲取群文閱讀教學應有的養(yǎng)分。從課堂實施的整個過程來看,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三首詞的群文閱讀編制,從量上來看,課堂既不顯單薄,也不顯臃腫,一節(jié)課比較輕松地讓學生學完了預設的教學內容。筆者認為,一節(jié)群詩閱讀指導課,容量最好在3~4首之間,最多不能超過5首。貪多求全,必然不利于咀嚼與消化,失去品悟的時間與空間,失卻課堂上的從容與揮灑自如,最可悲的是,恐怕連教學的流程也無法走完。
2.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切入點。
群文之所以成為群文,是因為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組合邏輯。教學內容組合精當,教學的核心價值方可顯現(xiàn)。依筆者來看,群文閱讀的組合大致包括如下類別:作者歸向、體式歸向、主題(情感)歸向、內容歸向、手法(風格)歸向等。本節(jié)課教學的三首詞均為《卜算子》,在體式方面有著天然的一致性。但在梳理教學內容時,筆者并沒有在體式方面多加渲染,而是以意象切入。這是從內容和手法歸向來設計課堂的。這樣的設計,符合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體式包括詞牌的源起、句數、字數、平仄等,多屬于靜態(tài)的陳述性知識,且這里的重要一環(huán)——漢字的讀音有著偌大的古今差異。課堂上跟八年級的學生講詞的體式,學生會覺得難以理解,自然難以產生濃烈的興趣。而從意象這個角度著手,既符合課標和教材對八年級學生的認知要求,也因為貼近學生思考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可以引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這屬于比較合理的一種取舍與設計。
3.刪繁就簡的方式方法。
這節(jié)課只安排了三個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避免了過于繁瑣的枝節(jié)造成課堂的拖沓,使得重點突出,師生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于三首詞本身的鑒賞。因為群文閱讀本身較為復雜,可以進入教學視野的內容千頭萬緒,不做減法,不抖落那些附著在文本和課堂上的“灰塵”,教學的核心價值就無法體現(xiàn)。這節(jié)課以“物”(物象——意象)和“情”為教學的兩大抓手,既體現(xiàn)了詩歌教學的本質意義,也符合學生的發(fā)展實際與需求。可謂以簡單化解復雜,眉目清楚,事半功倍。在具體實施教學時,教者注意扣緊教學關鍵,化解學生學習難點。開始的導入部分,即由一段材料引出,隨之順水推舟,講解與復習了有關“意象”的概念。八年級學生雖非第一次接觸“意象”一詞,但用欣賞的方式學習古詩詞,機會還不算很多,況且還是群文閱讀課。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則抓住了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這一教學難點加以突破,經由“物象——意象(群)——意境”,突出了畫面的特點和思想情感的理解。這就抓住了詩詞教學的牛鼻子。在此基礎上,以拓展引申的方式,舉一反三,引出陸游和毛澤東的兩首《卜算子》,提示學生抓住兩首詞的關鍵點進行點式賞析。然后注意比較,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為因果。不僅如此,教者還發(fā)現(xiàn)三首《卜算子》在抒情方式上的趨同,即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于是最后輕輕一點撥,巧妙地把三首詞聯(lián)系在一起。整節(jié)課流程清晰,前后渾然一體,既節(jié)約了課堂學習時間,又開拓了學生學習視野,還挖掘了課堂深度,達到了群文教學應有的效果。
當然,這節(jié)課的教學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比如,在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過程中,線性的問題多了一些。不妨適度多些反問和追問,更好地把學生思維導向縱深,讓立體式的課堂進一步助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