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思怡 姜晉原 王德軒 楊秀云
【摘要】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將十年前處理福島核泄漏的核廢水排入大海,引得海內外各國民眾的強烈抗議,韓國民眾抵制日本海產品,俄羅斯對此行為表示嚴重關切,菲律賓則引援國際環(huán)境法譴責日本政府這一行為,而中國外交部則在記者發(fā)布上對日方該行為進行強烈譴責,而通過該回應可以體現出體現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應對有爭議行為上的國際擔當。在探討中國的國際擔當的同時,也將樹立及糾正部分當代大學生及青年人日趨病態(tài)的崇洋媚外的三觀,進一步提高民族榮譽感與國家認同感。
【關鍵詞】日本核廢水排放問題;中國的國際擔當;對當代青年的影響
“核”無疑是21世紀最駭人聽聞的一個字,在大眾普遍印象中,說到與核有關的,那無疑是“核武器”與“核污染”,擁有核武器,是成為世界強國的敲門磚,而受到核污染的地區(qū),只有一片荒涼,而就在這個各國以和平發(fā)展為目標的背景下,在今年,也就是2021年的4月13日,日方政府在為詢問任何其他國家意見并且不顧周邊國家的的基礎上,擅自對外宣布,要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這一舉動瞬間引得全球范圍內的爭議,不少日本民間組織帶頭發(fā)起抗議游行。
中國外交部趙立堅在記者發(fā)布會上向日媒提出關于“核廢水”排放的問題上表示,日本政府決定以海洋排放方式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作為日本近鄰和利益有關方,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并認為這種做法極其不負責任,將嚴重損害國際公共健康安全和周邊國家人民切身利益。并在其個人推特上將諷刺日方該行為的《神奈氚沖浪》的圖畫作品置頂。
同樣的在聯合國舉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1次締約國會議上,中國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駁斥日本代表的錯誤言論,正面指出日方企圖以“核廢水已按照國際標準處理且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可”以及“處理過的核廢水是無害的”這一與事實完全相悖的莫須有的觀點來有意誤導。
一、中國國際地位的對比分析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著。綜合來講,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現在的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fā)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御力量的國家。中國也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并且是發(fā)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中國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fā)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fā)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yè)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和平崛起對于整個世界都有重要的意義:其一,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和世界格局的轉換;其二,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變了聯合國的面貌,使這一國際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四,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面貌,并推動國際秩序的除舊布新。
二、從“核廢水”事件分析對比中國的國際擔當
“國際擔當”是指國家在處理國際事務時積極承擔與國力相對應的國際責任。
如何從中國外交部對“核廢水”事件的回應體現出中國的國際擔當,:日方該行為嚴重違反了《國際環(huán)境保護法》中馬塞爾公約的第一條“各國應減少危險廢物的生產并盡可能以對環(huán)境無害的方式處理”在日本擬排放的核廢水樣本中,發(fā)現了大量“氚”元素的存在,這不僅違反了《國際環(huán)境保護法》并且與日方承諾的“”處理至符合國際標準1/7”言論完全不符,而中國作為聯合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以及締約國之一正面做出回應,是其履行國際義務,展現國際擔當的表現,
海洋作為地球環(huán)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是溝通整個世界的平臺,是孕育生命的家園,而太平洋更是在世界海洋貿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方傾倒核廢水的行為將嚴重破壞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并嚴重危害沿岸國家的利益,其在沒有詢問事件利益相關國態(tài)度的情況下,擅自做出決定,該行為與此前中方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思想,“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完全相悖。中國有權利且有義務對日方表示譴責,
在日本宣布決定排放核廢水的前一天,日本多個環(huán)保組織還向日本政府遞交了來自包括日本在內8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共計6.4萬人參與的簽名,韓國民眾游行抵制日本海產品,媒體、互聯網上對日方該行為的聲討絡繹不絕。而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像是世界反對該行為民眾的集體發(fā)聲。
與之相對的,美國方面在禁止日本海產品進口的同時,表示支持日方該行為,其表里不一,自私自利的態(tài)度與其國際地位及實力完全不符,并沒有展現出其該有的國際擔當。與中國形成強烈對比。
綜上所述,通過中國在對日方排放“核廢水”事件的回應以及與美國態(tài)度的對比下,于情于理于法的體現出了中國的國際擔當。
三、分析國際擔當的體現對青年的影響
如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的外交便就是一直處于強勢的地位。在絕大數時間里中國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因此去讀史籍的話,可以清晰看到中國人對于國家的驕傲與自豪。漢朝的“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隋朝的“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到明朝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歷代中國人皆以此為豪,也維續(xù)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而如今在日本排放核污水這件事上,中國的外交部也發(fā)出強烈的譴責。對于一個從清末屈辱外交一路砥礪前行至今的中國來說,對每一個中國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人之所以能將一個文明延續(xù)五百年,最重要的就是對國家這個概念的理解。愛國其實早已經深深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與西方那些資本主義奮力宣揚的愛國不同,激發(fā)中國人的愛國卻是對于民族的自豪和對國家的認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中國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推動其不斷發(fā)展的內核就是愛國。一代代中國人辛勤耕耘,與之而來的就是國家的強盛。而為什么一個對日本排放核污水的外交回應能對中國人產生如此的影響,關鍵就是其中折射出的大國風范與擔當。 中國人看到幾代人的努力在這個外交回應中得到了回報,這告訴每一個中國人中國已經重回世界強者之林。而這個回應所帶來的影響遠不止一個方面。
首當其沖便是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激發(fā)愛國情緒,由內推動了中國人為國家強盛奮斗的志向。民族的自豪感與認同感其實是一個人愛國的先決條件,只有一個人對民族產生自豪,對國家產生認同,才能做到愛國。而中國人在這個方面從來不需要培養(yǎng),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有著傲視世界的成就,注定了中國人不一般,這些是深深刻在中國人的骨子里的。中國人不需要刻意的去引導,往往通過一個簡單的事件,就能激發(fā)其愛國的情緒。
不僅如此,在中國外交的強勢回應下,中國的“引進來”與“走出去”也得到了促進。新時代以來,中國提出了“引進來”與“走出去”這一項政策。而實現這項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國際影響力。中國外交的強勢不僅僅激勵了中國人的愛國,也讓世界看到一個大國的擔當與風范。自2001年入世以來,中國讓全世界認識到了中國的強盛?!耙粠б宦贰钡奶岢?,也暗合了中國五千年的“和”,“和”字是中國人的文化內核。國外通過本次事件,認識到了一個環(huán)保綠色的環(huán)境,吸引了許多外資來華投資,與此同時中國的企業(yè)進入國外市場也得到了極大的幫助。在中國,始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外資與中國企業(yè)的交互,帶來的是中國經濟產業(yè)的騰飛,同時也為中國市場的轉型提供了契機。中國市場也通過轉型為就業(yè)提供了機會,中國的大環(huán)境會隨之改變,拉動GDP的增長,中國人的生活條件將得到提高。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人選擇移民國外,而現在更多的是學成回歸祖國。崇洋媚外的現象已經不會再現,中國的騰飛給中國人帶來極大的信心,中國青年大學生更是承擔起民族復興的責任。這些都將會在當下與未來為中國的崛起起到關鍵作用,在中國的街頭可以看到的都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故此可以說,這次對日本排放核污水的中國回應在激勵著中國人的愛國的同時推動著中國的發(fā)展。
四、結語
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國,不論是在20年爆發(fā)新冠時中國主動公開相關信息,向各國伸出援手使得全球范圍的疫情得以控制,或是21年在面對日本排放核廢水時毫不退讓,據理力爭,堅決抵制日方將核廢水傾倒入太平洋;又或是自中國建國以來大大小小的國際事件上所做出的表態(tài)與行動,都展現了其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擔當,正如在張維為在《中國超越》中所說,注重綜合國力硬實力提升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在國際方面有自己的“中國式話語”來應對其他國家的話語制衡,來抵制美國等西方國家?guī)砦幕肭忠约跋茨X,拒絕唱衰中國而毫不理性的吹捧外國。
橫向對比一下,當日本公開宣布將核廢水導入太平洋時,中國立馬做出回應表示嚴重譴責,而西方國家則是保持鴕鳥之姿,美國甚至表示支持日方該行為,可笑的是在美國支持日方該行為的同時禁止了日本食品進口美國。用現在年輕人中流行的一個說法便是“我支持你,但不完全支持?!皳聡Q笱芯繖C構表示,此次日本排放核廢水所產生的污染,在短短十年就可覆蓋整個太平洋,到時不只是東亞國家,整個太平洋沿岸國家都將受到影響,中國站了出來,不是為了宣揚西方媒體所說的”中國霸權“,而是在有能力站出來的時候站出來,為世界人民抱不平,爭利益,這便是大國擔當,這便是中國建國以來國際地位變化的縮影,而現在,正值中國共產黨百歲誕辰之年,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更應通過這幾次事件,理性看待中國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劉海裕,汪筱蘇.跨界損害責任的認定——以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為視角[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4(04):4-5.
[2]劉智利. 建構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國際責任研究[D].山東大學,2018.
[3]牛建敏,鐘昊亮,熊曄.美國、歐盟、日本等地污水處理廠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對比與啟示[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16(06):301-302.
[4]石宇. 中國負責任大國戰(zhàn)略研究[D].南開大學,2015.
[5]王銳.走向“政治成熟”的契機——新媒介與當代中國青年新歷史觀的形成[J].探索與爭鳴,2020(09):54-56.
[6]彭廷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當代青年社會價值觀[J].教育現代化,2020,7(31):148-151.
[7]李毅.從國際法角度探析日本排放核廢液入海問題[J].太平洋學報,2011,19(12):37-45.
[8]郁志榮.日本排放低放射性污水入海的法律責任[J].探索與爭鳴,2011(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