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婷
2018年,學校加入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研究項目。三年多的時間,我們在教室物理環(huán)境布置、挑戰(zhàn)性任務設計、傾聽關系構建、課例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尤其在基于課例研究的校本教研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我們整合每一位教師的學習,聚焦反思性實踐,綜合多樣的視角展開探究活動,推動教師群體不斷基于學生學習的事實進行反思,在反思中深入實踐,在反思與實踐中,使每一位師生不斷獲得提升。
1.還原真實課堂情境,激發(fā)教師研究動力
學校將phonevoice引入到課例研究中的課堂觀察環(huán)節(jié),通過組織課堂觀察者(教師)拍攝學生學習過程照片并進行教學研討的方式,激發(fā)教師真正深入地理解課堂生態(tài)。課堂觀察者運用手中的相機,真實記錄和呈現(xiàn)課堂發(fā)生的故事、學生學習的經(jīng)歷,推動教師群體不斷基于學生學習的事實進行反思。
課堂觀察的目的不是評價執(zhí)教教師,而在于真正深入理解課堂的生態(tài),特別是理解學生到底是如何學習的。因此,我們的課例研究聚焦每一名參與教師基于學生學習事實的觀察與思考。我們將課例研究的大主題確定為:基于對學生學習事實的反思,提升學生學習品質和教師專業(yè)能力。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全程參與、“有圖有真相”的方法,激發(fā)教師對課堂中的教與學有更深刻的認識,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在不斷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
所有參與者都是課堂觀察員,每個人在研討中都要基于自己的所見發(fā)表看法。不同學科、不同身份的教師更愿意換個視角觀察學生在其他教師的課堂上的表現(xiàn),從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觀課者始終保持安靜,不要交談,也不要參與學生活動;可以用手機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但不能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觀察學生學習的表現(xiàn),如表情、動作、語言,與他人的互動,完成學習成果的過程……記錄學習事實,尤其是關鍵的發(fā)現(xiàn)、闡釋、串聯(lián)和反思;反思自己學到了什么,以及以后在實踐中如何做……
觀課結束,觀察員借助照片媒介,分享自己所見的學生真實學習歷程,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以一位教師的分享為例。楊老師是本班的生物教師,研討中她是這樣分享的:從第一張照片中我發(fā)現(xiàn),這個小組由三個女生(常同學、陳同學、王同學)和一個男生(白同學)組成。課前預習交流分享時,陳同學和常同學熱烈討論,旁邊的女生王同學雖沒發(fā)表意見,但是在認真傾聽,而白同學是完全沒有參與的狀態(tài)。從肢體語言看,三個女生的手都放在桌上,身體前傾呈聚攏狀態(tài),但是白同學的手放在桌下,好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第二張照片顯示,常同學主動提出讓白同學說一說,同時也發(fā)現(xiàn)他的課前預習是錯誤的,主動提供幫助。第三張照片顯示,在探究活動開始時,三位女生迅速拿出筆投入到探究中,但是白同學沒有拿筆,保持靜坐狀態(tài)。第四張照片顯示,常同學再一次主動提供幫助,為白同學解惑,在常同學的幫助下,白同學終于正確解答了問題。第五張照片顯示,齊老師巡視到他身邊,看到他能正確列出方程,對他提出了表揚,他特別開心,跟齊老師說“謝謝”。
楊老師提出了建議與思考:本組3名女生、1名男生,男女生比例不等可能是導致白同學不積極參與討論的原因之一;建議分組時關注男女生混編,混合性別有益于活化探究活動。本組3名女生的學習力都很高,但遺憾的是他們只碰撞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建議在設計學習單時,探究部分可以給學生多一些“一題多解”的暗示,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小組氛圍非常好,白同學得到了小組同伴和教師的關注和幫助。教師要關注像白同學這樣學習力薄弱的學生,培養(yǎng)學生信任他人、能夠向他人主動請求援助的能力。
每位觀察員發(fā)表看法后,執(zhí)教教師會整合大家的意見,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及下一步的實踐建議,教研組會帶著大家進入新一輪的實踐探討。
2.“大閉環(huán)教研”促進師生精彩成長
實踐中,我們形成了課例研究的基本模式:課前磨課(教研組、備課組進行充分研究)—上課、觀課—課后研討—遷移再實踐。課前磨課是所有研討課教研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課后,教研組教師基于觀課教師對學生真實學習狀況的分析、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提出的思考和建議,進行綜合反思、研討與再實踐。
課后研討,提煉關鍵信息。研討課和課后的觀察員發(fā)表看法環(huán)節(jié),教師發(fā)展中心會全程用攝像機進行記錄,以便授課者和教研組進行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和反思。同時,教研組也會收到所有觀課教師的《觀課記錄單》。研討課結束后一周內(nèi),教研組會基于錄像和《觀課記錄單》進行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提煉可以固化遷移的優(yōu)勢做法,聚焦本學科存在的關鍵問題,提出再實踐的教研建議。
遷移再實踐,優(yōu)化教研成果。再實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同備課組其他教師就同一內(nèi)容,在另外的班級進行實踐,驗證研討成果的可行性。另一種是備課組所有教師就研討出的“學科通用策略”,在單元內(nèi)整體進行實踐。
固化成果,開啟新一輪研討。閉環(huán)研討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通過一次次實踐不斷反思調整的過程,也是其原有知識不斷擴展、豐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優(yōu)勢的做法慢慢被大家認同,成為固化的成果。同時,大家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開啟新的研討,從而實現(xiàn)課例研究的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