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妮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繪本(picture book),從英文名便可看出,早期它被稱作是圖畫書,通俗地說就是有圖畫、主題易懂、情節(jié)較為簡單的故事書。讀者主要是幼兒、兒童以及陪伴他們成長的家長和教師們。繪本十七世紀誕生于歐洲,隨后傳向美國,在日韓等亞洲國家開始興起。我國繪本閱讀的大潮來的較晚,但卻在迅猛發(fā)展。繪本不僅是給兒童講故事、傳知識,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幫助孩子構建精神、培養(yǎng)多元智能,高質量的繪本讀物對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也有諸多益處。因此,我國大量引進國外優(yōu)秀繪本,繪本翻譯也備受關注。然而由于我國兒童繪本翻譯研究較為滯后,出現了不少問題。現對我國目前兒童英文繪本翻譯的現狀進行簡單分析,在翻譯目的論視角下,初探提高我國兒童繪本譯作質量的策略。
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是漢斯·弗米爾(Vermeer)提出的重要翻譯理論,其核心概念是: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
他認為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目的法則”居于首位;其次是“連貫性原則”,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第三是“忠實性原則”,也就是忠實于原文。
兒童繪本目前所具有的題材廣泛,從不同維度有多種分類方式,涵蓋多個領域,傳達的思想和信息豐富多樣,是兒童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但因如此多樣的繪本,在選擇原作時,存在這樣一些問題:第一,選擇的題材不符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年齡特點。有些題材過于深奧或晦澀難懂,有的存在較為負面的因素,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第二,沒有充分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國的繪本大多注重說教,普通常識和常理較多,而西方的繪本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重在啟發(fā)思維。因此,在選擇原作時不能一貫的注重翻譯那些傳授知識,或知識性偏重的繪本。
在繪本翻譯的過程中,譯文在進行詞匯和句子的選擇時不夠恰當。首先,只注重翻譯詞匯意義,忽略了兒童認知發(fā)展水平。兒童對有具體意義的詞匯的習得更早且較為容易。中國兒童文學作品中大量使用貼近生活的具體詞匯,還有疊聲詞、擬聲詞等朗朗上口且吸引兒童興趣的詞匯。如果只注重表達詞匯的意義,會降低繪本的可讀性;其次,翻譯時照搬句子結構。英語是形合語言,而中文則是意合,英語強調語法注重句子結構,而中文注重表達句意。如果在翻譯時,直接用原作中的長句結構,和存在過多修飾成分的復雜句,會導致譯文生硬死板,不利于兒童的理解甚至會降低閱讀興趣。
我國繪本翻譯在近年來變得火熱,但不能因譯作的商業(yè)價值,一味追求利益不顧翻譯的質量。一方面,翻譯繪本的譯者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因受眾主要面向低齡化的兒童,降低翻譯的水準。兒童繪本的翻譯要考慮的因素不比成人文學作品少。譯者不但要考慮用什么樣的詞匯可以傳達原作的思想,還要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閱讀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加以修飾使得譯文形象生動,吸引兒童閱讀興趣。另一方面,因為部分兒童繪本都是按照系列出版,同一系列不同的譯者翻譯的風格、版本各不相同,同一系列的前后譯文存在較大差異。
在目的論框架中,決定翻譯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受眾,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因此兒童繪本翻譯應該充分考慮受眾,包括:兒童、家長和教師。首先,要考慮兒童年齡特點,選擇的繪本符合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其次,根據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2-7 歲是兒童具體思維發(fā)展的黃金期,這就要求譯作做好具體詞匯的選擇與運用。不可忽略的還有家長和教師,譯文應該適合共讀,如朗朗上口的句子,生動的比喻等,便于家長和教師們與兒童一起閱讀。
弗米爾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目的法則”。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例如,翻譯某繪本是為了親近源語文化和原則風格,還是為了向兒童傳達某種教育意義,以此來確定是異化還是歸化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多數兒童繪本會依據主題或同一作者以某一系列出版。引進我國的同一系列的繪本最好選擇相同的譯者進行翻譯,這樣有利于保持譯文前后的一致性,以免出現同系列譯作前后差異大的問題。
同樣作為翻譯工作的兒童繪本翻譯并不是一件易事,在目的論指導下,堅持以兒童為中心,充分考慮多種因素,靈活運用翻譯策略和方法才可以把翻譯工作做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了系統(tǒng)的兒童繪本翻譯規(guī)范和策略,我國兒童繪本譯作的質量和水平會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