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博簡《孔子詩論》為依托"/>
李鎵儫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此說主要是為《毛詩》、《鄭箋》和《毛詩正義》等正統(tǒng)性的著作所持,認為詩歌是以樛木為喻,認為后妃若無嫉妒之心,這樣眾妾就會各安其位,后妃與眾妾也就可以和平相處,這樣禮制與道義便能興盛?!睹娦颉酚性疲骸啊稑湍尽?,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此說為鄭玄、孔穎達所采納,因而后世不少學者都認同此說。如朱熹《詩集傳》亦云:“后妃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故眾妾樂其德而稱愿之曰?!?/p>
這種說法主要出現(xiàn)在清代,很多清代的學者反思前人觀點,認為此說過于膚淺,特別是參考《葛藟》篇,認為其與本文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密切相關(guān),因而此篇也應(yīng)該與文王的德政密切相關(guān)。他們認為“后妃逮下”說中的“眾妾附后”更深層的解釋應(yīng)該為“臣子附君”。姚際恒在《詩經(jīng)通論》中提到:“然即謂指文王,奚不可者!”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提到:“詩人亦不過借夫婦情以喻君臣義?!?/p>
此說從最初的源頭就存在錯誤,為何將樹木與葛藤共生就認為這里是在比喻眾妾附于后妃而非其他關(guān)系。詩歌中所敘述的唯一人物便是“君子”,與后妃眾妾毫不相干。若果如孔穎達所云,那么詩歌中應(yīng)該有明確提到“上下俱盛”對于君子的影響,而“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與“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之間是沒有明顯的聯(lián)系的。樹木與葛藤共生與“樂只君子”并無關(guān)系。這些問題都是“后妃逮下”說的不足之處。如果要是真言“后妃逮下”,那么就應(yīng)對于女性角色有一定的敘述,比興之物是不能拿來直接充當主人公的,比興之物只是借以來表達情感的,不能替代詩歌中主人公的作用。因而“后妃逮下”說只不過是為了美化后妃之德的牽強附會之說,沒有實際的證據(jù)。
以葛藤纏繞樹木來比喻紂王之臣思歸文王,這一說法也還是為了單純贊美圣王德化與功績所提出的。但是問題在于如果要是再言臣子思歸賢君的話,為何不言臣子思慕之切。詩歌中的主人公原本只有一位——“君子”,但是卻硬要以葛藤與樹木之間的共生關(guān)系在詩篇中強加一個主人公,實在是與詩篇的內(nèi)容相去甚遠。
根據(jù)上博簡中《孔子詩論》所載,孔子對《樛木》詩旨的理解概括為一個“時”字,“《關(guān)雎》之媐、《樛木》之時、《漢廣》之智、《鵲巢》之歸、《甘棠》之報、《綠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重而皆賢於其初者也。’”;“《樛木》之時,則以其祿也。”根據(jù)學界目前的研究來看。這里孔子所指的“時”應(yīng)該就是時遇、機遇之意。李學勤先生和晁福林先生都認為“時”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時遇、機遇的概念。正是因為君子能得時遇的緣故幸福才會降臨在君子身上。雖然在“二南”乃至《詩經(jīng)》全部篇章中,對于“時”、機遇、命運等概念進行深層次的討論并不多,但是與孔子相關(guān)的文獻對此卻多有討論。孔子在魯國仕途不順,出走到外國去尋找出路,但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依舊是十分艱辛的——諸侯或只想以孔子作為仁政的一面招牌而不予其實權(quán)、或者是一味地挖苦孔子乃至驅(qū)逐孔子,可以說孔子周游列國的經(jīng)歷是十分坎坷的,因而也就引發(fā)他對于命運、機遇、時運的思考。在諸多與孔子密切相關(guān)的文獻中都不乏孔子關(guān)于“時”的討論,比如:《論語》:“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孔子并不隨意發(fā)表評論,而是觀察發(fā)言的時機和場合再發(fā)言,因而人們都不厭煩孔子的言論。
而結(jié)合詩篇《樛木》的具體內(nèi)容,以“時遇”來解釋詩旨與詩文內(nèi)容確實是相契合的。從“時”的角度來解讀,那么《樛木》篇便是一首記述“君子”樂得“福祿”的詩,而君子獲得福祿的方式正是因時遇而獲得福祿。君子與上級之間關(guān)系融洽,得以憑借上級的幫助、提攜而獲得福祿。“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所講的內(nèi)容就應(yīng)該是將“君子”喻為葛藤,而幫助君子向上發(fā)展的力量正是樛木,葛藤與樛木和諧發(fā)展、一同共生,葛藟的藤蔓有了可以支撐的地方,便攀附向上,從而獲得福祿。這里值得指出的有兩點:一是“君子”身份的討論。有學者將《樛木》篇中君子的身份定位為諸侯國君,這種定位與詩篇內(nèi)容是相符合。既然將詩篇中的君子喻為葛藤,那么必然他并非是諸如《小弁》中的“君子秉心,維其忍之”所言的“君子”一樣,身份歸為天子。既然非天子,那么就需要幫助才能獲得福祿。二是這里所提到的上下層之間的和諧相處并不是要引入一個新的人物,這里“樛木”解釋為上層只不過是為了與詩人的身份相符。樛木只是支持葛藤向上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并不是要嚴格地將其設(shè)定為某一人物。葛藤適時借助樛木向上發(fā)展是比喻君子借助有利的條件得以獲得福祿。葛藤適時借助樛木向上發(fā)展是比喻君子借助有利的條件得以獲得福祿更深層講福祿的獲得離不開良好的時機,與上下級的和諧相處沒有關(guān)系,不影響我們對于此詩是“君子”樂得“福祿”的定位。
綜上,結(jié)合對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考證,《孔子詩論》中的理解更加接近詩歌創(chuàng)作者的真實意圖情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先秦時期的社會風貌、思想文化。當然,本文所論為一家之言,不正之處還有待于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