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荸薺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

      2021-11-30 23:23:40
      鄉(xiāng)村科技 2021年29期
      關鍵詞:球莖荸薺大田

      李 明

      (荔浦市花篢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廣西 荔浦 546603)

      荸薺是淺水性宿根草本植物,以球莖作蔬菜或者水果供人們食用,因其外形似馬蹄,故又被稱為“馬蹄”。還有很多人認為其形狀很像栗子,并且性味也與栗子相似,同時觀察兩者的成分和功用,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其還被稱為“地栗”。荸薺屬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球莖扁圓形,表面平滑,老熟后呈棗紅色或深栗色[1]。荸薺口感甜脆、營養(yǎng)豐富,生食、熟食或做菜用均可,有“地下雪梨”之美譽,且被北方人譽為“南方人參”。荸薺既是水果又是蔬菜,喜好溫暖、濕潤的生長環(huán)境,具有不耐寒的特點。近年來,我國各個地區(qū)的荸薺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快速發(fā)展。荸薺生長于池沼內或水田中,適合種植在底土堅實、耕層松軟的土壤中,且要求種植區(qū)域的耕作層厚度在20~25 cm,為荸薺球莖生長發(fā)育提供有利條件。在荸薺種植過程中,需選擇合適的栽培技術,否則會影響荸薺的產量和品質,同時會提高荸薺發(fā)生病蟲害的概率,給種植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為了充分利用水田推廣種植荸薺,現將其主要技術總結如下。

      1 荸薺育苗及移栽技術要點

      1.1 栽培環(huán)境和栽培品種選擇

      栽培環(huán)境對荸薺的生長發(fā)育具有極大的影響,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能促進荸薺健康生長發(fā)育[2]。由于荸薺以地下部分為生長重心,而且球莖具有貼犁底層著生的特性,因此,通常選擇水源和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種植荸薺,且要保證表層土壤疏松、底土堅實。荸薺適宜生長在土壤肥沃、地勢平坦、灌溉便利、前茬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的水田中。同時,也適宜種植在耕層淺薄、質地泡松、肥力中上等的沙質土壤中。

      應選擇產量高、品質好、個大、抗病的組培苗一代作種。選留常規(guī)種時,應選擇20 g/個左右的荸薺作種。同時,應觀察其外觀,選擇無病蟲害、無破損霉爛、光滑飽滿、擁有粗壯芽頭的球莖作種。目前,桂蹄1號是最常用的荸薺品種,其具備果個大、產量高、長勢良好等特點,深受廣大農戶喜愛[3]。

      選種后,需要貯種。具體來說,需要將選好的種球莖進行適當晾曬,然后準備一個竹筐,在竹筐的底部墊一層10 cm厚的細濕沙或者濕潤的黃土。接著,將球莖一個挨一個擺好,每擺一層荸薺便蓋上一層細沙或者碎黃土,全部擺完以后,需要在頂部再鋪蓋一層10 cm 左右厚的細沙或者碎黃土,并加蓋一層稻草,從而達到保溫及保濕的效果。完成此項工作后,需要每隔15 d左右淋噴1次,如果濕度相對較大,則可以暫時停止淋噴工作,并重點關注保溫情況,同時做好防鼠工作。

      1.2 種子處理

      浸種催芽前,首先需要挑選種薺(需要選擇球莖飽滿、表皮光滑、皮色一致和芽頭粗壯的荸薺作為種薺)。選好種薺后,需要將種薺的頂芽尖端摘去0.5 cm(貯存時,部分種薺呈現出略干縮的狀態(tài),甚至有的頂芽已經萌發(fā)出細弱的葉狀芽,將其頂芽尖端摘去適當部分,能夠幫助種薺更好地吸水)。對種薺進行浸泡和消毒處理時,先使用清水浸泡種薺8~12 h,之后再使用50%多菌靈800 倍液浸泡12 h,將種薺取出后即可播種育苗[4]。

      1.3 育苗

      1.3.1 分株育苗。通常采用兩段育苗法,每667 m2大田選取25 g/個以內的荸薺球莖8~10 kg作種。第1段于5 月中下旬種植經過消毒處理的種薺,需保持土壤濕潤,種薺之間的距離以2~3 cm為宜。在此期間,需對荸薺澆一定量的泥漿,澆一兩次即可。當荸薺苗高度為20~30 cm 時,即可將其移植至第2 段水田,同時加強肥水管理,之后將培育的分株壯苗移植至生產大田。

      1.3.2 球莖育苗。一般在6月下旬播種,每667 m2大田選取20 g/個左右的荸薺球莖作種子。將種子消毒后采用水田育苗方式,加強肥水管理,苗齡25~30 d、苗高40 cm左右時即可移植至生產大田。

      1.4 大田移栽

      1.4.1 精細整地與施肥。選擇水源充足的水田,在荸薺移栽前10~15 d 進行機耕整地,并在移栽前5~7 d施入基肥。每667 m2可施農家肥料1 500.0~2 000.0 kg、過磷酸鈣肥50.0~75.0 kg、尿素7.5 kg、硼鋅肥3.0 kg,之后進行耙田,將肥料與土壤均勻混合[5]。

      1.4.2 起苗定植。起苗前1 d,選用25%丙環(huán)唑水乳劑1 000倍液對荸薺苗噴霧1次,防治稈枯病。通常在每年7 月中下旬完成荸薺移植。如果荸薺苗長勢健壯,則后期存活率較高,產量也會有所提升,因此,應確保荸薺苗長勢良好,同時在起苗的同一天完成移植。如果定植早、土層淺、田土肥,則應稀植深插,株行距控制在(43~50)cm×(53~60)cm,667 m2栽植 2 200~3 000 蔸,定植深度為8~10 cm;反之,應密植淺插,株行距需控制在(33~40)cm×(43~50)cm,667 m2栽植3 200~4 500 蔸。插植時應順手將根旁泥土抹平,插植完成后需灌淺水,以促使根系成活[6]。

      2 荸薺大田管理技術

      2.1 施肥

      荸薺對肥料的種類要求較為嚴格,在各種肥料中,其最喜有機肥料。施有機肥能夠更好地達到高產、優(yōu)質的目的。追肥時,也應以有機肥料為主,配合施用氮磷鉀肥,并適當補充中微量元素肥。根據荸薺各個生長期對營養(yǎng)元素的需求,需施用不同類型的肥料。追肥應把握“前穩(wěn)、中控、后攻”的原則。荸薺定植后7~10 d 施分蘗肥,每667 m2施尿素7.5 kg、硫酸鉀10.0 kg;荸薺定植后20 d左右施分株肥,每667 m2施硫酸鉀復合肥料20.0 kg、尿素10.0 kg;9月初看苗施肥,如果水稻發(fā)苗多、生長旺,則不必施肥,反之,每667 m2需補施硫酸鉀復合肥15~20 kg、腐熟菜籽麩75.0~100.0 kg;9月下旬施結薺肥,每667 m2施硫酸鉀復合肥25.0~30.0 kg、硫酸鉀20.0 kg;10月上中旬施球莖膨大肥,每667 m2施用復合肥30.0~40.0 kg,同時施中微量元素肥料20.0 kg。

      2.2 灌溉

      荸薺大田灌水時,淺水分蘗分株,水深2~3 cm。結薺前,如果荸薺苗生長旺盛,則需短期露曬田,曬至田泥有細裂縫時立即灌水,水層深度保持在5~8 cm。結薺后,在荸薺球莖膨大期需加深水層至7~10 cm,且需保持至11月中下旬,之后放干水,以便采收荸薺。

      2.3 病蟲害防治

      2.3.1 荸薺稈枯病。荸薺稈枯病屬于一種真菌性病害,發(fā)病速度快,會使荸薺大面積枯死和倒伏,進而影響荸薺產量。該病一般8月中旬開始發(fā)生,9月中下旬進入發(fā)病高峰期,該病易隨風、雨水蔓延傳播。因此,對該病害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荸薺插苗后20 d左右開始噴藥,每隔15 d用藥1次,直至9月下旬發(fā)病高峰期結束后停止用藥。農藥可選用甲環(huán)唑、苯醚甲環(huán)唑、富力庫及歐利思等,注意交替使用以上藥劑。

      2.3.2 白粉病。白粉病主要發(fā)生在荸薺進入分蘗盛期,常危害荸薺的花、莖、葉等部位。該病發(fā)生時,最突出的表現癥狀即為在病害好發(fā)部位出現一層白粉狀霉層。白粉病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易發(fā)生,且易與稈枯病同時發(fā)生。通常在田間使用三唑酮或滅病威防治白粉病。

      2.3.3 枯萎病。荸薺枯萎病的癥狀主要為青枯死苗,荸薺苗插植后即可產生危害。對該病應以預防為主,除選種時進行種子消毒外,荸薺苗移栽前7~10 d 需每667 m2撒生石灰75~100 kg 對大田土壤進行消毒;在病害發(fā)生初期,選用多菌靈、苯菌靈可濕性粉劑等進行防治。

      2.3.4 黑斑病。黑斑病屬于真菌性病害,在高溫條件下極易流行,經常會造成嚴重減產,因此需要及時防治。具體的防治方法很多,既需要注意輪作,可以選擇春毛豆-雙季茭白-荸薺或者水稻-荸薺的輪作模式,也需要重視對種子的選擇和消毒,同時還需要做到合理密植(移栽時株行距需要保持在50 cm之內)。做好施肥工作,定植7 d后每667 m2施加10 kg尿素,8月施用籽肥,每667 m2施用專用復合肥料20 kg。此外,還需要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方法。具體來說,需要在黑斑病發(fā)病初期或者封行前后,用50%多菌靈或者70%托布津800~1 000 倍液直接噴灑在植株上,并且需要注意交替用藥,直到抑制住病害擴散為止[7]。

      2.3.5 白螟。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9月下旬,該蟲害發(fā)生最盛。此時是荸薺地下莖生長旺盛時期,一旦疏忽防治,將會導致嚴重減產,從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為此,從7月中旬開始,便需要有意識的對田間白螟的發(fā)生情況進行認真、仔細觀察,從而更為全面地掌握其發(fā)生動態(tài),在白螟卵塊孵化高峰期將其一舉消滅。其幼蟲常危害荸薺莖稈基部,發(fā)生于大田第三、第四代,世代重疊。如果田間白螟成蟲較多、蟲卵量較大,可選用殺蟲雙、樂斯本、殺蟲丹噴殺;在低齡幼蟲發(fā)生高峰期,可選用殺蟲雙或稻喜寶顆粒撒施進行悶殺,田間深水層需保持在6~8 cm,以提高防治效果[8]。

      2.3.6 螻蛄。該害蟲以每年9—10 月危害最盛,9—10月正值球莖膨大期,略有疏忽,就會導致葉狀莖和匍匐莖枯死。為此,可以選擇使用3%呋喃丹,每667 m2按照2~3 kg 的標準進行拌泥,并撒施在田邊,或者使用90%敵百蟲30倍液,拌炒5 kg飼料,配成毒餌,撒施在田邊。

      2.3.7 蠐螬。蠐螬喜潮濕,在小雨連綿時活動最盛。幼蟲以20:00—21:00危害最盛,直接咬斷幼芽(苗),造成缺苗、僵苗和弱苗,并會損傷匍匐莖和球莖,從而影響荸薺的產量和品質。具體的防治方法和螻蛄的防治方法相同,均可以使用3%呋喃丹,每667 m2按照2~3 kg的標準進行拌泥,并撒施在田邊,或者使用90%敵百蟲30倍液,拌炒5 kg飼料,配成毒餌,撒施在田邊。

      防治荸薺病蟲害時,應加入農藥展著劑,以增強藥劑黏附力,提高防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用井岡霉素及含有井岡霉素的復配農藥,以免荸薺出現花心。

      2.4 除草

      一般情況下,定植15 d以后,在小暑、大暑期間(7 月7 日—24 日)進行第1 次除草,在立秋(8 月7 日—9 日)后進行第2次除草[9]。

      2.5 調節(jié)水位

      荸薺生長期間,需要掌握淺水勤灌的原則,并且按照前期淺水、中后期深水的方法進行水位的有效調節(jié)。定植以后,需要保持3 cm 以下的水層。在荸薺生長期間,如果遇到暴風雨,需要立即排水,恢復原來的水位。如果荸薺要在田中過冬,則需要保持田間濕潤,從而防止土面干裂的情況發(fā)生,以免造成地下莖受凍[10]。

      2.6 采收

      荸薺成熟后,地上部分枯死即可采收。采收期一般從11月開始至翌年3月結束,具體應從12月中下旬開始到翌年2月上旬立春前采收完畢為好。掌握好合適的采收時間,能夠使球莖內的淀粉盡可能地轉化為糖分,一般情況下適宜時間采收的荸薺中的含糖量可以達到12%,而且味甜,色澤鮮艷,出肉率也相對較高,具有最佳的品質。采收方法主要有2 種,一種是干挖,另一種是濕摸。干挖法必須在采收前5~7 d 將田水排干,以利于之后的挖掘工作[10]。進行人工挖掘時,荸薺球莖緊貼犁底層,因此非常容易導致其受到損傷。采收時需要逐株翻挖,并且采用“看泥性,識走向,稀開鋤,翻大坯”的方法翻挖。

      3 結語

      荸薺屬淺水性宿根草本植物,有“地粟”之稱,營養(yǎng)豐富,汁多味甜,含蛋白質1.5%、糖4%、脂肪0.1%,還含有維生素C和無機鹽等營養(yǎng)物質。作為一種特色的蔬菜類型,荸薺既可以生食、熟食,也可以制作成罐頭;風干的荸薺味道更甜美,別有風味。在醫(yī)學上,將荸薺全株曬干制成“通天草”,能除濕熱。近年來,種植荸薺的農戶越來越多,荸薺的市場供應量也在持續(xù)增加。因此,相關研究者應改進荸薺栽培技術,以提升荸薺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在荸薺栽培過程中,應選擇合適的栽培環(huán)境和栽培品種,注重嚴格落實種子處理、播種育苗、移植、水施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要點,以提升荸薺的品質與產量,進而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并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猜你喜歡
      球莖荸薺大田
      側芽數對西紅花球莖產量與開花的影響
      清脆甜美的荸薺
      少兒美術(2021年1期)2021-04-26 14:22:12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鄉(xiāng)
      海峽姐妹(2020年1期)2020-03-03 13:35:54
      挖荸薺
      科教新報(2019年14期)2019-09-10 13:19:41
      荸薺不說話
      外源激素及浸泡條件對青天葵球莖休眠破除率的影響
      小田變大田破解農地零碎化
      良種荸薺“菲律賓大球莖”的高產栽培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進
      西紅花球莖大小與開花率及花絲產量的關系
      南城县| 绥阳县| 乌拉特中旗| 全州县| 牟定县| 杨浦区| 澄城县| 池州市| 巴马| 隆昌县| 石台县| 防城港市| 阿瓦提县| 芦溪县| 施秉县| 抚顺市| 临清市| 红河县| 彰武县| 淅川县| 博白县| 永登县| 东光县| 庆元县| 蓬莱市| 遂平县| 邓州市| 米林县| 博乐市| 永年县| 鄂托克前旗| 开封市| 安徽省| 华亭县| 谢通门县| 理塘县| 洪江市| 郓城县| 七台河市| 葫芦岛市| 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