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批判邏輯視角下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為分析對象

    2021-11-30 06:21:44張朝陽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導言黑格爾馬克思

    張朝陽

    (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9)

    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首次提出了人的解放[1]這一概念。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馬克思進一步闡發(fā)了人的解放思想,明確指出了無產(chǎn)階級的歷史使命,闡明了無產(chǎn)階級在人的解放中的革命主體地位。當前,學術界大多從批判視角對《導言》中人的解放思想進行分析,但對不同批判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進行研究的較少。本文嘗試基于批判邏輯視角,闡釋《導言》中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四重批判及其內(nèi)在邏輯。

    一、宗教批判——將人從虛幻的天國中解放出來

    宗教批判是馬克思批判邏輯的第一層次。宗教批判旨在打破人對來世的幻想,實現(xiàn)人在彼岸世界的解放。只有經(jīng)過宗教批判,人才會把目光重新投射到現(xiàn)實世界,才能進一步展開對塵世的剖析與批判,從而為實現(xiàn)自身的解放開辟道路。

    在《導言》的開篇,馬克思指出:“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jīng)結(jié)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盵2]1基于這段文本,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德國宗教批判的進展情況,即已經(jīng)處于基本結(jié)束的狀態(tài)。19世紀30年代黑格爾逝世后,由于德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國外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影響,德國資產(chǎn)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的矛盾尖銳化,黑格爾哲學走向解體,開始分裂為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青年黑格爾派以宗教批判著稱于世,從施特勞斯到鮑威爾再到費爾巴哈,他們以無神論為武器向基督教神學發(fā)起了猛烈攻擊。其中又以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最為徹底,他憑借人本學唯物主義將德國19世紀的宗教批判思潮推向新的高峰。基于這些歷史事實,馬克思判斷宗教批判在德國已基本結(jié)束。另一方面是闡述宗教批判在馬克思批判邏輯中的地位,即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宗教批判為何具有如此大的威力?馬克思指出,一旦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所信仰的天國中的上帝是自身本質(zhì)對象化的產(chǎn)物,即神是人自身的反映,那么人們就再也不會在能夠真正實現(xiàn)自身的現(xiàn)實世界中不去實現(xiàn)自身而只去追求虛幻的上帝了??梢?,宗教批判的威力首先在于打破人對上帝的崇拜,進而確立起人對自身的崇拜,告訴人們宗教只是虛幻的太陽,不是人圍繞宗教轉(zhuǎn)動,而是宗教圍繞人轉(zhuǎn)動。在《導言》中,馬克思并沒有將宗教產(chǎn)生的根源僅僅歸結(jié)為抽象的人性或者人自身的類本質(zhì)。他明確指出,人創(chuàng)造了宗教,但是人不是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之外的抽象物,而是以社會、國家的方式存在著的現(xiàn)實的人。在馬克思看來,宗教批判的意義在于打破人對天國的幻想,使人的思想和目光返回到自身和現(xiàn)實世界。因為人只有先從虛幻的現(xiàn)實中解脫出來,才會開始關注現(xiàn)實的虛幻,進而為改變自身的現(xiàn)實處境努力,這正是“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這一論斷的應有意蘊。

    在馬克思的批判視域中,宗教根源于苦難的現(xiàn)實,且遮蔽了人們對現(xiàn)實苦難的關注。盡管宗教確實能夠給予底層人民一定的精神慰藉,但這種慰藉只是一種短暫且虛幻的幸福感,就像沒有根基的浮萍。更為致命的是,這種虛幻的幸福感容易讓人上癮,它消解著人的斗爭意識,使人沉迷于天國和來世。因此,不批判宗教就不能使人重新確立對社會現(xiàn)實的審視,就不能走出人的解放的第一步。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批判作為馬克思批判邏輯的第一層次得以出場。

    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揭示了宗教產(chǎn)生的根源,指明了宗教之于人的消極意義,在人的解放問題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但是,也要實事求是地看到,馬克思此時關于宗教的論述仍然帶有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色彩。

    二、政治批判——將人從陳舊的制度中解放出來

    在論述政治批判之前,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即馬克思在《導言》中致力于實現(xiàn)的人的解放是普遍意義上的人的解放還是特殊意義上的德國人的解放。通讀《導言》全文可以發(fā)現(xiàn)答案是后者,且文本對于其實現(xiàn)路徑的探討也是在當時德國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明確這一點將有助于人們在尊重文本客觀性的基礎上發(fā)掘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真義。

    宗教批判是人的解放的第一步,緊隨宗教批判而來的是對德國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批判,即政治批判。在馬克思看來,虛幻的彼岸世界的真理被宗教批判駁倒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現(xiàn)實世界的真理。作為人的本質(zhì)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之后,揭露人在世俗世界中的自我異化就成為批判的目的。于是,對宗教的批判轉(zhuǎn)向為對政治的批判,政治批判由此成為馬克思批判邏輯的第二層次。

    馬克思認為,由于德國的落后現(xiàn)狀,即使對德國政治制度采取否定的方式,也不會使德國達到同時代英法兩國的水平,這一點需要同德國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狀況聯(lián)系起來理解。1840年春,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即位。威廉四世上臺之初以自由主義者的面貌示人,他頒布新的書報檢查令、恢復省議會以及推行其他一些有利于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民主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一度點燃了自由主義者對德國光明未來的希望之火。然而,希望之火很快就被現(xiàn)實澆滅。事實證明,威廉四世所推行的種種措施只是普魯士當局用來蒙蔽民眾的虛假外衣。在國家生活中,普魯士政府依然延續(xù)著家長制作風,其專制程度有增無減。馬克思對此反諷道:“新的書報檢查令頒布了。我們的報紙認為必須學會一套與自由相適應的外貌和作風?!镀蒸斒繃覉蟆芬膊坏貌恍盐蜻^來,并且突然產(chǎn)生出某種自由主義的(至少是獨立的)思想?!盵3]反觀同時代的英法兩國,已通過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工業(yè)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其經(jīng)濟在大工業(yè)生產(chǎn)的驅(qū)動下獲得了空前發(fā)展,社會發(fā)展水平遠超德國。馬克思由此指出,即使他否定了1843年的德國制度,也不會使德國處于法國1789年革命時期的社會發(fā)展水平。既然對德國的政治制度采取否定的方式不會使德國人民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那么是否還有必要對德國的政治制度進行批判呢?對此,馬克思堅決指出:“向德國制度開火!一定要開火!這種制度雖然低于歷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對象,正像一個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劊子手的對象一樣?!盵2]4

    如果說宗教批判的目的在于破除人對天國的幻想,將人從神的世界拉到人的世界,那么政治批判的目的就在于破除人對德國舊制度的幻想,將人從非人的世界拉向人的世界。因此,政治批判已經(jīng)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種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馬克思高呼,必須要揭開普魯士政府的卑劣本性,必須要徹底打破德國人對于支配自己、奴役自己的專制統(tǒng)治者的虛幻崇拜!這場批判是搏斗式的批判,它要讓德國人從自以為處在歷史潮頭的自欺中走出來,要讓德國人從對專制政府卑躬屈膝的狀態(tài)中清醒過來,要讓受現(xiàn)實壓迫的人認識到被壓迫的現(xiàn)實,從而讓人對被壓迫的現(xiàn)實更加無法忍受?!皯敯训聡鐣拿總€領域作為德國社會的羞恥部分加以描述,應當對這些僵化了的關系唱一唱它們自己的曲調(diào),迫使它們跳起舞來!”[2]5總而言之,只有進行政治批判才能讓德國人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落后,才能激起他們抗爭的勇氣,進而通過革命解放自身。

    政治批判致力于揭露德國政治制度的不合理性,促使人們放棄與現(xiàn)實相脫離的幻想并樹立革命意識。但是,這一革命的具體方向卻是政治批判本身所不能明確的。馬克思認為,德國革命不能停留在低于當時的歷史水平,必須要超出當時的歷史水平,這樣一種高度的革命已經(jīng)超出了政治批判的問題域。換言之,它是對舊制度的批判,所涉及的問題只是舊制度的問題,還并未涉及當時社會的中心問題,因而也就談不上對問題的解決。既然這一問題不在政治批判的視野之內(nèi),那又該到何處去尋找答案呢?

    三、哲學批判——將人從黑格爾哲學中解放出來

    政治批判雖然致力于打破人們對舊制度的幻想,進而為人們通過革命斗爭實現(xiàn)自身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但它本身卻無法回答人的解放該向何處去的問題。若想使德國革命的結(jié)果不至于成為“現(xiàn)代各國的歷史廢舊物品堆藏室中布滿灰塵的史實”[2]3,就必須要有先進理論特別是先進哲學理論的指導。這一理論不僅要涉及當時社會的中心問題,還要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于是,對政治的批判轉(zhuǎn)向為對哲學的批判,相應地,馬克思的批判邏輯也由第二層次轉(zhuǎn)向第三層次。

    馬克思在《導言》中指出:“我們是當代的哲學同時代人,而不是當代的歷史同時代人?!盵2]7在他看來,盡管德國在很多領域都落后于同時代的英法兩國,但在哲學領域尤其是法哲學和國家哲學領域卻同當時社會保持著同等水平,且這一領域又通過黑格爾哲學獲得了最高表現(xiàn),黑格爾法哲學和國家哲學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的哲學反映。雖然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作出了如此之高的評價,但正如《導言》的題目所揭示的那樣,馬克思并沒有將黑格爾哲學視作德國解放事業(yè)的理論指引,而是對其進行了批判。究其原因,是因為作為當時資本主義制度哲學反映的黑格爾哲學雖然觸及當時社會的中心問題,但它卻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一言以蔽之,黑格爾哲學無法引領德國人民通過徹底的革命斗爭實現(xiàn)超出當時歷史水平的解放。在《導言》中,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進一步指出,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革命需要的是一種徹底的理論,因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9-10。對于以實現(xiàn)人的解放為目的的革命來說,徹底的理論就是抓住人的根本的理論,從而強調(diào)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其理論目標就是要讓人成為自身的根據(jù),建立一個不存在壓迫和異化的社會,從而讓人的本質(zhì)在現(xiàn)實中得以實現(xiàn)。馬克思的哲學批判就是要用這樣一種徹底的理論去打破德國人民對黑格爾哲學的幻想,并以此確立徹底的理論在德國革命中的指導地位。

    在馬克思的四重批判中,哲學批判之所以會形成,一方面源于馬克思自身的理論探索,另一方面則源于他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批判性吸收。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仍受黑格爾哲學影響,對國家、法律以及自由等問題的看法還帶有明顯的黑格爾哲學的色彩。同樣在這一時期,通過與社會現(xiàn)實問題特別是物質(zhì)利益問題的深入接觸,馬克思發(fā)現(xiàn)黑格爾哲學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裂隙。他逐漸認識到現(xiàn)實國家不但不是普遍理性的代表,反而是私人利益的工具和自由的加害者。這些關于現(xiàn)實問題的困惑沖擊著馬克思的思想認知,使他從社會舞臺退回到書房。1843年5月,辭去《萊茵報》主編職位的馬克思來到克羅茨納赫。在克羅茨納赫居住期間,馬克思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著作,并留下了五冊筆記?!氨緛?,馬克思試圖著力弄清楚政治在歷史中的作用,而他卻無意識地不斷體認到,實際上圍繞財產(chǎn)的所有制才是社會歷史結(jié)構的真正基礎?!盵4]馬克思進而發(fā)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建立的民主制國家根本不是普遍利益的維護者,而只是資產(chǎn)階級財產(chǎn)關系和政治關系的代表。這一研究成果一經(jīng)取得便被馬克思應用到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當中,他認識到黑格爾顛倒了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關系,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認識的取得為其哲學批判的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費爾巴哈的兩部著作《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未來哲學原理》于1843年出版。在這兩部著作中,費爾巴哈將矛頭直指黑格爾的思辨唯心主義,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這種與黑格爾的思辨哲學截然不同的新世界觀迅速吸引了年輕的馬克思,他后來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費爾巴哈不僅在收入《軼文集》的《綱要》中,而且更詳細地在《未來哲學原理》中從根本上推翻了舊的辯證法和哲學”[5]。費爾巴哈將自然界和人視作哲學的研究對象,他主張哲學研究應該從有限的、實際的東西出發(fā),而不應該像黑格爾哲學那樣從絕對的、抽象的東西出發(fā)。費爾巴哈視野中的人不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實體,而是一種感性實體。他高度重視人的地位,猛烈抨擊基督教對人的統(tǒng)治。在他看來,宗教的本質(zhì)不過是人的本質(zhì)的自我異化,上帝不是人的根據(jù),恰恰相反,人是上帝的根據(jù)。在《導言》中,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觀點,并將其應用到社會歷史領域。他明確指出:“德國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這個理論為立足點的解放?!盵2]16從而與黑格爾的理性主義世界觀劃清了界限。正是由于自身的理論探索以及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馬克思才自覺地認識到,要想實現(xiàn)德國人的徹底解放就必須用徹底的理論對黑格爾哲學進行徹底的批判,如此才能把德國革命引向未來社會的高度。這一觀點的確立意味著馬克思哲學批判邏輯的形成。

    盡管費爾巴哈的思想深刻影響了馬克思,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和費爾巴哈在哲學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與費爾巴哈相比,馬克思的研究重點更傾向于政治和市民社會。另外必須看到的是,馬克思此時的哲學批判還帶有明顯的局限性,其歷史觀尚處于異化史觀的階段,還未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

    四、實踐批判——將人從苦難的現(xiàn)實中解放出來

    宗教批判使人認清來世幸福的謊言,政治批判使人看清德國制度的腐朽,哲學批判使人掙脫黑格爾哲學的枷鎖。在馬克思看來,盡管以上三種批判是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但它們還不是這條解放之路的全部里程,要到達終點還需要經(jīng)過最后一個里程碑,即實踐批判。實踐批判意味著徹底的革命,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哲學批判都在為實踐批判作理論上的準備,它們既為實踐批判提供理論指導,又必須通過實踐批判才能實現(xiàn)自身。實踐批判是人的解放之路的最后一公里,同時也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最終武器。

    實踐批判旨在通過徹底的革命推翻一切奴役人、壓迫人的現(xiàn)實,它不僅是馬克思批判邏輯的最高層次,同時也是貫穿于其中的一條紅線。因為對于任何一種批判來說,不經(jīng)過實踐批判就不能實現(xiàn)自身。實踐批判作為一種用物質(zhì)力量來摧毀物質(zhì)力量的活動,必然涉及批判主體的問題。在《導言》中,馬克思將實踐批判的主體歸結(jié)為“一個并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2]15。他認為,這一階級遭受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普遍的不公正,其形成意味著一切等級的解體,意味著人的本質(zhì)的完全喪失。這一階級就是無產(chǎn)階級。

    為什么只有無產(chǎn)階級才能擔負起這一歷史任務?馬克思在《導言》中給出了答案。首先,是因為無產(chǎn)階級自身的特點。馬克思將無產(chǎn)階級視為市民社會中的一種普遍性存在,他認為只有普遍性的存在才能解決市民社會中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之間的沖突,才能解決人的異化。同時,由于無產(chǎn)階級被排斥在市民社會之外,是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2]15,因此它擁有著其他一切階級都不具備的徹底的斗爭意識,這是革命取勝的關鍵。其次,是因為德國特殊的國情。馬克思強調(diào):“對德國來說,徹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相反,局部的純政治的革命,毫不觸犯大廈支柱的革命,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2]12在他看來,政治革命在德國之所以是一種空想,是因為德國缺乏能夠領導政治革命的特殊階級。為證明這一觀點,馬克思對政治革命這一概念進行了闡釋,他認為政治革命是市民社會中的某一部分人即某一特殊階級為了解放自己、取得政治統(tǒng)治而進行的革命。政治革命不僅要求這一特殊階級具有徹底的革命勇氣和旺盛的革命精力,還要求這一階級能夠聯(lián)合整個社會的被壓迫者,作為社會的總代表來領導革命。政治革命作為某一特殊階級所領導的活動,其結(jié)果并不能實現(xiàn)人的普遍解放,而只能實現(xiàn)部分人的解放。然而,就連這樣一種實現(xiàn)部分人解放的政治革命在當時的德國也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因為德國不僅缺乏具有大無畏革命精神的階級,而且缺乏敢于暴露自己是社會消極代表的階級。更為諷刺的是,當?shù)聡馁Y產(chǎn)階級同君主、諸侯和貴族進行斗爭時,無產(chǎn)階級已經(jīng)開始了反對資產(chǎn)階級的斗爭,這使得資產(chǎn)階級又不得不向貴族妥協(xié),以此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因此,德國的政治革命之路是一條被扼殺在搖籃中的死路?!霸诜▏?,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礎。在德國,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條件。”[1]14德國的解放事業(yè)只能走徹底的革命之路,而作為市民社會中普遍性存在的無產(chǎn)階級則是當之無愧的革命主力軍。

    實踐批判作為一種徹底的革命,其實現(xiàn)需要一定的條件。首先,革命需要一定的階級基礎,只有當社會的急劇解體使得大多數(shù)人成為無產(chǎn)階級時才能實現(xiàn)普遍意義上的徹底革命。其次,革命需要哲學作為思想武器,這一武器將由哲學批判來建構,即一種關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的徹底的理論。馬克思宣稱:“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chǎn)階級?!盵2]16

    馬克思在《導言》中第一次提出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思想,這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意味著馬克思完成了向共產(chǎn)主義政治立場的轉(zhuǎn)變,但馬克思此時的實踐批判還并未指涉生產(chǎn)實踐,其含義主要是社會政治實踐。另外,《導言》所體現(xiàn)出的共產(chǎn)主義立場還未達到科學的理論高地,尚停留在哲學共產(chǎn)主義的思路之中。很明顯的一個例證是《導言》主張德國可以跳過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而直接進行無產(chǎn)階級革命,這一看法在1847年曾明確被馬克思和恩格斯否定[6]。因此,我們要準確把握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思想的演進邏輯及其重要意義。

    五、結(jié)語

    在《導言》中,馬克思運用四重批判邏輯對人的解放問題進行探討。從整體上看,馬克思的四重批判邏輯是一種縱深式的邏輯結(jié)構,由表及里地呈現(xiàn)了人的解放的不同層次,越是深層次的批判對人的解放的意義越大。基于這一批判邏輯視角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在《導言》中既沒有將人的解放局限于宗教解放,又沒有將其停留在政治解放的水平,而是實現(xiàn)了對二者的超越。具體來看,馬克思這一批判邏輯對人的解放的論證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蘊。一方面,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哲學批判完成了對人的解放的理論論證。宗教批判破除上帝對人的統(tǒng)治,政治批判破除封建制度對人的統(tǒng)治,哲學批判則破除黑格爾哲學以及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對人的統(tǒng)治,三重批判層層遞進直至人的解放的最深處。另一方面,實踐批判致力于使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哲學批判的理論成果成為現(xiàn)實,即主張通過一場徹底的革命實現(xiàn)人的解放。實踐批判的根本地位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哲學批判都為實踐批判服務;二是只有通過實踐批判其他三種批判才能成為現(xiàn)實,而其他三種批判的實現(xiàn)也就意味著人的解放的實現(xiàn)。由此可見,在馬克思的批判邏輯中,上述四重批判既互相區(qū)別,又互相聯(lián)系,它們內(nèi)在地統(tǒng)一于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之中。在研究《導言》時,我們不能以割裂的眼光看待馬克思所運用的每一重批判邏輯,只有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才能發(fā)掘出《導言》中所蘊藏的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之真義。

    猜你喜歡
    導言黑格爾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專題導言
    含能材料(2022年4期)2022-04-16 06:28:20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導言
    法律史評論(2020年2期)2020-04-13 05:56:02
    導言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xiàn)代啟示
    導言
    温泉县| 岑巩县| 兴化市| 拉孜县| 洞口县| 余干县| 日喀则市| 宁武县| 固始县| 明光市| 温州市| 山东省| 新乡县| 溧阳市| 即墨市| 昌图县| 上高县| 右玉县| 马山县| 双峰县| 长宁县| 庄河市| 鄄城县| 金秀| 扎兰屯市| 肥乡县| 高清| 突泉县| 漾濞| 富锦市| 措美县| 马边| 五指山市| 宜兰县| 屯昌县| 新丰县| 玛沁县| 铜山县| 马边| 阳朔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