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慧,謝柳平,石海燕(通訊作者)
(柳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放射科導管室 廣西 柳州 545001)
在醫(yī)學技術發(fā)展過程中,胃腸吻合技術受到了廣泛重視,有助于簡化手術流程,促進消化系統(tǒng)外科手術工作的合理實施,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yī)療服務。傳統(tǒng)胃腸吻合技術近年來取得的良好進展,但吻合口炎癥、局部撕裂、吻合張力問題等不可忽視[1],胃腸道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有急性出血、梗阻和吻合口瘺等,正視胃腸道手術后的并發(fā)癥并嚴密跟蹤觀察非常重要。因此,術后應用影像技術動態(tài)觀察胃內造影情況,了解胃蠕動有無減弱或無蠕動,胃內造影劑有無明顯殘留或滲漏等得到消化外科醫(yī)師極度重視。胃腸吻合口的影像改變及跟蹤反饋幫助患者術后治療并促進恢復,任重道遠。本文,對目前應用于胃腸吻合口的各項影像設備進行綜述,進一步探討其優(yōu)缺點、聯(lián)合應用及應用前景。
許多基層醫(yī)院沒有昂貴專用的數字胃腸機,僅配有DR設備。普通DR只能盲拍。在腸梗阻檢出率方面,DR能清晰地觀察腸管位置及形態(tài)是否固定、腸管的擴張程度、腸梗阻程度、腸管內的氣液平面長度及數量等情況。普通DR進行食道雙對比造影檢查的影像質量效果較滿意,與數字胃腸機相比,食管造影發(fā)現(xiàn)病變的幾率相差不大[2]。普通DR具有良好可操作性,患者射線接觸時間相對少,安全性高的優(yōu)勢,但普通DR設備只能拍片,不能動態(tài)觀察,應用于胃腸吻合口的檢查不具備優(yōu)勢。
胃壁的厚度、層次、回聲,胃蠕動情況,胃腔的大小、位置、內容、排空情況,周圍比鄰臟器情況等,超聲下均能較清晰的觀察,對病灶黏膜下層、肌層的侵犯超聲更敏感[3]。胃內病變使用均勻回聲增強型造影劑進行胃腸造影超聲檢查,影像清晰度可達98.97%,但胃儲留檢出率0.73%、胃蠕動功能不良檢出率0.73%[4]。超聲診斷技術能發(fā)現(xiàn)少量游離氣體及異常包塊,可對穿孔位置進行有效定位[5]。胃腸超聲充盈法,可觀察到胃壁厚度變化、胃壁有無凹陷、是否存在異物、造影劑是否能夠順利通過患者腸胃等等[6]。
傳統(tǒng)CT檢查難以對特殊結構的胃腸道病灶進行清晰地顯示,而改良胃腸低張多層螺旋CT掃描三維重建術可有效通過圖像特征對病變原因、程度、類型、不同病灶的大小、位置、侵染情況等進行分辨,并能多角度對患者胃腸道情況進行觀察,直觀地顯示患者病灶情況且效果較好,顯著減少診斷遺漏[7]。
胃有其自身生理特性,不停蠕動,而MR掃描時長、空間分辨率低,在描過程中易受到胃腸蠕動、呼吸運動和周圍器管搏動的影響而產生運動偽影,導至圖像模糊,質量較差。過去,由于胃腸MR檢查受到較多干擾因素的影響,發(fā)展緩慢。近年,由于MR快速掃描序列和呼吸門控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梯度場強性能和線圈技術的提高,其圖像信噪和空間分辨率顯著提高,又可多參數成象,提供了豐富的診斷信息,無輻射,安全可靠,軟組織分辨率高,能動態(tài)觀察胃蠕動狀態(tài),可反映胃動力、胃解剖結構、胃排空、胃容受性舒張及胃運動的異常,定量評估胃排空時間、胃容積、胃順應性等,得出準確的胃動力檢測結果[8]。
臨床相關胃腸疾病,纖維胃鏡對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屬于微創(chuàng)技術,可以及時、準確、有效的治療,具有成本低、創(chuàng)傷小、療效佳等特點,能直觀、準確的探査到消化系統(tǒng)內部結構,明確病灶情況,能配合相應的器械、藥物進行治療,還能鉗取組織進行病理檢驗,發(fā)揮疾病診斷作用[9]。
傳統(tǒng)的胃腸機的高清晰度攝像管采用真空設計,初期使用可獲得很好的圖像層次,但攝像管的清晰度會隨著真空度的下降而下降。檢查時,患者能否控制呼吸運動,配合屏氣等的影響,導致曝光次數多、輻射劑量大、胃腸道蠕動偽影多,圖像欠清晰,病變(尤其是微小病變)顯示不清,或因胃腸道造影“激惹”征象而無法顯示病變[10],圖像后期處理及保存亦受限。
數字胃腸機改良了傳統(tǒng)胃腸機的功能,還具有DR平板探測器X線攝影的功能,可動態(tài)觀察胃腸蠕動功能、內腔和黏膜皺裝、形態(tài)和功能,記錄其是否發(fā)生改變,還可對常規(guī)造影中所重疊影像進行削減,從而提高影像質量,采集的圖像通過數字化處理后會更加的清晰,進一步增加了明確診斷的概率。其圖像存儲和傳輸功能方便隨訪、復查及調閱。
普通DR只能拍片,動態(tài)DR集合拍片、造影、胃腸、透視等多種功能,大幅提高診斷效率,避免漏診、誤診。在臨床應用中,動態(tài)DR的視頻保存回放功能在進行胃腸道鋇餐檢查和鋇劑灌腸時須應用透視,可觀察胃腸道形態(tài)及胃腸道的蠕動與排空。其可視化造影功能可以通過鋇劑,對消化道進行造影,察看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動態(tài)DR在可視化條件下定位并進行點片是其核心優(yōu)勢,抓拍時把握到影像的瞬間,輸出靜態(tài)影像,患者接受的輻射減少,一個幅面成像看全一個正常成年人的全消化,且影像清晰,減少了觀察時間[11]。
在對比設備數據后,我們發(fā)現(xiàn),數字胃腸和DSA機器兩者除在計算機、視頻數字器、顯示器、曝光、攝像等先進技術上相似外,在病變顯示率及圖像存儲和傳輸方面均相似。而DSA應用到上消化道造影檢查中較全數字胃腸造影機有設備優(yōu)勢,比如采用數字化平板探測器,視野更大,分辨率更高,透視和采集可達到14bit灰階分辨率,具備更多種輸入格式,采集速度最快達30幅/秒,更多視野轉換以及可跟蹤旋轉功能,更多角度多方位觀察病變,亦可動態(tài)觀察病灶,曝光時間更短、不受胃腸道蠕動影響等。我們償試應用DSA進行了60例胃腸吻合口口服鋇劑造影,完全達到診斷要求,滿足臨床觀察、診斷及治療需要[12]。
普通DR設備只能拍片,不能動態(tài)觀察,應用于胃腸吻合口的檢查不具備優(yōu)勢。螺旋CT增強掃描和胃腸超聲造影均具有診斷率高、方便、創(chuàng)傷小或無創(chuàng)傷的特點,超聲下能較清晰的觀察微小病灶,對黏膜下層、肌層的侵犯超聲更敏感,對腹壁肥厚的患者檢查效果欠佳,而螺旋CT增強掃描應用于較大病灶。磁共振成像在評估胃腸道方面較其他成像方法具備優(yōu)勢:較高空間分辨力,不使用含碘對比劑、無輻射損傷和高軟組織分辨力等。磁共振電影成像技術、快速重復圖像的采集,可消除蠕動及呼吸產生的偽影,已應用于心臟功能評估。氣鋇低張雙重對比造影,組織臟器輪廓可清楚完整地顯示出來,還能動態(tài)觀察胃腸道蠕動及胃排空,清晰的顯示胃黏膜連續(xù)性及黏膜皺襞的變化,但射線暴露、黏膜早期輕微病變及微小病灶是短板,鄰近組織器官的變化顯示模糊。纖維胃鏡在黏膜性病變的顯示更是優(yōu)于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動態(tài)DR大范圍的床體旋轉、球管及探測器隨床面水平移動、球管支持的拍攝角度等,滿足多體位攝影要求,且圖像顯示清晰,攜美全數字胃腸造影機。DSA應用于胃腸吻合口的檢查,能滿足臨床觀察、診斷及治療需要,不足之處在于床體不能大范圍旋轉,調整體位耗時長。
胃腸吻合口的影像改變及跟蹤反饋,國內普遍使用數字胃腸造影機。數字化成像技術的興起,平板技術的運用,使放射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蛞驗镈SA機器價格高,更多使用于血管方面的造影檢查及治療,亦有用于食道的檢查及支架介入治療以及DSA引導下經皮胃造瘺術的臨床應用報道,很少使用于胃腸吻合口的造影檢查。但因臨床需要,亦有部分上消化道的檢查及治療應用到DSA。熟悉高精設備優(yōu)勢,優(yōu)化組合運用,提高上消化道造影檢查的質量,方可滿足臨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