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伽祿
(撫州市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江西 撫州 344000)
在王安石家族中卓有成就者,首當(dāng)是王安石,其次則應(yīng)是王安禮,但對于王安禮的研究甚少。可以說,開展對王安禮的研究是研究王安石的有益補充。時值王安石誕辰1 000周年之際,本文就王安禮的生平、兄弟關(guān)系、文字創(chuàng)作等進(jìn)行粗淺的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王安禮,字和甫,王安石的弟弟?!稏|都事略》卷七十九《王安禮傳》載:王安禮“再知揚州,改永興軍、太原府。卒,年六十二,贈右銀青光祿大夫”。《宋史·王安禮傳》載:(紹圣)“二年,知太原府??囡L(fēng)痺,臥帳中決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贈右銀青光祿大夫?!盵1]7464《宋會要輯稿·禮四一》載:“資政殿學(xué)士,充河?xùn)|路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太原府王安禮,三年九月?!薄端螘嫺濉x制一一》載:“資政殿學(xué)士,太中大夫王安禮,三年九月,贈右光祿大夫?!睆倪@幾則材料看,王安禮在紹圣三年(1096)九月去世,而在同月被贈官。由此而推算,他當(dāng)出生于景祐二年(1035)。
王安禮“幼性慧,六歲能屬文”,父親王益在寶元二年(1039)二月去世,此時他年僅5歲。嘉祐六年(1061),王安禮進(jìn)士及第,年僅27歲。王安禮不僅相貌出眾,而且才華橫溢?!稏|都事略》卷七十九《王安禮傳》載:“安禮姿貌魁偉,有口辨,嘗以經(jīng)綸自任,而闊略細(xì)謹(jǐn)?!奔暗谥?,王安禮開始步入仕途,任莘縣(今山東省)主簿。嘉祐八年(1063)八月辛巳,母親吳氏于京師去世。丁母憂,他離開了莘縣主簿之位。治平三年(1066),王安禮服喪期滿,赴任池州司戶參軍,王安石寫有《聞和甫補池掾》詩。不久,因唐介的舉薦,改任并州總管司管勾機宜文字。王安石在《寄和甫》有“聞道并州九月寒”,說明王安禮九月已在并州。
唐介離任后,接任的是王素。王安禮與王素關(guān)系也不錯,在王安禮留存極少的詩中就有一首為王素慶生的詩《上王端明生日》:“夢帝資良輔,生申協(xié)圣期。妙齡談國體,初筮得家規(guī)。侃侃當(dāng)官色,循循待士辭。法官曾觸佞,諫紙詎容私。外歷蕃宣久,歸參待從宜。政聲雖召杜,學(xué)術(shù)本皋夔?!痹娭袑τ谕跛卮蠹淤澝溃瑢⑺茸魑鳚h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又把他比作賢臣皋陶、夔,足見他們的關(guān)系不錯。熙寧三年(1070)七月,呂公弼改任吏部侍郎、觀文殿學(xué)士,出知太原府。次年四月,呂公弼調(diào)任鄭州知州,劉庠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太原府。而他們?nèi)温毺瓡r,王安禮均為他們的幕僚,管勾機宜文字,與他們關(guān)系都很融洽。在公務(wù)交往中,呂公弼發(fā)現(xiàn)了王安禮的才能,將他薦之于朝,受到神宗的召見,正當(dāng)神宗想重用安禮時,卻遭到時為宰相王安石的推辭。熙寧五年(1072)正月王安禮改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二十九載:“己酉,試校書郎王安禮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安禮先掌河?xùn)|機宜,呂公弼薦于朝,謂材堪大用,代還,召對稱意,欲遂加竣摧,兄安石辭之,乃有是命?!?/p>
在太原任職時期,王安禮與自己的下屬關(guān)系也不錯,田晝就是其中之一。田晝,字承君,陽翟(今屬河南)人。為樞密使田況的侄子?!端问贰穼λ杂薪榻B:“晝字承君,陽翟人。樞密使況之從子,以任為校書郎。調(diào)磁州錄事參軍。知西河縣,有善政,民其德之。議論慨慷,有前輩風(fēng)。”[1]10959此中說的“前輩風(fēng)”,指的正是田況。田況舉進(jìn)士,補江陵府(今屬湖北)推官,官至樞密使,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在嘉祐八年(1063)去世,謚號“宣簡”。田晝在王安禮幕府有十五年之久,與王安禮關(guān)系較密。田晝生于嘉祐四年(1059),比王安禮小了二十多歲,兩人是忘年交。南宋樓鑰在《王魏公文集序》里說:“田承君晝,天下士也?!诠桓?,至十有五年。”[2]98提及田晝,就繞不開王安禮,提及王安禮也繞不開田晝,可見他們之間交誼之深。田晝在王安禮去世后,寫下了《王安禮行狀》及《祭王和甫文》。在祭文里田晝回憶了王安禮的一生,也回憶了他們之間的交往,可謂情深義重。正如南宋大臣、學(xué)者樓鑰為王安禮著《王魏公文集序》所說:“公在幕府,至十有五年。微公不足以致此客,微承君不足以入公之幕也?!庇终f:“昌黎有曰,‘知其客可以信其主,知其主可以信其客?!t足以表千古,承君之言可以信后世?!盵2]98-99
熙寧五年(1072)五月受命編修《三路義勇條貫》,七年(1074)二月,王安禮再次升遷,為館閣校勘。熙寧八年(1075)十二月至元豐二年(1079)六月,王安禮先后任潤州、湖州(今屬浙江)知州及開封府判官。元豐二年七月,直集賢院兼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這年,蘇軾因“烏臺詩案”下獄,張方平等許多重臣出手相救都效果不佳,形勢已是“眾危之,莫敢正言者”,此時王安禮卻出手相救。神宗、李定都勸其保全自己不要出手施救。張璪對他的出手相救更是“忿然作色”。但王安禮對他們的建議不理會,仍力勸神宗放過蘇軾。也正是王安禮等人的極力營救,蘇軾“其后獄果緩,卒薄其罪”,得到從輕發(fā)落。
元豐三年(1079)春,任知制誥;七月,知開封府。王安禮開封府上任不久,即有皇室宗親趙仲騑訴案,即便是皇帝出面干預(yù),王安禮也要追他的責(zé),罰他的俸祿。開封有告富家逆謀之狀,王安禮查明真相,予人清白,再查明誣告者,繩之以法。這一案件處理得漂亮,得到世人夸贊,被記載在宋代鄭克《折獄龜鑒·核奸》卷六中,作為斷案的典范。開封府積壓了數(shù)以萬計的案件,王安禮不畏權(quán)貴,頂住壓力,認(rèn)真剖析案情,秉公執(zhí)法,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把積案審理完,受到皇帝的嘉獎,官升一級。《宋史》中的《王安禮傳》載:
以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事至立斷。前滯訟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論者幾萬人,安禮剖決,未三月,三獄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書揭于府前,遼使過而見之,嘆息夸異。帝聞之,喜曰:“昔秦內(nèi)史廖從容俎豆,以奪由余之謀,今安禮能勤吏事,駭動殊鄰,于古無愧矣,特升一階?!盵1]7464
元豐五年(1082)四月,王安禮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五載:“壬子。知開封府王安禮言三院獄空。詔送史館,安禮遷一官?!?/p>
王安禮還勇于建言、善于建言。有一年,皇帝幾次失去了皇子,太史說那是因為民間的墓地離京城太近了,不利皇家的后代?;实奂毕略t要求遷墳。而墓地有墳數(shù)十萬座,眾人為之震動。“安禮諫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聞遷人之冢以利其嗣者?!蹛湃欢T。”皇帝聽其言,停止了這荒唐之舉。元豐四年(1081),宋與西夏交戰(zhàn),正當(dāng)“王師問罪夏國”時,涇、原承受梁同上奏葉康直餉米腐爛不可食,令神宗大為光火,要宰殺葉康直。王安禮認(rèn)為不可聽梁同一面之詞,堅持要查明事實,再作判決。真相查明之后,“出康直于獄,復(fù)其使事”。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卷八引用劉摯的話來稱贊王安禮“在神宗朝為左丞,數(shù)敢論事,少屈于王、蔡,一時翕然推重”。
元豐五年(1082)四月,王安禮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五載:“壬子。知開封府王安禮言三院獄空。詔送史館,安禮遷一官?!薄凹仔?。翰林學(xué)士、承議郎蒲宗孟為中大夫、守尚書左丞,翰林學(xué)士、朝奉郎王安禮為中大夫、守尚書右丞?!辈痪猛醢捕Y又改任尚書左丞。
王安禮在生活方面也有被人詬病的軟肋,即“狎游無度”,加之為人剛毅耿直,勇于直言,公正處事,自然有得罪人之處,免不了有人彈劾他。張汝賢就是彈劾者之一,也正是由于他的彈劾,王安禮去左丞職,求外任。元豐七年(1084)七月,張汝賢連上《分析王安禮陳乞奏》《再分析王安禮陳乞奏》[2]23-26。在《分析王安禮陳乞奏》中張汝賢指出:“況安禮素行貪穢,所至狼藉,名在儒館,則日出游于淫舍。”接著列舉出王安禮之罪,如:在湖、潤州與娼女共政,在其兄安國“喪假僅滿,呼妓燕飲,嬉笑自若”,又“結(jié)四方豪富”“東南大姓”“特以賄交”等。另一則是應(yīng)皇帝詔分析他所奏的“王珪、王安禮陳乞子侄差遣,法許用例奏鈔”。遂王安禮被貶出,以端明殿學(xué)士身份知江寧府。此外,滿中行在元豐五年(1082)三月上《劾王安禮奏》[2]191,奏章里指出了王安禮的三條罪狀,盼望皇帝議罪。
元豐七年(1084)七月,王安禮出知江寧。次年三月,趙煦繼位,是為哲宗。新皇登基,推恩天下,王安禮也得到了官爵財貨的賞賜,《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五十三載:“端明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王安禮寊衣、金帶、銀、帛有差?!庇州d:“知江寧府王安禮為資政殿學(xué)士?!痹v元年(1086)四月,皇帝下詔王安禮移知青州。此時王安石在江寧去世,于是王安禮辭而不就。辦完喪事后的十一月,朝廷任命他為揚州知州。而揚州之任不久,朝廷又將他派往成都府任職,他以身體有病不能遠(yuǎn)任為由推辭,最終沒有赴任。《王安禮傳》:“元祐中,加資政殿學(xué)士,歷揚、青、蔡三州。又為御史言,失學(xué)士,移舒州。紹圣初,還職,知永興軍?!?/p>
在青州任上,王安禮被岺象求、楊康國、劉唐老等人彈劾。岺象求在元祐五年(1091)十月向朝廷連上《論王安禮貪恣不法狀》三則,王安禮因此被免去青州之職。岺象求對朝廷處理王安禮仍不滿意,要求更嚴(yán)厲處理。十二月,楊康國上《彈劾王安禮奏》說:“勘會新知青州,資政殿學(xué)士王存與安禮同是謝絳之婿,竊恐將下本州體量,必是顧情蓋庇,蒙昧朝廷?!盵2]72次年正月,楊康國上《再彈王安禮奏》。王安禮因青州事,調(diào)任蔡州,接著又被調(diào)任舒州。元祐六年(1092)二月,岺象求上《論王安禮劄子》《又論王安禮劄子》,要求將王安禮放歸田里,還應(yīng)追究其監(jiān)司的職責(zé)。劉唐老在元祐六年(1092)正月上《乞?qū)⒈O(jiān)司所按王安禮事跡明白旅行奏》,要求“按王安禮事跡明白旅行,以正朝廷之紀(jì)綱,以肅官吏之貪穢”[2]218。其實這已是新舊兩黨之間的政治斗爭。王安禮也因此而失去了資政殿學(xué)士的頭銜,但仍知舒州,不久“復(fù)資政殿學(xué)士”。在元祐七年(1092)十月,王安禮已知宣州。之后,又恢復(fù)了他端明殿學(xué)士銜。哲宗時期重新起用變法派人士,欲恢復(fù)新法,實行新政,以章惇為相,王安禮的起用自然在其列。紹圣二年(1095)王安禮知太原府,次年(1096)因病逝于任上。
樓鑰《王魏公文集序》說:“公之五世孫直顯謨閣厚之編次遺文,屬鑰為序?!庇纱艘部梢?,在裔孫王厚之編輯之前,王安禮的文集是沒有被編定的。今存王安禮作品集《王魏公集》,初編有20卷,現(xiàn)存8卷,為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出來。
王安禮不以詩詞名世。今王安禮存詩43首。從內(nèi)容看,王安禮詩大致可分為贈答、紀(jì)事和抒懷三大類。其中以贈答詩居多,其次為紀(jì)事詩,再次為抒懷詩。
2.1.1 贈答詩
《常州寄呂進(jìn)之五言一首》:
峨峨霍邱上,可以望九州。袞袞蔡河底,日夜無停留。子與山水近,官冗亦少休。登高望我居,寄書托東舟。非唯慰我思,亦以解子憂。我欲問子訊,冰泥塞邗溝。又欲識子處,東山豈高邱。惜哉所處異,會合寧易求。何時春風(fēng)來,從我繁臺游[3]247。
這是一首五言長詩。王安石在嘉祐二年(1057)四月任常州知州,王安禮隨往,寫下了這首詩。呂進(jìn)之是他的一位朋友,正在遠(yuǎn)方任職。詩寫霍邱山,寫蔡河,為寫思念友人作鋪墊,兩人分處異地,但期待與友人相見的那一天。王安禮期待的是與友人其樂融融的相游,因此全詩寫思友,卻沒有那種沉悶的氣象,而是充滿憧憬的較為歡快的意境。
王安禮與同僚關(guān)系不差,一些同僚離別時,他也往往以詩相送,如《送別范希聲》云:
驛吏闖曉鼓,仆夫樂晨征。敘別何草草,君今千里行。捧檄近京國,拜親還洛城。層巒望太行,慷慨無俗情。嗟我寔僚友,追攀勞至誠。贈言豈無意,愛子智慮明。抱才太華高,視利鴻毛輕。世路有夷險,君行常直清。朝廷正博采,幕府詎久攖。少別勉自愛,他年看名卿[3]248。
這首詩從內(nèi)容看,他的并州同僚友人范希聲要回洛陽,臨別之時王安禮寫詩相送。詩中寫出了對友人離別行千里的惜別之情,贊美了他的才華與品行,也表達(dá)王安禮對友人殷殷囑托與期待。在并州期間,王安禮與同僚感情深厚,范希聲是一位,而君重也是其中的一位,他寫有《贈別君重安撫太尉》,這首詩是王安禮在與君重離別時寫的送別詩。王安禮又寫有《寄君重安撫太尉》,回憶了在并州與君重愉快的同僚經(jīng)歷。王安禮還為一些朋友赴任寫詩相送,如《送呂陶赴闕》贊美了呂陶才識與政績。呂陶字元鈞,號凈德,成都人,仁宗皇祐年間進(jìn)士。再如《送盧大雅赴闕》《送子玉赴闕》《送吳殿中知景陵》《七言一章則別吳興太守中父學(xué)士兄》《謹(jǐn)賦五言一章贈別致政太師》等,在這些送友人上任詩中,王安禮均稱贊友人才華,并送上美好祝愿。
王安禮也有因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寫詩并贈友人。如《過王整狀元墓寄薛唐卿郎中》:“始任監(jiān)州便殞身,我來臨奠重悲君。一名曾冠千人榜,三尺翻如百姓墳。古木帶風(fēng)號晚照,野花和雨泣秋云。賢侯若為刊碑碣,乞取東床內(nèi)翰文?!盵3]253王整字子齊,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狀元。年近50中得狀元,歷官太子舍人,監(jiān)兗州酒務(wù)、殿中丞、提點河北刑獄等。而薛唐卿的生平事跡不得詳知。王整雖然貴為狀元,但“三尺翻如百姓墳”,睹墓思人,只有淚兩行,“野花和雨泣秋云”,悲切之情躍然紙上。
王安禮還寫有四首同題詩《清明日賜宴瓊林苑奉酬宮使太師相公》贈宮使太師。一首律詩寫的是瓊林宴,瓊林苑景色之美,宴會檔次之高,受邀者之榮幸,以至于久久不愿離去,希望時光慢點消退,“魚鑰恩留方錫勸,柳邊遲日莫相催”。其他三首絕句寫于宴會之后,多言并州之事。此時他還寫有《瓊林苑賜燕餞別留守太尉輒繼元韻》,這首詩重在寫留守太尉的政績。王安禮除了與政界的朋友多有交往外,還與佛道之人有交誼,如他有詩《贈道光法師》。此外,他還有賀友人生日詩如《上王端明生日》,挽詞如《中父禮院學(xué)士挽詞》《王夫人挽詞》。
2.1.2 紀(jì)事詩
紀(jì)事詩在王安禮詩中占有一定比例,這些詩多寫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或物什,如宴飲、出游、夜值等。
王安禮作為一名官員,參加各類的宴飲是常事,其間常賦詩送友人。如《次韻仆射相公侍燕集英長句》:“御沼環(huán)流瑞景長,集英宮殿紫宸旁。香隨銀漏留春色,花壓瓊筵斗日光。仙樂緩調(diào)瞻鳳扆,天人高拱對龍章?;始叶鄳c千官喜,萬歲聲中獻(xiàn)一觴。”[3]251這些詩多描寫歌舞升平的景象,歌頌帝王、朝廷之事,也有描寫自己心境心情的詩,如《春日即席有題》:“早是天涯多病客,可堪春末少年時。風(fēng)流任使花王笑,歡樂除非酒伯知。荊岫定為郊社器,渭川終作帝王師。瑯玕未實煙空老,不恨年來紫鳳饑?!盵3]251與《次韻仆射相公侍燕集英長句》不同,這首詩多了一份傷感與無奈。
王安禮還有紀(jì)游詩,如《游集禧中元東軒分題得東字》:“策馬從仙子,探春游帝宮。愛此高尚志,開軒池水東。鴨綠漾殘日,樹碧留清風(fēng)。生我瀟灑思,超然塵世中?!盵3]247中元節(jié),即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這一天主要是祭祖、禮亡魂。集禧觀原名會靈觀,供奉著三山五岳的神靈,是東京的大觀,宋仁宗時毀于大火,后重建改名集禧觀。這首詩雖然是大家游觀后的戲作,但描繪了觀中之景,表達(dá)了超然物外的心情。再如《題靈壁蘭皋張氏園亭》:“池塘脈脈春泉動,亭館陰陰夏木涼。砌葉亂風(fēng)搖月色,檐枝留雪宿年芳。四時氣象誰長見,一夜追游我太忙。從此與君攜酒后,夢魂應(yīng)不隔滄浪。”[3]250張氏園在靈壁蘭皋,這是作者在游園后題寫在園中亭子里的一首詩,描寫了園中春夏秋冬四時的景色,表達(dá)作者向往之情。蘇軾在元豐二年(1079)三月應(yīng)張氏之子張碩之邀寫下了《靈璧張氏園亭記》一文,對于園亭進(jìn)行了一番描寫:“道京師而東,水浮濁流,陸走黃塵,陂天蒼莽,行者倦?yún)?。凡八百里,始得靈璧張氏之園于汴之陽。其外修竹森然以高,喬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為巖阜。蒲葦蓮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檜柏,有山林之氣;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tài);華堂廈屋有吳蜀之巧。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yǎng),果蔬可以飽鄰里,魚鱉筍菇可以饋四方之客。”[2]408讀王安禮詩,品蘇軾文,都能感受到園亭之美,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王安禮雖是位官員,但也有文人的浪漫,會在雨中與友人登古寺,賞寺景,且詩興盎然,援筆賦詩,如《丙寅九月二十日同蔣穎叔從長干雨中登高座寺詩》云:
弭節(jié)蕭帝寺,驅(qū)車成子岡。莽卉翳涂泥,霖雨沾衣裳。躋攀踰百尋,險滑步寸量。生公不可見,雨花空此堂。當(dāng)時聽說法,神鬼久已藏。煙云渺無窮,凄風(fēng)來我旁。山川萬邑屋,所見未毫芒。駕言吾將歸,重勞徒御將。遲明羲與和,宇宙觀暄旸。安行凌太虛,曠朗觀八荒[3]248。
這首詩寫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高座寺位于今南京雨花臺,是一座晉朝名剎,始建于西晉永嘉年間(307-313),初名甘露寺,歷代高僧輩出,是人們樂游之地。王安禮與蔣穎叔(之奇)冒雨從長干巷登高座寺,詩中寫寺之歷史悠久,寫自己游歷的情形,也寫所見、所聽與所感。
《恭和御制上元觀燈》:“鑾輿清曉出瑤臺,羽衛(wèi)瞻迎扇影開。鳳闕張燈天上坐,雞林獻(xiàn)曲海邊來。修文可笑秦?zé)o策,能賦休夸楚有才。星漢末斜鈞樂闋,君王宣示萬年杯。”[3]253這首詩寫于元豐五年(1082)。上元日晚上,皇帝帶著滿朝文武大臣上街觀燈,感受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世象。王安禮的紀(jì)游詩還有《和踏青》《游齊山》等。
在王安禮筆下,也有寫物什的詩,如《酒罩》:“妙絕因心匠,華堂此集英。輕塵避綠蟻,密影占香瓊。醉有陶彭澤,狂如阮步兵。甕頭籬菊下,棄擲任縱橫?!盵3]248這首詩寫的是日常用具酒罩。開篇寫造罩之術(shù)高超,隨即寫飲酒場地之華麗及飲酒者都是各路精英。表達(dá)了王安禮希望擺脫藩籬的束縛,希望過上陶淵明、阮籍那樣的自由生活。
王安禮還有兩首《宿直》詩。其一:“天上春風(fēng)水外寒,琉璃瓦濕月團團。千門納鑰塵飛遠(yuǎn),一夕聯(lián)文火禁寬。人想柝聲來睥睨,鳥驚花影墮欄干。少陵老去唯便靜,此地優(yōu)容欲報難。”其二:“燭淚漼漼罷賦詩,幅巾乘興步東西。銀河逼夜光芒墮,玉宇參天次第迷。稍夢荊江三里鵠,忽驚漢殿五時雞。平生出處無心較,亦似莊周萬物齊?!盵3]250
宿直是宋代翰林學(xué)士的值夜班制度,值單日稱宿直,連日值稱儤直。宿直多是一人值班,往往比較孤獨難熬。王安禮的這兩首詩寫得細(xì)膩,第一首詩寫的是夜里值班的“靜”。如果說第一首寫的是室外,那么第二首寫的就是室內(nèi)了。寫燭,寫夢,寫雞鳴,寫感受,自己與萬物相融相齊。而王安石也寫有一首同主題的詩,叫《夜直》。詩云:“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fēng)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边@首詩被認(rèn)為是政治抒情詩,表面寫的春色夜景,實則寫的是自己政治上的追求與抱負(fù)。一人夜里值班,翦翦輕風(fēng),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春景,激起了作者思想上的波瀾,使其夜里不能成眠。兄弟兩人的思緒不一樣,所寫出的內(nèi)容也不一樣。
在王安禮的紀(jì)事詩中,也有關(guān)注民生的詩,如《曲院輸麥二十二韻呈開父》。這首長詩把農(nóng)民與官人(我)作對比進(jìn)行描寫,農(nóng)民頂著六月炎日辛辛苦苦地耕作,所收獲的糧食送給官府去償官債,而官人坐華堂。他說:“愛民一心勞,慰我百憂遣。誰人坐華堂,玉簟羅婉孌。清樽近美竹,冰紈依素扇。賢愚定勞逸,貴賤天所綰?!盵3]248官員過著輕松閑適的生活,而不知農(nóng)民的辛苦,表達(dá)了作者對勞動者深切的同情。王安禮的紀(jì)事詩還有《捧香人》《夢長》等。
2.1.3 詠懷詩
王安禮還有幾首詠懷詩,如《昔日》:“昔日登名級,天街是勝游。昔日初得志,潘鬢未驚秋。逸馭乘風(fēng)遠(yuǎn),遷鶯出谷幽。瓊林頒宴處,樓殿彩云浮?!盵3]247這首詩通過憶事而抒發(fā)感情,展現(xiàn)了詩人的理想與不懈追求的精神。再如《鴻鵠詩》寫的是鴻鵠之志,也是詩人之志;《春日感懷》“春色正濃人未老,擲觴飛筆好追隨”[3]254,寫的是人生如春日,正值人生好年華,當(dāng)好好地干番事業(yè)。
縱觀王安禮的這些詩,可以看到他的詩清新明快,通俗易懂。如“天上春風(fēng)水外寒,琉璃瓦濕月團團”,寒濕之氣似乎向讀者襲來,靜境突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而“池塘脈脈春泉動,亭館陰陰夏木涼”,春夏之景躍然紙上,春意勃勃,夏意涼涼。又如《為愛》:“為愛詩家景,分題晝幕褰。寒生洞庭石,翠滴華峰蓮。刷羽天門過,潛鱗海窟眠。未饒元白輩,爭購百金傳?!盵3]249這是一首評畫詩,作者以文字為工具作畫,特別是中間“寒生洞庭石,翠滴華峰蓮。刷羽天門過,潛鱗海窟眠”,寥寥二十字把畫顯現(xiàn)于讀者眼前。又如“春色正濃人未老,擲觴飛筆好追隨”“何時春風(fēng)來,從我繁臺游”“一名曾冠千人榜,三尺翻如百姓墳”,等等,都是通俗易懂的句子,但又形象生動。
王安禮的詩善于韻律與用典。如“深沉智慮三冬學(xué),磊落胸懷萬卷書”“古木帶風(fēng)號晚照,野花和雨泣秋云”。這些都是較為經(jīng)典的韻律工整之作。王安禮還善于用典,如“醉有陶彭澤,狂如阮步兵”“平生出處無心較,亦似莊周萬物齊”“賦比相如已絕倫,即論才識又名臣”“行看致主唐虞術(shù),與笑淄川典學(xué)人”“猶勝海上客,逐臭了平生”“深沉智慮三冬學(xué),磊落胸懷萬卷書”,等等。
王安禮還善詞,他的《王魏公集》收錄了《西江月》一首。全詞如下:
梅好惟嫌淡竚,天教薄與胭脂。真妃初出鳳凰池。酒入瓊姬半醉。東閣詩情易動,南樓玉管休吹。北人渾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3]254。
這是首寫梅的詞,開篇即點出梅之澹濘的性格,梅有天然之美,無須胭脂等去修飾,接著以出浴的楊貴妃、半醉的仙女瓊姬作比,對梅花擬人化。如果說上闕是從視覺上寫梅,那么下闕就是從聽覺上寫梅,動情的詩、好聽的管都不如梅花,北方人看似杏花,但青枝不似。這首詞寫得形神兼?zhèn)?,令人賞心悅目。王安石善寫梅,有兩首著名的詠梅詩:《梅》與《紅梅》。后者云:“春半花才發(fā),多應(yīng)不奈寒。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盵4]《西江月》詞后兩句與《紅梅》詩的后兩句頗為相似。
唐圭章主編的《全宋詞》中收錄了王安禮另外3首詞,即《萬年歡·雅出群芳》《瀟湘憶故人慢·薰風(fēng)微動》《點絳唇·春睡騰騰》,可見王安禮也是位寫詞的高手?!度f年歡·雅出群芳》寫梅,不僅寫花,還寫果,寫出了冬天里的梅雅出群芳,充滿生機與希望?!稙t湘憶故人慢·薰風(fēng)微動》是一首憶人詞,格調(diào)清新明快?!饵c絳唇·春睡騰騰》是一首小令,寫的是女子思遠(yuǎn)人,詞風(fēng)婉約。
王安禮的文章主要見于《王魏公集》及今人編纂的《全宋文》,有320多篇。這些文章一類是公文式的應(yīng)用文,如代擬的詔、制、誥等;還有一類寫人、事、物的,如書、記、啟等,屬文學(xué)作品類。
公文類如《賜夏國主詔》:
朕以爾膺受封爵,世為藩臣,職貢之修,歲時無怠,朝廷待遇,恩禮加隆。頃以權(quán)強,敢行廢辱,達(dá)于予聽,良用震驚。常令邊州,就往移問,居而不報,繼犯疆陲。王師徂征,蓋討有罪,義存拯患,非獲已焉。今者遣使造廷,辭禮恭順,仍聞國政,悉復(fù)故常。朕心釋然,深所嘉納,巳誡邊吏,無輒出兵。爾其遵守先盟,愈勵臣節(jié),永綏寵祿,庸副眷懷[3]257。
這是一篇代擬的給夏國主的詔書,即以皇帝的口吻說事。詔書指出了宋夏戰(zhàn)爭發(fā)生的經(jīng)過,而引發(fā)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是西夏國罔顧朝廷恩禮加隆,繼犯疆陲。在夏主動求和之后,宋皇帝釋然,不計前過,深所嘉納,接受和談,無須出兵。詔書把大宋皇帝寫得有禮有節(jié),有理有據(jù),字里行間替皇帝自我贊美了一番。全文基本為四字句,短而有力。詔是一種程式化的公文,有規(guī)范的寫作格式與寫作規(guī)律。
《言時政札子》是一篇王安禮向皇帝分析時政的奏書。本文從彗星出現(xiàn)這一特異天象說起,提出了自己對時政的看法并建議:“伏愿陛下察觀親近之行,使無以濟其私;杜群枉之門,使得以歸于直。省不急之改作,紓弗勝之力役。凡可弛以利民者,一切罷之。則善言可以退舍,美意可以延年,復(fù)見于今日矣?!盵3]297因為是對皇帝的勸勉,所以話很委婉,要皇帝節(jié)制近臣,讓權(quán)力回歸臺省,不要著急改制等。
王安禮的文章,流傳下來的絕大多數(shù)是公文,散文類除書、啟外,僅見《高唐縣學(xué)記》一篇記文,全文約400字,是為高唐縣(今屬山東省)興縣學(xué)而寫的一篇記。時在嘉祐六年(1061),萬偉來為高唐縣令,發(fā)現(xiàn)學(xué)校廢久,教化不張。次年,在民眾的支持下,他興縣學(xué)、建學(xué)堂,于是弦誦之聲又起,王安禮因事路過高唐縣而“聞弦誦之聲,低回久之”。作者對于萬縣令興教之舉很是欽佩,夸贊說:“今萬令為百里之政,而興起弊廢,開延誘掖而進(jìn)之,與士子講論夫子之道,而不為茍簡之見,須遲久之功者,良有以也?!盵3]325學(xué)堂建成的當(dāng)年(1061)十一月,作者寫下這篇文章。此時的王安禮很年輕,剛?cè)胧送荆匀粚θf縣令是羨慕的,也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施展才華,能像萬縣令一樣建立功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抱負(fù)。
王安禮的文章自古就得到人們稱許。南宋初樓鑰在《王魏公文集序》里對于王安禮文章有一番評論。首先他同意田晝“踔歷駿發(fā),卒歸宿于道”的評價,同時還評價王安禮的文章:“制誥溫潤豐美,得中和之氣,而屬辭贍洽”。清代《四庫全書》在《王魏公集》提要里也稱說:“其中內(nèi)外制草頗典重可觀,敘事之文亦具有法度?!笨傊瑲v代對于王安禮的文章大多是贊賞有加。今天讀其文,亦誠如是。
王安禮從早登科、早入仕,自最基層、最小職務(wù)做起,官至副相尚書左丞,而后又輾轉(zhuǎn)各地為官,歷時四朝,可謂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政治家。他一生起起落落,既有輝煌的政績,也有被人詬病的短處。他雖所著詩文散佚嚴(yán)重,難以窺全貌,但從現(xiàn)存的詩文看,其詩文多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與生活,對當(dāng)時和后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人們所喜愛和稱贊。其現(xiàn)存作品不僅是研究王安禮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那個時代的重要參考內(nèi)容,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