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琴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教育環(huán)境、教育工具、教育資源、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發(fā)生了一系列轉變。人工智能對教學資源、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評價方面引發(fā)的變革,在師生相互積極的作用下優(yōu)化了教與學的過程,將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教學過程中,可以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促進智能化教育進程。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學資源;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28-0102-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引言
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協(xié)同操作完成的一系列活動,是由教師通過教學過程把教學資源應用于學生,并對學生產生一定效果的過程。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逐步應用,人工智能對教學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工智能對教學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轉化為工具、媒體或者環(huán)境來實現的,主要體現在教學資源的智能優(yōu)化、新的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及智能化的教學評價。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智能化教學工具、教學平臺的誕生與發(fā)展,從而驅動教學環(huán)境由數字化走向智能化[1];促進教學資源的智能進化、推送和檢索,促使教學資源更好地為教學過程服務;人工智能技術引發(fā)教學評價理念的變化,同時促進教學模式的改變及教學評價方式更加科學、公平、全面,這一系列的變革有助于教師有效開展教學活動、高效教學,有助于輔助學生高效學習,促進其個性化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2 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促進教育環(huán)境從數字化教育走向智能化[2]。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各種智能化教學工具的誕生出來,教學工具的智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如智慧課堂的應用和智能機器人的引入。
智能化的教學平臺方便了教師備課,減輕了教師負擔,方便了學生學習,活躍了課堂氣氛,為教學過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老師、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情緒和學習狀態(tài),通過智能評價和決策,及時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人工智能的應用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更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快捷的獲取學習資源。人工智能的機器對學習資源進行語義標注,檢測學習資源的質量,把資源按照不同的形式進行分類。智能化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感知到學生需求,這時,系統(tǒng)便可以為學生智能篩選合適的資源并進行資源的自動推送。而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則可以加速學生查找所需資源,為學生節(jié)省了時間。
傳統(tǒng)模式下的教學資源,如教材、教案、課件、試卷、練習題等,是由專門的團隊負責設計制作和使用維護,專業(yè)性和權威性較強。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資源由專人進行維護管理,因此,資源的進化速度緩慢、效率低下。
智能化學習資源是智能化學習環(huán)境中的資源,這些資源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和深度學習,能夠創(chuàng)建更加有利于師生互動的智能化學習環(huán)境。如何使用智能感知技術實現智能化資源的匯聚篩選、優(yōu)劣性的智能識別是教學資源智能化進化、維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需要更強的動力和技術支撐來促進資源智能進化,并保障完善進化機制。
隨著物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資源推送成為用戶在海量數據中快速獲取優(yōu)質、個性化學習資源的有效方法。
利用特定場合的傳感器、攝像頭等終端設備監(jiān)測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動作、行為表現,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情緒識別等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行為粒度分析和數據分析,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狀態(tài)。學習系統(tǒng)可以根據分析得到的數據對學習資源和教學專家進行優(yōu)化篩選,借助智能終端將得到的資源快速準確的推送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精確找到所需資源,再也不用耗費大量的時間在查找資料上。
3 智能化教學模式
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對環(huán)境和資源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必須發(fā)生變化以滿足主體的需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教學過程也越來越智能化,智能化的獲取豐富的過程性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充分、有效的利用。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對智能化教學方式、智能化教學過程、智能化教學的內涵進行分析評估,從課前智能化備課到課中智能化精準教學,再到課后智能化答疑與輔導進行具體研究,從而構建出智能化教學模式[3]。
智能化教學模式是人機共存的教學模式,教學要素在傳統(tǒng)的教師、學生的基礎上增加了智能化系統(tǒng)。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學要素之間可以實現高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維互動模式。
智能化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樣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課中和課后。
課前階段主要是任務是教師備課、學習資源的智能推送和學生自主學習。上課前,教師可以使用智能平臺備課,然后通過平臺將本節(jié)課的目標要求、內容推送給學生,學生在平臺上先自主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智能系統(tǒng)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不同學生的狀況及進度及時調整資源的推送,以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并隨時提供遠程輔導。課前學習完成時,智能化系統(tǒng)生成學情報告,包含每個學生的個人數據和班級整體的數據,教師依據報告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做適當的調整,以適應學生的需求。
課中階段,在智能環(huán)境、自適應資源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可以實現多維實時互動。教師對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進行分析與點評,總結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過程中智能化教學平臺可以實時監(jiān)控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記錄過程性數據并進行學情分析,針對每位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老師可以及時進行指導,實現針對性教學。
課后學習階段從兩個方面分析。依據智能系統(tǒng)提供的學生課堂學習數據的分析報告,學生可以針對自己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參照系統(tǒng)給出的學習建議,找到薄弱環(huán)節(jié)針對性地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取長補短;教師則可以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參照平臺給出的關于教學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教學反思,查漏補缺,實現分層教學,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提升教學質量。
通過課后學習可以實現對課堂學習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學習,是對課前、課中學習的補充。
4 智能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實施教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在智能化的教學模式中,教學評價的手段也采用了智能化評價。
智能化評價主要包含五個階段:
1)預測學生的學習能力,指定教學評價的依據;
2)機器編制教學評價試題;
3)機器批改試題,得出評價結果;
4)依據評價結果,得出評價分析報告;
5)依據評價分析報告,得出實施建議。
教學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采集教學場景中的各項數據,建立學生數字畫像,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發(fā)展性評價理念對各項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決策建議;智能分析、評價學生行為。一方面幫助教學管理者全面督導,提升管理效率,實現智能化、科學化的管理;另一方面,科學輔助教師進行教學決策,引導教學方向。
智能化評價可以服務于教師課堂教學,使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創(chuàng)新教學上,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反饋,有更多時間與學生交流,從評價方面把握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智能化評價服務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習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批判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認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以適應未來教育的需求。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豐富的教學數據使得教學評價更加合理化、科學化,可以幫助組織教學活動,能夠大幅度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5 結論
智能教育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目標,是人工智能技術與學校教育的融合的結果。
新的教學模式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引起了教學系統(tǒng)中各個要素及其關系的變化??梢钥闯?,智能化的教學資源、智能化的教學環(huán)境、智能化的評價方式使得教學的過程更加靈活高效,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加適合現代教育的需求。
然而,教學過程中由于個體差異,技術的應用會引發(fā)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并不是都會發(fā)揮正面積極的作用,有時也會產生副作用。作為教學實踐的主體,教師和學生需要反思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各種副作用,選擇性地使用才能真正實現技術促進教學實踐的目的。
總之,人工智能技術與教學的融合過程中,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還需要消除技術帶來的副作用,這個過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黃榮懷,楊俊鋒,胡永斌. 從數字學習環(huán)境到智慧學習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的變革與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2] 賀相春,郭紹青,張進良,等.網絡學習空間的系統(tǒng)構成與功能演變——網絡學習空間內涵與學校教育發(fā)展研究之二[J].電化教育研究,2017(5):36-42.
[3] 華璐璐.人工智能促進教學變革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8:58-63.
【通聯(lián)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