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敏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洽水鎮(zhèn)初級中學,廣東 肇慶 526400)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很多老師還是以單純灌輸課本知識點為主,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要目標,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以至于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夠高,弱化了道德與法治課服務生活的功能,不符合當下新課標的要求。時代在進步,我們的課堂也應與時俱進,教師應積極尋找方法,讓生活化的內(nèi)容進入課堂,讓課本知識活用于生活中去。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聯(lián)系本地的學情狀況前提下,本文主要從教學素材的選擇、教學活動的開展和課后實踐三方面來探討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的探究。
教學素材的選擇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它能讓學生更直觀、更具體的去了解書本上的知識。由于多媒體技術(shù)的發(fā)展,我們都能從網(wǎng)上搜索到各種各樣的教學素材,這為我們教師尋找教學素材提供了一個非常便利的平臺。不僅如此,教學素材的重要性在新版教材的改編上也突現(xiàn)出來了,每一個知識點基本上都安排了相應的教學素材輔助學生去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但是,書本上有了素材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不用再另外尋找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素材雖然多,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更了解知識點,把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呢?這就需要我們在選擇素材的時候應選擇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中去取。比如在講解公共服務這一課題時,有老師提供了共享單車這一素材,但是卻忽視了當?shù)厥巧絽^(qū)學校,學生們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共享單車,所以對此無法達到共鳴,教學效果欠佳。所以,在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到當?shù)貙嵡楹蛯W生生活環(huán)境。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多多體現(xiàn)出學生這一主體地位,改變以往以教師講為主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生活化首先是學生的生活,所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才能更體現(xiàn)出學生的生活,讓道德與法治課服務于學生的生活。為了讓學生多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式,由教師來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由于我所任教的地區(qū)是山區(qū)學校,學生基礎(chǔ)比較薄弱,課堂互動不夠大膽、積極,這就需要教師科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去,為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綜合能力,善用啟發(fā)式的教學語言,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大膽思考。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師要擁有完善的專業(yè)知識,進行 不斷的德育實踐,并且在教學之前,設(shè)置教學方案,做好備課,通過靈活多元的方式和飽滿的情感開始一節(jié)課,以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發(fā)現(xiàn)道德與法治其實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從而使課堂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此外,教師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們多關(guān)注身邊時事。
教育的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中主要是通過考試,形式比較單一,忽視了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弱化了教育回歸生活的功能。課后作業(yè)的布置,是可以體現(xiàn)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熟悉程度的,一般教師都是采用書面作業(yè)的形式來評價學生知識的運用情況,但是體現(xiàn)不出來課堂服務于社會生活這一功能。為此,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布置課后作業(yè),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社會實踐來體現(xiàn)。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通過布置生活化的課外實踐類作業(yè),提升學生的生活化思維,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更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課外實踐還能更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課外實踐過程中結(jié)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完成知識積累,讓課堂上的知識不再是涼冰冰的字體,而是活躍在生活的體驗。比如在講解“愛在家人間”這一課題時,讓學生回憶一下與父母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并形成文案,寄給父母。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會想起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從面反思與父母的相片之道,更深刻理解到知識在生活的作用,促使學生與父母和諧相處。
道德與法治課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在課前教師應該備好課,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中選取教學素材,這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就來源于生活,并能運用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事情,活用知識。生活化的課堂對教師的教學綜合能力也提出了要求,這也需要教師積極尋找科學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引導學生活用知識于生活,并要注重社會實踐,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讓知識真正回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