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耀斐
(蚌埠醫(yī)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如果說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保證,那么,媒體融合作為新時代高校黨建思政工作的重要載體,如何提升它的服務力、吸引力和粘合度,筑牢新時代高校黨建思政工作生命線,則成為推動新時代高校黨建思政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面臨的重要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化黨和國家對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規(guī)律性認識,反復強調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站在戰(zhàn)略和全局的高度,特別指出全面審視和謀劃全媒體時代下媒體融合發(fā)展,充分利用全媒體的育人優(yōu)勢,推進黨建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推動形成協同育人機制,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三全育人體系,提升高校黨建思政工作質量,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政治保證[1]。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zhàn)場,“西方反華勢力一直妄圖利用互聯網‘扳倒中國’,他們的互聯網活動能量和規(guī)模遠遠超出了世人想象,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面對如此形勢嚴峻的戰(zhàn)場,我們能否打得贏、頂得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政權安全。而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其自發(fā)性、多元性、公開性、突發(fā)性、匿名性、無界性和難控性等特點,更是在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等界限愈益模糊,大輿論場形勢越來越復雜。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為做好新時代高校黨建思政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以校報、廣播、櫥窗等為載體的傳統媒介因其傳播速度慢、交互性不強等特點,在吸引力和實效性上與新媒體存在明顯不足,而新媒體則徹底打破了高校空間概念,成為師生了解社會和與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更成為當代大學生展現自我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
當前,新媒體作為大眾生活信息化的重要來源,正被廣泛應用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高校開展融合媒體方式教學已經成為一種發(fā)展新趨勢。學生對于信息內容的獲取、閱讀、學習都是通過媒體平臺得到的,以教學為中心的媒體平臺建設服務既是當前高校黨建思政工作的重要載體,更是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知的有效途徑[1]。高校黨建思政工作應該做到人在哪里工作重點就在哪里。學生作為重點工作對象,如何主動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打通并用好同他們信息交流的新渠道,自然成為做好新時代高校黨建思政工作的重要機遇。
面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飛速發(fā)展,現行的管理運行體制機制存在明顯不足,高校黨建思政工作隊伍對媒體融合建設管理經驗更是缺乏,這直接帶來開展工作舉步維艱的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說,“互聯網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這個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這部分人我們不去團結,人家就會去拉攏?!痹诿襟w融合的時代發(fā)展趨勢下,學生接受廣泛的信息量雖有眾多好處,但也使得黨建思政工作者對各種信息的把控系數難度加大,尤其是一些媒體信息對學生行為方式、語言特點、心理意識等方面帶來利弊不同的道德影響,例如各類社交軟件、微信、QQ群和朋友圈各種信息,廣泛的傳播渠道,對學生思想言論、道德認知、情感認同等方面,特別是一些諸如詐騙、色情、作弊等方面的消極負面信息傳播,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帶來直接影響,更使得高校黨建思政工作者的教育難度加大,在工作中過于被動[2]。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隨著互聯網屬性越來越強,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yè)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fā)展變化。特別是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p>
依托大數據時代的發(fā)展,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已經全面融入到各類媒體給予的信息環(huán)境,這些信息也正對他們的思想認知和價值判斷帶來新的改變。諸如大學生接受的多樣化信息,其真實程度難以確定,會影響到學生對社會的感知和評價,況且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微信、QQ、微博等信息平臺,向高校學生灌輸一些激進、虛假、不健康的思想,影響高校學生的價值觀[3],更沖擊著教育的主導地位。
近年來盛行的“校園貸”等事件,都是因為信息傳播監(jiān)管難度較大,那些社交軟件虛假、片面的信息傳播,導致學生對信息的誤判,直接給高校黨建思政工作帶來新的難度;同時,以課堂、報刊、廣播等傳統模式的黨建思政教育方式盡管具有較強的可控制性,但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人與人、人與組織及組織之間的交流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它們主要處于一種虛擬狀態(tài)的交流互動,如何做到既發(fā)揮出傳統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又展示好現代媒體的吸引力和時代感,對新時代高校黨建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要求。
“當今是網絡時代,網絡上的信息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變化有著直接的、強有力的影響”,網絡事業(yè)的發(fā)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要適應人民的期待和需求,讓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fā)展成果上有更多的獲得感,“可以發(fā)揮互聯網優(yōu)勢,實施‘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yī)療’、‘互聯網+文化’等,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為新時代做好高校黨建思政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精準指導和發(fā)展方向。
高校作為新時代大學生進入社會前的最后一個重要教育點,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具有扎實專業(yè)技能的合格建設者和履行崗位職能接班人的重任。特別是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打造網絡信息交流共享育人平臺,推動新時代黨建思政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說,“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切實讓網絡媒體成為大學生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學生、貼近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和增強黨建思政育人成效的新途徑。
1.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高校黨建思政工作在觀念上面臨新要求。
這里包括在國家層面通過制度、政策的設計和引導,要求將融合媒體靈活運用于高校黨建思政工作。在高校層面則提倡用易于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和教育育人方式,將媒體技術融入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價值引領。從思政教育層面,改變傳統黨建思政較單一的育人模式,優(yōu)化教育手段,豐富教育形式,拓展教育平臺,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對世界的認知相對比較單純、美好,積極的教育和引領則顯得十分重要,如當前“學習強國”平臺就較好體現了黨建思政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是黨建領域的“爆紅品”,讓黨建思政活動成為師生心中所愛所喜,增強了教育對象對黨建在意識領域的政治、思想、理論和情感認同。
2.借助全媒體特點,融入新媒體技術,合理打破傳統的黨建思政工作模式??梢詢?yōu)化媒介融合資源,打造融無線數字技術、通訊技術的互聯網黨建平臺,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及時將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傳遞給學生;學生也可以通過此平臺選擇內涵豐富、易于理解、趣味豐富、樂意接受的方式進行信息的吸納,從而大大提高黨建思政工作的效率,最大可能的拓展高校黨建思政工作教育者的教育空間[4]。
1.教育工作者要把握黨建思政與媒體融合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著力提升自身政治素養(yǎng)。
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復雜多樣的信息使少數黨建思政工作者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如果高校黨建思政工作者自身政治素養(yǎng)不足,所傳播的思想就會在無形之中影響教育對象,導致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扭曲。媒體融合教育時代,高校黨建思政工作者應與時俱進,適應新環(huán)境,應對新形勢,把握新要求,堅持全媒體移動優(yōu)先戰(zhàn)略,主動根據現實媒體環(huán)境的變化,努力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帶好頭、起好步,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全媒體全方位全時段方式走進學生,讓黨建主流平臺占據制高點[5]。
2.要積極創(chuàng)新轉變教育理念,著力提升黨建思政工作實效。
高校黨建思政工作需要積極創(chuàng)新形式和轉變理念,特別是在政治學習、政策宣傳報道等工作要依托全媒體的優(yōu)勢,推動全媒體融合協調發(fā)展,做到通過占據思想制高點,發(fā)揮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話語權,杜絕高校學生網絡不文明現象的發(fā)生,讓學生自覺做到不瀏覽不良網站、不傳播病毒、不剽竊他人的信息、不散布不正當言論等;引導學生合理使用個人媒體傳播信息,善于明辨是非、自覺抵抗不良信息;發(fā)揮學校的黨群力量,建立有絕對信念和良好素質的黨建思政工作專項工作隊伍,確保高校黨建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
3.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著力做好高校黨建思政工作協同發(fā)展組織建設。
要圍繞高校黨建思政工作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建立健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協同支持,各二級院系(部)黨組織負責,教師和學生黨員積極參與的上下貫通協調運行體制機制;建立以黨支部、團組織為核心和樞紐,強化與學生會、社團及其他學生組織之間的協同融合,強化與輔導員、宿管員、后勤服務人員、安全保衛(wèi)人員,以及學生會和學生社團指導老師之間的聯動協同,建立多元主體育人工作機制[6];將黨支部工作作為黨建工作與事業(yè)融合發(fā)展考核、黨內評優(yōu)評先的重要參考,完善支部、黨員日??己撕驮u優(yōu)評獎細則,建立健全考評激勵保障機制。
新時代高校黨建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如何有效借助媒體融合的優(yōu)勢,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把握主流輿論正確發(fā)展方向,貫徹落實好黨的建設要求和任務,全面推動高校黨建思政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其引導力、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同力和理想、價值、道德觀念上團結一致的良好局面,是為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