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軼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浙江 杭州 310006)
按照現代教育觀念,完整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個方面,而且這三個方面的教育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家庭教育又因為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所面對的第一個無法選擇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趙忠心教授在其《家庭教育》一書中寫道: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中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家庭能夠教給一個人如何說話,如何思考,如何與他人交往,它還灌輸給人一套價值觀念和對人生前景的期望。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最早也是最全面了解子女的,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教育的機會。所以家庭教育始終處于自然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中,有著對人的發(fā)展最為直接也是最為持久的影響力。
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城鎮(zhèn)家庭的功能、屬性、結構、規(guī)模以及生活環(huán)境都已發(fā)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專業(yè)化和科學化程度不斷提高,家庭及個人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挑戰(zhàn)和沖突,當下的家庭教育也同樣面臨著挑戰(zhàn)和困境。
中國以往的傳統家庭多以大家庭為主,祖輩、父母、叔伯等親人共同構成了家庭教育主體。隨著城鎮(zhèn)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在當下中國城鎮(zhèn)社會中,由父母子女兩代人構成的核心家庭逐漸成為社會主要細胞單位,父母雙親逐漸成為家庭教育的主要甚至唯一主體。(留守兒童問題暫不在此文中討論。)而父母由于工作、離異等各種原因,能夠雙方共同參與家庭教育的時間也受到很大影響。因此,當下家庭教育相較以往,主體越來越少,力量也越來越弱。
在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中,每一個成人都感受到了發(fā)展的壓力,他們的心理負擔不斷加重,對子女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也充滿了擔憂。這樣的擔憂就轉化為對家庭教育期望的不斷提高。在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焦慮、恐慌情緒也在潛移默化地漫延,讓家長和子女都背負上沉重的精神負擔,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成人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就可產生各種厭學、交流障礙、過度逆反及至激烈對抗等不良情緒。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城鎮(zhèn)家庭教育支出也相應大幅度增加。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新中產人群在家庭支出結構上,教育支出(52%)已經超過其他生活費用,成為僅次于日常開銷(71.2%)和房租房貸(53.9%)的第三大日常支出。
從整體上看,家庭教育支出已成為當下中國城鎮(zhèn)家庭的主要經濟支出之一。家長在教育備受重視的大環(huán)境影響下,把教育的重心過度地放在子女的學業(yè)成績上,忽視了完整性格的養(yǎng)成,這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將是巨大的。
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家庭教育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是,以往基于口口相傳的傳統經驗式家庭教育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孩子的教育發(fā)展需要。家長雖然與子女共同生活,天然有著各種教育機會,但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反而會適得其反,產生不好的教育效果,滋生家庭中的不良情緒,破壞親子關系和諧。2020 年初由于疫情的原因,大部分中國家庭都被迫固守在家中,父母子女長時間共處一室。疫情結束后,不少孩子都產生了心理問題,甚至還發(fā)生了個別的極端事件。這些都說明,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如何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是廣大家長迫切需要接受指導的課題。
對子女的教育是每一個家庭的天然責任,是父母的義務。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每一位家長都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父母都要去學習怎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同時還要思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這個重要問題。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回答,但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絕大多數的孩子將來都會是一個普通人。遵紀守法、自力更生,是一個普通人的基本成長要求,也應成為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標。學習成績并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更不代表未來,全面的能力、意志、性格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父母要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責任和教育目標,圍繞子女的整體人生發(fā)展來實話家庭教育。
如何讓家長得到專業(yè)、科學的指導,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參與和支持。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主要渠道是依托幼兒園、中小學等學校建立的家長學?;蚣彝ソ逃笇е行?,通過家長會、家長講座等形式開展。在繼續(xù)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良好溝通和互動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拓寬渠道,鼓勵、引導社會專業(yè)指導服務機構的創(chuàng)建和完善,進入社會、社區(qū),以更專業(yè)、更廣泛的形式為家長提供指導和幫助。
首先,要幫助家長了解和尊重子女,把握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特別是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建立相互信任的親子關系。其次,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層次,幫助家長了解本年齡段的易發(fā)問題,在家庭教育活動中可以潤物細無聲地防范或解決問題。第三,加強對教育能力和方法的指導,提高家長對自身言行和家庭環(huán)境氛圍等潛移默化作用的認識,掌握正確處理親子情感與理智關系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國多以家長會、家長講座等集體指導與家庭訪問、個別咨詢等個別指導相結合為家庭教育指導主要形式。隨著家長對個性化指導需求的增長,可以增加家庭訪問和個別咨詢的頻次。同時,也可以在幼兒園、小學低段針對年輕家長開展親子活動指導,增強家長的參與意識和發(fā)揮家長的主體作用。
除了在校內開展家長指導,社區(qū)的家長學校也是面向家長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素養(yǎng)、優(yōu)化兒童成長環(huán)境的重要陣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家長日益增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需求和期盼。首先,社區(qū)家長學??商峁┍憬莸闹笇Х?。通過開設“菜單式”家長課堂,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送到了老百姓家門口,家長在教育中的困惑和難題可以就近得到解答。其次,社區(qū)家長學??梢蕴峁┒鄻拥闹笇Х眨谛麄髌占凹彝ソ逃R的同時,也聚焦社區(qū)家庭需求,為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提供臨時照護,為低學齡兒童家庭提供課后托管,為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兒童提供關愛幫扶,等等。在這些幫扶的過程中,適時對家長展開家庭教育指導,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會收到更好的效果。第三,社區(qū)家長學校可以提供融入日常生活的指導服務。通過開展鄰里互助、親子閱讀、志愿服務等豐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動,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社區(qū)支持。
校內活動和社區(qū)學校這些是面對面的形式,此外,編寫、印發(fā)指導性圖書也是比較好的形式。如筆者參與編輯出版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叢書就是一套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實操性的圖書。此類圖書由家庭教育專業(yè)機構編寫,普及性強,可以覆蓋到特定區(qū)域內的所有家長,科學指導家長關心子女心理、行為變化,引導親子交流,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需求等等,可以取得較好的使用效果。
此外,還可以借助信息化社會的建設,加強網絡指導,引導家長在網絡平臺上開展自學、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