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廣平
(貴州省天柱縣第十小學,貴州 天柱 556699)
隨著網(wǎng)絡的快速發(fā)展,以手機、電腦為主的現(xiàn)代信息媒體向大眾傳播著各種形象、豐富、生動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成為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獲取快樂的主要途徑。在成人的影響下,學生也喜歡玩手機、刷視頻、沉迷于各類電子游戲中,這導致學生用來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而且網(wǎng)絡傳輸?shù)膬?nèi)容更能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沖擊,對于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學生而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擠占了原本學習、閱讀的時間,所以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越來越低。除此之外,學生進行閱讀的課外書籍絕大部分都是作文選類的圖書,難以找到適合小學階段學生閱讀心理的優(yōu)秀讀物,圖書類型及閱讀內(nèi)容單一,總是閱讀其他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難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逐漸喪失了閱讀的興趣。
一些教師在開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時,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工作,導致其在課堂上被動地學習。對于英語學科而言,教師在教學上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導致學生在閱讀時的思維受到局限,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缺乏靈活性,這樣的教學會影響其學習的情緒。小學生本身就存在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的問題,如果教師一直采用單一的教學手段,不能在課堂上吸引其的注意力,容易造成課堂的枯燥,其在課堂上不能大膽地思考和想象,影響其閱讀的質量。
教師在講解英語閱讀知識時,通常會對課文進行標準的分析,會給學生一個標準的閱讀理解答案,這樣容易限制其的思維模式,使其過分依賴教師給出的閱讀答案,其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不到有效發(fā)揮。在開展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進行引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補充,讓其展開想象,能很好地掌握英語知識,這樣才可以使其的閱讀范圍得到拓展,使其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進入小學高年級后,英語閱讀教學的重心逐漸由簡短的句子轉化到語篇。但是語篇中滲透的英語知識應該如何活用,相信很多教師依然在為這個問題犯難。直接聽寫語法似乎不能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造句又太浪費時間,于是只能讓學生匆匆做個筆記,改到下節(jié)課溫習。于是學生運用知識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干脆悶頭跟著教師做筆記。在這種情況下,閱讀課當然難以“動”起來。要想改善這種情況,教師就得先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謹記閱讀教學不是“記知識”而是“用知識”,讓知識在課堂間涌動起來,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它的用法,還要主動思考怎么用更好。換句話說,雖然油墨印刷的內(nèi)容并沒有活力,但是語言是有活力的,學生的思維也是有活力的。因此,抓住課堂機會活學活用,促使學生盡快掌握閱讀內(nèi)容的重點,并根據(jù)知識點進行思維的再創(chuàng)造,閱讀課堂才真正具有了靈魂。
例如,在教學“How can I get there”的read and write 一課時。這篇短文講的是小機器人Robin 裝上GPS 后引導兩個男孩找到意大利餐廳的故事。短文中涉及了不少與指路有關的新知識。如,in front of,go straight,turn left/right…想讓學生把它們快速理解并掌握,莫過于讓學生親自充當Robin 的角色,也切身指一次路。教師可以把背景換成熟悉的自家校園,在黑板上畫一張小地圖。像是大家每天都去用餐的餐廳(restaurant)、上課的教室(classroom)、上體育課的操場(play ground),都在小地圖上標好,用簡單的記號注明。然后讓學生用上語篇中的新知識,結合學校的地圖,還原從學校門口到達指定地點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雖然路線再熟悉不過,可要用英語還原還有一定的難度。穿梭在“校園”里,是直走還是左轉,在哪一個建筑物前停步,與之對應的是用behind 還是in front of…這項課堂任務似乎充滿了挑戰(zhàn)。不過當最終完工后,一篇自信滿滿的I have GPS!短文,想必能帶給學生不少成就感。
動態(tài)閱讀教學的最后一個要素是課堂互動。在傳統(tǒng)的閱讀課堂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教師劃新單詞,教師翻譯語篇,教師講解語法……偌大的課堂似乎成了一個人的獨角戲,偶爾想用討論或是提問的方式來促使學生發(fā)表意見,學生也總是不情不愿,有的干脆在聽課過程中走了神、開起小差,而臺上的教師卻渾然不覺。因此,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最大問題不在“不動”,而在于學生不愿意動起來,思維無法進入到課堂的閱讀氛圍中。教師想要加強課堂互動的話,先得設法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以閱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例,可以先抓住其中一個簡單易懂的小點供學生拓展和發(fā)散,再吸引他們由淺入深地層層探究,實現(xiàn)師、生與文本間的三方溝通。總的來說,課堂互動應該遵循“起點宜低不宜高,氣氛宜熱不宜冷”的原則。
例如,“Ways to go to school”的Read and Write 是一篇描述不同上學路的小短文,文中的孩子們有步行去學校的、有坐船的,甚至還有乘雪橇的。對于學生而言,“哈士奇拉雪橇”的情節(jié)明顯要更具吸引力。嚴寒的天氣里,一群可愛的大狗,拉著雪橇在冰天雪地里飛馳。而第二小段并沒有仔細描述這一過程,只是用一句“It's fast"給概括了,這就給師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抓住機會,可以帶著學生縱情暢想,用自己的話來豐富這段文本。譬如:“They work in the ice and snow.”“They are brave and loyal.”“A sled through the snow quickly.”越是集思廣益,短文的情境越豐富真實,而大家的思維也逐漸融入文本,在火熱的閱讀課中迸出火花。一個想法、一個短句,都能成為學生加入互動、融入課堂的敲門磚。
不管是從教學方式、閱讀方法指導還是課堂預設的角度,都要較之原來有所創(chuàng)新。身為教師,要勇于打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死水”,為課堂帶來活力,讓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在動態(tài)中飛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