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江西省龍南市實驗小學,江西 龍南 341700)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著重強調了人人要學有價值有意義的數學,人人都要獲得生活必需的數學。尤其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之下,教師不能夠再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展開分析,而是需要重建課堂整體教學思路,使作業(yè)成為學生成長的起點,讓學生們可以通過互動互助的形式,更好地對作業(yè)內容進行探索,不斷提高學生們的情感價值
優(yōu)質豐富的教學資源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根本保障,為了能夠深度挖掘各個領域的數學教學資源,還需要教師能夠打造良好的智慧作業(yè)模式,利用多媒體技術,整合現有的數學資源,為學生們呈現豐富多彩的教學課堂,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解“乘除法運算定律”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展示這節(jié)課主要的教學內容,可以通過PPT 展示主要的知識點,方便學生們更好的展開學習,通過PPT 的學習,學生們可以了解乘法交換律,分配律的基本內涵。緊接著,教師需要整合教學資源,提出相關的問題: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是多少例?如27×13 表示求13 個27 的和是多少,讓學生們透過具體的例題,可以進一步思考商不變和積不變的性質。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根據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利用假期的時間,在網上搜集相關的資料,進一步的探索乘除法的運算定律,能夠明白:兩個數相除,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數,商的大小是不變的,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另一個因數縮小相同的倍數,積也是不變的,讓學生們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點,通過報告的形式呈交給教師,更好地完成智慧作業(yè),提高對數學的學習信心。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實踐,生活化的問題意識是學生們不斷創(chuàng)新的源泉,教師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需要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們能夠找到寫作業(yè)的樂趣,不斷提高對數學學習的信心。教師通過精心的設計生活化內容,讓學生們可以在熟悉的教學情景當中進行學習,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比和比例”相關知識點的講解當中,首先,教師可以引用生活化的情景,為學生們布置課下作業(yè),要求學生能夠以步數為單位,測量家里每個房間的長度,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尺,把家里的基本布局畫出來,以方便學生們能夠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相關基本概念。緊接著,教師再從課本內容出發(fā),向學生們介紹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就叫作比例,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便是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展示學校圖書館和教學樓的基本面積,并通過相關的數學軟件,將學校建筑進行正比例的縮放,讓學生們進一步了解到正比例和反比例兩個相關的概念,為學生們營造智慧作業(yè)的學習氛圍。
通過開展分層的教學模式,可以進一步豐富現有的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更好地對知識點進行深度的探究,不斷增強智慧課堂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需要將分層教學融入多媒體當中,更好地開展智慧課堂,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統計圖”相關知識點的講解當中,根據學生們的學習特點,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兩個層次,教師先在課堂上布置作業(yè)內容,要求所有學生能夠圍繞課本中的例題,畫出條形、折線、扇形統計圖,并將三種統計圖的特點進行一一羅列,當學生們對知識點分析完以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通過相關的數學軟件,向學生們展示不同統計圖的構造過程,讓學生們可以直觀地看出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從而找到適用的范圍。接著,當學生們研究完三種統計圖特點之后,學生們可以通過預習的形式,對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基本概念進行了解,能夠進一步了解到均數就是中位數,有極大極小數據影響的,不能夠使用平均數等特點,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更好地對知識內容進行探究。此外,在統計圖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智慧作業(yè)課堂的形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線上線下資源分享,讓學生們把自己疑惑的點通過線上平臺,與教師進行分享,教師及時的指引,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完成作業(yè)內容。
總體來說,作業(yè)的設計就要立足于課堂標準的指導,為學生們可持續(xù)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能夠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打造智慧課堂,將教材課本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們能夠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不斷的增長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