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蘇月
圓舞曲起源于奧地利民間的一種三拍子舞蹈——連德勒舞,后經不斷進化成為貴族們喜愛的舞蹈——華爾茲。因舞蹈時兩人面對面旋轉進行,所以又名圓舞,其伴奏的樂曲稱為圓舞曲。在經歷漫長的發(fā)展后,圓舞曲最終脫離了圓舞,成為一種獨立的音樂體裁。代表作曲家有:韋伯、約翰·施特勞斯父子、勃拉姆斯、肖邦等。在圓舞曲的歷史發(fā)展中最為標志性的事件是韋伯的華麗圓舞曲《邀舞》的出版。該曲不但將圓舞曲的表演場所從舞廳搬上了音樂會的舞臺,還展現(xiàn)了多種之后被作曲家所采納的圓舞曲寫作形式。肖邦就深受韋伯的影響,不僅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不同風格的圓舞曲,還將圓舞曲從原本的實用功能中解放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音樂體裁出現(xiàn)在舞臺上。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期代表作曲家,也是波蘭十九世紀最出色的鋼琴家和作曲家,被大眾稱為“音樂詩人”。肖邦生于動蕩不安的波蘭,這毋庸置疑對他的創(chuàng)作有著巨大影響。他身在遠方但心系祖國,在他的作品中聽者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肖邦心系祖國的激情以及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傷之情。本文主要闡述的是肖邦在圓舞曲這一體裁的音樂風格,其創(chuàng)作時間在1829~1848年,共創(chuàng)作約二十首。從表達形式上來說大約可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把實際的舞蹈加以音樂化的作品,華麗而輝煌,如《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另一類則為圓舞曲形式的抒情詩,憂郁而感傷,如《b小調小調圓舞曲》、《降A大調圓舞曲》。
1、背景簡述
作品64號共有三首圓舞曲,是肖邦在世時最后發(fā)表的圓舞曲。其中第一首(降D大調,即本曲)為肖邦圓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稱為《小狗圓舞曲》,其背景故事也與其旋律一樣,廣為流傳。傳說是肖邦與他的情人喬治·桑在馬卡約島居住時喂養(yǎng)著一條小狗,某日這條小狗追逐自己尾巴團團轉,他與喬治??吹蕉挤浅i_心,于是肖邦就決定把“小狗打轉”的情景記錄下來,并生動的表現(xiàn)在音樂中,因而作成了這首“小狗圓舞曲”。此樂曲以較快速度進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演奏完畢,因此又被稱為《瞬間圓舞曲》或《一分鐘圓舞曲》。演奏本曲時手指應清晰干凈、使用平滑流暢的演奏技巧,才能感受到此曲的趣味。
2、曲式分析
全曲為簡單的三段體結構。在四小節(jié)右手單音旋律序奏后,第一部分首段(1-36小節(jié))以反復回轉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第二部分中段(37-73小節(jié))則是甜美而徐緩的旋律,與第一段的急促形成鮮明的對立;第三部分為再現(xiàn)部分(74-126小節(jié))其中再現(xiàn)段主題旋律再次出現(xiàn),首尾呼應,使活潑可愛的主題形象深刻留于聽眾的腦海之中。
第一段首段開頭的四小節(jié),右手由弱漸強快速跑動,第五小節(jié)之后右手進入第一主題旋律,加以左手典型的圓舞曲三拍子節(jié)奏,旋律回旋流暢,模仿小狗原地打轉歡快玩耍的情景,頗具一番趣味。
第二個主題旋律新增加了三連音的節(jié)奏型,再加以反復進行的上行下行音階旋律,仿佛是再描述小狗不斷上下樓梯,搖曳尾巴的可愛情景,更加顯示出小狗生動活潑的形象,和作者愉悅熱烈的心情。也讓人不禁聯(lián)想作者對愛寵的喜愛之情。
第二段中段為抒情的圓舞曲主題,速度上沒有之前那樣急促,旋律的歌唱性也更加突出,具有十足的浪漫主義氣息,仿佛是主人也被愛寵的可愛所感染,情不自禁的跳起舞來。第一樂句中還加入了四連音節(jié)奏型,給樂曲增添了一絲幽默又自然的氣息。第二樂句在重復前一句的基礎上在右手首音上加入了裝飾音,仿佛是小狗看到主人愉快起舞,也在其腳下?lián)u起了尾巴。一幅人寵共舞的溫馨場面躍然紙上。
中段結尾四小節(jié)漸強漸快的顫音充滿趣味,為回到首段主題打下了基礎,埋下伏筆。中段是整首曲子最生動、最富有感情色彩的部分,速度的快慢對比更是增加了整個樂曲的欣賞性,使人印象深刻。
第三段是首段的再現(xiàn)部分,旋律相同,但速度卻更加迅速,由此來加深小狗活潑可愛的形象。結尾以一段干凈快速的下行音階結束,在此需要演奏者手指清晰,更突出音符的顆粒性。
該曲雖然篇幅短小、通俗易懂,但它所描述的音樂形象和音樂層次卻豐滿和清晰。將小狗玩鬧嬉戲,活潑可愛的形象和主人對其的喜愛之情巧妙地結合了起來。表現(xiàn)出肖邦深厚的音樂功力和細膩的音樂處理能力,以簡練精悍的節(jié)奏音符來描述復雜細致的音樂內容,同時,從這個曲子中我們也感受到了肖邦性格中的另一面——充滿幽默情趣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希冀。
3、演奏特點
在速度方面:該曲在速度上要求為活潑的快板,這不僅要求速度上達到至少每分鐘134拍,還要求了在情緒上的積極活潑。首段中除了流暢的右手跑動以外,還有個別樂音的自由表現(xiàn),如:樂曲第九小節(jié)右手第一個音降B,在第八小節(jié)右手上行樂句的一個推動下降B音本應該是一個快速落鍵的強音,但是在不少鋼琴家的演奏中,都故意的把降B音演奏的稍慢且弱一些,這更加能體現(xiàn)出肖邦的浪漫主義特征,且更生動的表達出動物運動的不規(guī)則的美感。樂曲中段速度稍許平緩,再現(xiàn)段回到原速。在演奏該曲時要求演奏者精準把握節(jié)奏節(jié)拍,并根據(jù)情緒的延展調節(jié)速度的快慢,不僅要表達出小狗轉圈的動作,還要突出人與小狗的感情交流。
在節(jié)奏方面:這首樂曲具有經典圓舞曲節(jié)奏,左手為每小節(jié)一個和弦,由三個四分音符組成,其強弱特點為:強弱弱。首段及再現(xiàn)段多次運用了顫音的裝飾音演奏方式,這就要求演奏者的手指要干凈利落,并在固定時間內完成上下小二度的快速級進演奏,不能影響其他音樂的進行。在中段部分出現(xiàn)了短倚音的裝飾音演奏方式,演奏這里時要放松手腕,輕松地、一帶而過地演奏裝飾音。把重音放在主音而非裝飾音上,可以營造出一種似“回聲”般的音響效果。
在音色觸鍵方面:首段應展現(xiàn)出明亮清脆的音色,應貼近琴鍵演奏快速落鍵,并要保證手指跑動的均勻清晰及準確。中段手指應更加飽滿,在較弱的音上指尖控制力量慢落鍵,整體力量下沉但手腕處不可太緊繃。
在踏板方面:開頭四小節(jié)右手跑動部分要保證旋律的整潔清晰,不宜加踏板,從第五小節(jié)開始可以在每小節(jié)左手第一個音輕踩延音踏板,第三個音松掉。個人認為在這里延音踏板踩二分之一即可,不用全踩到底,避免音質渾濁和更換的不及時。
1、背景簡述
肖邦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21首圓舞曲,b小調圓舞曲是其中第10首,是在1827年到1830年期間創(chuàng)作的早期作品。作品背景傳言有兩種說法:一是當時年輕的肖邦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了巴黎,初來乍到的他對新環(huán)境并不熟悉,思鄉(xiāng)之情一時涌上心頭,曲子中處處彌漫著傷感的情緒。二是當時年輕的肖邦迷戀上了聲樂系的女同學康斯坦齊婭·格拉德科夫斯卡。這份愛戀他深深埋在心底,因此他創(chuàng)作出這首略帶憂傷的旋律。
往常大家對圓舞曲的普遍印象都是輝煌的、優(yōu)雅歡樂的。而肖邦正是打破了大眾的這一局限看法,在保留其通俗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的前提下,將個人情感融入在其中,形成了除給聽者“輝煌華麗”“富有詩意”印象外,嶄新的一種抒情的、帶有憂郁感傷氣質的圓舞曲類型。這首曲子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整體風格具有肖邦特有的憂傷、飄逸及輕柔的性格特征,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復雜情感變化。
2、曲式分析
該圓舞曲為帶再現(xiàn)的復三部曲式,無序奏,每個樂段既獨立又統(tǒng)一。作品分為呈示部(1-64小節(jié))、中部(65-96小節(jié))及再現(xiàn)部(97-144小節(jié))。
第一部分呈示部A樂段開頭的一、二小節(jié)是整個樂曲的主題動機,充滿著哀愁的情緒。四小節(jié)后旋律的跳進、上行、演奏力度的加強,推動了音樂的進行、加深了音樂的情緒、奠定了整個樂曲百轉千回的基本色彩。
而B樂段則與A樂段有著較鮮明的對比,從情緒上、旋律走向和音樂材料上都有所不同。節(jié)奏上B樂段在旋律聲部較多的出現(xiàn)了附點音符節(jié)奏,更多了一些活潑生動的氣息。給樂曲增添了一絲趣味。
呈示部再現(xiàn)樂段是A樂段的變化重復。低音聲部基本沒有變化,但旋律聲部加入了許多半音階的進行,在力度上出現(xiàn)的突強也和A樂段形成了對比。所以再現(xiàn)段雖然是A樂段的變化再現(xiàn),但它比A樂段更加富有表現(xiàn)力和戲劇性的張力。
第二部分中部為一個四句體結構,這部分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音樂動機。第一個動機是旋律聲部圍繞升D作上下級進進行,仿佛春風拂面,在陰郁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一絲希望,隱隱表達了一絲喜悅之情。
第二個動機變?yōu)榱诵蔀榱鹊纳舷滦刑M為主,節(jié)奏上出現(xiàn)了附點八分音符,使音樂風格更加活潑靈巧,情緒上更加推進,相比第一個動機更加歡快,凸顯了圓舞曲本身舞蹈性的特點。緊接著出現(xiàn)了主題的變奏形式,如在旋律聲部下方小三度增添了一個與之平行的模進聲部,使主題發(fā)展的更為豐滿。
中段的最后一句將#d替換為?d,整個曲子的色彩暗淡下來,不同于中段開始的欣喜,而是回歸到樂曲開頭的憂郁情緒,加上力度上漸弱的處理,像是向往光明的希望之火被熄滅,又回歸到了黯淡之界,這預示著中部的結束和再現(xiàn)部的開始。
再現(xiàn)部為呈示部的不完全再現(xiàn),但在節(jié)奏上比呈示部更為松散自由,不像呈示部一樣具有內斂的憂傷,而是猶如落葉一般清冷的隨風飄蕩,自由而凄涼。
3、演奏特點
在速度上:這首曲子整體上保持緩慢的速度,突出舒緩悠揚樂曲特點。但速度不宜太慢,太過于緩慢的速度容易使曲子聽起來拖沓冗長,不能自然的流動起來。個別音符仍是具有強烈的“肖邦式的浪漫主義”,如:第六小節(jié)中右手的三個音符D、升E、D,可以做一個伸縮處理——既基本速度不變,單拍拍速稍有變化。(在音樂術語中常用Rubato來表示)
在節(jié)奏上:整體曲子在低音聲部仍保留了常規(guī)圓舞曲形“咚噠噠”的伴奏形式,但呈示部A樂段旋律聲部是在四三拍中最后一拍弱起加連線進入的,打破了傳統(tǒng)圓舞曲的節(jié)奏強弱模式。這就要求演奏者精確地把握特殊節(jié)奏特點,開頭第一個旋律音音量不要太強,要控制手指力度,避免太過于重的音頭,破壞旋律的完整性。樂曲中部出現(xiàn)的附點節(jié)奏演奏要求更為輕快,如蜻蜓點水一般。
在音色觸鍵方面:演奏這首曲子時保持手指的連貫性,控制手指不要離琴鍵太高,讓旋律保持一個流動的狀態(tài),突出旋律的走向。在樂曲呈示段中,上行進行要表現(xiàn)出“推動的力量”,達到頂峰時放松,下行達到一種仿佛自由落體般的表現(xiàn),可更加凸顯這首曲子自由、凄涼之感。中部作曲家給出的表情術語為溫柔的、柔和的,因此在此段中出現(xiàn)的重音不可從空中快速落鍵,因為那樣會出現(xiàn)太強的音頭,破壞整體中部氛圍。應貼鍵快速落鍵,演奏者手指站穩(wěn),達到堅定的音響效果即可。
肖邦的圓舞曲并不過分強調技術,其內涵豐富但又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并不晦澀難懂。這正是為何肖邦的圓舞曲到現(xiàn)在仍受大眾喜愛,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如果不注重大眾的情感體會,以炫技為主要目的,只供專業(yè)人士欣賞,是文化知識的一種浪費,勢必無法源遠流長,深入人心。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止、日新月異的文化時刻沖擊著我們的思想,但無論是是浪漫主義時期,還是當代二十一世紀,人們熱愛音樂的情感,對美的追求依舊沒有改變。當今社會人類更期望在音樂中找尋自我,達到自我心靈的升華,肖邦的圓舞曲沒有與時代脫軌,它更加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情趣。演奏者彈奏圓舞曲時,可以感受到自身情緒與樂曲有一種默契的呼應,鍛煉其情感抒發(fā)能力。觀眾聆聽圓舞曲時,可以提高音樂審美能力,豐富其情感體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