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馮瀟穎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華大地,給正值春節(jié)假期的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彼時,新冠肺炎疫情風暴中心在湖北武漢,一時間世界聚焦武漢,武漢牽動人心。新聞工作者和醫(yī)護人員一樣義無反顧地逆行而上,這場持續(xù)至今的“戰(zhàn)疫”報道,考驗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也考驗了新聞人報道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業(yè)務能力。在這場大考中,堅守陣地的新聞人,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形式不斷傳遞疫情的最新動態(tài),記錄危機下溫暖人心的瞬間。
優(yōu)秀的記者,除了記錄歷史,也在思考未來。不少媒體同行在報道疫情之余,開始思考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新聞報道該如何與時俱進,如何在危機下將中國故事傳遞給世界。這一年多來,《傳媒評論》編輯部收到過眾多總結疫情報道、分享采編經驗的新聞業(yè)務論文投稿。其中,由我參與編輯的《話語建構與國家認同:抗疫影像報道怎樣講好“中國故事”——浙報集團武漢特派記者66天抗疫實錄和思考》一文很榮幸獲得了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論文獎三等獎。在一大波經驗體會類的“同題”論文中,作者用大量一手采訪素材說話,提出主流媒體采寫制作抗疫報道的核心理念——以“溫暖理性”為價值導向,以“沉浸式敘事”為鏡頭語言,深入展示災難面前的中國擔當,重塑中國城市和國家的形象。
撰寫新聞業(yè)務論文是媒體人繞不開的話題,對于常年奔波在新聞現場的媒體人來說,論文題材大都來源于采編實踐工作。寫新聞業(yè)務論文的初衷,是為了總結階段性采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煉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的解決方法。對于常年和文字打交道的媒體人來說,記錄自己的采訪報道經歷,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如何把這些日常工作的瑣碎實踐,梳理提煉成有理論高度的業(yè)務論文,并不是一個輕松的任務。在2020年抗疫主題的論文中,大多數投稿以報道梳理和經驗總結為主,偏重于“敘”,能把經驗體會“論”出新意和高度的,很考驗作者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總結問題的功力。
武漢抗疫,是全球矚目的新聞焦點,越是這樣的時刻,我們越需要及時準確地進行報道,給出鼓舞人心的暖新聞和堅定信念的正能量。在全國人民齊心協(xié)力抗擊新冠病毒之際,全國幾百家媒體同行逆行出征,把準確的信息及時傳遞給公眾,起到了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的作用。2020年1月25日,農歷正月初一,在武漢“封城”的第3天,浙報集團特派記者王堅穎跟隨浙江省第一批援鄂醫(yī)療隊奔赴武漢。當時誰都沒想到,這會是一場持續(xù)66天的戰(zhàn)“疫”。這篇作品成稿時,日歷已經翻到2020年12月,當時疫情防控早已進入常態(tài)化階段,這個時候再回顧梳理2020年度的抗疫報道,會比年初更客觀更從容。在經歷了集團領導點題、特派記者口述親歷史、大量收集視頻素材后,該文作者和雜志編輯部反復溝通調整寫作思路,最后用了兩周的時間完成了這篇論文,不僅對這段特殊時期的重大主題報道進行了理論總結,也是浙報新聞史上的珍貴歷史資料。
及時準確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主流媒體的重大任務,在此背景下以抗疫為主題的新聞業(yè)務論文也不勝枚舉?!巴}”論文想要出彩,勝在“立論”?;仡欉@一年收到的相關投稿,大多數作者都以報道梳理和經驗總結為主線,偏重于“敘”,局限于個人的創(chuàng)作體會。而該作品能從眾多“同題”論文中脫穎而出,首先就勝在“論”得有理有情、觀點獨到。重大主題報道的主流價值,是隱藏在內容背后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具體到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僅僅記錄記者在一線采訪的經歷和故事,內容就會顯得單薄,觀點不夠新穎。在動筆前,作者就定下了寫作方向,既要體現浙報集團在抗疫報道中的創(chuàng)新作為和報道成果,更要通過這些報道找到個人情感、媒體作為和國家命運發(fā)生鏈接的規(guī)律。經過作者和編輯部的多次溝通,最后確定了兩個關鍵詞:話語建構和國家認同。話語能力建構和培育國家認同,是在“抗疫”這一特定歷史語境下提出的新話題。因此,主流媒體的能力和素養(yǎng),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在媒體融合時代,國家話語傳播已由垂直性話語傳遞轉向網絡狀的話語表達,并形成既相互聯(lián)系又具有張力的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如何在維護網民表達權、參與權的前提下,使多元輿論場和不同傳媒取長補短、深度融合,是提升國家話語能力的應有之義。
論點明確了,角度找好了,需要用充分的論據和清晰的邏輯來支撐“論”的過程。新聞業(yè)務論文,論據可以來源于查閱資料,也可以來源于總結實踐經驗。查閱資料是為了看別人怎么說,總結實踐經驗是為了告訴自己怎么做,在新聞業(yè)務論文的寫作實踐中,少一些立論堆砌,多一些實踐案例,更容易把觀點講清楚,把方法講透徹。在日常編輯過程中,我常常遇到一些來稿,作者極力想要體現理論高度,生搬硬抄堆砌了大段套話,卻忽視了身邊干貨滿滿的采編實踐案例。
新聞報道想要更好地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離不開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的硬核報道。新聞業(yè)務論文想要有趣又有用,不光要有理論指導,更要有實踐經驗加持?!对捳Z建構與國家認同:抗疫影像報道怎樣講好“中國故事”》一文,以浙報集團特派記者王堅穎深入武漢66天用影像進行抗疫報道為研究對象,近7000字的成稿背后,是發(fā)布在“天目新聞”客戶端上的幾百條視頻報道,是特派記者拍攝積累的500多G的影像素材,是論文創(chuàng)作期間作者和特派記者之間的N次電話溝通。這些新聞背后的故事,有些是記者采訪過程不經意的小細節(jié),有些是關于采訪對象的感人故事,有些摘自爆款視頻中的網友點評。正是這些在抗疫影像報道中的小事件,成就了浙報集團講好“中國故事”的大格局。
王堅穎帶回來的采訪素材和口述故事,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素材,而全媒體的傳播手段又賦予了這些素材更全面更立體的呈現方式。在媒體深度融合時代,主流媒體需要厘清建構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進而培育受眾的國家認同之間的邏輯關系??v觀全文,作者以第三方的視角,從澄清謠言污名、消除恐慌恐懼、關注個體命運、講述家國情懷4個維度切入,梳理了主流媒體在傳播話語體系建構和內容呈現上講好“中國故事”的基本路徑,進而提出主流媒體采寫制作抗疫報道的核心理念——以“溫暖理性”為價值導向,以“沉浸式敘事”為鏡頭語言,深入展示災難面前的中國擔當,也以“在磨難中成長”為主基調重塑中國城市和國家的形象。
驚心動魄的66天武漢抗疫實錄,從實踐層面印證了“用多模態(tài)話語表達鮮活中國故事”“用情感凝聚傳播溫暖中國故事”“用家國情懷觀照尋常中國故事”“用正能量節(jié)奏再塑中國故事”的可操作性。也正是循著這樣的路徑和方法,浙報媒體人在抗疫報道中表現出的科學態(tài)度、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敬業(yè)精神令人尊敬,浙報集團在這次疫情大考中通過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報道,建構了抗疫報道積極向上的話語方式,在強化公眾共同情感聯(lián)系中升華文化認同,彰顯了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過去的10年,無疑是媒介急劇變化的10年。從2011年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新媒體興起,到微信自媒體的蓬勃發(fā)展,再到今天短視頻的爆炸式增長,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也隨之帶來了傳播手段的迭代升級,新聞報道的話語方式和內容生產模式都在發(fā)生變化。作為時代的記錄者和思考者,媒體人研究的新聞業(yè)務范疇也從傳統(tǒng)的采編拓寬到了全媒體傳播方式,突飛猛進的互聯(lián)網技術、深度融合的媒體平臺以及日新月異的傳播手段,是很多同行在論文中常說常新的話題。
在全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疫情報道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以浙報集團為例,集團旗下各類新媒體平臺充分運用移動互聯(lián)融媒體報道技術,靈活運用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形式,24小時不間斷地更新防疫動態(tài),及時傳播權威人士的聲音,提供專業(yè)可靠的解讀。作者把研究的視角放在“抗疫影像報道”,因為浙報集團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以視頻報道為重點的疫情報道呈現方式,派出了資深攝影、視頻記者王堅穎深入武漢一線,通過“沉浸式”采訪和視頻化呈現,用平民化的視角真實記錄抗疫歷程,讓用戶看到真實的武漢。相比于傳統(tǒng)的文字和圖片報道,動態(tài)化的視頻報道能更有效地澄清謠言、回應公眾關切,視頻畫面沖擊力和說服力直抵人心。
“無視頻不傳播”是當時多家新聞客戶端提出的口號,在這股短視頻的風潮下,浙報集團如何全力將“視頻化”做到極致?為了打好全媒體時代突發(fā)公共事件報道這場硬戰(zhàn),浙報集團編委精心策劃,組織最強的編輯力量,前后方緊密配合有效聯(lián)動,在新媒體平臺上播發(fā)了大量抗疫視頻新聞和專題,成為廣大新媒體用戶在疫情期間及時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全媒體時代傳播手段的豐富性,使重大事件的展現更加深入立體。正月初一浙江醫(yī)療隊緊急集結和迅速馳援、特派記者第一次進入浙江醫(yī)療隊負責的隔離病房、武漢市民從充滿焦慮和恐懼到主動走上社區(qū)抗疫志愿者的工作崗位、治愈的病人出院前和醫(yī)生互行鞠躬禮……這些爆款視頻引來大量的網友點贊和評論,廣大網友在觀看視頻之余,頻頻參與互動。從武漢回來以后,特派記者王堅穎整理500多G的影像素材,制作了《武漢戰(zhàn)“疫”影像志》,里面大多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接地氣暖人心,看似樸實無華的畫面,卻透出一股真善美的力量。而他的持續(xù)66天的報道,以視頻影像建構起真實溫暖的話語體系,更建構起大愛無疆、同心協(xié)力的民眾認同和國家認同。
(《話語建構與國家認同:抗疫影像報道怎樣講好“中國故事”——浙報集團武漢特派記者66天抗疫實錄和思考》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