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莉 天津傳媒學院
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指的是熱愛祖國、愿意為祖國獻身。愛國主義既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激勵人們的精神源泉。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可以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同時,它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對于藝術類院校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音樂個性鮮明,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非常有必要。本文闡述了藝術類院校在音樂專業(y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藝術類院校音樂專業(y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現(xiàn)狀,然后針對新時期加強藝術類院校音樂專業(yè)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展開了探究。
在藝術類高校中,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升華其精神世界,并且是藝術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往的音樂教育中,教師通常比較注重學生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技巧的教學,忽略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新時期,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接受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由于藝術院校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以及專業(yè)的特殊性,對音樂專業(yè)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變得格外重要。因此,在藝術類院校的音樂專業(yè)教學中,通過聽賞、學唱、歌曲分析、聲樂表演等,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升和豐富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音樂是當前人們進行無形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而新時期的愛國主義需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音樂教育中也能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音樂專業(yè)教學中,讓學生欣賞愛國題材的音樂作品,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克服不良風氣、抵御不良思潮,還有助于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報效祖國,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在藝術院校音樂專業(y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愛國主義教育能夠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強民族凝聚力,從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非常重要,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實現(xiàn)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標。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活動,組織學生唱愛國歌曲,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所表達的情感,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這一目的。
首先,在藝術類院校中,由于學生的個性特征比較鮮明,對于專業(yè)學習比較重視,相對來說,其文化素養(yǎng)則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對社會政治的關注度較低,其法治文化意識不強,人文精神的認知比較缺乏。其次,藝術類院校音樂專業(yè)的教師缺乏愛國主義教育意識,認為音樂專業(yè)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關聯(lián)性不大,在實際教學中忽視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并沒有充分挖掘音樂教學中的愛國主義因素,沒有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的作用。最后,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力度不夠,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傳統(tǒng),對于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不足,不能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并且,教師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不利于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學生的愛國精神。
音樂是表達情感的一種藝術,任何作品都代表了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感情。音樂作品或者節(jié)奏歡快、活潑,或者莊嚴、凄涼,通過音樂這種獨特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其所包含的情感。一首描繪故鄉(xiāng)的美景或者祖國山河的作品,能夠使學生從中產(chǎn)生思鄉(xiāng)之情以及對祖國的依戀;一首頌揚祖國輝煌的歌曲,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一首謳歌為祖國富強而獻身的英雄故事的歌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責任感。正是由于在音樂作品的聽賞中有所感觸,使學生有了一種感性的認識,而這種情感又會牽動學生的心,使其受到感染。所以,在音樂教育中,教師需通過這種抒情美、旋律美等來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其對所學歌曲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并產(chǎn)生歌唱的欲望。文章主要是借助語句來表達其思想中心,而音樂則是借助旋律以及節(jié)奏等來表達其主題。而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各自的特點。比如,《春江花月夜》這首作品,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音樂,通過欣賞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作品中描繪的春天的夜晚,月亮升起之后透過云層映入江面,在遠處,有漁船漂蕩在江面,花的影子在江岸處搖曳。作品中優(yōu)美的旋律描繪出的景色,再加上教師的啟發(fā),使學生充分沉浸在這種意境中,而樂曲中的流水聲、花香氣,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到歷史悠久的文化以及祖國山河的壯麗,并在他們心里播下一粒愛我中華的種子。比如,《當兵的人》這首音樂作品,其節(jié)奏主要是四四拍,其風格是進行曲。其從豪放、有力的真情訴說到結尾的抒情,充分表達出解放軍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段液臀业淖鎳愤@首音樂作品,其節(jié)奏是四三拍,使用抒情的方式表達出對祖國的赤子之情。《到敵人的后方去》這首音樂作品,歌曲全文都帶有急促、奮進的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把戰(zhàn)士在黑夜通過密密的叢林深入敵人后方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出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這一首音樂作品中,先是從人民軍隊進入祖國大地,然后對著音樂的變化繼續(xù)上行,直到最后出現(xiàn)豪壯的音調,這充分表達出人民軍隊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對作品分段進行講解,學生了解了樂曲的鮮明節(jié)奏,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從而在聽賞中激發(fā)了愛國主義情感,感受到祖國的偉大。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由社會情感轉移到個體情感。這種轉移具有漸進性,聽賞是一種靜態(tài)感受愛國主義情感的過程,而歌曲學唱則是屬于動態(tài)的情感體驗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隨唱或者視唱,循序漸進地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唱效果的提升。首先,隨唱主要有跟唱、輕唱、哼唱等方式,可以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讓學生自由選擇唱法。哼唱比較容易,主要是加快熟悉歌曲的旋律,在哼唱中體驗其中的情感。比如,在教學《黨啊親愛的媽媽》這首作品時,教師先讓學生跟著原唱進行哼唱,之后再自由選擇隨唱法。在哼唱的過程中,學生的神態(tài)也會隨著感情的深入而發(fā)生變化,在哼唱之后可以進行跟唱和輕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熟悉歌曲的旋律,聲音也會逐漸增大,最后形成合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歌曲情感的理解,促進情感內化。其次,在練唱中體會愛國情感,當熟悉歌曲之后,就需要對比較難的樂句進行反復練習,如在《我的祖國》中的結尾部分,“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溫暖的地方,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這一句歌詞情感激昂,旋律主要在高音區(qū),需要通過頭腔共鳴,保證氣息的流暢,只有把控好歌唱的情緒,才能夠有感情地唱出來。
教師在教唱愛國主義題材的歌曲時,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然后通過分析使學生理解歌曲的內容,深入把握住歌曲所表達的情感。首先,對歌詞進行分析,這也是讓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的基礎,先分析歌詞中唱的內容是什么,了解其中的思想,然后分析這首作品為什么要以這樣的方式來唱,從而真正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比如,《蘇武牧羊》這首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于民國初年,是學堂樂歌中的一首,主要反映的是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抵御外侮的一種愛國情感,其創(chuàng)作背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于喪權辱國事件的發(fā)生,廣大愛國人士憤怒不已,并展開了一系列英勇斗爭,蘇武的愛國精神也成為人們心中一種堅不可摧的重要力量。之后,在抗戰(zhàn)期間,這首作品也對人們起到了激勵的作用。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用寬厚的歌聲以及悲壯的情緒來表達蘇武的愛國情感?!对谙M奶镆吧稀愤@首音樂作品描繪出農村田野的美麗風光,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歌曲的意境中,在對歌詞進行分析之后,便能明白歌詞中表達的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依戀情感。其次,對樂曲進行分析,這是理解音樂作品情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先從樂曲的結構、調性等方面著手分析,了解作品的結構以及每一部分的真正含義之后,再對樂曲的節(jié)拍、速度等一些要素及其作用進行分析,對和聲、織體等在樂曲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在分析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更加深入、準確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從而促進情感的內化。
在音樂表演中,學生將情感融入歌聲,從而促進情感的升華。音樂作品的情感主要是通過歌聲來表達的,而情感又促進歌唱技巧的發(fā)揮,兩者互相呼應,歌聲能夠將情感的深度表達出來,沒有歌聲就無法表達出其中的情感。所以,在選擇歌曲的時候要根據(jù)自己的音色選擇合適的歌曲,然后是歌唱的力度和強度,這兩者通過強弱、起伏等來表現(xiàn),給歌曲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唱歌不僅要唱出聲音,還應要唱出感情,既要表達出歌曲本身的情感,又要融入歌唱者自身的情感。兩者交互融為歌聲,才能夠聲情并茂。不同的歌曲具有不同的情感,而歌曲的情感主要由每一句歌詞的意思連接而成,在歌唱的時候應以句為單位,保證每一句都能夠一氣呵成,吐字要清晰、連貫,使情感能夠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進,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歌曲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同時,歌唱的過程中還應唱出自己的情感,根據(jù)歌詞的內容以及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唱出不同的感情。比如,唱《歌唱祖國》時要有一種民族自豪感,唱《共和國之戀》時要唱出對祖國的依戀之情,在歌唱《長江之歌》的時候,應先了解歌曲的背景以及長江文化,認識到長江的人文特征,知道其是人類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從而由內而外地生出一種自豪感,激發(fā)自身的愛國之情,這樣不僅可以充分了解歌曲的背景,還能夠有效地突出德育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在藝術類院校音樂專業(y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既是當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也是音樂教育自身的需要。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促進學生愛國素養(yǎng)的提升,還能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精神。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在聽賞中感受愛國主義情感,在學唱中體驗愛國主義情感,在歌曲分析中催化愛國主義情感,在歌唱中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先從外而內將歌曲中包含的愛國主義情感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再從內而外,將這種情感融入歌曲中,促進情感的轉化與循環(huán),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思想感情的升華,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