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大連市第八十中學,遼寧 大連 116000)
引言:初中物理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下使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愈來愈濃厚,盡可能地取得精彩紛呈的物理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方位進步與發(fā)展。
物理作為初中生的必修課程,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歷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物理的教學材料和工具不斷更新,但物理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進,很多教師依舊以應試為目的,以灌輸為主要手段,并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感受,導致學生不愿意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阻礙了學生物理興趣和物理素養(yǎng)的形成。
學生的情緒和學習態(tài)度會受到集體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如果課堂氛圍生動活潑,大部分學生就能積極參與其中;反之,課堂氛圍沉悶無聊,學生自然狀態(tài)萎靡,沒有學習的興致。另外,物理知識本身比較枯燥乏味,教師需要通過活躍課堂氛圍,體現物理的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活力。所以說,課堂氛圍的活躍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具有爭強好勝的特點,他們渴望體現自己的能力和個性,發(fā)揮自己的價值,得到他人的認可。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減少灌輸,把探究任務轉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探究和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肯定學生的價值,那么學生將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并且能夠積極回應老師、幫助同學。反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找不到存在感,體會不到自己的重要性,其學習熱情將大大降低。
物理的抽象性和復雜性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再加上教師囿于傳統的理念和形式,凸顯了課堂沉悶的氛圍,導致學生不愿主動走進課堂學習。物理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人們對自然和生活的探索,所以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能體會到物理獨特的魅力。在信息技術時代,知識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能夠給學習者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教材中的趣味元素,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精彩情境,借此營造生動有趣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課件,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呈現與聲音有關的生活場景,比如大合唱表演、古箏彈唱、腰鼓演奏等等,借此創(chuàng)設精彩的音樂情境,給學生帶來良好的視聽體驗。然后,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同學們能利用手邊的工具制造聲音嗎?在這一過程中,你是否發(fā)現聲音產生的原因?”這兩個問題開放性和趣味性較強,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緒。所以說,在物理教學中巧妙利用信息技術融入趣味元素,有助于提升課堂氛圍的活躍度,進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由于智力、興趣、接受能力和成長經歷不同,導致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有著不一樣的態(tài)度和表現。為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不妨采取分層教學的策略,以保證學生均衡參與課堂,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學習“重力”一課時,為了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和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妨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層次性問題。比如,在探究重力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先展示瀑布流水、瓜果掉落等自然現象,然后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現象?你知道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嗎?”第一小問簡單有趣,可以盡量讓學困生作答,以激發(fā)其活力;第二小問稍有難度,可以讓學生先瀏覽課本,然后邀請中等生進行解釋。通過分層教學,能夠提高學生整體的課堂參與度,從而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程度的鍛煉與提升。
在素質教育理念為主的新課改的背景下,問題情境在課堂上的呈現形式已不再是“題海”戰(zhàn)術,而是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積極性的合理問題。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以新的教學思想改變提出問題的方式,通過合理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自主探究的意識,以發(fā)展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實現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能力以及教學效果的目標。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首先,教師提問學生:“我們已經認識了幾種力?”然后,讓學生拍打桌子,觀察兩個綁有磁體的小車相互靠近的情況,讓一個學生穿著旱冰鞋推墻,使學生對物體間力的相互作用產生直觀認識。緊接著,教師問學生:“這些現象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回答:“都涉及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兩個力的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正好對調。”“兩個力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苯處熥穯枺骸澳隳芸偨Y相互作用力的特點嗎?”再追問:“你還能舉更多的例子嗎?”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合理問題情境,令學生以高度活躍的思維參與物理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參與度。
物理的很多規(guī)律和理論,是歷代研究者從生活現象和生活經驗中提煉出來的,而物理學在日漸成熟的同時,解決了很多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適當聯系社會生活,體現物理的重要價值,從而讓學生以極高的熱情參與到物理的學習與探究中。例如,在學習“杠桿”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比如羊角錘、核桃鉗、鑷子、指甲刀等等,并讓學生嘗試使用這些工具。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這些工具的共性,借此引出杠桿的定義。這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對杠桿的概念、特點和作用產生直觀理解,同時認識到杠桿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應用性。之后,教師可以引出一些社會生活相關的問題,比如如何用一只普通的彈簧測力計測量大象的重量?在使用鐵鍬鏟土時,手握在鍬柄的哪個位置最省力,為什么?你在生活中還發(fā)現了哪些杠桿定理的應用?等等。通過探討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致,使其保持主動求索、深度思考的學習態(tài)度。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落實都應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感受,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積極參與。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慣于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幾乎不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不僅消磨了學生的熱情,也限制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所以,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應減少對學生的干預,通過有效的手段把課堂探究任務交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在深度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學習能力的鍛煉。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一課時,針對“物體運動是否需要力的維持”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結成小組,展開實驗探究。首先,教師給學生展示實驗目的,然后讓各小組討論實驗思路,制訂實驗計劃。接著,各小組領取實驗器材,展開實驗操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巡視,適當點撥調控,保證每組研究方向的正確性。其次,指導各小組合理分工,保證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任務,都能發(fā)揮自己的價值。最后,讓各小組分享實驗結果,總結實驗結論,教師則對各組進行評價,盡量挖掘學生的優(yōu)點,肯定學生為課堂做出的貢獻。這種方式,可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需要,從而使學生產生深度參與課堂學習的愿望,并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yǎng)。
現代信息技術是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代下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的優(yōu)質資源。實踐表明,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帶來積極影響,有利于推動教學的良性發(fā)展?;诖?,教師要善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授課,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以高漲的學習熱情參與教學,指導學生高效獲取物理知識和技能,創(chuàng)建精彩的初中物理課堂。以“電能表與電功”的教學為例,學生看不清教師手上電能表的數字,也看不清燈的閃動情況,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接入電路的電能表進行實物投影,幫助學生看清實驗的細節(jié)。在課堂中,由于時間或空間的限制,還有一些實驗或現象無法充分展示,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視頻,如托里拆利測量大氣壓強的實驗等。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物理現象背后的原因,如在講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原理時,通過播放凸透鏡原理的動畫,讓學生總結規(guī)律。在習題課中,教師也要學會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投影學生的練習情況,讓學生相互交流并糾錯。
綜上所述,初中生處于物理啟蒙階段,其科學基礎薄弱,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更多困擾,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和耐心。所以,作為初中物理教師,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困境與需求,積極改進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參與物理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