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榮 耿濤
摘要:秸稈扎刻是河北省特色傳統(tǒng)手工技藝,被西方學術界稱為“東方構成學典范”,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但秸稈扎刻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仍然受傳統(tǒng)思維所限,在現代審美設計潮流中亟須改變與創(chuàng)新。本文針對秸稈扎刻作品造型單一、制作時間長、市場認知度低等問題,對秸稈扎刻工藝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希望為秸稈扎刻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關鍵詞:秸稈扎刻;室內裝飾;創(chuàng)新應用
中圖分類號:TU5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8-0-03
1 秸稈扎刻工藝的發(fā)展歷史
河北省永清縣的秸稈扎刻工藝被稱為目前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1998年才被國家有關部門認可[1]。但秸稈扎刻工藝的誕生十分曲折,從扎刻的前身蟈蟈籠發(fā)展到現在成熟的扎刻技藝,這種技法的孕育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我國飼養(yǎng)蟈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在宋末明初時發(fā)展出用高粱稈扎蟈蟈籠子的民間手工藝,但近代隨著市場需求的消失,這種技法幾乎不見蹤影。直到20世紀60年代,傳承人徐艷豐從蟈蟈籠中獲得靈感,將扎刻從蟈蟈籠應用至花燈及古建筑模型的制作之中(見圖1),以傳統(tǒng)“扎”的工藝——六柱咬合工藝為基本結構,奠定了秸稈扎刻工藝的基礎,開創(chuàng)了秸稈扎刻這一工藝。此后,秸稈扎刻工藝不斷發(fā)展,不僅因為外形精致絕倫、造型樣式突出、表現手法獨特等鮮明特點成為各大美術館的藏品,還憑借與中國古代建筑一脈相承的形制、結構和制造程序,被視作東方構成學的典型代表[2],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目前,秸稈扎刻在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石家莊市、山東省濟寧市、山東省齊河縣、天津市、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等地均有傳承和發(fā)展,并在延續(xù)古建筑模型制作的基礎上出現了部分結合現代需求的改良性嘗試。
2 秸稈扎刻工藝的基本內容
秸稈扎刻于2008年作為彩扎的一種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傳統(tǒng)美術的一種,它不同于彩扎類別下的彩布擰臺和紙塑獅子頭等各種紙扎工藝,它以高粱秸稈替代竹篾為主要材料,沒有使用花布、綢或皮紙等材料加以裝裱或裝飾的步驟,強調結構之美,展現出民間藝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
秸稈扎刻原料通常選用質地堅硬、密度大、韌性好的雜交品種鐵桿高粱,對高粱秸稈的尺寸有著嚴格的要求。使用的工具十分常見,如卡尺、鑷子、小壁紙刀、錐子和酒精燈等,分別用于選材、安裝、切割、扎眼、烘烤等制作步驟。秸稈扎刻工藝的主要特點是“扎”和“刻”,“扎”是指用卯榫結構連接的過程,“刻”是指秸稈編結時開榫和挖槽(見圖2)[3]。其核心技法六柱咬合工藝要求對六根秸稈分別開榫,榫的深度是秸稈直徑的一半,寬度是秸稈直徑的兩倍,然后通過六根秸稈的咬合形成特殊的榫卯接口,這既是扎刻工藝結構的基礎,也是斗拱的基本制作方法。在細節(jié)上,選用較細的秸稈采用獨特的扭編方法進行門窗的制作,這種細膩的工藝技法不僅能滿足造型上的要求,而且能使門窗自由轉動開啟(見圖3)[4]。扎刻作品從繪制結構圖到選料,再到最終形成成品需要經歷復雜的手工過程,大型古建筑作品中建筑的基礎、立柱、斗拱、排椽、挑角、挑脊、瓦壟、裝飾等缺一不可,需要使用至少幾十萬節(jié)高粱稈,耗時兩三年才能完成,這種繁雜精細的工藝也為激發(fā)秸稈扎刻藝術的商業(yè)活力增加了難度。
3 秸稈扎刻工藝在現代室內裝飾中的應用現狀
3.1 基本現狀
現代室內裝飾設計受西方思想影響已久,但將東方元素與現代室內裝飾設計相結合的設計方法經久不衰。具有東方特色的裝飾品、家具始終有著極大的市場需求[5]。秸稈扎刻工藝承載著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技藝和造型,體現出精妙絕倫的匠人技藝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縮影和工藝傳承的瑰寶。秸稈扎刻精美的結構和眾多發(fā)展可能性使其在室內裝飾設計中具有極大的潛力,在燈具、掛架、筆筒、屏風、桌椅、沙發(fā)、隔斷、裝飾品等多種設計中都有一定的體現,但由于造型單一、制作時間長、市場認知度低等,秸稈扎刻目前無法普遍應用于室內裝飾設計之中,目標市場范圍非常狹窄。
3.2 局限性
一直以來,秸稈扎刻多以古建筑模型的形式出現,常常被人們視作收藏品或裝飾品。因為缺乏對扎刻工藝的深入了解,大多設計師也忽視了秸稈扎刻在應用創(chuàng)新上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傳承人數較少等非遺傳承面臨的常見危機也對秸稈扎刻的發(fā)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調查顯示,秸稈扎刻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原材料鐵桿高粱產能有限,很難在農村進行大范圍的推廣。二是扎刻工藝的應用較為局限,多為裝飾品,缺乏對功能植入的嘗試。三是扎刻作品制作周期長、產量低,需要對扎刻的工藝、造型等進行部分簡化,或實現部分機械化生產。四是現有扎刻改良作品樣式單一,造型缺乏考究,缺少藝術美感。五是傳承人較少,儲備人才不足。這些問題影響了秸稈扎刻的傳承與發(fā)展,使其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仍十分有限,設計師們尚未發(fā)掘出扎刻工藝在室內設計中的巨大潛能和藝術特色。秸稈扎刻的傳承發(fā)展需要開拓新的思路,以尋求發(fā)展新路徑和更大的市場。
4 秸稈扎刻工藝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4.1 在空間界面中的應用
4.1.1 頂界面的應用
扎刻工藝在室內頂界面的應用中,造型可以根據需求轉換為平面的圓形、方形、多邊形等形狀,以聚焦空間視線。其具有很強規(guī)律性的結構既可以延伸為特殊造型對空間進行圍合和引導,也可以通過對梁柱的包裹凸顯空間特色。扎刻工藝在自然風格的室內空間中能結合其自身的材質肌理增強自然之感,但是在其他風格中則需要通過刷漆等方式才能融入空間,進而與整個室內環(huán)境協(xié)調。
4.1.2 側界面的應用
扎刻工藝既可以作為墻面裝飾的一部分,又可以作為空間隔斷豐富空間層次。作為墻面裝飾時,除了可以將扎刻作品轉化為有結構、有層次的墻面藝術裝置,打破單一的墻面樣式外,還可以對扎刻藝術形象進行扁平化處理,將其轉換為幾何構成形式或是將其圖案化。作為隔斷時,秸稈扎刻不僅可以單獨構成造型,增強空間通透感[6],也可以與玻璃材料相結合,制造空間光影感[7],或結合墻面的掏空形成別具一格的特殊造型。但是扎刻工藝的復雜和細膩也導致其造價昂貴,更適合用于局部裝飾或與其他材料結合使用,不適合大面積使用。
4.1.3 地界面的應用
扎刻工藝應用于室內地界面時由于承重的需求,需要與玻璃結合或僅作為邊緣裝飾,無法作為主要承重物,具有較強的局限性。但在構成特殊節(jié)點時可以嵌于玻璃下方作為中心節(jié)點的鋪裝,起到吸引視線、豐富形式、導引方向等多種作用。同時,在中式或自然風格的室內設計中,也可以與室內汀步、橋等相結合,作為地面設計的裝飾物,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室內設計風格。
4.2 扎刻工藝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
4.2.1 工藝陳設品
秸稈扎刻具有東方構成美學賦予其的天然觀賞性[8],是典型的工藝陳設品。同時,秸稈的自身特征還賦予了扎刻作品天然淳樸、宜室宜家的親和感,可與多種裝飾風格融于一體。因此,設計師常將扎刻作品作為室內裝飾品的一部分,以起到豐富空間元素、強化風格特征、體現地域特色、改善空間形態(tài)的作用。扎刻工藝特有的建筑學特征,使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陳設品,更加強調展示性、獨特性、文化性,扎刻工藝美學本身就具有東方韻味。
4.2.2 功能性家具
秸稈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環(huán)保的家具材料,除此之外秸稈扎刻在傳統(tǒng)燈具領域也有如八角花燈(見圖4)之類的經典作品,足可見秸稈扎刻在家具設計中的潛力。扎刻工藝的應用不應局限于燈具制作,還可改良為掛架、筆筒、鏡臺、座椅、邊幾等。在大件家具的制作中,應主要采用扎刻工藝中的六柱咬合工藝,對其造型進行簡化,讓其趨向現代的幾何風格,突出構成美,以便縮短工期、降低價格。在小件家具的制作中,則可結合扭編方法在局部增加細節(jié),展現出扎刻精美細膩的工藝特點。同時,秸稈這一特殊原料也增強了扎刻家具的風格特色,便于結合空間設計營造出獨特的意境之美。
4.2.3 家具構件
秸稈扎刻在承重、造型變化、色彩圖案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難將其普遍應用于多種多樣的室內設計中,但將其作為家具的構件與現代家具相結合[9],不僅可以突破其固有的局限性,而且可以將東方元素巧妙地融入家具設計中。首先,可將扎刻工藝與傳統(tǒng)中式家具結合起來,改變固有的秸稈材料,將六柱咬合工藝用于中式桌椅等家具的銜接處,對家具結構進行創(chuàng)新。其次,也可以保留秸稈原料,將扎刻工藝轉化為家具的表面裝飾,其材料質感不僅可以與傳統(tǒng)家具相融合,更可以與常見的混凝土、木材等多種材料相匹配。此外,秸稈扎刻的細節(jié)表達也使其成為家具飾物的絕佳選擇。將扎刻工藝作為局部立體裝飾,既能傳承傳統(tǒng)文化,又能豐富現代家具的樣式。
5 結語
在新時代,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因為保護不周而消失,秸稈扎刻工藝絕不是個例。面對現代設計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的沖擊,我們需要客觀審視秸稈扎刻制作工藝的發(fā)展現狀,對其造型和工藝進行簡化,并結合現代審美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深入挖掘秸稈扎刻工藝在空間中的應用潛力,多維度地拆解深化,使其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展現出獨特的文化意蘊。
參考文獻:
[1] 郭謙.永清民間扎刻技法研究與傳承[J].裝飾,2010(5):120-121.
[2] 崔瀚月.秸稈扎刻:“扎刻冀藝”[J].企業(yè)文化,2017(7):281.
[3] 羅媛如.試論永清秸稈扎刻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J].散文百家,2015(6):123.
[4] 郭謙.“永清扎刻”技法研究及保護與開發(fā)利用[D].保定:河北大學,2009.
[5] 余宛琳,徐雷.花窗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19,32(13):47-49.
[6] 劉雅迪.淺談室內設計中的虛實效果[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86-87.
[7] 孟美雪,蔣暉.淺談光影在室內裝飾中的設計表達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7):114-115.
[8] 劉昱彤,梁晶.詩意空間的創(chuàng)新營造藝術: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例[J].大眾文藝,2019(17):75-76.
[9] 史雨婷,張榮強.源于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現代家居產品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8):60-61.
作者簡介:吳尚榮(1997—),女,河北廊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耿濤(1979—),男,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室內設計及其理論、當代建筑設計及其傳播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