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娟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馬克思辯證法又稱唯物辯證法,由馬克思首先提出又經過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一系列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發(fā)展完善。另外,法蘭克福學派、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等也源源不斷地為馬克思辯證法提出新思路和新見解。對馬克思辯證法進行研究首先要弄清楚馬克思辯證法的基礎,才能進一步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認識辯證法。
馬克思從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中借鑒和吸收了批判、反思的思維方式,并且克服了黑格爾在思維的圈子打轉的弊端,將其與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相結合,創(chuàng)立出帶有自身特色的辯證法。在尋找馬克思辯證法存在的基礎和真正載體時,也涌現出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大致有這幾種分類:“物質運動的邏輯”“認識的邏輯”“實踐的邏輯”“歷史的邏輯”“人的存在的邏輯”和“交往實踐的邏輯”。它們在一些方面也達成共識:首先,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問題,都是一種實體思維,都在渴望找到事物現象背后的真正本質;其次,從它們的直接理論來源方面分析,都是揚棄黑格爾的辯證法觀點;再次,從適用范圍角度上看,都是在關注人類社會歷史領域,而對自然界、自然規(guī)律關注較少;最后,從其深層問題結構的角度來看,就是圍繞著矛盾展開的。這些對馬克思辯證法的理解方式同樣也有著明顯的缺陷:沒有從有機整體的角度把握,把馬克思思想分成很多塊;在探討時需要大量的知識背景;越來越有學院化和公式化特征。但是,學者們在研究存在基礎問題的時候發(fā)現需要將社會關系作為切入點來探討馬克思辯證法的合理形態(tài)。在學術界可以從各個方面來證實社會關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從經濟哲學角度來看,社會關系是了解經濟哲學思想的總體性視角;從唯物史觀角度來看,社會關系是唯物史觀的深層視野和基本內核;從本體論角度來看,馬克思哲學本體理解為關系本體論。社會關系問題是馬克思思想中貫穿始終的深層理論問題,從社會關系的層面來分析人類生活實踐及其歷史發(fā)展,并將人類生活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各種對象性存在如分工、實物、社會形態(tài)、社會共同體、社會結構等置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并作為社會關系的邏輯展開來加以考察,是馬克思辯證法的基本特色和深刻之處。[1]辯證法從康德開始起步,被黑格爾發(fā)揚光大,費爾巴哈也在不斷推進,最后,馬克思在批判和吸收中發(fā)展為馬克思辯證法。這一系列過程可以看作從實體存在論向關系存在論的轉變。把握二者的區(qū)別和聯系有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馬克思辯證法,也便于從整體角度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核。
所謂實體思維,是指把存在預設為實體、把宇宙萬物理解為實體的集合,并以此為前提詮釋一切的思維;或曰“以實體的眼光看待一切”[2]的思維。實體思維常常被我們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我們想探索杯子,那么就僅僅將目光都集中在杯子上,與它周遭的環(huán)境無關,與任何其他聯系都無關,只需要看杯子的顏色、形狀、重量等。在我們的課本中實體思維也有所體現,“質就是一事物成為它自身并區(qū)別于他事物的內部所固有的規(guī)定性”[3],這是在說明事物是由自身生成,與其他的事物無關。實體這個概念最先出現在古希臘的哲學之中,那個時候面對千變萬化的自然世界哲學家們致力于探索萬物本原,尋找這些變化背后不變的東西,萬物是以這個為開端的,通過變化回歸于此。從泰勒斯所說的“水是萬物的本原”,到巴門尼德不再從具體自然事物中尋找本原而是由感性上升到抽象,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最后由亞里士多德第一次將“實體”這個概念提出來。他認為事物可以從不同的方面描述,比如一匹馬可以從顏色、體態(tài)、品種角度描述,但是“一匹馬”才是第一性的。實體就是第一性的,是變化中唯一不變的,更是一切變化的基礎。這就與西方哲學家洛克所說事物兩類性質中的第一性質,“不論我們知覺它們與否,總是在物體中存在的”[4]。實體思維有自身的特點:其一,簡單直觀。馬克思說舊唯物主義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這恰恰也是實體思維的特點。單純從事物本身出發(fā),看不到主客體的聯系更看不到作為主體的能動性。沒有把實踐放到思維之中,也不具有批判性。其二,以“本體論為依托”。實體思維認為復雜的世界都可以還原于某些實體,這些實體本身的屬性和質都是固有的,不會因為其他而改變?!耙晃镏疄樵撐铮恍枰宰陨頌楦鶕?,而毋需依賴他物?!盵5]總的來說,實體思維認為在這些事情或現象背后都有其存在的本質,想要解決問題或者真正認識事物就必須找到這個真正的本質。實體也可以看到主客體之間的聯系,不過都是外在于物體本身的聯系。即使可以看到變化過程,也僅僅是一個量變的情況,而不是發(fā)生質變的情況。無論是關系還是過程,都以實體為依托;沒有了實體,也就沒有了關系。如果用實體思維去看馬克思辯證法,那么就是簡單地將黑格爾辯證法中的“神秘性”拋棄了,變成了物質載體。這就像給西瓜去籽,但是勺子卻把瓜肉也都挖走了,只剩下沒有營養(yǎng)的瓜皮。實體思維也是將馬克思所繼承的黑格爾辯證法的精華也拋棄了。實體思維把事物都看作實體、看作依托,就會去尋找這個載體,看不到真正的矛盾運動,而是注重矛盾的雙方,就不能理解馬克思真正的觀點。實體思維在最初的時候有利于打破精神的統治,推動人們哲學思維的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但是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慢慢發(fā)現實體思維對主體能動性的忽略、對主客體關系的無視及實踐地位的不肯定,都使其發(fā)展面臨困難,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模糊,無法看到馬克思辯證法真正的存在基礎。
關系思維就是從事物和事物的聯系之中去認識事物,也就是說一切存在都是關系存在,不能獨立存在,要用關系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關系思維不是憑空捏造的,需要回歸到馬克思辯證法本身中去尋找依據。比如馬克思把交換價值看成人與人的關系,把使用價值看成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們直觀看來物是物、關系是關系,但馬克思透過物的虛無外表看到了隱藏起來的人和人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事物只有與人相聯系才變得有意義,但是人是不能被簡單地看作一個實體,而是由多種關系組成的?!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6]我們將一切都看成關系的化身的關鍵就是這個看世界的眼光而不是世界本身;因此在邏輯上認為先有關系后有關系的化身。當在師生關系中被問到先有教師還是先有學生時,實體思維會回答沒有學生、沒有教師,哪來的師生關系呢?關系思維則會說在師生關系中,一個人扮演的是教師,另一個是學生,職業(yè)不一定確定,因為可能在一些情況下發(fā)生互變。由此看來,馬克思首先預設的是一個關系而不是兩個具體的實體,這樣他在面對復雜現象時也不會固化自己的思維。關系其實是這兩個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體是這種相互作用的載體和承擔者同時也扮演主體。舊唯物主義沒有采用關系思維,在認識客體時單純地去研究客體,這種情況下就認為客體的性質是本身固有的,忽略了主體的作用,客體變成了與主體無關的客體。馬克思在對舊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進行批判的時候說:“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盵7]而馬克思提出用關系思維去看待主客體,認識客體應該從客體與主體的關系中去認識,也需要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客體,這樣就強調了主體的重要作用,即離開主體和主體關系,客體就不復存在。馬克思所堅持的關系思維不僅克服了之前舊唯物主義一直存在的缺陷,而且還在不斷深化自己的關系思維。在面對勞資關系時,馬克思認為資本是人和人的關系,勞動是人和自然的關系;因此勞資關系是兩種關系的關系。對于特殊的實踐而言,它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中介,馬克思不把實踐作為研究對象而是把實踐的觀點看作一種解釋原則;因此實踐也意味著一種總體性的“關系的關系”。由此可見,馬克思辯證法所說的不是實體關系而是關系的關系,這標志著馬克思對原有的傳統實體存在論的根本顛覆,他把傳統實體存在論所主張的“實體—關系”之間的關系轉變?yōu)椤瓣P系—關系者”之間的關系,把那些實體存在論轉為關系存在論。真正了解到馬克思辯證法的存在基礎,會使我們在閱讀馬克思著作中跳出原有的思維桎梏,從而擁有全新的眼光和視野,更加深刻地明白馬克思所描述的現象與理論。
歷史不斷向我們說明綠水青山會帶給我們無窮的財富,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推進,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國家戰(zhàn)略。想要建設生態(tài)文明就不能將生態(tài)單獨拎出來,簡單進行資源保護、植被種植、城市綠化,在生態(tài)范圍內埋頭苦干。而是要用關系思維去看待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經濟發(fā)展,生態(tài)保護與經濟發(fā)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之前那種損害生態(tài)環(huán)境謀求發(fā)展的模式不可取,應該順應當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產業(yè)革命的變革,抓住綠色轉型帶來的巨大發(fā)展機遇,讓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注入永久的活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huán)發(fā)展,既可以滿足人們對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求及子孫后代的持續(xù)繁衍的需要,又可以實現更好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續(xù)的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不僅是生產方式與生產方式聯系在一起,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都與它密不可分。生態(tài)文明不是一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所擁有的,它的非排他性和非獨占性使我們每個人都與它息息相關,它也成為我們必備的公共資源。想要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就需要充分調動和發(fā)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力量,用實際的行動投身到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之中,讓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在改革開放和人民奮進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嶄新的發(fā)展階段,中國也從國際舞臺中較偏的地方邁進中心。中國如今正在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勇前進,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和正確的外交政策可以為中國取得更好更平穩(wěn)發(fā)展保駕護航。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不可能閉關鎖國式地謀求發(fā)展,這條路早已經被證明走不通。我們想要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就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用關系思維去看世界的發(fā)展趨勢與國際關系,借助全球發(fā)展的力量推動中國的發(fā)展。當今世界處于大變革時期,國際秩序需要進行調整,同時繁多雜亂的全球性問題擺在了每一個國家面前。這些挑戰(zhàn)不是針對某一些國家而是所有國家,只有大家相互合作、互利共贏,才能贏得這場挑戰(zhàn)賽。在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外交事業(yè)中,我們要從合作共贏的前提出發(fā),為新型國際關系的重建貢獻力量,同時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這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給出的中國方案與智慧。中國將加深與鄰國和各個國家的合作,共同應對挑戰(zhàn),尋求發(fā)展之路。我們將中國自身利益與世界共同利益緊密融合在一起,在合作共贏中承擔起大國責任,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增強國際話語權,才能謀求自身的發(fā)展。
我們在學習馬克思辯證法時要堅持用關系思維去思考問題,掌握基本理論,了解馬克思辯證法的精髓,更重要的是運用關系思維去認識和改造這個世界。進入新時代,我國發(fā)展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zhàn),在全面建設現代化的征程中,我們要努力揚棄實體思維,用關系思維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多方面、深層次地推進我們的發(fā)展,積極主動地順應全球化浪潮、推動“一帶一路”進程、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使中國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