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清
摘要:群文閱讀,顧名思義是將一組文章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閱讀,而不是像以往課堂中對一篇文章展開過度的精讀,這種形式有助于快速開拓學生的閱讀廣度,并于無形之中將一起閱讀過的文章串聯(lián)起來進行類比,從而提升閱讀速度。再者,群文閱讀教學在實踐的過程中約束性較低,給予了教師很大的彈性發(fā)揮空間,本文即從這一教學方式著手,探討了如何利用群文閱讀優(yōu)化目前的閱讀教學體系,進而減輕學生的學業(yè)壓力,使學生真正做到因為喜歡、因為感興趣而去讀書。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合作學習
在初中階段,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理解能力是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素養(yǎng)要求之一,因此閱讀教學在語文課堂中也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就其現(xiàn)狀而言,很多教師僅僅圍繞課本中的課文進行教學,并且花費連續(xù)的多節(jié)課講解同一篇文章,這樣的做法既容易導致后期課程教學的緊張,也違背了閱讀教學的初衷。本文提出的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它因其結(jié)構(gòu)化強、層次性明顯等特點廣受師生的喜愛,也助推了初中生對語文閱讀熱愛的高潮。
一、針對學生的短板進行群文閱讀,彌補不足之處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很多內(nèi)容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比如:古詩詞、文言文閱讀,這些知識點之所以會成為難點,是因為它們與我們?nèi)粘5恼Z言表達習慣是有出入的,古詩詞短小精悍且講究對稱,文言文包含很多通假字、省略句等,初中生在剛接觸這類新體裁時,難免會顯得手足無措。為了化解這一難題,教師就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將類似的兩篇具有難度的文章提取出來做類比,這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的不足。例如,《觀滄?!泛汀洱旊m壽》是兩篇題材相近的文章,兩者的體裁都屬于詩歌,既然存在如此多的共性,教師就有理由相信將這兩篇文章進行“1+1”,可以得到“大于2”的效果。兩篇詩歌的作者都是東漢時期的杰出軍事家與政治家——曹操。因為《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初中階段學生的必讀書目,所以學生對曹操的生平往事及相關(guān)歷史事件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他寫出的具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和豪放情懷的詩歌應該不會有過多的了解。所以教師可以就這兩篇詩歌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兩篇詩歌的異同點,然后在課堂上展開師生交流,得出最為全面的結(jié)論。
二、基于同主題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體悟不同情感
群文閱讀時,文章的篇數(shù)一定是大于等于二的,為了降低教學的難度,教師可以選擇同一主題或者相似主題的文章作為群文閱讀的對象,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拓寬閱讀面,同時也提供給學生學習名人大家們寫作技巧的渠道。當多篇相似主題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后,往往學生的印象會更為深刻,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能夠更好地記憶自己喜歡的作者是如何寫人敘事、抒發(fā)真情實感的,還能夠看到同類文章中的值得借鑒的優(yōu)點。比如采用倒敘的手法更能凸顯時間的變化以及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情感,又比如多用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能夠使文章讀起來更有“質(zhì)感”,這些寶貴的寫作技巧是可以在平常的閱讀過程中實現(xiàn)有效的積累的。比如,學生在寫作時通常會遇到“如何獨特地描寫一個景”,很多學生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只會根據(jù)眼前所見加以樸實無華的文字敘述,但其實在寫景的過程中,可以加以聯(lián)想和想象。通常景物的描寫都會和“季節(jié)”這一主題相掛鉤,為了幫助學生避免作文的重復性,教師可以將《春》《濟南的冬天》《夏》以及《故都的秋》這四篇文章整合在一起,開展一個以“歌頌四季”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活動。這四篇文章都是對相應季節(jié)、作者所在地點的景的描繪,一來對學生日后的寫作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二來能夠提醒學生,讓他們從中學習到一些文人墨客的細膩寫作思想。
三、基于同作者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樹立學習模范
在初中時期,閱讀教學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其實教師與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教材如何改編,有幾位作家的文章是永遠不會變的,他們的代表作都會被作為學生學習的重點對象。比如:朱自清先生、魯迅先生、沈從文先生等等,他們的文章往往飽含深情,以細膩、行云流水的文字打動讀者的心靈,是初中時期學生學習的最好榜樣。因此,為了協(xié)助學生徹底地了解一位作者的寫作特色,教師可以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代表作進行群文閱讀,選擇幾篇跨越其人生重要階段的代表作作為閱讀的對象,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同時也積淀了文學素養(yǎng)。例如,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初中語文課本中必定會出現(xiàn)的,其中我們耳熟能詳?shù)奈恼戮陀泻芏嗥?,如:《祥林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xiāng)》《祝?!贰渡鐟颉贰犊滓壹骸返?。其中《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早期的作品,充滿了童稚、快樂的氣息,文章還使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課間學生溜到后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充滿了諧趣,表現(xiàn)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而到了先生執(zhí)筆從文的中期,開始出現(xiàn)了《祥林嫂》《孔乙己》等描寫悲慘人物的作品,祥林嫂是舊中國農(nóng)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孔乙己是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下的受害者,兩位人物的塑造都非常成功地展示了當時那個年代社會的縮影,旨在揭露當時社會的慘象,是一種偉大壯舉。其實魯迅先生的文學史思想極為豐富,并不是我們分析幾篇文章就可以了解全部的,初中生該做的是從經(jīng)典文章中找出共性,然后鼓勵自己也要像先生一樣堅貞不屈,能夠?qū)彆r度勢,做出適合自己的人生選擇。
結(jié)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對群文閱讀善加利用,彌補課堂教學資源有限的缺陷。但值得一提的是,群文閱讀的實施給教師的教學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文章的挑選和整合上,只有確定好教學主題才能夠?qū)ΠY下藥,尋找適合學生鉆研的群文。與此同時,學生也要牢記教師的良苦用心,潛心地對教師精心挑選組合而成的閱讀材料進行鉆研,這樣才能將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雪.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特色課程設(shè)計[J].教育理論研究,2019.
[2]范文霞.靈性與理性的通融——基于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