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福 秦瑛 郭萌萌 孫桂君
(1.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2.黑龍江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3.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yè)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擔負立德樹人、深化素質教育、營造和諧心理氛圍和提供精神支柱的特殊使命。作為我國職業(y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遍特點,又具有職業(yè)教育的特殊性,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當前深化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下,如何更好地把握高職生心理問題及發(fā)展特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養(yǎng)心理素質較高、人格健全和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的高職人才,已經成為高職教育中亟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高職學生相較于本科院校的學生,他們面對更多來自心理、生理、環(huán)境的變化,承受著學習、人際關系、就業(yè)等方面的更大壓力,更容易產生自卑、孤僻、自我、敏感、焦慮、悲觀、厭學等心理問題,影響其健康成長和成才。因此,正確認識當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其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采取相應的教育對策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擺在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世界精神衛(wèi)生組織將心理健康規(guī)定為四個方面:身體健康,智力健康,情緒穩(wěn)定;適應環(huán)境,人際關系和諧;對待工作和職業(yè),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生活有幸福感。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在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個人的身體潛力與積極的社會功能。綜合以上標準,總結出高職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至少應該包括:一是穩(wěn)定的情緒、樂觀的心態(tài);二是良好的自我意識、準確的自我定位;三是完整統(tǒng)一的人格;四是和諧的人際關系,友善地與人相處;五是善于適應社會,與社會協(xié)調一致。大學生是一個承載社會、家長較高期望的特殊群體,自我定位較高,成才欲望非常強烈,因此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穩(wěn)定的高職學生面臨求學、求職、求偶三大人生課題的時候,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和校園環(huán)境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遇到較大的競爭壓力、學習壓力、經濟壓力、情感壓力,并由此引發(fā)許多心理問題。
1.2.1 大學生人格問卷(UPI)
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是為了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精神健康調查表。該調查表是由 1966 年參加全日本大學保健管理協(xié)會的日本大學心理咨詢員和精神科醫(yī)生集體編制而成的,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清華大學引進后經過本土化改編的版本。UPI主要以大學新生為對象,入學時作為精神衛(wèi)生狀況實態(tài)調查而使用,以了解學生中神經癥、心身癥、精神分裂癥以及煩惱、迷惘、不滿、沖突等狀況的簡易問卷。
1.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對于心理健康的測量,大部分學者在測量時主要關注個體的感知覺、行為、日常習慣、人際情況和睡眠質量等情況。Derogatis(1975)編制了癥狀自評量表(the symptom check list,SCL-90)。每道題目有五級選項,并隨著級數的增大個體的癥狀越加嚴重,所得到的是被測者在心理癥狀上的嚴重程度。問卷包括軀體化、敵對、偏執(zhí)等9個因子。目前被廣泛應用于高校及醫(yī)院的心理健康問題排查工作中。
本調查研究選取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某3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共計4 018名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年齡在18—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0.33歲。共回收問卷3 978份,剔除301份無效問卷,最終有效問卷3 677份,有效率為92.43%。
表1 調查對象在人口學變量中的分布
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癥狀自評量表(SCL-90)2種調查研究工具。編制發(fā)放問卷,同時收集家庭情況、既往身心疾病史情況、家族心理疾病史情況、過往重大創(chuàng)傷事件情況、大學校園生活適應情況、自我評價情況(含能力、智力、個性、人際關系、心理健康五個方面)信息。
采用SPSS 24.0版本軟件處理數據,通過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等方式進行數據分析。
(1)根據UPI量表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分類,篩查出存在心理問題學生(第一類、第二類)的名單。
(2)對篩查出的高職院校存在心理問題學生施測SCL-90量表,探索存在心理問題學生的具體表現——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9個因子的分布情況。
(3)根據心理問題因子分布,結合性別、遺傳、家庭成長環(huán)境、身心疾病史、生命消極或創(chuàng)傷事件、大學生活適應情況等方面的資料,整理出高職院校存在心理問題大學生的相關問題分布,探索心理問題的成因。總體研究路線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路線圖
研究對3 677名高職大學生施測的UPI大學生人格問卷,根據數據結果、按量表篩查規(guī)則將大學生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有心理問題且比較嚴重的學生418人,占比11.37%;第二類為有心理問題但較輕的學生898人,占比24.42%;第三類為心理健康的學生2 361人,占比64.21%。總體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分布圖
根據UPI結果,篩選出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即第一類、第二類共1 316名學生進行進一步調研,首先對其施測SCL-90癥狀自評量表。通過量表的9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對篩查出的1 316名學生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進行研究,各癥狀因子提示為陽性的人數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高職院校心理問題大學生SCL-90各癥狀因子陽性人數的分布
3.3.1 不同性別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
為探索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差異,分別對所有被試和存在心理問題被試的UPI量表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兩種情況下男女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顯著差異,且極其顯著(見表3),男生的UPI問卷總分普遍比女生低,心理問題出現率更低一些。
表3 不同性別心理健康程度的獨立樣本T檢驗
3.3.2 疾病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本次調查中,對被試的生命歷程中曾患的各種身體或心理疾病進行了調查,包括早產、難產、窒息、肺炎、結核、腦炎、腦外傷、痙攣、中毒、家族遺傳病、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1 316名存在心理問題被試中,自述自身曾患各種身體或心理疾病的有234人,此部分學生的SCL-90量表均分比未曾患病的學生高,二者存在顯著差異,且極其顯著(見表4)??梢娫紘乐丶膊∧茉谝欢ǔ潭壬项A測心理問題的發(fā)生,會一定程度上誘發(fā)心理問題。
表4 疾病史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影響的獨立樣本T檢驗
研究也對被試直系親屬心理疾病史進行了調查,1 316名存在心理問題被試中,51人報告直系親屬曾患心理疾病,主要體現為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此部分學生的SCL-90量表均分比無家族心理疾病史的學生高,二者存在顯著差異,且極其顯著(見表5)??梢娭毕涤H屬中有心理疾病史的學生更容易發(fā)生心理問題。
表5 直系親屬心理疾病史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影響的獨立樣本T檢驗
3.3.3 家庭因素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父母關系。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心理發(fā)展存在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的關系是否和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對高職院校存在心理問題大學生父母和諧程度進行調查,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父母關系不同和諧程度存在心理問題被試的SCL-90量表總分
研究發(fā)現,隨著父母關系和諧程度從好到差,被試在SCL-90量表中的總分呈逐漸上升趨勢(見圖3),且平均值已趨近于心理健康臨界值(SCL-90量表總分160分)??梢姼改戈P系不和諧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消極影響。
圖3 父母關系不同和諧程度學生的SCL-90量表總分折線圖
(2)家庭教養(yǎng)方式。 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主要分為專制型、民主型、放任型、溺愛型四種。本研究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教養(yǎng)方式進行了調查,絕大部分為民主型。為研究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存在心理問題學生的影響,將專制型、放任型、溺愛型劃為非民主型,與民主型作為兩個分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非民主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被試SCL-90量表總分與民主型差異極其顯著,民主型家庭被試心理健康程度更好。
表7 不同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影響的獨立樣本T檢驗
3.3.4 成長經歷與環(huán)境因素
研究對高職院校存在心理問題大學生成長經歷中的消極事件進行了調查,以下方面的成長經歷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的較大影響,按詞頻統(tǒng)計排序,分別為:高考失利、父母期望過高、父母吵架、父母離異、親人離世、親人重病、校園欺凌、外地借讀、情感忽視、感情失敗、生重病、被性侵等。
大學生活環(huán)境也引發(fā)了一部分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按詞頻統(tǒng)計排序,分別為:大學生活與理想中的差距、疫情防控下的校園管理、住宿與室友相處、學習的壓力、飲食習慣、激烈的競爭、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等。
當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約三分之一存在心理問題,約十分之一問題表現比較嚴重,要給予進一步關注。
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中,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三個方面,應進一步對問題成因和改善策略進行研究。
(1)遺傳和先天因素。高職院校大學生直系親屬有心理疾病史者、自身曾患各種嚴重身體或心理疾病者相較其他學生更容易發(fā)生心理問題。不同性別學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心理問題出現率更低一些。
(2)成長環(huán)境因素。不和諧的父母關系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消極影響,民主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
(3)創(chuàng)傷經歷因素。高考失利、家庭因素、校園欺凌、情感忽視、身心虐待等創(chuàng)傷性經歷均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與成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另外,大學的生活環(huán)境也給一部分學生造成各類心理適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