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環(huán) 黃棟 王文倩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氣候變化正對當前乃至未來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為全球治理的重點領域,氣候治理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參與[1]。自1995年召開的第一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到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對發(fā)達國家施行強制減排,再到2015年《巴黎協(xié)定》的簽訂,規(guī)定以“國家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伴隨著國際氣候談判合作進程的推進,氣候治理已日益成為全球各個國家學術研究重點課題。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彰顯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對于在全球氣候治理中逐漸從參與走向引領,發(fā)揮更大的積極作用具有重大意義。然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任重道遠,需要凝聚多方合力。我國關于氣候治理的研究相對較晚,相關的研究成果較為零散,且近些年關于全球氣候治理研究的文獻綜述較少,難以把握國內關于氣候治理研究領域的整體情況。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梳理總結國內的氣候治理研究現(xiàn)狀,并運用可視化的分析軟件,直觀反映國內氣候治理研究熱點及主題變遷。
本文以Cite Space V作為分析工具,選取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在“高級檢索”類型中以“氣候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去除非核心期刊,檢索出(檢索時間截止到2021年3月20日)核心期刊文獻1 530篇,手工篩選刪除無效或無關數據195條,剩余有效文獻數據1 335條,將此文獻數據以Reforwork格式導出,并導入Cite Space分析工具進行格式轉換。通過繪制科學知識圖譜,系統(tǒng)梳理該領域的整體狀況,分析研究熱點和動態(tài)前沿,以期為該領域的后續(xù)研究提供不同的視角。
從1998年至今,我國氣候治理研究的文獻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2006年之前的文獻數量較少,2006年后數量開始顯著攀升,呈現(xiàn)周期性波動,其中2010年、2016年、2019年為明顯的波峰。如圖1顯示,在2006年至2010年時間段內,文獻數量急劇增長,后文獻數量逐年下降,并逐漸平緩。
圖1 1998—2021年全球氣候治理研究發(fā)文年度趨勢圖
由圖1可以看出,國內氣候治理研究緊跟國際氣候談判發(fā)展歷程。2005年《京都議定書》艱難生效,世界各國基于各自利益分化成多個陣營。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超級大國,各方矛盾愈演愈烈,中國也亟需作出正面回應,國內氣候治理研究進入國際政治磋商領域,相關研究文獻數量急劇上升。2009年通過《哥本哈根協(xié)議》,提出將未來的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使得各國重新聚攏,此后國際氣候治理談判進入平緩期。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召開,2016年《巴黎協(xié)定》正式生效,確定了2020年后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具有重大意義。2019年《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召開,中國積極進取的氣候外交政策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治理實踐成果,廣受國際社會關注,也引發(fā)國內學者對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角色定位的思考??梢姡瑖鴥葰夂蛑卫硌芯烤o跟國際國內形勢熱點,為我國氣候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設置NodeType為Key-words,通過Cite Space軟件對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分析(見圖2)。圖譜共有629個節(jié)點、2 043條連線。通過聚類,S值為0.788 5,Q值為0.507 6,說明結果是可靠且較為顯著的。運用LLR算法,取前10個聚類,標識詞分別是氣候變化、全球氣候治理、應對氣候變化、氣候治理、低碳經濟、京都議定書、碳排放、氣候談判、溫室氣體減排、cdm。
圖2 國內氣候治理高頻關鍵詞聚類圖
由圖2可知,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聯(lián)系較為緊密,表明全球氣候治理研究是圍繞上述核心關鍵詞而展開的。根據節(jié)點頻次及中心度情況,國內氣候治理研究中出現(xiàn)頻次在20次以上的關鍵詞分別是氣候變化(485)、應對氣候變化(288)、全球氣候治理(121)、低碳經濟(73)、氣候治理(73)、巴黎協(xié)定(58)、全球氣候變化(52)、全球治理(51)、中國(49)、低碳發(fā)展(42)、巴黎協(xié)定(38)、歐盟(37)、氣候變化問題(34)、聯(lián)合國(30)、溫室氣體減排(29)、京都議定書(28)、碳排放(25)、可持續(xù)發(fā)展(24)、氣候談判(20)(括號內標出的是節(jié)點的頻次)。從以上這些數量眾多的關鍵詞可以看出,國內氣候治理研究的內容極其廣泛,且各關鍵詞之間的相關性很強。
結合突現(xiàn)詞圖譜和時線圖,可追蹤某一時間段的研究熱點、研究演化趨勢。使用Cite Space進行文獻突現(xiàn)檢測,獲得氣候治理研究時線圖(見圖3)。結合文獻的研讀與圖譜的分析,本文將國內氣候治理的研究歷程分為四個階段。
圖3 國內氣候治理研究主題時線圖
第一階段:《京都議定書》確定。國內關于全球變暖的意識開始覺醒,對于氣候全球化的認識也逐漸深刻。在2003年—2007年間,國內氣候治理研究分為兩類:一是放眼全球,借鑒其他地區(qū)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如通過對日本氣候治理措施的分析,探討其戰(zhàn)略與挑戰(zhàn)[2];二是學者從全球治理理論、環(huán)境善治理論等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理解《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以及其他有關氣候變化的全球規(guī)制,從中給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制度設計,如和諧治理制度設計[3]。然而早期的制度設計并沒有兼顧國際局勢以及國內發(fā)展需求。
第二階段: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國內全球治理呈現(xiàn)出多主題、跨越式的發(fā)展。2007年被稱為“氣候外交年”,氣候變化逐漸從科學辯論課題轉向了國際政治磋商領域[4]。隨著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國際社會對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中的政策和立場越來越關注。國內學者從能源、環(huán)境、減排、碳關稅政策等方面給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以期將國際國內的壓力轉化為發(fā)展動力。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把2009年定為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年。國際氣候制度尚未成型,各方都想從其創(chuàng)建中謀求更多的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歐盟、美國、日本逐步在國際上樹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正面形象,“中國氣候威脅論”又應運而生[5]。在此形勢下,國內學者力證哥本哈根背景下中國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及對推動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重大意義[6]。會議所倡導的“低碳經濟”受到廣泛關注,成為新的研究熱點[7]。
哥本哈根會議的僵局使得氣候治理進入了幾乎“冬眠”階段。在國際合作層面進展不大,解決氣候變化問題轉向全球攻略[8]。2011年國內研究重點放在國際合作、全球治理,以尋求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解決之法。有學者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話”將每個國家或個人面臨的“困境”轉化為“我們”共同面對的困境[9][10]。2012年低碳經濟迅速發(fā)展,且研究重點逐漸從氣候政策工具之爭轉向如何對選擇的工具進行正確的設計[11]。2013年學者將氣候治理與中國的發(fā)展相結合,氣候變化不僅關系到復雜國際政治局勢、中國未來經濟的發(fā)展模式,同時也是中國充分展現(xiàn)軟實力的最佳機會[12]。學者指出中國后續(xù)的氣候治理方向不僅要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公平和公正的國際制度建設,更要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實現(xiàn)綠色低碳發(fā)展[13]。
第三階段:2015年巴黎會議召開。國內形成了巴黎協(xié)定的研究熱潮。2015、2016年涌現(xiàn)的大批關鍵詞都與巴黎氣候大會、巴黎協(xié)定、國家自主貢獻有關。學者圍繞《巴黎協(xié)定》的意義及不足開展了系列研究。針對《巴黎協(xié)定》中“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的原則,學者分析了其重要意義及其適用方式的新變化[14]。針對“減緩”與“適應”這兩項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策略,學者發(fā)現(xiàn)相關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多集中于“減緩”,從“適應”角度構建氣候變化制度并未得到其應有的重視[15]。盡管《巴黎協(xié)定》啟動了新的減排進程,但以減排力度、資金、法律約束三個方面的分歧與制約仍然存在,制約著后巴黎時代進程[16][17]。
第四階段:后巴黎時代。在新的治理體制下,圍繞中國積極應對及引領氣候治理能力建設給出思考建議。學術界普遍認識到氣候治理正在影響國際秩序的轉型與重構。從哥本哈根到巴黎的氣候談判,國際秩序的轉型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公正[18]。中國的氣候影響力已有大幅提升,并且中國的身份、法律地位和承擔的國際義務都已經有質的變化[19]。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參與全球環(huán)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圍繞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發(fā)揮中國引領作用開展路徑、機制的研究是這一階段的研究熱點。
突現(xiàn)詞指一段時期內出現(xiàn)頻次比較高的詞,其變化能反映出該時期學者們研究的熱點[20]。本文設置Cite Space 工具中top N=50,以展示更多的突現(xiàn)詞,最終得到國內氣候治理研究領域的前25個突現(xiàn)詞,結果見圖4。
圖4 國內氣候治理研究領域熱點
參考突現(xiàn)詞,結合前文分析,本文將國內氣候治理研究的主題變遷過程歸納如下:
第一, 全球氣候治理從闡述“體制建設”轉向注重“實踐行動”[21]。全球氣候治理經過了艱難曲折的過程。國內學者研究緊跟國際氣候談判浪潮,涌現(xiàn)相關熱點,如《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xié)定、巴黎氣候大會等。早期在全球氣候治理機制研究中,國內學者集中在國際層次上的事實性描述和政策性分析?!栋屠鑵f(xié)定》的達成預示著全球氣候治理進入一個“全新”的治理階段,為2020年后氣候治理作出總體安排。
第二, 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角色定位由爭取氣候正義到積極引領轉變[22]。國際形勢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美國、歐盟、中國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堅力量,面臨著領導力缺失等重大問題。隨著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積極開展氣候外交,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力量,由此引發(fā)一系列思考。一方面,發(fā)達國家對中國的發(fā)展中國家定位提出質疑,借此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23];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加強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的務實合作,為氣候治理提供中國方案[24]。
第三, 全球氣候治理的研究由利益博弈向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轉變。全球氣候治理是一個包含多種利益團體競爭合作的系統(tǒng),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博弈。2018年全球氣候卡托維茲大會為全球氣候治理朝向共同治理轉型注入了新動能[25]。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外交思想,有助于全球氣候治理創(chuàng)新[26]。在新的治理形勢下,世界各國之間的博弈互動將逐步從競爭轉向競合,強調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的氣候治理研究將會成為大勢所趨。
通過對國內全球氣候治理的研究概況、主題變遷進行歸納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結論。當前國內全球氣候治理研究的內容極其廣泛,認識不斷深入。研究重點由對氣候政治、國際秩序轉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由突現(xiàn)詞可視化分析可知,國內全球氣候治理主題變遷有三個方面特征,即全球氣候治理從闡述“體制建設”到注重“實踐行動”的歷史性轉向,對中國全球氣候治理的角色定位由爭取氣候正義到積極引領轉變,由利益博弈向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轉變。
長期來看,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及美國重返《巴黎協(xié)定》帶來的國際形勢的變化,氣候治理進入了新的治理場域。未來將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開啟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tǒng)性變革。在國際層面上,應大力推進全球氣候共同體建設,加快構建全球遵約機制,深化區(qū)域合作,增進氣候認知,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27]。在國內層面,相關研究將不再局限于政府、企業(yè)主體、低碳產業(yè)轉型、低碳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將更多涵蓋到人民大眾主體的教育、就業(yè)、社會公平等民生議題,為實現(xiàn)全人類的共同福祉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