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寧
(約克大學(xué) 語言、文學(xué)與語言學(xué)系,加拿大 多倫多 YO10 5DD)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fā),國民黨遭取締,“此時屹然獨存者,只有海外黨部,維持黨的命脈”。[1](P218)孫中山再度流亡,在日本建流亡政黨中華革命黨。日本政府出于本國利益及與袁世凱政府的種種外交權(quán)衡,禁止其在日公開活動[1](P476)[2][3](P2276)[4](P595-596);而南洋地區(qū)的黨務(wù)活動“暫時已無從著手”。[3](P2548-2550, 2571)[5](P140,143)[6](P109,165-167, 320)[7]由于美國、加拿大政府從未對于政治活動予以禁止[8](Px,1),因此美洲僑社成了中華革命黨活動的“碩果僅存之地”。[9](P16-25)[1] (P476)其重要性超過了其他地區(qū),而其活動也構(gòu)成了中華革命黨歷史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
從時代背景上看,中華革命黨時期(1914-1919)國內(nèi)橫跨由袁世凱到黎元洪政府的兩個階段,國際上有一戰(zhàn)(1914-1918)背景。美洲的國民黨在僑社中的組織擴張、建立軍事武裝以及宣傳甚至暴力行動,與僑社的其他政治黨派團體爆發(fā)了激烈的黨爭。其激進活動最終成為影響到戰(zhàn)時加拿大國家安全、政治危機的因素之一,導(dǎo)致加拿大國民黨于1918年成為被政府取締的十三個非法團體之一。黨禁事件成為中國政黨史上絕無僅有的、中國政黨在海外被取締的一例。其活動力度也對此后長達一個多世紀(jì)的美洲僑社政治的影響深遠。
中華革命黨時期美洲國民黨歷史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從加拿大國民黨的現(xiàn)狀看,筆者曾走訪過多倫多、溫哥華國民黨分部的前輩,他們對“加拿大之黨務(wù)殊為慘淡”、 “最艱危而掙扎之期”的黨爭、黨禁事件[10](P305),都已不知其詳。目前全面研究專著尚缺,散見于加拿大通史中。[11][12]加拿大國民黨自身有中國國民黨駐多倫多分部編纂《中國國民黨駐都朗度分部史料初稿》、駐域多利分部的《黨史簡介》。[13]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學(xué)者Allan Rowe的兩篇論文,對于從一戰(zhàn)加拿大新聞檢察的角度對加拿大國民黨及黨禁事件研究較詳。[14][15]中國國民黨駐美洲總支部有劉偉森的《全美黨史 中國國民黨歷程與美國黨務(wù)百年發(fā)展史》、《孫中山與美加華僑》[16],對于加拿大國民黨有所提及。文件檔案方面,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的《革命文獻》和《中國國民黨在海外》(上下篇)、楊建成《中國國民黨與華僑文獻初編 一九〇八——一九四五年》等匯編中[17],有加拿大國民黨的部分內(nèi)容。其他有馮自由、伍憲子、崔通約的回憶與著述[18],總體較為零散,有缺漏。[19](P1,2)以往的研究與史料搜集,都較少對加拿大政府文件檔案、民間中西報刊,以及清末民初中加兩國政府間外交檔案加以使用,因此對于如黨禁事件發(fā)生的大背景很難進行全面地分析。
由于此階段與一戰(zhàn)時段相重合,加拿大政府有《戰(zhàn)時法》、新聞檢察署等措施,實施對華人社區(qū)與報紙、中國駐加拿大領(lǐng)事館以及加拿大國民黨的監(jiān)視活動,留下了研究加拿大國民黨的活動不可多得的證據(jù)。另外,1909年清廷始在加拿大建領(lǐng)事館,加拿大國民黨的活動,又可在臺灣國史館、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的外交檔案中得以搜集,這些都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據(jù)。
康有為最早在加拿大建立的保皇會,為加拿大“華僑之有政治興味自此始”。[20]之后1907年域多利(今維多利亞,下文沿用)有革命組織擊楫社(Striking Oar Society, Sworn Oath Society)創(chuàng)建[13](P34)[21][22] (P72,73)[23](P214),也有革命傾向的《華英日報》創(chuàng)辦[24]。第一任主筆為崔通約,與?;蕰?1907年在清廷預(yù)備立憲時,已更名為帝國憲政會,但是海外仍以?;蕰喾Q,本文沿用)機關(guān)報《日新報》,加入了全球圍繞革命還是君主立憲的筆戰(zhàn)(1905-1907)。[25](P57)1910年5月馮自由來溫哥華,任加拿大洪門致公堂機關(guān)報《大漢日報》主筆,再次與《日新報》筆戰(zhàn)[26](P170),并爭取到加拿大洪門致公堂的支持,使孫中山1911年2月來加籌餉大獲成功。[10](P290)[27][28](P507-510,518-520)
1911年4月,加拿大同盟會支部在溫哥華秘密成立,馮自由為支部長。礙于籌款需得到洪門致公堂的支持,同盟會員不公開身份,并且一律加入洪門。機關(guān)對外以閱書報社的形式出現(xiàn)。[5](P118,119,130)同年域多利、多倫多、溫地辟(Winnipeg)也創(chuàng)設(shè)同盟會支部 。[28](P522)到民國成立加拿大同盟會有約百數(shù)十名會員,除了辦報編輯等人員外,會員成份多是做生意的商人或店員。[29](P2)[30](P336)
民元后,受國內(nèi)政黨紛然蔚起的影響[31](P365,366),美洲僑社也出現(xiàn)了憲政黨、共和黨、國民黨三支公開的政黨。?;蕰裨笳浇h,改帝國憲政會為中國憲政黨,聽從康有為的命令,沒有回國發(fā)展,長期作為海外華僑政黨存在。[18](P94,67)[32](P219,220)1912年5月中國共和黨在上海成立,6月共和黨駐美洲總支部在舊金山[33]、加拿大共和黨總支部在云高華埠(溫哥華舊稱)成立,由《大漢日報》主筆的張儒伯、崔通約為正副黨長[34],溫哥華領(lǐng)事館領(lǐng)事張康仁為名譽黨長。[34]同年8月25日,中國同盟會與其他黨派組成國民黨,其海外支部也相繼改名。[36]三藩市(舊金山舊稱)建國民黨美洲總支部,下設(shè)分部、交通部。加拿大同盟會1913年1月始改黨 ,隸屬美洲總支部。[1](P219)[9](P16-24)[29](P36)[37](P91)[38]
此時國內(nèi)黨派分化組合與黨爭也同樣現(xiàn)于美洲僑社。憲政黨與共和黨主張憲政共和,與國民黨對立。[39]值得一提的是美洲會黨洪門致公堂,由于民前孫、馮的改良,已經(jīng)有了團體政治化的傾向。進入民國,各埠洪門在政治主張上出現(xiàn)分歧,美國以及加?xùn)|多倫多、蒙特利爾等多地洪門致公堂認同孫中山革命主張,更名為中華國民公會[40][1](P172)[5](P18,19),而在加拿大西部溫哥華與域多利兩地的洪門致公堂,對孫中山的看法改變,由主張革命轉(zhuǎn)為主張建設(shè),并于1913年12月獲袁世凱政府的立案[41][42](P156),與憲政黨、共和黨一道,率先與加拿大國民黨出現(xiàn)黨爭。
中華革命黨建后,孫中山1914年派馮自由、林森赴美[1](P250),三藩市中華革命黨美洲總支部于當(dāng)年冬季成立。孫中山規(guī)定“海外黨務(wù)的最大重心在美國三藩市中國國民黨美洲總支部”[5](P158),“不只統(tǒng)轄美洲所屬各國的黨務(wù),連亞洲的日本橫濱和菲列濱、檀香山、南菲洲,英國利物浦各地的黨部也歸三藩市統(tǒng)轄”,一直到1919年才“始將美洲所屬各國之黨務(wù),改由本黨本部(上海—筆者注)直轄。”[5](P140,142)[1](P250-252)[6](P499,500)[3](P2618-2619)[43](P441-442)時任美洲總支部代正支長的馮自由,認為在對外名稱上,以中華革命黨的名義公然在外國籌餉起兵,實屬有干當(dāng)?shù)乩!氨军h此次最大目的在籌餉,為籌餉便利計,表面上仍應(yīng)沿用國民黨名義,以避免外人借口干涉”,所以中文仍保留國民黨之稱,英文以Chinese Nationalist League在政府注冊,此英文名僅美洲各埠黨部可用。[44](P631-638)[5](P147)1914年初,月刊《民口雜志》、雙周刊《中國國民黨美洲支部布告錄》在舊金山創(chuàng)刊。[45]
中華革命黨時期可以以袁世凱殂逝的1916年為界,分為前后兩期(1914-1916, 1916-1919)。加拿大國民黨支部隸屬三藩市中華革命黨美洲總支部[46][28](P13-15),前期孫中山1915年4月派夏重民[37](P86,87)[3](P2579)、后期1916年派陳樹人赴加拿大領(lǐng)導(dǎo)黨務(wù)[5](P140,141)。
1915年夏重民為中華革命黨駐加拿大特派員。正逢國內(nèi)有1915年抵制日本二十一條,以及袁世凱欲復(fù)辟帝制;而國際上則一戰(zhàn)爆發(fā),1914年7月作為英國自治領(lǐng)的加拿大參戰(zhàn),并實行《戰(zhàn)時法》(The War Measures Act),1915年6月成立加拿大新聞檢察署(Chief Press Censor for Canada)[47],對于各類擁護敵國立場的言論(含外語類)以及加拿大境內(nèi)的敵僑(enemy alien)或左翼激進組織進行監(jiān)視。[48][49][50](Pix-x)
鼠傷寒沙門菌有極廣泛的致病性,是當(dāng)前分離率最高的菌型之一,能使畜禽、犬、貓等動物感染副傷寒,表現(xiàn)為胃腸炎或敗血癥,也可引起人食物中毒[1],利用抗菌藥對感病動物進行治療是控制鼠傷寒沙門菌流行的最有效措施。然而,病原菌對抗菌藥產(chǎn)生耐藥性是獸醫(yī)臨床用藥和動物源食品安全的一個嚴(yán)重問題,不合理使用和濫用抗菌藥是耐藥性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合理聯(lián)合用藥具有擴大抗菌譜、增強療效、減少用量、降低或避免不良反應(yīng),減少或延緩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等藥理學(xué)作用??咕幍捏w外抑菌試驗對臨床用藥具有重要參考和指導(dǎo)意義。
1. 加拿大國民黨在僑社中發(fā)展黨勢與籌餉
夏重民到來前,美洲國民黨在僑社中“使用會黨的手段” 擴張黨勢[14](P43,44),其發(fā)展之廣,以至美、加的某些偏遠地區(qū)僑社從此得以“與海內(nèi)外人耳目相接觸者”。[43](P483)[51](P573-608)1913-1914年,有國民黨分部42處。[12](P313)加?xùn)|地區(qū)1915年改支部為都朗度總分部,負責(zé)加?xùn)|各分部,共發(fā)展了滿地可分部等16個分部。[29](P35-37)
國民黨海外工作常年有“籌募革命軍軍餉與宣傳的兩大任務(wù)”[52](P61),1914年7月應(yīng)孫中山討袁號召,國民黨三藩市討袁籌餉局成立,對外以民國維持總會的名義活動。[53][1](P254,255)其后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地民國維持會也相繼成立。美洲總支部1914-1916年共籌得美金20萬4千651余元[44](P632-633)[5](P153)[1](P264,265),加拿大分部的籌款數(shù)額,夏重民報有4、5萬元。[3](P2700)1915年1月抵制二十一條事發(fā),美洲各埠僑社響應(yīng)國內(nèi)團體籌措救國儲金號召,紛紛成立抗日救亡會為國募捐,其中加拿大國民黨曾被爆有借僑社抗日救亡會之名侵吞捐款。[54]
2. 加拿大 “華僑敢死隊”
袁世凱復(fù)辟帝制事起,1915年7月5日國民黨美洲支部在舊金山舉行第一次全美州懇親大會,開始組建海外討袁軍事力量。[43](P302,422-435,495,504-507)[38](P50-52,92-95)夏重民于1916年初,于溫哥華秘密組成討袁 “華僑敢死隊”, 創(chuàng)建航空學(xué)校[1](P270-271)[55](P545,546)[3](P2561,2791,2905,2909,2922),并在域多利、點問頓(Edmonton)等多地成立軍事研究社。[29](P7)[10](P308)[38](P50)1916年4月,夏重民帶領(lǐng)120余名加拿大敢死隊回國,在濰坊改稱“華僑義勇團”。[56](P205)[38](P89-90)[43](P430-431,503-522)[57]
3. 加拿大國民黨宣傳活動與僑社報爭與黨爭
中華革命黨時期,是美洲僑社內(nèi)部黨爭的肇端時期,為美洲國民黨與僑社憲政黨、洪門致公堂等團體的對立。受到國內(nèi)政局影響,先有袁世凱當(dāng)政時期“反袁”與“擁袁”革命與建設(shè)的主張之爭,后到北洋政府時期僑社內(nèi)部的黨團之爭,報戰(zhàn)是貫穿始終的表現(xiàn)之一。[12](P103-104)美洲的華人報刊較少中立,一般都是黨派背景的報紙。[18](P41)民元后,?;蕰膱蠹堃巡淮妫?911年10月域多利同盟會高云山、黃伯度將原來不定期的刊物變?yōu)闄C關(guān)報《新民國報》(The New Republic)于域多利創(chuàng)刊[58](P462)[13](P35)[58],1913年溫哥華國民黨員黃龍杰創(chuàng)辦了《我報》。[59][43](P496)而民前主張革命的洪門致公堂機關(guān)報《大漢日報》政治立場的轉(zhuǎn)變, “自入民國以來,反對破壞、主張建設(shè)”。[60]其轉(zhuǎn)變有不滿孫中山民元后“別立一黨,專以欺侮本堂為能事”、忘恩負義等原因。[61][62](P23-25)[63][27]聘共和黨崔通約為主筆,崔原為《華英日報》主筆,1910年去舊金山任《中西日報》主筆以及舊金山同盟會刊《少年中國晨報》的編輯,與孫中山共事,對于革命的看法有了轉(zhuǎn)變。[64]此次崔 “一變而為反對革命最激烈之人”。[65]到崔通約1915年8月回國前,他在與《少年中國晨報》以及加拿大國民黨《新民國報》、《我報》報戰(zhàn)激烈,他與之后的主筆都曾當(dāng)街遭國民黨暴力。[43](P495)[66]報爭也波及到美國舊金山。[67]1915年夏夏重民到來加,多倫多國民黨有《醒華周報》、云地辟(今溫尼伯)有《民視報》(The People’s Outlook)創(chuàng)刊。[68][69](P538-539)
此間黨爭最有典型意義的,是美洲金山洪門致公總堂開始與孫中山的分裂。民國伊始,美洲大部分洪門致公堂跟隨孫中山,至1915年3月還有堂口聲討加西洪門的反孫立場。[74]但是有些跡象似已表明1914年二者有分離的端倪。今查舊金山《少年中國》報,1914年7月三藩市國民黨討袁籌餉的民國維持總會成立時[1](P254-255)[75],舊金山洪門總堂發(fā)布金山大埠洪門籌餉總局布告,稱接內(nèi)地洪門機關(guān)函電籌餉(1)《少年報》從 1914年7月10日第3版開始刊登金山大埠洪門籌餉總局布告近一個月。,而非直接歸于國民黨。1914年11月,孫中山發(fā)出《各埠洪門改組為中華革命黨支部通告》[76](P140,141),加拿大多倫多和滿地可(今蒙特利爾)致公堂有回應(yīng)。1915年7月全美洲國民黨第一屆懇親大會,僅有加拿大滿地可致公堂賀電。(2)多倫多致公堂于同年7月改良開幕, 少年報[N], 1915年3月22日, 4月14、17日, 7月3、24日, 第3版; 1917年10月23日, 第3版.而1915年2月,波士頓洪門致公堂大佬梅宗炯,與司徒美堂致信金山總堂黃三德等大佬,報告他們回絕了兼入洪門的國民黨人向他們提出的、把捐款“直寄大埠維持會”的“不入耳”之建議。(3)該信原件收藏于廣東省臺山銀信博物館.到4月,舊金山國民黨《民口雜志》上發(fā)表了孫中山給金山大埠美洲洪門致公總堂堂主黃三德的回信。[3](P2566-2568)[16](P270-272)[77](P346)[78](P84-94,105,114)[79]今雖未見黃寫于2月的信,但從孫的回信看,黃信內(nèi)容涉及到還款、立案等,多為對孫的指責(zé)。《大漢日報》隨即刊登崔通約對于孫回信中的辯白逐句批駁。[80]5月,曾任國會華僑議員的金門致公總堂唐瓊昌回美,[77](P84-94)[78]6月金門總堂即于《大漢日報》上發(fā)出革出馮自由、趙昱退出國民黨等公告[81][82],以免“洪門勢力之被分割。”[83][27]
1915年下半年,護國運動起,海外洪門“照美國金山致公總堂章程辦理”,金門總堂派出黃三德、趙昱去南美洲巴拿馬、秘魯游埠,另有特派員赴非洲、南洋洪門,反對袁世凱稱帝,聯(lián)絡(luò)擴張洪門黨勢[84][85],并轉(zhuǎn)而支持云南都督府唐繼堯。[77](P114,115)1916年黎元洪政府為洪門立案為正式會社。1918年美洲洪門正式宣布停用中華民國公會,統(tǒng)一恢復(fù)致公堂名。[77](P75,77,123,127)[86](37-55)[87](P43)[90]美洲洪門致公堂與國民黨決裂,對于僑社分裂以及歷史影響深遠。
4. 加拿大國民黨與民國駐加拿大領(lǐng)事館以及加拿大政府的關(guān)系
除了黨爭,加拿大國民黨在僑社中與民國駐加拿大領(lǐng)事館也不乏沖突。此期正逢一戰(zhàn)加拿大工情冷淡,排華嚴(yán)重時期。對亞裔有曼尼托吧省女傭案、魁北克省洗衣業(yè)執(zhí)照修改法案等歧視性法案[88](P100269, 100302-305),加拿大各地罷工潮中[89](P56-72),華裔又成為轉(zhuǎn)嫁社會矛盾的替罪羊。而1915年國內(nèi)又有抵制二十一條發(fā)生。此時從駐加拿大領(lǐng)事館到僑社都有頻繁的外交抗議和交涉,美洲各埠僑社自發(fā)成立抗日救亡會,憲政黨等呼吁國民黨“祛除黨見,謀一致進行”,共同救亡。[90]但是加拿大國民黨處處對抗加拿大民國領(lǐng)事館的舉措[91](P100295-296, 100298-100304, 100321),不事合作。[92][93]崔通約曾批評國民黨 “求其能推倒現(xiàn)政府,雖賣國于人亦不辭,求其能壓服彼對黨,雖同種相殘亦不惜”。[94]
對加拿大國民黨的活動,民國領(lǐng)事頻頻要求加拿大政府對之予以制裁。駐加拿大總領(lǐng)事楊書雯致信加拿大總理羅伯特伯頓,希望禁止加拿大商家向國民黨出售武器。[95](P100260-100264, 100294)[96](P136343-136344)1915年加拿大新聞檢察署成立后, 駐溫哥華領(lǐng)事林軾垣多次致信署長錢伯斯中校(Ernest Chambers),揭發(fā)《新民國報》宣傳推翻祖國政府,希望加拿大政府能制止其發(fā)行。[55](P788, 797)[14](P45)
而戰(zhàn)時的加拿大政府所關(guān)注的,是激進的僑民政治組織是否通德、或者從事破壞加拿大國家安全的活動。所以,伯頓政府回答楊書雯,認為禁止軍火走私,是干預(yù)商家的自由,不予受理。[95](P100260-100266, 100294)錢伯斯給林軾垣回信,列出關(guān)于《新民國報》的5個問題,涉及是不是對加拿大政府、社會有危害、是否攻擊英國及同盟國,如果不反戰(zhàn)不反協(xié)約國,加拿大政府就不會禁止。[55](P785-797)[14](P29-31)但是盡管如此,檢查署還是對《大漢公報》、《新民國報》常年審查。這樣反而使得加拿大洪門機關(guān)報《大漢日報》陷入被動,因為其第二版常年的戰(zhàn)況報道,有時會被監(jiān)察到報道德軍的進攻和協(xié)約國的失利戰(zhàn)況遭警告[55](P515, 542-544, 583-586, 679);《新民國報》因為單純提倡國內(nèi)的反袁革命,并不妨礙到加拿大安全而被放過。[55](P788, 791)同理,其在僑社籌餉并建立“華僑敢死隊”在加拿大的檔案記錄中也不多。[55](P786-787)但林軾垣的交涉也有成果,1915年4月溫哥華市議會通過了議案,要求僑社中任何鼓吹革命的集會,都要經(jīng)過溫哥華領(lǐng)事的批準(zhǔn)。[12](P119)[55](P913-918)[97]1915年4月林森、黃伯耀來域多利募捐,林軾垣通過加拿大海關(guān)禁止其二人入境(4)華僑募集款項輯設(shè)法禁止光人(系黨人之誤——筆者注)林森等登岸.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全宗03北洋政府外交部[DB], 館藏號: 03-33-091-02-008.[10](P1)[98]。
1916年6月袁世凱殂逝,孫中山回國后,中華革命黨的黨務(wù)的重心已經(jīng)由海外轉(zhuǎn)回國內(nèi),孫中山有“破壞既終,建設(shè)方始,革命名義已不復(fù)存,即一切黨務(wù)亦應(yīng)停止”的命令。[3](P2897)但是國民黨與 “研究系”新一輪黨爭又開始,中國是否參加一戰(zhàn)、南方軍政府的建立等政局,又延伸到了海外。而加拿大政府出于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后,加拿大的布爾什維克以及其他激進的僑民團體活動等國家安全考慮,終致對加拿大境內(nèi)的激進組織處以取締,加拿大國民黨黨禁發(fā)生。
1916年8月陳樹人來溫哥華任加拿大國民黨分部總干事。[99]陳樹人時期,國民黨1917年創(chuàng)辦了溫哥華云埠公立華僑學(xué)校[100],6月召開了全加國民黨第一次懇親大會,9月建總支部,不再隸屬美洲舊金山總支部,直屬中央,陳樹人為總干事。[13](P36)[101]1918年8月間,陳樹人等游埠加拿大全境,募款10余萬元修建總黨所。[43](P476,499)1918年黨禁之時,加拿大黨員人數(shù)達到6千,共有57處分部。[95](P136354)[102]
1.域多利中華會館暴動、狀告溫哥華領(lǐng)事等事件
1916年9月5日,國會討論《天壇憲法草案》中立孔教問題。[102](P117-131)廢立孔教事傳到了加拿大僑社,引發(fā)主張立孔教的憲政黨、洪門致公堂與主張廢孔教的國民黨新的黨爭。正逢域多利中華會館換屆選舉,洪門致公堂董事獲勝,引發(fā)國民黨在10月8日會館集會時暴力砍傷洪門董事的域多利中華會館暴動事件。多名國民黨員被捕、聆訊,震動當(dāng)?shù)厝A洋二界。[43](P473)[103][104](P8)在卡加利(Calgary)的笠必珠(Lethbridge)雙方也都發(fā)生了暴力事件。[105]
1915年后,美洲各埠洪門致公堂與國民黨的暴力沖突增多。1915-1920年,舊金山洪門金門總堂大量錄有美洲各埠洪門告“妖黨”(國民黨)施暴的“籌捐訟費”求助函。[106][77](P75,77,132-145)故1916年10月域多利中華會館暴動事件過后,11月域多利洪門致公總堂即 “憤其(國民黨——筆者注)兇殘,特結(jié)社團以抵御之”,率先成立核心組織洪門達權(quán)社,剔除洪門中“腳踏兩條船”的國民黨人[107],維護組織純潔??永馗缛A等地也相繼成立。[108][42](P168)
加拿大新聞檢查署錢伯斯致信質(zhì)詢林軾垣域多利中華會館暴動事件,林領(lǐng)事與域多利中華會館、華商會等回信并要求其制裁《新民國報》,無果。[55](P842-875)[14](P29-31)到12月,溫哥華中華會館向民國外交部狀告溫哥華領(lǐng)事林軾垣。林的任期橫跨了袁、黎時期(1912-1917),國民黨告林在洪憲時期 “庇護帝制黨派,辱國殃民”[109],任職不力,還羅列林“貪贓瀆職”的行為。
12月又有國內(nèi)參眾議院令海外推舉海外參院議員,溫哥華中華會館未經(jīng)公議,就應(yīng)孫中山的指示,舉美國國民黨人黃伯耀為全加華僑參議員代表[110][38](P93-94),僑社反對國民黨團體也向民國外交部舉報國民黨。[111]致使外交總長伍廷芳,令加拿大總領(lǐng)事楊書雯前往查清真相。1917年夏,諗知就里的楊書雯在來溫哥華結(jié)案,指出系列事件的背后的黨爭之弊:吾國自共和以來,正值歐戰(zhàn)劇烈不暇它顧之時,應(yīng)有為強之機會,乃五六年來,當(dāng)國諸公,絕少真心為國為民眼光遠大之人,皆以意見為政見,黨政分歧,互相水火,…置國本于不顧,…今國勢危殆若此,奉勸諸君,及各僑民,當(dāng)以國事為前提,勿以黨爭為急務(wù)?!薄耙挥幸庖姡鹨暯K身。…乃因黨界邑界姓界之分,遂成參商,小者耗財,大者失國體,甚無謂也?!盵112]
其事以林軾垣調(diào)任新西蘭任領(lǐng)事作結(jié),而報爭則延續(xù)到了年底,并延及舊金山報界。[113]黨爭綿延至抗戰(zhàn)時期方才有所緩解。[63]
2.刺殺湯化龍與加拿大國民黨黨禁事件
1917年3月,英法運輸中國勞工過境加拿大赴法國戰(zhàn)場計劃秘密啟動,加拿大政府為保證過境安全,加緊監(jiān)視華僑社區(qū)以及加拿大國民黨。此時孫中山接受德國2百萬援助,反對北洋政府參加一戰(zhàn),并在廣東建立軍政府,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加拿大政府也監(jiān)視到陳樹人在加拿大游埠為軍政府募捐的活動。[14](P44)到10月段祺瑞政府對德宣戰(zhàn),加入?yún)f(xié)約國,楊書雯借孫中山的南方政府反對北洋政府參戰(zhàn)為由,與加拿大伯頓總理的交涉,要求阻止加拿大國民黨的活動未果。[95](P136343-136344)[14](P44,80)
而加拿大國內(nèi),1911-1919年是加拿大史上工人運動蓬勃發(fā)展期,各地罷工沖突不斷。此時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布爾什維克開始向加拿大東歐僑社滲透,成為罷工運動的組織者。 1918年夏,出于“紅色恐慌”,加拿大啟動對于所有僑民中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和激進政黨的調(diào)查。正當(dāng)此時,9月1日訪美的中國進步黨黨魁湯化龍在域多利被國民黨黨員王昌暗殺。[14](P63-65)[125][126]
湯化龍案起因其實與上述東歐僑社的激進活動並不相干,加拿大政府也未發(fā)現(xiàn)加拿大國民黨通德的證據(jù)。但是在上述背景下, 9月25日,加拿大政府CP 2381《敵方出版物法案》、CP 2384《非法組織法案》出臺,取締13個外國僑民激進團體[127],加拿大國民黨與其組織的中華工黨名列最后。[55](P134-160)[14](P69)加拿大公共安全部向伯頓遞交了長達9頁的加拿大中國國民黨監(jiān)視報告,稱此次暗殺是有預(yù)謀的。[95](P136353-136362)警方對于域多利、多倫多多處國民黨活動的地點進行搜查,并對民國駐加拿大、美國的領(lǐng)事予以保護。陳樹人以及各加拿大分部50多名國民黨員被捕,10多人入獄,2人判刑。[130][131]多倫多國民黨機關(guān)刊物《醒華周刊》被封,黨務(wù)活動進入地下。加拿大國民黨稱之為“黨禁”,直到1919年4月后方解禁。[29](P6,13, 28-29, 38)[43](P468, 479-481,484-487,500-501)[44](P638-639)
1916年孫中山回國后,國民黨重新在國內(nèi)發(fā)展。到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改為中國國民黨,美洲國民黨支部遂結(jié)束了在中華革命黨時期黨務(wù)中心的使命。故加拿大黨禁事件似乎可為美洲國民黨中華革命黨時期的激進活動的一個句號。從此北美支部以“有義務(wù)無權(quán)利”的狀態(tài)存在,[1](P413)以籌餉與宣傳為主,對外改以聯(lián)誼、慈善團體來注冊活動。
中華革命黨時期前期,作為流亡政黨,美洲國民黨于僑社中蓄積力量、甚至創(chuàng)辦起海外軍事武裝并回國準(zhǔn)備推翻袁世凱政權(quán),也不憚于使用暴力暗殺反對黨人士。雖然馮自由譽之為美洲國民黨黨史中最光輝之一頁[44](P628)[1](P232),但是也在僑社中形成黨爭,使美洲僑社從此而延續(xù)了長達一個世紀(jì)之久的分裂。中華革命黨后期,孫中山結(jié)束流亡,并未停止革命黨務(wù),繼續(xù)反對北京政府,南北對峙。美洲僑社黨爭活動也日趨激化。援引加拿大政府對于美洲國民黨的調(diào)查報告,國民黨“反對現(xiàn)任政府,也可能會反對每一個和任何形式的、不是它自己掌權(quán)的政府”。[55]( p759-761)這詮釋了包括加拿大國民黨在內(nèi)的美洲國民黨,在袁世凱殂逝,結(jié)束流亡性質(zhì)后,并未停止在僑社中的激進活動,成為了加拿大政府對之施以黨禁的最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