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晨陽
(宜興市丁山實驗小學 江蘇宜興 214222)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即“新課改”,其以“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為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為中心,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重要內容,構建符合素質基礎教育體系,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fā)展。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體育教育教學領域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體育課程不僅要滿足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更為重視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有意識地重視體育、重視運動,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體育運動,終身堅持鍛煉[1]。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運動意識是當前體育教學關注的焦點,為此筆者進行了初步探討。
體育運動意識即體育鍛煉意識,指有意識地去運動,是人們對體育總體情況的認識、立場和心理反應的統(tǒng)稱。在開展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對于客觀存在的體育現(xiàn)象在個體頭腦中反映出來,以身體練習為手段,自覺進行運動。具體說來,運動意識包含三大內容,即個體對體育的認識、對體育鍛煉的情感、對體育行為的調節(jié)等。一般來說,運動意識影響個體參與運動的積極性,良好的運動意識使得個體參與運動的積極性較高,運動效果也較好,能積極調動個體的運動行為。運動員之間的較量,實際上是心理素質、心理技能的較量,需要具有較好的運動意識,才能用意識引導行為開展運動[2]。
體育鍛煉不僅能促進小學生的生長發(fā)育,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堅韌的品格,使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培養(yǎng)小學生運動意識,一方面有利于調動小學生的運動積極性。運動意識形成在小學生的主觀意愿之上,自主產生體育運動的自覺性,才能促進行為自覺的產生,讓學生更加熱情地投入到體育運動項目之中,這一積極的態(tài)度和情感,對調動小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十分有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3]。意識引導行為,小學生產生運動意識之后,在實際體育運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將運動意識融入運動活動,提高運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對小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形成大有裨益,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運動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學生體育運動活動長期以來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但小學生對待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缺乏積極性,表現(xiàn)為運動興趣不高,很多小學生是迫于課程的安排,不得不參加體育活動,在規(guī)定的體育課上完成運動,課外時間的運動較少,整體上對體育運動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尚未形成運動意識。
從運動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從而獲得運動情感,小學生運動意識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運動的情感體驗,在體育運動中多以機械化地模仿和練習為主,沒有建立起自身與運動的情感聯(lián)系,一系列的情感體驗,如輕松、自由、愉悅等運動帶來的積極情緒尚未獲得,致使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懶惰、意志力不堅定的問題。
小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對于自身的體育運動行為,往往需要在體育教師的評價和認定中不斷提高,現(xiàn)階段教師對學生體育課程的評價單一、沒有科學的評價方式,不能較好地運用評價的方式幫助小學生形成運動意識,致使小學生在運動之后不能較好地開展運動反思,難以提高體育運動水平。
長期以來,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形成了固有的教學方法,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尚未及時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進行革新,對小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yǎng)尚未引起重視,體育教師自身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成效,導致小學生的運動意識難以形成。此外,體育教師中有非專業(yè)教師擔任體育教師的情況,其他學科教師兼任體育教師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體育教師自身水平[4]。
小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yǎng),建立在參與運動的興趣之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盡快形成運動意識。激發(fā)小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是培養(yǎng)小學生運動意識的關鍵點,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具有優(yōu)良的運動意識,改善不良的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進而增強自身的體育核心素養(yǎng)。小學生運動興趣的培養(yǎng),需要學校、教師、家長三方的共同努力,學校要重視對小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大對體育運動重要性的宣傳,在宣傳形式上可以用多樣化的方式,如校內健身中心、體育文化節(jié)、趣味運動賽等。校園運動會的方式,能夠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加大對體育活動的支持力度,鼓勵小學生參與體育運動,便于體育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運動意識[5]。對體育教師而言,體育教師作為小學生體育運動的主導者,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運動意識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將運動意識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如在晨跑后增加踢毽子、跳大繩、丟沙包等運動項目,在增進友誼的同時充分伸展身體。還可以在體育課上采取短跑比賽、動力火車、螃蟹背西瓜等趣味比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及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此外,運動意識的形成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應加強對小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yǎng),增加小學生的戶外運動時間,還可以以身作則,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激發(fā)小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盡快形成運動意識。
小學生的運動情感也是運動意識的重要內容,在培養(yǎng)小學生運動意識的過程中,積極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運動情感,幫助小學生建立積極的運動態(tài)度,帶著積極的情緒投入到運動之中,這一運動情感的產生,可以讓小學生更加了解運動的特點和意義,從而積極調動自身行為形成運動意識。體育教師可以從培養(yǎng)小學生運動情感的切入點出發(f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發(fā)現(xiàn)其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和期待,再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設計出最符合小學生期待的體育課程,盡可能調動小學生的運動情感。另外,體育教師在體育運動和體育課中,要加強和小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學生成為摯友,讓中學生從內心真正地接受體育課程,并積極自主地參與體育鍛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體育運動意識[6]。
在小學體育課程的評價方式方面,小學體育教師應從課程評價入手,結合小學生實際運動的情況,及時給予評價,幫助小學生更好地進行運動反思,增強小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知和了解,從而更好地優(yōu)化自身的運動行為,久而久之,在運動反思的過程中,小學生自身的運動意識也會逐漸形成。在具體做法上,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的評價方式上,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評價,多方面了解學生的運動情況,學生的訓練結果、課堂表現(xiàn)和小組合作等因素,都會對學生的體育運動造成影響,應綜合考查學生的多種運動因素,不以固定的體育內容考核分數(shù)作為評價中學生體育成績的唯一標準。如采取“跳繩接力”的游戲活動,對學生進行分組,小組之間進行比賽,賽后讓學生自我評價、互評,體育教師應善于觀察不同學生的運動情況,了解學生的跳繩情況,結合日常跳繩訓練中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綜合評價,評價時糾正個別學生的錯誤技巧,表揚和激勵全體學生[7]。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小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需要體育教師的引導,新課程形勢下,體育教學有了新的變化,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勢在必行。首先,可以引進畢業(yè)生,通過教師發(fā)展中心對教師進行專職業(yè)的培訓,從而提升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其次,可以通過引進高水平的體育專業(yè)教師,包括國家級運動員,改善現(xiàn)有師資的不專業(yè)性。再次,可以通過出國學習、開會交流等方式拓展教師的視野與思想,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積極創(chuàng)造適合小學生運動意識發(fā)展的體育課程[8]。
良好的運動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習慣和能力,這也是健康學習的重要保障。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過程,只有循序漸進地加強小學生的運動興趣、運動情感激發(fā)和運動評價,才能逐步建立起小學生的運動意識。同時,小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yǎng)任重道遠,對體育教師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需要體育教師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以便用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和新的體育形式,促進小學生體育意識的形成,使之成為終身體育理念,從而提高運動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