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蘆陽鎮(zhèn)一條山小學 高云曉
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水平較差,缺乏良好的探究能力,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引導。在探究式教學中,老師需要繼續(xù)發(fā)揮教育引導作用,但更多的是啟迪學生的探究熱情,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掌握探究知識的有效方法。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從課本教材、課外讀物、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究獲取寶貴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問題的設置、懸念的提出,這是激勵學生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為小學生都有很強的獵奇心理,他們會愿意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老師要從學生視角考慮,引出讓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現(xiàn)象,這將化作學生探究學習的動力。
例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本身更像是一篇童話故事,有很強的故事性。在教學中,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這幾個小豆子想要比比誰走得更遠。那么,同學們,你能告訴我答案么?你認為,怎樣才能讓一粒豌豆走得更遠呢?如果可以的話,你會給小豌豆提一些怎樣的建議?”在這里,老師是把課文中的一個小情節(jié)作為問題來提出,并且讓學生結合閱讀體會、生活經(jīng)驗去提建議,想辦法讓小豌豆走得更遠。這個問題是基于課文內容進行的有益拓展,學生不會直接從課本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在仔細閱讀課文的同時開動腦筋,探究答案。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是一種很好的啟迪,能讓大家在閱讀課文的時候更加認真,思考更加積極,甚至要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去尋找答案,從而將探究性學習的成果和價值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有的學生提到,應該讓豌豆掉在一輛汽車上,那樣就可以跟著汽車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有的學生認為,應該讓小豌豆掉落在草叢里并被一只小鳥吃到肚子里。這樣的話,它就可以跟著小鳥在天空中飛翔,可以比汽車飛得更遠。還有的學生認為,小豌豆不會走得很遠,因為它的身子太圓了,特別容易滑落,掉在草叢里就再也走不遠了。大家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正是一種探究學習的過程。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問題的設置應該有多元化的考慮。除了圍繞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在細節(jié)上引導大家多讀課文,細讀課文,獲得啟迪之外,還可以根據(jù)立德樹人的理念和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需求來做課題設置。記得在學習《陶罐和鐵罐》的時候,教師給學生設定的題目是:假如你可以選擇的話,你愿意化身成為陶罐還是鐵罐?如果真的像課文中所描述的那樣,隨著時間的流淌,陶罐和鐵罐生活的地方化為廢墟,你認為這只陶罐還能存活下來嗎?這個問題的設置,其實是在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陶罐和鐵罐》這篇短文的教育意義。我們最終要得到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陶罐雖然不怕時光的磨煉,但稍微一點磕碰就可能讓它壞掉,想要保存久遠并不容易;而一個鐵罐雖然也會生銹碎爛,但它的硬度很高,一點磕碰根本就不會對它造成影響。在這樣的問題探究活動中,問題的提出就如同一個引子,讓學生的思維隨著問題發(fā)散開來,逐漸向深處拓展。最終結果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意識、學習方法、品德個性方面有了很好的成長。
在探究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考慮學生本身的認知能力和學科水平。因為小學生的經(jīng)驗閱歷有限,學科水平有限,在學習中即便有飽滿的熱情,也不一定會有特別好的收獲。這是認知范圍存在的必然局限,也和學生個人的思路、視角等因素有關。我們進行合作學習探究,是為了構建一個讓學生能夠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可以在學習思路、視角上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比如,在習作教學中,老師提出的合作討論話題是:“怎么才能讓故事更動人?”圍繞這個話題,學生之間展開討論,更可以選擇一些例文去進行分析,來印證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大家的探究意識被充分激發(fā)出來。有的學生認為,故事要動人,就一定要有對情緒情感的充分表達。比如《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篇課文,其中有寫道:“唉,你怎么不叫哇?嗓門要大。別忘了你不是貓,你是一只老虎?!边@樣幾句話,就將老師的有些著急、有些無奈的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于優(yōu)化故事情節(jié)和故事效果很有幫助。還有的學生認為,故事要有趣,需要有生動的對白描寫,因為對白能很好地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一個老爺爺說的話跟一個小朋友說的話肯定是不同的,一個非常有禮貌的人跟一個沒有禮貌的人說出來的話也肯定是不同的。有效的對白設計可以給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增色不少。更有學生認為,故事要想有趣,要想打動人,故事情節(jié)一定要設計得讓人想不到、猜不到。如果大家只看了一小部分內容就已經(jīng)猜出來后面會怎么樣,那就會失去新奇感和趣味性,也就很難打動別人。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學生對于如何寫好故事有了很多深刻的體會,這對大家寫作能力的提升顯然是有幫助的。
語文學科教育中,我們的教學目標并不局限于聽、說、讀、寫等幾個基本的內容,而是要朝著文化的傳承、品德的塑造、思想的升華等更深的角度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設定主題,圍繞主題開展教育指導,讓學生在主題探究互動中有更好的收獲。比如,在講到古詩《出塞》的時候,老師不僅帶領大家領略了王昌齡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意境魅力,也跟學生討論了“為什么我們要學習古詩詞,要傳承古詩詞?”圍繞這個主題,老師專門制作了一份PPT 課件,并在其中融入了文學界關于詩詞作品文化內涵、創(chuàng)作意境、主題思想等方面的觀點,讓大家根據(jù)PPT 課件去進行思考、探究,形成自己的認知。在PPT 課件的資料支持下,學生對古詩詞的意義有了更豐富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古詩詞擁有非常美妙的意境,可以用來陶冶情操,是日常生活中消磨時間、培養(yǎng)性情的好選擇。人們都應該多讀詩,多寫詩,多用詩歌來裝點自己的生活。還有的學生認為,詩歌中含有很多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比如這首《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民族情結、愛國傳統(tǒng)就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文化傳承。在今天,我們的國家雖然社會安定,但也不能掉以輕心,也要小心那些不懷好意的人們。今天的學生也應該有堅定不移的愛國心??吹贸鰜恚蠹覍υ娫~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并不局限于詩歌本身,而是進行了積極的拓展。這就是學生圍繞主題進行的有益探究,是詩詞認知的深化。
實踐出真知。布置實踐作業(yè)是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成長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在中國的語言環(huán)境下,生活處處皆學問。孩子們可以向家長學習如何禮貌地對待他人,可以向電視里的主持人學習如何落落大方地講話,可以向優(yōu)秀的演員學習舞臺禮儀,可以跟相聲演員學習如何用語言制造幽默感,活躍氣氛。生活中值得學習的東西很多,但都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主動去發(fā)現(xiàn),而不是老師去教導。所以,教師可以適當?shù)亟o學生布置一些課后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探究和語文學科緊密相關的東西。比如,我們設定的實踐作業(yè)是:自由選擇兩檔電視節(jié)目,記錄分析這兩檔節(jié)目的內容、主持人的風格、節(jié)目的氣氛,分析其中語言的運用所能達到的效果。那么,根據(jù)這個實踐作業(yè)的要求,學生即可自由選擇兩檔電視節(jié)目去做節(jié)目語言方面的探究。在如今信息技術已經(jīng)廣泛普及的情況下,學生要確定兩檔電視節(jié)目進行觀察應該不存在技術難度。那么,按照老師的提示,記錄一下每一檔節(jié)目中主持人的語言風格,記錄一下節(jié)目的主要內容,這應該是小學生可以適應的一種探究活動。可以看到,在這樣的實踐教學中,學生一定會對不同情境中的語言運用有所了解,在語言文化素養(yǎng)方面有所進步。
探究式教學,是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生搬硬套而采取的積極引導措施,其對優(yōu)化課堂氛圍、構建良好的班風學風、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水平都有積極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多做探究式教學的嘗試,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相信這將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