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保生
(廣西上林縣塘紅鄉(xiāng)石門小學 廣西 上林 530512)
現代信息技術是科技高度發(fā)展給人們帶來的福利,也是推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的現代化,讓課堂教學形式得到優(yōu)化、教學效果得以提升的重要舉措。如何將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這就需要深入全面的了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巧用信息技術,并結合有效的教學方法及策略讓課堂教學成效得以提升。以下先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探討巧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策略。
1.1 為小學語文教學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信息化時代,小學語文教學若仍然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學生填鴨式的灌輸學習內容,勢必讓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局面,這種單一教學方式易讓學生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甚至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排斥等心理,不利于其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及現代先進技術的普及,對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術的問世及在教學中的應用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得到極大改觀,在信息技術及各種現代教學設備創(chuàng)造的良好教學條件下,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將靜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形式,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其學習積極性,還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產生深刻記憶,牢固掌握所學內容。此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也讓課堂氛圍變得生動活潑,充滿趣味,一改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局面,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下,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參與度更高,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雙方的良好互動,這種教學形式對于小學生而言更符合其身心特點,樂于接受,從而實現由厭學向樂學的轉化。
1.2 為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建良好學習情境,突破教學重難點。情境教學是當下語文教學中常用教學方法之一,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以便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易于理解和吸收,降低學習難度。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多種,如生活化情境、問題情境、多媒體情境,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情況巧妙構建。多媒體教學是信息技術應用的體現形式,應用信息技術可將語文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性知識,重難點知識以圖片、音頻、視頻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讓抽象的語文知識變得具體而形象,直觀展示出教材中以文字所描繪的場境,給學生帶來一場知識的視聽盛宴,既生動活潑又能大幅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指明方向,從而讓小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得到實質性的突破。
1.3 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當代小學生出生于網絡普及的信息化時代,從小便處于網絡環(huán)境下,對于網絡不僅沒有絲毫的陌生感,反而相當熟悉和熱衷。而新課改的實施對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均提出了明確要求。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通過網絡渠道獲取多種信息,成為與教師平等的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傳播者。因此教師可適當放手,布置一些在學生接受能力及認知范圍內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以小組形式協作學習,對于學生獨立意識的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完成學習任務,不僅可令其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喜悅心理,還有助于增強其自信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1.4 信息量的大量獲取,有利于拓寬學生眼界,活躍其思維。人類對于信息的獲取來自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感官,各感官所占比例依次為83%、11%、3.5%、1.5%、1%,這是經過相關實驗及其研究所證實的[1]。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可視可操作的現代科學技術,能大大刺激學生的感官,通過眾多感官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這種傳遞方式相較于傳統(tǒng)授課形式讓信息的傳遞更為高效快速,而且能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信息量大增的同時且內容也更加豐富,不僅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限制,彌補了傳統(tǒng)授課形式的不足,還因為信息量的大量獲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學生不再局限于教材上僅有的知識,其視野范圍隨之拓寬,從而激活其思維,讓思維得以發(fā)散,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眼界的開闊均有益處。
2.1 圍繞學生應用信息技術,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F代教育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奠定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整個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無論是素材的選擇還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都應立足于學生角度,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對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年齡特征進行綜合考慮后再根據教材內容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以貼近學生實際,在學生年齡認知范圍內及理解程度內,以引發(fā)學生注意,激發(fā)其思考,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及其所具備的生活經驗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1]。若信息技術的應用完全脫離學生,以教師的立場和角度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即便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在其自身看來完美無缺,但與學情脫節(jié),也無異于做無用功,讓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得不到充分發(fā)揮,造成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教學成效及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因而在應用信息技術時,以學生為出發(fā)點才是教師的英明決定,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對教材加以審視,在此基礎上圍繞學生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文本閱讀,彰顯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才能讓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得以發(fā)揮,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此外,信息技術雖具有諸多優(yōu)勢,但也并非要將這項技術占據整堂課的時間,必須為學生預留一定的時間用于思考,以便其有充足時間充分想象、獨立思考,從信息技術所呈現的豐富素材中對信息內容進行分析、整合、提煉,方可讓學生真正深入到教學活動之中,走進文本,體會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2.2 信息技術的應用應結合教學內容,服務于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必然離不開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信息技術的應用固然要考慮學生這一主體,文本也是其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既要考慮到學情,又要考慮到信息技術應用中素材與文本的關系,即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讓教學更具針對性,使其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以便將學生課堂專注力集中到新知識的學習上,方可實現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成效的初衷[2]。例如在學習六年級課文《故宮博物院》這節(jié)課時,教師不要熱衷于制作的視頻畫面美輪美奐、配合的樂曲動聽人,雖然音頻、視頻、畫面能為學生創(chuàng)建優(yōu)美的意境,但如果與文本的關系脫離,這樣只能吸引學生短時間的興趣,將全部注意力完全轉移到欣賞視頻,聆聽音樂之上,而不去思考文本。因此,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對于素材的選擇要將其與文本的關系納入到考慮之中,不盲目追求視頻畫面的華麗,力求真實,突出文本所描述的故宮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布局統(tǒng)一、建筑精美的特點,這樣才能令學生深臨其境,深入教學情境之中,走進文本,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故宮雄偉壯麗、氣勢非凡的景象,以實現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傊處煂⑿畔⒓夹g巧妙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對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文本重難點的詮釋均有極大幫助,從而讓學生知識水平不斷提升、視野變得開闊、思維得以發(fā)展、審美水平逐漸提高。
2.3 靈活駕馭信息技術,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前面詳細分析了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但若不能真正發(fā)揮其優(yōu)勢,則只是在教學形式上發(fā)生了改變,而教學成效并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現代化手段,信息技術的應用若只是教師機械的應用計算機實施預定教學方案,則只會令教師淪為操作者,學生成為欣賞者,與傳統(tǒng)灌輸式授課形式并無本質上的區(qū)別,無異于換湯不換藥,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及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毫無意義[3]。因此,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功能應客觀而全面的認識,不可過于依賴,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來合理應用,靈活駕馭,讓信息技術成為師生互動、學生探究的工具,為學生架起通往文本的橋梁,以開發(fā)出更多教學資源,引領學生走入探究語文知識的殿堂。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情、文本、教學情況等綜合考慮后,靈活巧妙的應用信息技術,運用教學經驗及智慧讓語文課堂在預設基礎上充滿活力,生成更多精彩,形成動態(tài)的不斷生成,而不是根據預先設計的教學預案機械的去執(zhí)行,相反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再次開發(fā),以使語文課堂呈現出新的探究活動不斷生成的狀態(tài),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張弛有度的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刻解讀文本,構建富有生氣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2.4 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新型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的過程中,若能將一些新型教學方法融入其中,勢必將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讓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明顯提升[4]?!八亩攘健苯虒W法就是新型教學方法之一,歷經20多年的實踐探索及思考論證,所總結提煉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以追求有溫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寬度的“四度”課堂為教學主張,依照“溫故、引新、探究、嘗試、提升、拓展”六步環(huán)節(jié)精準設計和組織教學方法,將其融入信息技術之中,讓二者有機結合,可謂相得益彰。例如在學習《故宮博物院》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在教學開始前,通過溫故引入新課,筆者以這樣的開場白開啟教學。暑假期間同學們有沒有去祖國各地旅游,老師去了一趟草原,領略了草原的美麗風光,這是老師去草原的線路圖(通過多媒體展示),《草原》這篇課文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舊話重提讓學生對遼闊草原展開回憶,進行相關知識的回顧。第二步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去參觀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以多媒體播放故宮博物院的圖片、文字、視頻。通過視頻的播放同學們欣賞了氣勢恢宏的明清宮殿,相信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去一探究竟,進入第三步探究,但參觀前需要先規(guī)劃好線路圖,進入第四步嘗試,根據閱讀材料畫出線路圖,完成閱讀任務后學生心中對故宮布局有了初步印象。第五步升華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包括故宮博物院的總體特點、空間順序,對文本深度解讀。第六步,延伸拓展,布置任務,這堂課我們學習了故宮博物院,請同學們?yōu)榧胰酥贫ㄒ环莨蕦m一日游的計劃,進一步完善本節(jié)課所畫的故宮參觀線路圖。通過“四度六步”教學法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應用,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實現教學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由易到難,易于學生理解。
綜上,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需不斷探索和實踐,摸索出一條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讓信息技術更好的服務于語文教學之中,讓語文課堂綻放出充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