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楠 梁梅
【摘 要】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學術繁榮發(fā)展。自《莊子·天下》始,諸子之間開始互相評價,促進了各家學說的交流和發(fā)展,更有利于后代學者對各家源流作分辨?!肚f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是先秦諸子評價的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過分析三篇作品的文本與異同,發(fā)現(xiàn)諸子各家的評價都是為宣揚自家的學說而進行評價。雖然方法和觀點有諸多不同,但是產(chǎn)生了相同的文學價值。
【關鍵詞】 先秦諸子;《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
【中圖分類號】 I20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1)04-0075-03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諸子“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諸子百家的爭論發(fā)生碰撞,互相批評,力證自己的學說占據(jù)上風。諸子各家對于其他各家進行批評,出現(xiàn)早期學術批評的熱鬧場面。例如《莊子·天下》篇,荀子的《解藪》《非十二子》,《尸子·廣譯》《韓非子·顯學》等,均明確表示對其他學家的評價。《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三篇是戰(zhàn)國不同時期的代表性文章,本文以此三篇為主要分析對象,探求先秦諸子之間的學術評價異同。
一、《莊子·天下》對諸子的評價
戰(zhàn)國后期諸子爭論激烈,《莊子·天下》是對百家爭鳴的參與和回應。馬育良曾說:“《天下》篇的特點是,較早地從古代思想文化發(fā)展史的角度,描述了古代王官之學,經(jīng)由鄒魯先儒《詩》《書》《禮》《樂》經(jīng)學這一關捩點下移裂變?yōu)楦鲌?zhí)一偏的‘百官之學的歷程。”《莊子·天下》是諸子學術批評的發(fā)端,為后來諸子批評之發(fā)展做出示范性作用。其認為:“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敝赋霎敃r社會混亂的時代背景下,諸子各自根據(jù)一孔之見,宣揚自己的學說。還把各家學說比成耳目鼻口,認為其各有所明,但是不能相通??隙ㄖT子爭鳴,但是又對其結果表示否定。《莊子·天下》將“道術”作為衡量標準,認為天下紛爭,混亂的社會將導致道術的分裂。
《莊子·天下》將諸子根據(jù)學術思想分類,把十八位人物分為六派進行批評。如其云:“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悅之。為之大過,已之過循?!笨隙覍τ凇暗佬g”提倡的節(jié)儉、部分等級的繼承,但是對于其學說中的“非樂”“節(jié)用”等思想進行批判。對鄧陵子一類墨家后人相互指責、力爭首領的做法提出反駁。指出“宋钘、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笨隙ㄆ浞稀暗佬g”標準的行為,批評其沒有達到“圣人”的境界;認為彭蒙、田駢、慎到是“道術”之“公正”一面的繼承,批判他們的作為不是真實的“道”,只是聽取了“道”的概略。《莊子·天下》云莊子善于言辭,其思想與天地的諧和已經(jīng)達到了最高境界,但是其學說并沒有發(fā)揮統(tǒng)一思想之價值。
《莊子·天下》用“……聞其風而悅之”的句式,對于各家學派中符合“道術”的方面加以肯定,但是對于其不足之處加以指正,將莊子的境界尊為最高境界,告訴人們他所推崇的方面。獨有惠施、公孫龍等辯者沒有用這個句式,尚且不論這一段的真實性,于整篇而言,對其學說是表示否定的?!肚f子·天下》評價諸子的學術價值的依據(jù)是其體悟“道術”的層面,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批評,從而表達自己希望“道術”是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的愿望。
二、《荀子·非十二子》對諸子的評價
馮友蘭說:“孟子以后,儒者無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壘始又一新。”指出荀子的貢獻。荀子身處戰(zhàn)國末期,此時天下正往大一統(tǒng)的方向發(fā)展,學術亦有互相吸收之勢。胡適說:“研究荀子的人,須要注意荀子和同時的各家學說都有關系。他的書中有許多批評各家的話,都很有價值?!避髯訉ν瑫r期的諸家學說深入研究,表達自己獨特之見解。
《荀子·非十二子》一共評價了十二個代表人物,將這十二個代表人物分為六類。荀子并非根據(jù)學派劃分,而是看兩者之間是否有某些相似之處。例如都是“縱性情”、不合禮儀的它器和魏牟;“忍性情”、不循禮的陳仲和史鰌;“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的子思和孟軻。此六類又兩兩相對,如“縱性情”和“忍性情”,“不法先王”和“略法先王”。荀子將“禮”作為標準,先指出各家學說違背禮儀之處,后用這些相對的觀點,表達自己理想中的“禮儀”。荀子表示其遵從的禮儀是符合圣人仁義禮法的,上到禹舜,下到仲尼,都是仁義禮治的維護者。如果將禮儀作為統(tǒng)一的標準,天下之人都會學習圣人之仁,天下將會得到安定的局面,圣人的仁德、禮儀作用就會凸顯出來。正如杜國庠所說:“荀子把禮的理論發(fā)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避髯优u十二子的目的是“也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tǒng)類,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順,奧窔之間,簟席之上,斂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避髯由硖幱趯W術即將融合的時代,所以“荀子對先秦諸子學術思想進行的總結性批判……他站在統(tǒng)一學術思想的立場上,將他認為不利于統(tǒng)一天下之學術思想統(tǒng)統(tǒng)歸為異端,而予以強烈的批判?!?/p>
荀子推崇圣賢君子形象,并予以自己重任,力求總結出適合一統(tǒng)天下發(fā)展的學說。郭沫若指出:“荀子不僅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更可以說是集了百家之學的大成,對百家之學‘或是正面的接受和發(fā)展,或是反面的攻擊與對立,或是綜合的統(tǒng)一與衍變?!避髯印霸谒枷雽W術領域所進行的活動,反映了由分裂割據(jù)走向集權統(tǒng)一的政治要求,也反映了由傳統(tǒng)文化秩序崩潰到新文化秩序重建的文化要求。”
三、《韓非子·顯學》對諸子的評價
韓非認為要“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堅持實用主義,指出君主一般均以求利為目的。如其曰:“今學者之說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愛之道,是求人主之過于父母之親也,此不熟于論恩,詐而巫也,故明主不受也。”反駁其他學派所主張的“仁愛”“兼愛”等思想。并且提出并非一般人都能做到“仁愛”,以禮教人的作用不明顯。他指出父母的親情和愛護不足以令人守規(guī)矩,人民發(fā)展需要刑法的約束與管制,只有律法之威力才會讓人民聽指揮。尤其批判儒家的道德倫理,認為其于戰(zhàn)國時期無用。
《韓非子·顯學》開篇即言:“世之顯學,儒、墨也?!睂⒅饕u對象集中在儒、墨兩家之上,首先批判儒分為八、墨分為三,認為其是無聯(lián)系的發(fā)展,否定分離后代表人物對學說繼承和發(fā)展的作用。對于儒、墨兩家都繼承堯、舜思想,但是形成兩家互相爭鳴的局面進行批判,認為儒、墨兩家均非古之真正道義,君主聽從其主張是錯誤的。于國家治理方面,韓非指出儒士和俠客只會耍嘴上功夫,在道德倫理上百般細化,但是對于戰(zhàn)爭毫無用處。指出“國平養(yǎng)儒俠,難至用介士?!笔菄野l(fā)生禍亂的原因。提出圣人治理國家,依靠的不是人們的自覺,而是由于沒有人為患的局面,要想達到這個局面,就要進行法治。韓非明確指出空談仁義是無用的,章明法度且嚴格執(zhí)行才會出現(xiàn)平定的局面。最后對于儒、墨所重視的“民心”進行反駁,提出要強加治理百姓。
《韓非子·顯學》將法、術、勢融為一體,通過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儒家與墨家的思想之批判,說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表達實用主義為上的價值觀,闡明國家實施法治的重要意義。韓非注重實踐效果和實用功利主義,認為“法家一統(tǒng)”終將代替“百家爭鳴”。
四、先秦諸子互相評價之異同
先秦諸子之互相評價各有特色,秉持的觀點也有不同。首先,從寫作方法上看,《莊子·天下》利用一正一反的角度,先指出各家符合“道術”的方面,再指出其不合于道的地方。整體風格照應上文的“道術為天下裂”,又符合莊子的思想“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薄盾髯印し鞘印泛汀俄n非子·顯學》對于諸子的評價只有反對意見?!俄n非子·顯學》尤為激烈,指出諸子學說中不符合自己主張的某些方面,并大加批判。其次,統(tǒng)一思想態(tài)度的表達有明顯區(qū)別?!肚f子·天下》是現(xiàn)知的諸子評價類文章中,出現(xiàn)時間最早的文章,當時社會正處于學派鼎立,互不認同之態(tài)勢,思想統(tǒng)一的表達痕跡不明顯?!盾髯印し鞘印泛汀俄n非子·顯學》出現(xiàn)時間較晚,當時社會發(fā)展趨向于大一統(tǒng),對于一統(tǒng)思想的表達較為明確。最后,諸子之間由于各自立場不同,互相認識也有差別。例如《莊子·天下》將墨翟和宋钘分為兩類,《荀子·非十二子》歸為一類,《荀子·天論》指出:“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政令不化。”對于墨翟和宋钘的不同歸類,源于兩家學說對于天和人的不同主張。不同的學術主張,使得學派之間評價出現(xiàn)差異。
但是三篇文章中也有相似之處。第一,從寫作目的來看,先秦諸子均是對自己的學說極力宣揚。對其他學派學說的批評均以自己的理論核心為出發(fā)點,符合自家學說之處加以贊揚,不合之處大加非難。他們力求極致地宣揚自家學說,為其適合社會的發(fā)展找到證據(jù)。第二,諸子之間的評價是從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開始說起。例如《莊子·天下》曰:“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有其有為不可加矣?!薄盾髯印し鞘印吩疲骸凹俳裰?,飾學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韓非子·顯學》指出不同于自身學說的“世之顯學,儒、墨也?!北砻髌渌幱诎偌覡庿Q的時代,宣揚自家學說符合當時社會的發(fā)展。第三,諸子對于其他各家學說的批判,多出于一個方面進行大加指責。例如《莊子·天下》批判墨翟和禽滑厘過度苛嚴地講究節(jié)儉、平等,對人本身不加愛惜;《荀子·非十二子》批判它器、魏牟的“縱性情”類行為;《韓非子·顯學》批判儒家的仁義、墨家的尚賢。對于諸子的批判并不全面,指責一個方面只為說明自己學說之優(yōu)。第四,諸子評價其他學說時,對其功用多指社會中的政治方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想要自家學說使人們接受并廣泛傳播,需要在政治生活中體現(xiàn)其重要作用,重要的是讓各國君主看到益處。不論是莊子宣揚的“道術”,荀子堅持的“禮儀”,還是韓非主張的法、術、勢,均有為社會政治服務的方面。
先秦各家之間的評價對諸子學說的碰撞與吸收有積極作用。《莊子·天下》將各家符合“道術”之處指出,又將其不是真正延續(xù)“道術”發(fā)展的地方加以說明,指出以后的發(fā)展方向,為先秦學術的繁榮發(fā)展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荀子·非十二子》指出各家的不足之處,從而表達自己的“禮儀”規(guī)范。荀子分的六類三對,為后世研究諸子源流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韓非子·顯學》指出儒、墨雖是世之顯學,卻是“愚誣之學”,兩家學說均自稱是傳承堯舜之道,卻有相互矛盾之處,證其皆為“雜反之學”。舉出諸多儒、墨不適合治國之處,說明法治才是治世之王道。此三篇對諸子的評價各有特點,又有諸子評價的共同之處,即為宣揚自家學說列出證據(jù),為學術的繁榮發(fā)展提供先例,為后學的研究保存珍貴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
[1]馬育良.荀子批判諸子及儒家之學術檢討[J].孔子研究,2001(1):85-95,116.
[2]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1065-1082.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61:349.
[4]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26.
[5]王先謙.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95,319.
[6]昝潤嬌.《荀子·非十二子》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09.
[7]孔繁.荀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244.
[8]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164.
[9]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44.
[10]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417,44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