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qū)上西小學 何 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0 萬字以上,并提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那么,我們?nèi)绾稳ヌ岣邔W生的閱讀量,并使之與課內(nèi)閱讀相結(jié)合呢?筆者總結(jié)了以下幾種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閱讀策略。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例如,朱自清《匆匆》、冰心《憶讀書》、列夫·托爾斯泰《窮人》等等。要想真正了解一位作家的作品風格、寫作特點、藝術成就,僅僅依靠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閱讀該作家的其他作品,讓學生多方面地了解這位作家,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該作家的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話《丑小鴨》。引導學生將兩篇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從兩篇童話展現(xiàn)的主題、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等方面,去發(fā)現(xiàn)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這既有助于學生感受安徒生童話創(chuàng)作的藝術成就,又有利于學生感知童話的藝術表現(xiàn)特征,還能提高學生鑒賞童話的能力。
在語文教材中,課文的創(chuàng)作題材多種多樣,有寫人的,如《詹天佑》《少年閏土》;有寫景的,如《富饒的西沙群島》《草原》;有寫動物的,如《白鵝》《貓》;還有寫中國民風民俗的,如《北京的春節(jié)》《藏戲》……在進行課內(nèi)閱讀教學時,我們可以根據(jù)文章所描寫的題材,進行適時的拓展閱讀,讓學生對同一題材文章的寫作手法有更多的了解。還可以進行對比閱讀,看同一題材的作品在不同作家的筆下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白鵝》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上完這一課,可以指導學生拓展閱讀動物專題的文章,如寫螳螂的,寫蜘蛛的,寫縫紉鳥的……學生就會從中受到啟發(fā),習得不同作家在描寫動物特點時的各種寫作方法,這也為他們寫好動物類的習作奠定了基礎。
在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不同體裁的篇目,有《中彩那天》《爭吵》這樣的記敘文;有《鯨》《新型玻璃》這樣的說明文;有《太陽是大家的》《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樣的詩歌,也有《守株待兔》《南轅北轍》這樣的寓言,還有《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這樣的神話……教學時,我們可以文章的體裁為切入點,進行拓展性閱讀,讓學生了解更多相同體裁的其他文章。例如,《漁夫的故事》是一篇古代阿拉伯的民間故事。教學完本課時,可以拓展閱讀更多的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等,或者進行《一千零一夜》整本書閱讀,讓孩子們在這一類作品中感受到奇異的想象、異域的風情、浪漫的風格以及從故事中折射出來的阿拉伯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語文教材中的有些課文由于受到作家創(chuàng)作的時代、地域和語言表達習慣的影響,就會與學生產(chǎn)生距離感,讓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在進行課內(nèi)閱讀教學時,為了便于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刻含義和思想感情,我們還需要從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了解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例如,在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拓展閱讀這篇課文的歷史背景資料,了解這篇課文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被迫將這片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轉(zhuǎn)讓給歐洲白人時,在與白人談判的談判桌上發(fā)表的演講。有了這些拓展閱讀,學生才能理解西雅圖酋長話中的深意,才能更好地感受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兄弟一般的感情,從而引起感情共鳴。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經(jīng)典篇目都是節(jié)選自作家的某一本(部)著作中的一個章節(jié)或部分,如《少年閏土》選自《故鄉(xiāng)》;《草船借箭》選自《三國演義》;《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選自《儒林外史》……為了讓學生對課文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加之課文的節(jié)選和修改會給學生留下許多懸念,所以學完課文,趁著余溫未了,我們可以趁勢給學生安排一個整本書閱讀活動。例如,學完《草船借箭》后,可以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三國演義》這本書。讀完整本書,還可以在班級中開展讀書交流活動,這樣一來,學生對該作家的原著作品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也有了清晰的認識,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更加鮮活起來了。同時,還能讓學生積累大量的課外知識,如三國故事、三國人物、三國成語、三國歇后語等等。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讀不懂的地方或感興趣的地方,我們也可以抓住這一知識點進行資料收集和拓展閱讀,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進一步開闊他們的眼界。例如,在教學《月球之謎》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圍繞這一課中的一個關鍵詞“奧秘”進行拓展閱讀,這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霸虑虻降子惺裁磰W秘呢?”圍繞這個話題,我們引導學生分別從“和月球有關的故事”“月球的形成”“月球的外形結(jié)構(gòu)”“月球未解之謎”“登上月球”等幾個方面去了解月球的奧秘。學生通過自己收集資料、拓展閱讀,再在全班交流匯報,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成就感,也就對月球的奧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也會激發(fā)起他們繼續(xù)探索月球之謎的興趣。
我們所學的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思想,例如,《狼牙山五壯士》《圓明園的毀滅》體現(xiàn)的是“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祖父的園子》《冬陽·童年·駱駝隊》體現(xiàn)的是“難忘童年歲月”;《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體現(xiàn)的是“千古離別情”……我們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從這些課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入手,向更多相同主題思想的作品拓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去體會這種主題思想。例如,《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別詩,詩中不僅表達了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飽含著詩人對朋友處境的擔憂和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在學完這首詩時,學生已經(jīng)與詩人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于是我們趁著學生還沉浸在這濃濃的情誼中,順勢給學生出示另外一組送別詩——《別董大》《山中送別》《芙蓉樓送辛漸》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課后繼續(xù)去收集送別詩,進行自主拓展閱讀。讓學生去感受不同時空的不同詩人,他們分別在用怎樣的方法傳達這種亙古不變的離情別緒,也豐富了學生對經(jīng)典古詩詞的積累。
在這個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有其獨特的時代要求。如果不能在語文學習中進行大量的拓展閱讀,就無法形成應有的語文素養(yǎng)。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中的單篇閱讀更是遠遠達不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閱讀量。所以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大量的拓展閱讀,將學生的課內(nèi)閱讀引向課外閱讀,將單篇閱讀引向多篇閱讀,甚至是整本書閱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積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