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芳
(江蘇省泗陽縣實驗初級中學 江蘇 泗陽 223700)
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學生通過多角度品析意象,既可以感受詩詞所營造的意境,又可以體悟詩歌的情感所在,探究詩歌鑒賞的方法。以意象“月”為議題,探討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建構(gòu),以期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閱讀能力。
議題的確定是群文閱讀的關鍵,直接關系到文本組合的合理性,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議題具有開放性和可議論性,也就是說議題給學生提供了可討論的空間,調(diào)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目前,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以“時代”“體裁”“創(chuàng)作風格”等多個角度進行議題的確定。首先,以“時代”為議題,例如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以創(chuàng)作時代為議題選擇《野望》《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這五首唐詩,以期學生熟悉唐詩的常識、感受律詩的格律之美,領略五首詩作不同的風格。但是,僅以時代作為議題選擇文本的形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以抓住要點對詩歌進行系統(tǒng)地對比,不利于思維的發(fā)展。并且,學生很難通過閱讀五篇并無密切關聯(lián)的唐詩就把握唐詩的相關常識。其次,以“體裁”為議題,例如初中部編版九年級下冊中以體裁為議題選擇《漁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獵》《滿江紅》《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四首詞,學習目標是感受詞的音韻美,體悟每首詞所蘊含的情感以及思考詞與詩的不同。學生在閱讀這四首詞的過程中雖可體悟詞與詩的異同之處,但容易將每首詞視為獨立的個體,專注分析單首詞所蘊含的情感,無法比較出這四首詞之間的異同。最后,以“作者”為議題,例如將杜甫的相關詩詞組成群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杜甫的生平及沉郁頓挫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作者為議題進行群文構(gòu)建的方式確實可以達到體悟詩人獨特創(chuàng)作風格的目的,卻無法讓學生在品析詩詞的過程中掌握詩詞鑒賞的策略。
2.1 確定議題。前文談及以意象為議題進行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設計。在諸多的意象中,“月”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個經(jīng)典的意象,比較平民化、人性化,常和人的親情和愛情、骨肉之間的悲歡離合緊密相連且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早在《詩經(jīng)》中提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臨照天宇突出純潔的感情。此外,李白的《靜夜思》可謂是不朽之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詩人以“月”寄托思鄉(xiāng)之情。曹操在《短歌行》寫道“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詩人曹操將賢才比作月,將求賢不得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同詩人眼中的“月”表達的情意是不同的。一彎新月,可以象征情感或事物的萌發(fā);一輪滿月,可以昭示人世間情的美滿;月的皎潔,還會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高潔品格和美好生活。月亮這一意象蘊含著諸多文化寓意,學生通過品“月”感悟其中所傳達的意寓。因此,筆者以“古代詩人眼中的月”為議題,探討同一個意象“月”在不同詩人筆下傳達出的不同情感。
2.2 選擇文章。教師選擇文本時要圍繞核心議題,注重互文性或互異性。群文互文,指的是文本具有關聯(lián)性,讀者可以圍繞同一個主題,從不同角度去闡述它。群文互異指的是文本之間的行文特色和敘事風格有較大差異,可以是同一個主題下不同體裁的文章。通過互文互異的文本,可以圍繞同一話題形成巨大張力,激發(fā)學生討論的積極性與好奇心。此外,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并不是隨意堆砌而成,文本之間要有較強的邏輯性,因而學生圍繞某個議題進行群文閱讀時,會帶著很強的目的性進行對比閱讀,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多個文本之間的異同與關聯(lián)?;谝陨戏治?,筆者圍繞“詩人眼中的月”這個議題選取了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杜甫《月夜》,李白《把酒問月》《月下獨酌》,王維《鳥鳴澗》《竹里館》,師生共同探討不同詩人眼中的月,以及對意象“月”的描摹與情感表達的異同,從中感悟“月”這一意象所承載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底蘊,以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能夠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2.3 設計問題。問題設計的合理性是群文閱讀教學中很重要的動力。首先,在問題設計方面,需要提解答域?qū)挼膯栴},無需標準答案的限制,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其次,教師需要對多篇文章的異同點設計提問角度。教師提問時并不是籠統(tǒng)地拋出問題“請同學們進行文本對比后找出異同”,提出的問題應該要有指向性,例如從文本的藝術手法、情感方面找異同。最后,教師可以以閱讀單的形式呈解負擔。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對比,理清思路?,F(xiàn)問題,在閱讀單上體現(xiàn)多個話題元素,避免問題過多過雜,加重學生理解負擔。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對比,理清思路。
針對目前初中課本里的古詩詞課文選取無邏輯關聯(lián)的現(xiàn)狀以及古詩詞中審美意象的作用,筆者選取審美意象“月”為切入點,圍繞“詩人眼中的月”的議題對多個相關聯(lián)文本進行群文閱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品意象以及知人論世的方法品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并且基于詩歌情感對意象“月”進行分類,激發(fā)學生探究精神,促進學生思維進一步深入,進而加深對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