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鋒
摘 要 長久以來,《陳情表》被認為是一篇單純抒寫“孝道”的作品,一句經(jīng)典的評價又更加固化了這種理解。有了這個先入為主的印象,讀者閱讀《陳情表》便更難走出單一主題的藩籬。這種理解不但弱化、甚至歪曲了《陳情表》的主旨,而且忽視了文本更加豐富的社會、歷史、人文的內(nèi)涵。實際上就是走入了一個誤區(qū),并未把握住《陳情表》應(yīng)有的價值。筆者從這句經(jīng)典的評價說開去,力圖還原《陳情表》本來的面目。
關(guān)鍵詞 《陳情表》;孝道;利益;雙贏
古人云:“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钡枪P者從教幾十年,并沒有哪一屆的哪一個同學因為讀《陳情表》而“墮淚”,況且筆者本人也從未因為讀《陳情表》而“墮淚”。這固然與同學們的感悟能力和筆者的執(zhí)教水平有關(guān)系,但是沒有“墮淚”,似乎也不能就此斷定諸位同學與筆者都不孝。其實大家都明白,這句經(jīng)典的評價之所以能夠和《陳情表》一起傳之不朽,是因為它形象地說明了《陳情表》以“孝”動人的特點,“墮淚”與否并不重要,和孝與“不孝”也并沒有太大關(guān)系。但是這句話流傳甚廣,而《陳情表》也因為其“孝道”的主題被后世的統(tǒng)治者和道學家反復(fù)推崇,就使得后世對《陳情表》的理解走向表面和單一,認為《陳情表》就是一篇單純宣揚“孝道”的作品,而忽略了其更加豐富的歷史、政治和人性的內(nèi)涵。
《陳情表》的內(nèi)容圍繞著“孝道”展開,至少從字面上看是這樣的,但是如果我們探究一下“孝道”背后的目的和動機,以及在前前后后整個過程中李密和司馬炎的表現(xiàn),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作品的內(nèi)涵遠非“孝道”這么簡單?!蛾惽楸怼返漠a(chǎn)生具有極其復(fù)雜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孝道”的背后隱藏著政治利益的斗爭與交換。李密與晉武帝之間,就像兩個武林高手,斗智斗勇,見招拆招,忠誠與背叛,新朝與舊臣,博弈與和解,敵視與默契……圍繞著《陳情表》上演了一出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大戲。
一、照顧祖母——心照不宣的謊言
李密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作《陳情表》的?李密寫作《陳情表》就是為了解釋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嗎?李密不出仕除了照顧祖母還有什么原因?弄清了這些問題,你就會明白,雖然《陳情表》通篇不離“祖母”不離“孝”,其實李密暫時的不出仕與此并沒有多少關(guān)系。通篇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孝”其實不過是一個辭官的借口而已,借祖母,借“孝”來呈情。讀這樣的作品而“墮淚”,著實讓人難以理解。事實上,《陳情表》完全是一篇現(xiàn)實的、政治的應(yīng)景之作,李密以所謂“情”作為不能出仕理由根本不合常理。
首先,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囊痪湓捠恰白怨胖倚⒉荒軆扇?,意思是說,“忠”和“孝”的矛盾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常態(tài)。但這并不意味著“孝”和“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面臨“孝”和“忠”的矛盾的時候,可以舍“忠”而取“孝”。恰恰相反,這句話通常用于面對矛盾時舍“孝”而取“忠”的語境,一般是他人對于陷入矛盾漩渦的當事人的鼓勵或者是當事人對自己不能盡孝的開脫。也就是說,李密以“孝”為原因而辭官不做,這個理由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作為一個資歷頗深的從政人員,李密不可能連這點常識都不懂,把明顯不成立的理由作為理由,李密究竟有何企圖?他在向司馬炎暗示:這個理由雖然很牽強,但是并不妨礙我們圍繞它演一出大戲。其次,祖母劉氏患病已久,照顧祖母的問題并不是新朝建立以后才有的?!岸婺竸⑺迡爰膊?,常在床褥,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李密真的是因為照顧祖母的需要而不得不拒絕新朝征召的話,那么早在蜀漢的時候,祖母同樣患病,但卻并沒有影響耽誤李密的出仕,為什么到了新朝,李密的選擇卻和蜀漢的時候大相徑庭了呢?同樣的問題,解決的方式僅僅是因為朝代的更迭就變得恰恰相反?前后比較,李密的理由漏洞太明顯,司馬炎不可能覺察不出來,這一點李密當然心知肚明,但他還是這么做了,難道他不怕會引起司馬炎的猜忌,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嗎?再次,李密的“孝”是出名的,他家庭的情況也是人盡皆知的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笨梢姡@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司馬炎也肯定知道。明知道李密出仕有難處,明知道李密一定不會來,司馬炎還是三番五次地征召他,可見司馬炎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李密的出山。李密知道司馬炎了解他的情況,還不厭其煩地向司馬炎介紹,從小寫起,一直寫到“至于成立”,不厭其煩,喋喋不休,各種“賣慘”甚至不惜自曝家丑(“舅奪母志”)。如果真是為了“陳情”,點到為止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如此繁瑣,因為司馬炎早已洞悉了李密的真實情況,可見這篇作品根本就不是寫給司馬炎看的。況且李密在文中極盡謙卑,自稱“臣”(文中的“臣”字一共出現(xiàn)了28次之多),稱司馬炎為“陛下”稱蜀漢為“偽朝”,稱司馬氏政權(quán)為“圣朝”。這跟文章的寫作目的沒有關(guān)系,這是在向司馬炎表忠心,意思是說自己已經(jīng)心悅誠服地歸順了司馬炎,暗示自己要為司馬氏政權(quán)效力的愿望,這也為他最終的出仕做了鋪墊。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單純以“孝”來理解《陳情表》,其中充滿了太多無法解釋的疑惑。但是如果我們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李密的處境,這些疑惑又都是合情合理的。李密在《陳情表》中寄寓了太多的暗示和訴求,在一般人看來,《陳情表》可能就是一篇普通的關(guān)于“孝”與親情的文章。但在司馬炎看來,《陳情表》就是一個充滿利益博弈的政治籌碼?!靶ⅰ敝凇蛾惽楸怼凡贿^是寫作的“道具”,而不是寫作的目的?!蛾惽楸怼穼嵸|(zhì)上是李密和司馬炎為達到各自的政治目的而聯(lián)袂上演的一出“政治秀”。當歷史發(fā)展到新舊時代的交匯點上,作為新政權(quán)代表的司馬炎和作為前朝舊臣代表的李密已經(jīng)隨著朝代的更迭完成了政治身份的蛻變,如何與對方共處共生就成了雙方都必須面對的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因為雙方的身份特殊性,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被賦予了豐富的政治內(nèi)涵,每一個看似不經(jīng)意的舉動都會成為政治氣氛的風向標。所幸的是,二人心照不宣,默契配合,把這出孝道外衣下的“政治秀”表演得無懈可擊,體現(xiàn)出高度的政治嗅覺和政治智慧。
二、征召李密——穩(wěn)賺不賠的生意
對于司馬炎來說,為了穩(wěn)定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必須對前朝舊臣敞開大門,這是作為一個新政權(quán)不能沒有的姿態(tài)。因此,司馬炎不但要征召李密,而且還要拿出足夠的誠意,重點不在于最終李密來了之后做什么,甚至不在于他能不能來,關(guān)鍵是司馬炎要有這樣的表示。因為李密不是一般人,他在蜀漢官至秘書郎,還曾經(jīng)出使吳國,在蜀漢知識分子中間很有影響力。征召李密,可以表明新朝對于蜀漢舊臣的友好態(tài)度,借以籠絡(luò)士心。如果李密接受征召,就可以打消蜀漢舊臣對新政權(quán)的疑慮,破除他們在新朝任職的心理障礙,從而使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新朝的建設(shè)。另一方面,也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蜀漢百姓對于新政權(quán)的認同。
同時,司馬氏政權(quán)“以孝治天下”,而李密早就以“孝行”聞名于天下,這樣,二者不謀而合,李密自然而然地成為司馬炎政治理念和治國策略的最佳“代言人”。因此,征召李密是必然的選擇。如果李密接受征召,基于他在蜀漢知識分子中的影響力,可以充分發(fā)揮模范和引領(lǐng)作用,吸引更多的舊臣為新朝服務(wù)。至于李密來到之后做什么其實并不重要,司馬炎其實也并不指望李密做多少具體工作,李密對于新朝的價值主要是象征性的。況且新朝甫立,對前朝舊臣委以重任,司馬炎也未必放心(李密后來出仕也是做了幾任小官,后來因為言語觸怒了晉武帝,又遭罷免)。如果李密最終不接受征召,也并不妨礙體現(xiàn)新政權(quán)對蜀漢舊臣的誠意。如果李密以孝敬祖母為借口暫時不接受征召(正如《陳情表》所言),司馬炎就順水推舟送個人情,準許李密的請求,這樣不僅體現(xiàn)了新政權(quán)對于蜀漢舊臣的理解和尊重(這樣同樣可以收買人心),而且以實際行動體現(xiàn)新政權(quán)對于“孝道”的重視(為了孝順祖母可以不為國家效力),完美地契合了“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梢姡瑢τ谒抉R炎來說,征召李密的確是一步妙棋,無論結(jié)果如何,這都是一筆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司馬炎應(yīng)該這么做,而且也必須這么做。
可見,司馬炎對李密的征召,主要是源于政治上的考慮,他看重的是李密的身份、名氣和光環(huán),而不是李密治國安邦的具體才能。征召李密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價值,至于結(jié)果如何其實并不重要,況且無論哪一種結(jié)果對于司馬炎都是有利的。如何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至少要在亂世中保全自己是李密做出所有決定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的。李密很清楚,現(xiàn)在自己的命運其實已經(jīng)完全掌握在司馬炎的手中,要同司馬炎過招,除了自己前朝舊臣的身份和一點虛名可以讓司馬炎有所忌憚之外,其余并無多少籌碼。自己應(yīng)該怎么做,首先要明白司馬炎三番五次地征召自己究竟是為什么,司馬炎希望自己怎么做。自己的做法對司馬炎越有利,對自己就越有利。直接應(yīng)召出仕?這樣并不妥當,畢竟對新政權(quán)了解甚少,貿(mào)然應(yīng)召并不妥當,前幾次的拒絕已經(jīng)充分表明了李密的深思熟慮。更重要的是,如果就此出仕,相當于斷了自己的后路,無異于一次前途未卜的政治冒險,而且把手中的籌碼一把“梭哈”掉,自身的利用價值一次性消費了,這對自己很不利,也不是司馬炎最想要的。因此,這個時候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推一把,放一放,先保持一下距離,不但自己有時間去進一步觀察和了解這個政權(quán),也為自身價值的發(fā)揮贏得了充分的空間。司馬炎看中李密的其中一點就是“孝”,因此李密就要圍繞“孝”做文章,一方面自己有了推辭的理由,另一方面還為司馬炎的治國主張做了形象代言,另外還順便成就了一篇千古奇文,讓本不擅長文辭的李密“搖身一變”,躋身一流文學家的行列,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這恐是當時李密做夢也想不到的。
三、寫《陳情表》——一箭三雕的妙棋
李密對于蜀漢政權(quán)并無多少留戀,況且在禮崩樂壞的亂世,士人朝秦暮楚,更換門庭早已司空見慣。李密作為蜀漢舊臣為新朝效力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并沒有“忠君”觀念的羈絆(“忠君”觀念是宋代程朱理學之后才開始慢慢形成),因此,李密是否應(yīng)召多是出于現(xiàn)實利益的考慮。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面對不可預(yù)知的政治風險絕對不會輕舉妄動,因此,李密面對征召選擇拒絕幾乎是本能的、下意識的反應(yīng)。但是,拒絕征召要有充分的、合理的理由。李密的理由不但不充分、不合理,甚至非?;奶瓶尚ΑΥ?,李密、司馬炎包括局外人都心知肚明。誰家沒有老人需要贍養(yǎng)?贍養(yǎng)老人就可以不為國家效力了嗎?但就是這么一個理由李密竟然提出來了,司馬炎竟然也同意了,不但同意了,還贈給李密仆人、婢女“助養(yǎng)”,這又是為什么呢?
對于李密來說,之所以選擇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來大做文章,主要是基于以下三點考慮:第一,擊中了司馬炎的軟肋。司馬炎“以孝治天下”,李密就是孝的典范;李密祭出“孝”的大旗,占領(lǐng)了道德的制高點,司馬炎不可能不同意李密的要求,這樣李密的緩兵之計就實現(xiàn)了;第二,李密以“孝”做文章,這實際上是在宣傳司馬炎的治國理念,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使之具體化,并且以自己的現(xiàn)身說法,洋洋灑灑幾百言,既系統(tǒng)鮮活地闡明了“孝”的真諦,又不失時機地表達了對新朝的忠誠。說出了司馬炎最希望李密說出的話,這是李密對司馬氏政權(quán)最大的擁護。第三,司馬炎三番五次征召李密都以失敗告終,但司馬炎對李密始終恩禮有加,這表現(xiàn)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應(yīng)有的胸襟和氣度。正是因為李密的反復(fù)推辭,才給了司馬炎表現(xiàn)的機會,在處理和李密的關(guān)系上,司馬炎充分表現(xiàn)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一面,極大地改變了蜀漢臣民對司馬炎的固有印象。李密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能夠充分洞悉司馬炎征召自己真實的意圖,他能夠?qū)彆r度勢,借機而行,做出了司馬炎希望的選擇。不僅自己達到了目的,同時也成就了司馬炎的美名。司馬炎達到了目的,同時又提升了李密的身價。難能可貴的是,李密和司馬炎熟諳政治潛規(guī)則,心照不宣,默契配合,相互成就,各取所需,最終都在這場政治游戲中賺得盆滿缽滿,堪稱雙贏。
如果說征召與拒召僅僅司馬炎與李密合作的開始,那么《陳情表》的出現(xiàn)才真正把二人合作演出的這幕大戲推向了高潮,劇情之精彩、合作之默契,令人嘆為觀止。征召與拒召的反復(fù)拉鋸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李密需要一個充足的理由,司馬炎要得到一個完美的解釋。就在這個交匯點上,《陳情表》適時出現(xiàn)可謂神來之筆,不僅充分滿足了雙方的訴求,而且實現(xiàn)了個人需求與國家意志的完美統(tǒng)一。李密要觀望,司馬炎默許甚至希望他觀望;司馬炎以孝治天下,李密就高舉“孝”的旗幟;李密要提升價值,司馬炎不厭其煩反復(fù)征召;司馬炎要顛覆固有形象,李密給他機會充分表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李密與司馬炎均體現(xiàn)出高度的政治智慧,最終把一場本應(yīng)劍拔弩張、波詭云譎的博弈變成了其樂融融、皆大歡喜的合作。其間表現(xiàn)出的政治、社會、人性、心理諸多方面的內(nèi)涵令人回味不盡。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樂陵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