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君
(廣東省雷州市唐家鎮(zhèn)坡邊小學 廣東 湛江 524200)
生活與寫作之間始終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中的素材為寫作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在小學寫作教學中,讓學生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體會生活,才能夠更好地擴展寫作視野,豐富寫作素材。學生在親自對生活的感悟中,將自身的真實感受表達在寫作中,使學生寫作思路不斷拓寬,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興趣和寫作習慣,為未來的成才與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的作文素材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生活閱歷有限,因此在寫作中常常會出現(xiàn)沒話可說的寫作困境問題,在小學生的作文教學中引進生活化的教學,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使學生學會感悟生活、體會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各種情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小學生能夠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積累更多寫作素材,獲取寫作靈感,學生和生活之間搭建起緊密的溝通橋梁,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使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學會觀察生活、全方位的體會生活,激活想象力,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在真情實感中體驗生活,由此可見,小學作文和生活實踐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1]。
在生活實踐中,學生可以通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獲取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在情感體驗和生活體驗中獲取寫作靈感,塑造作文的整體外形框架。由于小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出現(xiàn)了分層級的寫作現(xiàn)狀,例如有些學生能夠在生動的描述下寫出內(nèi)容充實的作文,卻也同時有些學生感覺無話可說、空洞無物。同樣是與學生年齡特點、成長規(guī)律相貼近的題材,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不同的寫作成果,究其根本就是由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細節(jié)之處的能力各有不同,所引起的變化。有些學生善于對周邊的事物進行觀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積累了寫作素材,就會更加得心應手的進行作文寫作活動,生活中相關聯(lián)的人、事物、涌現(xiàn)出來,成為寫作靈感,有些學生不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寫作時缺少素材,感覺到無從落筆。通過對生活化教學的研究和落實,教師可以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學會觀察,提高觀察生活中事物的能力,多思考,主動的探究事物之間的關系,養(yǎng)成隨時隨地記錄感想的好習慣,在對生活的體會、觀察和寫作練習中,逐漸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只有學生通過對生活實踐的細致觀察,才能夠使學生在真切的生活感受中提高寫作水平,積累寫作素材,在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下賦予作文更深刻的內(nèi)涵[2]。
2.1 細致的觀察生活。觀察生活是將小學作文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必經(jīng)之路,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結合生活中的細節(jié)之處,讓學生能夠對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體會生活、觀察生活,突破作文學習過程中面對的素材匱乏的困境和阻礙問題。小學生最大的寫作障礙不是運用寫作技巧,而是缺少素材,教師要在日常中引導學生學會對生活中的小事進行細致的觀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使學生能夠對生活中的千姿百態(tài)主動思考、探索,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知。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幫助小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擁有豐富的寫作材料,激活寫作靈感,才能夠更好的鍛煉寫作技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現(xiàn)狀,組織和開展有關社區(qū)、街道的相關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感受生活,與豐富多彩的生活相融合,觀察生活實踐活動中出現(xiàn)的各個人物、事物,積累更多素材[4]。在生活中將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的題材搜集起來,組織和開展相關的寫作活動,例如在五一勞動節(jié)期間,可以組織和開展慰問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親自加入到幫助環(huán)衛(wèi)工人清潔衛(wèi)生工作中來,再還原到作文寫作中,組織和開展有關五一勞動節(jié)的即興表演、現(xiàn)場小品等活動,學生們在表演中會出現(xiàn)各有特點的動作、神態(tài)等,均可以記錄下來,作為寫作素材,使學生學會觀察人物,觀察生活中的事件。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作為課堂上的引導者和指導者,和學生們一起注意觀察不同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表情,組織小組活動讓學生們通過觀察、實踐,使用描述他人神態(tài)、動作、表情的詞語。進行小組總結,讓學生們對于參與到實踐和表演情景中,將觀察到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感受生活場景,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這樣一來,學生們積累了更多的作文素材,學會關注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在聯(lián)想中提煉素材,廣泛的積累素材,拓展知識視野,將長期的積累運用到實踐中,用更豐富的素材進行寫作,將生活還原到寫作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賦予寫作更深刻的感染力[5]。
2.2 體會生活中的真情實感。陶行知教育理念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本就與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作文教學同樣也不例外,在生活實踐融入下進行小學作文的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的關注,學會主動的體驗和感悟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從對生活的感悟和體會中,將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激活,表達自己對生活獨有的深刻感受,作文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不再是空洞無物的文章。以小學語文教材中“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一課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可以講解了文章內(nèi)容之后向學生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房子進行寫作訓練,例如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居住過的房子等,讓學生們自擬主題,自由寫作。學生們聯(lián)想到自身的生活實際,可以結合真實的事件以及對房子或某一個房間喜愛等情感,融入到寫作中,學生在描述房間的過程中,由于親身體會過房間,可以更加準確的描述出房間的特征,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還有教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類課文,可以根據(jù)課文中心“我對母親的愛和感激”來指導《我給老師送賀卡》這樣一個題目,讓學生大膽對師恩的感言,同時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生活素材來寫一篇記敘文,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這樣的作文感情真摯,文筆流暢,有著學生內(nèi)在的情感,通過組織和開展討論、分享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朗讀文章,分享故事,在學生們的相互分享中,加深了對生活的體會和感知,感情色彩更加的豐富、濃厚,寫作質(zhì)量大大提高[6]。
綜上所述,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特點等,有針對性的改進原有的作文教學模式,引進生活化教學的理念,發(fā)展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使學生能夠學會應用語言來進行更好的寫作,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受到生活本質(zhì),在生活體驗與感悟中,利用書面表達的方式鍛煉寫作思維,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在寫作中融入生活化的意識,發(fā)展自身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