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思萌 江西財經(jīng)職業(yè)學院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的雙人徒手對抗練習,兩者相互印證,是體與用的關系。在太極推手訓練中,練習者可以借助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進行攻擊,合理運用太極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使對方失去平衡跌倒在地或是摔出場地。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講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其中涉及的剛柔、快慢、動靜的理念可以運用到任何一項體育比賽?;@球是三大球項目之一,是屬于“巨人”的比賽,場上分秒對抗都在考驗著運動員的身心素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男籃奮力拼殺,最終在對抗美國隊的時候,因體力不支止步于8強,這在當時國內掀起一波籃球熱潮。校園籃球作為國家隊的基石,如何才能更好地普及和提高籃球,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太極推手的訓練體系,并運用到籃球教學中。特別是針對初學者,筆者試圖在太極推手的訓練體系中尋求到一個既適合老師教,又適合學生學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籃球素養(yǎng)。
任何一項體育活動都需要進行熱身,高效的熱身手段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練習者的表現(xiàn)能力。太極拳論中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句話可以有效地運用在籃球的步法練習上,其主要呈現(xiàn)的形式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主動則是學生主動進行步法的轉換和移動,被動則是要求學生必須始終和教師的站位處于同等距離,隨著教師身體的移動,迫使著學生一起移動,且無論怎么轉換和移動,師生始終處于相同的距離。第二,太極拳論中“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當中的柔化訓練可以用在籃球的熱身活動中。教師用手去給學生的軀干施加壓力,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力量從小到大,由慢到快,從有規(guī)律再到無規(guī)律,最后從睜眼到封閉視覺。隨著練習難度的不斷增加,學生對外界力量的敏感度也逐漸提高,柔化訓練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練習者的反應能力,還可以有效解除身體的緊張點,起到康復治療的效果。
無論是在日常訓練還是比賽,籃球胸前傳接球技術至關重要,高效的傳接球可以直接影響比賽的勝負。在學習接球的過程中,教師會先讓學生了解正確的傳接球手型和動作,以及容易犯的錯誤。但作為初學者,由于動作的不熟練和肢體的僵硬,導致在傳接球時會受傷,且受傷的部位大多是指關節(jié),手指的戳傷造成的負面影響會迅速反饋到潛意識當中,尤其當傳球距離遠和傳球力量大的時候,并且學生以前有過受傷例子,在面對力量大且速度快的快攻傳球,會產生懷疑和恐懼心理,出現(xiàn)接球動作變形和躲球的行為,進一步加劇受傷的風險,從而更進一步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更課堂的教學帶來了阻力。筆者認為在學習任何一種技術動作的開端,教師首先的任務是建立起學生的自信,自信是反應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或者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倘若教師在剛開始練習的過程中,就讓學生產生害怕心理甚至是受傷,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后續(xù)的學習。筆者曾參加過江西省太極推手比賽,榮獲第一名。因此,筆者試圖從太極推手的訓練體系中篩選出適用于籃球教學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以此來提高籃球教學的效果。
在籃球教學課堂上,教師總是不斷強調“傳球時腳要蹬地,全身發(fā)力,然后順勢把球從手中送出”,這段話與太極拳論中“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相互吻合。在練習太極推手時,師父總強調著讓身體放松下來,把身體想象成極具彈性的海綿。所謂去僵求柔就是要讓自己的心理以及生理都處于一個相對平和穩(wěn)定的條件,只有這樣身體對外在力量的感知才是最大化的。因此,學生在練習傳球時就可以遵循太極拳發(fā)勁的基本規(guī)律,讓學生深刻了解“勁起于腳,行于腿,主宰于腰,發(fā)于梢”這句話。
第一步,進行無球練習,教師通過語言暗示讓學生獲得對身體姿勢的感覺和控制能力,先引導學生進行徒手練習并調整好身體姿勢,雙腳前后開立,膝蓋微屈,雙手置于胸前做好接球動作,讓學生充分感受后腳蹬地的作用力與地面的反作用力;
第二步,教師對學生的手掌施加壓力,讓學生從被動用力到主動用力。教師通過不停地“喂勁”,讓學生多次感受力量的傳導。然后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反復感受其力量的導向和腳蹬地的作用力,讓學生在徒手的前提下建立起正確的動力鏈;
第三步,持球對墻練習,讓學生持籃球抵住墻面,體會球在胸前時自己的手型動作和接觸球的部位以及體會腳蹬地時身體傳導的力量是否順暢;
第四步,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短距離的傳接球練習。當距離較近時,學生傳球的力量較小,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受傷的風險,在力量傳導正確的前提下提高精準度。
第五步,進行不同距離的傳接球訓練。隨著距離的變化,當球傳過來時,學生要對球的力量大小進行預判,當球的力量過大時,學生需要在接觸球的瞬間,讓球上的力量通過手指順勢依次進行緩沖,以此來強化學生們在接球時的身體反應能力和對力量的預判能力。
通過以上步驟,逐步建立起學生對學習籃球胸前傳接球的信心。最后,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
籃球界流行一句話叫“得籃板球,得天下”,言下之意說明籃板球是球賽的基本保障,球隊隊員可以憑借獲取籃板球的數(shù)量影響比賽的走勢。在比賽過程中,關鍵性的籃板球甚至可以直接決定比賽的勝負?,F(xiàn)今的籃球比賽就是“巨人”的天下,這也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籃球場上獲取籃板球并不容易,筆者認為,成功的搶奪籃板球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第一,擁有優(yōu)秀的身體素質和身高;第二,具備一定的預判意識,預判籃球的碰筐籃板之后的籃球可能存在的落點;第三,獲取有利的站位,好的站位會讓選手在比賽中爭搶籃板球更具優(yōu)勢;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站位,占據(jù)好的位置有利于獲得籃板球,然而在搶位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身體和力量的對抗,更是頭腦的比拼,單純的蠻力和身高并不能成為獲取籃板球的絕對優(yōu)勢。太極拳論中講到“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句話詳細說明了太極推手在對抗過程中的訓練理念。在爭搶籃板球的過程中,遇到力量大的對手時,不應與他進行正面對抗,力頂力在太極推手中俗稱“頂牛”,乃莽夫所為。太極推手中“接,化,發(fā)”貫穿整個技術體系,目的就是為了削弱選手對自身力量過度依賴的優(yōu)勢。太極推手“化勁”的練習能很好地卸去對方的力量,當對方想要把力量通過肢體接觸方式傳到我方身上時,我方應順勢轉動髖關節(jié)通過柔化自身,讓對方的力量進入不到體內,或者直接把對方的勁力引入到地面上,這也充分利用了太極拳的“粘”字訣,只有很好地粘住對方才能夠精準的感受出對方力量的走向并做出相應的防守動作。
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得出,太極推手中“化勁”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胸前傳接球技術,太極推手中“粘勁”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防守能力以及搶籃板球能力。在籃球教學過程可以借助太極推手的訓練內容,由于提高學生的上課熱情,提高籃球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