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柏祥
京劇傳統(tǒng)劇目《穆桂英掛帥》
京劇作為傳統(tǒng)的國粹藝術,又稱平劇、京戲等,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它的形成和發(fā)展不同于其它曲種,雖然迄今只有200余年的歷史,但是卻代表了目前傳統(tǒng)中華戲曲文化的主要成就。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qū),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摻入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笨诘拦舛辏?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蔽樽邮嬖凇峨S園詩話》批注中則更具體指出“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入都祝厘?!彪S后還有不少徽班陸續(xù)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于嘉慶八年(1803),遲于三慶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先后又經(jīng)歷了“徽秦合流”、“徽漢合流”、借鑒并吸收昆曲等其它地方戲曲元素。
《同光十三絕》晚清畫師沈蓉圃繪制于清光緒年間的工筆寫生戲畫像
京劇的發(fā)展基本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形成初期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凈:朱大麻子、任花臉等,他們?yōu)樨S富各個行當?shù)穆暻患氨硌菟囆g,均有獨特創(chuàng)造。
第二階段,1917 年以來,京劇優(yōu)秀演員大量涌現(xiàn),呈現(xiàn)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發(fā)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梅蘭芳、余叔巖、程硯秋、荀慧生等。期間創(chuàng)作和改編了一大批的經(jīng)典劇目有《貴妃醉酒》《荒山淚》《鎖麟囊》等。
第三階段,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現(xiàn)代戲”“樣板戲”時期。從劇本、舞美、演員、音樂、表演等方面,在原有的傳統(tǒng)形式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代表劇目有《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杜鵑山》《龍江頌》等。
第四階段,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京劇從“樣板戲”年代的輝煌期逐漸進入了一個相對蕭條的落寞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外來文化的沖擊,流行文化的興起,對京劇這一傳統(tǒng)藝術的沖擊也日益嚴重。
藝術特點:京劇是一門非常綜合的舞臺藝術,它融匯了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舞美等各個方面,相輔相成。長期舞臺實踐中,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guī)范化的程式。作為創(chuàng)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十分豐富,用法也十分嚴格。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chuàng)造。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fā)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xiàn)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chuàng)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xiāng)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特色相對淡薄。它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zhèn)?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行當?shù)膭澐郑壕﹦∥枧_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xiàn)的。京劇舞臺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xiàn),而是根據(jù)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yè)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夸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屬名詞叫做"行當”。
京劇音樂是京劇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和劇本文學、表演、舞臺美術等有機地聯(lián)系,從而構成完整的京劇綜合藝術。從組成內(nèi)容上來區(qū)別,主要包含打擊樂、唱腔、曲牌、念白四個部分。
也稱樂隊的武場部分,主要由板、鼓、大鑼、小鑼、鐃鈸組成,其它特殊打擊樂一般由其它文場演奏員兼任。比如:拉京胡的要兼任齊鈸;彈三弦的要兼任小堂鼓或者大堂鼓之類的。打擊樂是京劇音樂的主導部分,用來配合、烘托表演動作和唱白的節(jié)奏感,渲染氣氛、連貫劇情和統(tǒng)一舞臺的節(jié)奏風格。從這一點看來,“打擊樂在民族戲曲音樂中,它必是較先發(fā)達的了”①,這個觀點筆者比較認同。據(jù)了解,起源于商周時期的現(xiàn)存最古老的戲曲“儺戲”,它的表演中就是幾乎只用打擊樂器伴腔,幾乎不用文樂或者只用很少的1—2 件絲弦文樂、嗩吶。京劇打擊樂中鑼鼓點樣式很多,發(fā)展變化也比較復雜,但是它的組成元素像“長錘、沖頭、閃錘、抽頭、急急風等”,基本上從秦腔、河北梆子等地方戲中汲取借鑒較多,而且很多的鑼鼓點除了樂器音色上的差別外,近乎一樣。
西皮和二黃是京劇聲腔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把京劇叫“皮黃”腔。
“西皮腔”的形成與演變時間較長,系我國皮黃聲腔劇種的主要聲腔之一,這一曲調(diào)流傳甚廣,各地對它的稱呼完全不同。湖南與廣西的劇種稱為“北路”,云南滇劇稱為“襄陽”,四川稱為“胡琴”,湖北漢劇、長江劇種和西北劇種及京劇稱為“西皮”。雖然各地叫法不一,但曲調(diào)皆無大異,基本上同曲一源。西曲原是南北朝宮廷中的樂舞,后流落民間,它本來是陽春白雪類的曲調(diào),只因無文士潤色,逐漸成了下里巴人。數(shù)百年來,它流行于湖北荊州、襄樊,并安家落戶,變成了當?shù)氐耐燎煌琳{(diào)。明末清初時,南北曲曼卓和弦索二調(diào)懸絕,流入湖北稱為襄陽腔,流入陜西稱為秦腔,它與各地的土腔土調(diào)結合,變成了當?shù)氐那徽{(diào)。弦索與曼卓流入湖北之后,恰好落到襄陽安家落戶,得到了土壤,變成了“襄陽腔”;襄陽腔與西曲結合,逐漸演變成為“西皮”。
“二黃腔”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于湖北黃岡、黃陂。早在明末清初黃州府就有“沂水腔”是楚調(diào)新聲腔調(diào),起名“湖廣調(diào)”(又名“南路”);二說,二黃來自江西。杜穎陶《二黃來源考》曰:“二黃本名宜黃腔”;三說,二黃腔來自安徽。最早見于清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安慶有以二黃腔調(diào)來者,并列于花部之中……。”另見《夢華瑣簿》:“自乾隆五十五庚戌,高郎亭以二黃入京師,組織‘三慶班’……”反正不管怎么說,“徽秦合流”和“徽漢合流”之后,京劇在借鑒融合南北二路的各家聲腔之后,廣采博收,吸收了眾多劇種及曲藝之長化為京劇的主要唱腔。二黃腔北上影響重大,流行極廣,深受群眾喜愛,出現(xiàn)了“方今大江南北風流儒雅,選新聲而歌楚調(diào)”的局面。當時二黃稱楚調(diào)新聲腔調(diào),代替了楚調(diào)的命名,有“一清二黃三越調(diào)”之稱。
“皮黃腔”的板式主要有:西皮原板、二黃原板、反西皮、反二黃、慢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搖板、娃娃調(diào)等板式。
其它聲腔:京劇唱腔是以皮黃聲腔為主。除此之外廣集博采,吸收了許多地方劇種和民間歌舞的各種曲調(diào)素材,經(jīng)過加工使這些聲腔音調(diào)與皮黃聲腔和諧、統(tǒng)一地融為一體,豐富了京劇的聲腔。比如:
南梆子:源于梆子腔,借鑒到京劇后在很多劇目中得到廣泛應用。它與京劇的西皮唱腔很接近,上下句的落音與西皮相同,定弦也一樣。唱腔委婉優(yōu)美,適宜表現(xiàn)細膩、柔美的情致。因此在旦角和小生行當中用得較多,其它行當幾乎不用。代表作品有《望江亭》《群英會》《白蛇傳》等,作曲家關峽就曾以《霸王別姬》戲中的選段《看大王在帳中》南梆子唱腔為旋律素材創(chuàng)作了交響京劇音樂《霸王別姬》隨想曲。
四平調(diào):是從安徽青陽腔的“滾調(diào)”發(fā)展而成的京劇唱腔。旋律委婉纏綿,華麗多姿,以二黃的把位演奏。上下句的落音和西皮二黃較有不同,十分隨意,但是曲調(diào)和節(jié)奏變化比較靈活,能適應各種結構不規(guī)則的唱詞。比較典型的劇目有梅派的《貴妃醉酒》,全劇都是四平調(diào),其他派別的旦角唱腔也用得較多,像程派的《怕流水年華春去渺》,《紅娘》中的《小姐你多風采》等唱段。
高撥子:簡稱“撥子”,原是徽調(diào)的重要腔調(diào)之一,是秦腔傳至安徽桐城一帶和某種嗩吶伴奏的腔調(diào)的結合產(chǎn)物,經(jīng)過當?shù)厮嚾说牟粩喔脑於纬傻某?。一般在地方戲中,大多是用小嗩吶伴奏,而在京劇中常用胡琴伴奏。它的旋律特點表現(xiàn)在音區(qū)較高,情緒上下跌宕,適合用于百感交集、生離死別的劇情中。還有個特點就是板式較多,有回龍、導板、原板、散板、搖板。代表唱段有《徐策跑城·忽聽得家院一聲稟》《楊門女將·探谷》《謝瑤環(huán)·忽聽得堂上一聲喊》等。
漢調(diào)·徽調(diào):京劇皮黃聲腔的前身就是徽、漢二調(diào),經(jīng)過長期的互相吸收和融合,又從昆曲、秦腔、弋陽腔不斷吸取營養(yǎng)而形成京劇。因此京劇的部分曲目中自然就存有漢劇、徽劇的曲調(diào),有的直接就是拿來引用。代表曲目有《趙氏孤兒·我魏絳聞此言如夢方醒》《紅娘·我小姐紅暈上粉面》《白蛇傳·親兒的臉吻兒的腮》
吹腔:吹腔是在安徽形成的腔調(diào),用笛子作伴奏主樂。最初是受西北秦腔的影響,它與四平調(diào)以及西皮都有很密切的血緣關系,吹腔的上下句落音基本上與四平調(diào)相同。吹腔的曲調(diào)悠揚動聽,流暢華麗,可表達多樣感情。如《奇雙會》的〔吹腔〕哀婉凄切,《打櫻桃》的〔吹腔〕輕松活潑,《古城會》的吹腔莊嚴威武。吹腔的板頭不多,基本唱腔是一板三眼,兼有自由節(jié)奏的散板和一板一眼叫做批的曲調(diào)。吹腔有獨立劇目,也有在皮黃劇目中穿插演唱的。代表曲目有《奇雙會·一言訴不盡心中苦》《古城會·這一陣只殺得力勁氣衰》《詩文會·喜盈盈進畫堂》等。
京劇傳統(tǒng)劇目《雁蕩山》
南鑼也叫羅羅腔,很多地方小戲中都有這種腔調(diào)。京劇劇目里的南鑼是用嗩吶、小鑼、小堂鼓伴奏的,是一種邊唱邊念的詼諧活潑的腔調(diào)。常常是丑角和花旦來演唱這種曲調(diào)。在湖南花鼓戲和廣西的彩調(diào)運用較為常見,在京劇曲目的運用上有《野豬林·出得門來喜氣揚》《白毛女·大年三十要賬忙》。
還有一小類就是插曲類唱腔吟詩、山歌、琴歌。這三種曲調(diào)均來自昆曲,在京劇劇目中一般作為插曲使用。使用到的曲目有《西廂記》中的吟詩《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赤壁之戰(zhàn)》中山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霸王別姬中的悲歌《力拔山兮》,還有就是《群英會》中的琴歌《丈夫出世兮立功名》。
京劇曲牌主要包括京胡曲牌、嗩吶曲牌、笛子曲牌。京劇曲牌借鑒昆曲較多,也有就是部分的地方戲曲音樂的素材。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霸王別姬》中虞姬舞劍的伴奏京胡曲牌《夜深沉》,它的素材就來源于昆曲《思凡》中的牌子《風吹荷葉煞》,嗩吶常用曲牌《點絳唇》《六幺令》《風入松》《普天樂》《朝元令》等幾乎都是照搬的昆曲嗩吶曲牌。
京劇念白主要包括京白和韻白,之所以將它也歸入音樂類,理由是大量的韻白是有聲調(diào)的,而且十分強調(diào)四聲調(diào)值,具有明顯的音調(diào)感。
一個民族的音樂傳統(tǒng)及音樂的表達方式,總是與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形態(tài)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即使受到各種外來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仍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其聲腔、伴奏樂器、打擊樂的運用,以及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形式,也保持了各自的基本面貌。京劇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形式,經(jīng)歷了200余年的變遷,博采眾長,將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懷和豐富的思想表達融入其中,將中華民族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最終成為能代表中華民族大文化的藝術國粹。京劇音樂的流變性從它的發(fā)展形成至今,一直都在不斷前進,包含的內(nèi)容也很多,并非三言兩語就能理清分明。
其中京劇流派的形成就是最好的例子。京劇形成之初,四大徽班與漢調(diào)、昆曲、梆子合流,京劇老生唱腔很不統(tǒng)一,有的(如程長庚)近于徽調(diào),有的(如余三勝)近于漢調(diào);到了譚鑫培,則將程、余的唱腔加以融合發(fā)展,并博采眾長形成了別具風味的譚派唱腔,當時風靡一時,曾有“有書皆作垿(山東王垿),無調(diào)不學譚”之說,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后來有許多出自譚門的演員,在某種程度上青出于藍勝于藍,后期被譽為“四大須生”的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和麒派(周信芳)等都是脫胎于譚派。
在樂隊伴奏方面,已故的胡琴大師王少卿在為梅蘭芳伴奏時,與徐蘭沅合作,共同研究將二胡引進京劇文場樂隊,正好在音域上和京胡形成一個低八度的旋律線條,在“托腔保調(diào)”上更加完善了旋律線條,豐富了樂隊。自樣板戲時期至今,又引入了西洋交響樂隊和現(xiàn)代的電聲樂器,使京劇的伴奏更具有世界性和時代感。
在音樂的材料使用上,尤其是在樣板戲和現(xiàn)代戲中大量使用了地方音樂元素。像《杜鵑山》第四場的配樂中,使用了湖南的地方音樂,體現(xiàn)了湘江的地方特色;《奇襲白虎團》中將“打敗美帝野心狼”的歌曲寫入唱腔旋律中;我團的新編現(xiàn)代戲《丫頭醫(yī)生》就有將維吾爾族的民歌和哈密“木卡姆”的音樂元素改編至插曲和過場音樂之中。
京劇藝術在曾經(jīng)最輝煌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當時最時尚、也是最與時俱進的藝術形式,代表了當時的社會各階層最為推崇的審美取向。在發(fā)展中將其它姊妹藝術形式和元素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發(fā)展和改進自我。時至今日,我們的一些從業(yè)者,依舊故步自封、頑固不化,思維僵化難以與時俱進。再者如今社會已經(jīng)是信息化時代了,各種藝術形式充斥在網(wǎng)絡媒體,人們的審美取向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獲得信息的渠道和效率都在飛速提高,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在發(fā)展中不斷完善改進,最終只會是被時代所淘汰。
非遺研究中常說“發(fā)展就是最好的傳承”,京劇音樂的歷史流變證明,民族性、多元性是其演變的主要特質(zhì),尊重京劇音樂的內(nèi)在規(guī)律,適應當代觀眾審美追求,才能使京劇這門藝術有更大的發(fā)展,創(chuàng)編出更好更有深意的作品,更好地矗立于中華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