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翅片參數(shù)與PCM材料對散熱器傳熱影響實驗研究

    2021-11-19 09:24:10李守成謝緯安
    儲能科學與技術(shù)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翅片散熱器對流

    吳 煒,李守成,謝緯安

    (1南通職業(yè)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南通市新能源汽車重點實驗室,江蘇南通 226007;2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江蘇南京 210094)

    為了有效地防止熱引起的失效,電源設(shè)備內(nèi)產(chǎn)生的熱量必須通過適當?shù)睦鋮s技術(shù)轉(zhuǎn)移到環(huán)境中,例如傳統(tǒng)的空氣冷卻、沖擊射流及帶有單相冷卻劑的熱交換器等。將相變材料(PCM)應(yīng)用于控制器的冷卻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它既考慮了器件的壽命、性能和安全性,又兼顧了質(zhì)量、體積、功耗、噪聲等。因此,基于PCM 的冷卻系統(tǒng)通常用于軍事裝備、電力電子設(shè)備、電池熱管理、計算和通信設(shè)備等[1-5]。

    盡管PCM具有許多優(yōu)點,但大多數(shù)PCM都存在導熱系數(shù)低的問題。為了克服這一缺點,相關(guān)研究中提出了各種技術(shù)手段,包括使用翅片、石墨/金屬泡沫基質(zhì)和高導電性納米顆粒等。在這些技術(shù)手段中,使用翅片是最常見的,許多研究致力于改善翅片式PCM散熱器的熱性能,包括功率負載條件、功率水平、幾何參數(shù)以及PCM 類型和數(shù)量的影響[6-10]。Nayak等[11]提出了一種通用的數(shù)學公式和數(shù)值模型來評估PCM 基散熱器的熱性能,并在不同功率水平下進行了仿真。分析表明,與基體翅片和板式翅片相比,板式翅片布置使系統(tǒng)的熱點溫度保持較低,溫度分布更加均勻。Akhilesh 等[12]數(shù)值評估了帶板式散熱片的復合PCM基散熱器的熱性能,他們提出了熱沉臨界尺寸與相變材料數(shù)量的經(jīng)驗關(guān)系式。Kandasamy等[13]在恒定功率水平下,對基于PCM 的板式翅片散熱器的各種設(shè)計進行了實驗和數(shù)值研究,研究結(jié)果顯示PCM 的加入增強了散熱器的熱性能。Wang等[14-15]運用數(shù)值研究方法評估了傾斜角度、PCM體積分數(shù)和PCM類型對循環(huán)和恒定熱負荷下翅片散熱器冷卻性能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在散熱片空腔中加入相變材料可以顯著改善系統(tǒng)的冷卻性能,而傾斜角度對系統(tǒng)的冷卻性能影響不大。Adeel 等[16]在穩(wěn)定熱密度下對移動電子設(shè)備的圓針翅片散熱器進行了參數(shù)分析,探討了PCM體積分數(shù)、熱密度、圓針直徑等對運行時間、比熱容和熱導率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直徑3 mm的圓針散熱器具有最佳的熱性能。Hosseinizadeh 等[17]對PCM 熱敏水槽在熱管理方面的應(yīng)用進行了實驗和數(shù)值研究。對有和沒有相變材料的散熱器進行了比較,研究了功率水平、翅片數(shù)、翅片高度和翅片厚度等各種參數(shù)對散熱效果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翅片數(shù)和翅片高度的增加導致整體熱性能明顯提高,自由對流在促進PCM 熔化方面發(fā)揮了更為關(guān)鍵的作用。Rohit 等[18]通過實驗研究了便攜式電子設(shè)備冷卻過程中各種基于相變材料的散熱器的熱性能。結(jié)果表明基于金屬泡沫和PCM 的散熱器更有利于提高輸入熱通量值,且三翅片散熱器能提供更高的熱導率。Janwade 等[19]研究了含有PCM、翅片和銅顆粒的不同散熱片基體。對比熱容和熱導率的分析表明,用銅顆粒填充翅片相變材料的熱沉具有最大的比熱容和熱導率。

    前述文獻在PCM基散熱器熱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翅片數(shù)量、添加發(fā)泡材料和金屬顆粒、功率水平、翅片高度與厚度等方面。本文在恒定熱負荷條件下,針對散熱器熱性能受翅片數(shù)量、翅片傾角以及PCM等因素的影響,對散熱器傳熱特性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分析了不同翅片數(shù)、翅片傾斜角度及PCM的添加對散熱器傳熱過程中溫度變化率、溫度分布、固液界面變化以及工作時間等方面的影響。

    1 實驗系統(tǒng)

    實驗系統(tǒng)主要由實驗段、可調(diào)節(jié)傾斜機構(gòu)、直流電源、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和可視化系統(tǒng)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實驗系統(tǒng)組成與裝置Fig.1 Composition and device of experimental system

    實驗段為矩形外殼,內(nèi)腔尺寸為48mm×34mm×100 mm。散熱器外殼的左側(cè)壁由1.5 mm 厚的鋁(Al-6082)制成,其他壁由10 mm厚的聚碳酸酯透明材料制成,以便觀察外殼內(nèi)部的相變。散熱器采用鋁板電火花加工技術(shù)制造,以保證翅片與底板之間無熱接觸電阻,每個翅片的尺寸為12 mm×100 mm×1.2 mm,散熱器結(jié)構(gòu)如圖2所示。

    圖2 散熱器結(jié)構(gòu)參數(shù)Fig.2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radiator

    將尺寸為48 mm×80 mm的柔性薄片加熱器涂上導熱硅膠后連接到0.2 mm 厚的銅片上,以模擬熱源。在散熱器背面研磨9個尺寸為0.5 mm×1 mm的均勻矩形槽,槽內(nèi)放置熱電偶(Th1~Th9),監(jiān)測溫度分布。再次使用相同的導熱硅膠均勻涂在銅片上并將其安裝在散熱器背面,以使熱接觸電阻最小化,如圖3(a)所示。在實驗段矩形外殼內(nèi)還按照如圖3(b)所示位置布置了15 個熱電偶(T11~T53),以檢測外殼內(nèi)PCM的瞬態(tài)熔化。

    圖3 熱電偶布置圖Fig.3 Thermocouple layout

    所有熱電偶在10~100 ℃進行校準,其測量值誤差在±0.2 ℃范圍內(nèi),符合測量要求。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連接到計算機,以10 s間隔記錄溫度,薄膜加熱器由16 W 直流電源裝置提供。實驗段各連接接觸面使用尼龍螺釘和低導電液體密封,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壁和散熱器之間的導熱傳熱,并防止液態(tài)PCM 從外殼泄漏。為了進一步減少對環(huán)境的熱損失,外殼外部用30 mm 厚度的聚苯乙烯泡沫板進行隔熱。

    實驗采用平均熔點37 ℃的正二十烷作為相變材料,實驗中考慮到相變材料固液轉(zhuǎn)變與翅片加入引起的體積變化。表1給出了所用相變材料的熱物理性能。

    表1 正二十烷的熱物理性質(zhì)Table 1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n-eicosane

    實驗過程中為了解決浮力對散熱器熱性能的影響,對實驗部分在不同傾角下進行了成像和溫度測量。將3個數(shù)碼相機安裝在可調(diào)傾角的機構(gòu)上,該結(jié)構(gòu)可將實驗部分傾斜到0°~90°所需的角度。每次實驗,圖像記錄從實驗段加熱開始連續(xù)記錄至最高基溫70 ℃。在此過程中,從外殼的側(cè)壁上移除絕緣層,并每隔3 min 記錄圖像。每次測試保證底板與外殼內(nèi)的所有熱電偶與環(huán)境溫度(25 ℃)相同。實驗重復至少2次,最大偏差在±2%以內(nèi)。

    2 實驗結(jié)果分析

    對實驗外殼在0°~90°的不同傾角下,測試了5種不同幾何形狀散熱片對PCM基散熱器熱性能的影響。

    2.1 基板溫度分布分析

    2.1.1 PCM的影響

    測量加熱器表面上的9個均勻分布的測點[Th1~Th9,圖3(a)所示]溫度,以評估每個散熱器配置(含和不含PCM)的熱行為。對于不同散熱片傾角,其各測點溫度變化的時間歷程如圖4~6所示。

    圖4 不同翅片數(shù)0°傾角各測點溫度變化Fig.4 Temperature change of different fin number and 0°inclination angle measuring points

    從圖中可以看到,對于沒有PCM 的情況,在給定的翅片數(shù)下,基礎(chǔ)溫度在短時間(2~5 min)內(nèi)就急劇上升到最大允許溫度(T=70 ℃),傾角對其幾乎沒有影響。結(jié)果還表明,翅片數(shù)的增加對各傾角的溫升速率影響有限,其原因主要是空氣的導熱系數(shù)和蓄熱能力低,導致傳熱不良。

    而對于有PCM 的情況,曲線圖顯示溫度變化率與翅片數(shù)和傾角之間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在初始階段(t<3 min),基體溫度隨時間急劇上升,并迅速過渡到相變材料的熔化溫度,其范圍為35~37 ℃。在這一時期,相變材料處于固相狀態(tài),熱量傳導通過相變材料擴散。在達到熔點溫度后,相變開始(t>3 min),并且在基板和散熱片周圍最初形成一層薄液態(tài)PCM。因此,更多的熱量以潛熱形式被PCM吸收,溫升減慢。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浮力相對弱于黏性力,主要的傳熱機制是熱傳導。隨著時間的推移,浮力隨著熔體分數(shù)的增加而克服黏滯力,在液相區(qū)形成對流,反過來又直接增強了相變區(qū)域內(nèi)的傳熱,使溫升比前期下降更多。當液體組分占據(jù)主導地位后,由于熱量以顯熱形式儲存,基礎(chǔ)溫度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升高。在圖6(d)中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這些基本溫度的趨勢,在t=1 min 時即達到PCM 熔點溫度;t=1~7 min 階段中熱量以潛熱形式傳導,溫升變化率相比前段下降了90%;t=7~36 min階段中液相區(qū)對流傳熱起主導作用,溫升變化很小;從t>36 min 開始到最大允許溫度70 ℃,液態(tài)PCM 占據(jù)主導地位,熱量以顯熱形式存儲,溫升變化率相比前一階段又增加了5倍。

    2.1.2 翅片數(shù)和傾角的影響

    對于給定傾角的散熱器(如圖4~6所示),因具有較高的擴散傳熱面積,從而提高了相變材料的導熱系數(shù),并引起了液體相變材料中的混合流動,更多的熱量通過對流傳熱被PCM 吸收,基礎(chǔ)溫度隨翅片數(shù)的增加而降低。例如,對于有PCM的情況,從圖4(d)和(f)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在0°傾角下t=28 min時,1個翅片的最高溫度70 ℃,5個翅片的最高溫度為62 ℃,最高溫度低11%。同時還可以看到,5 個翅片達到最大允許溫度所需的時間為50 min,與1個翅片的情況(28 min)相比增加了78%。

    除了初始階段(t<3 min)外,自然對流是控制相變材料熔化速率和傳熱速率的主要傳熱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傳熱強烈地依賴于相鄰翅片之間形成的PCM 對流循環(huán)。當翅片數(shù)較大時,由于相鄰兩個翅片之間的間距較小,導致流動阻力較大,因此流體運動的強度減弱,傳熱速率降低。如圖4(d)~(f)所示,達到最高允許溫度的時間由28 min 逐漸增加到50 min。

    圖5和圖6顯示了傾斜角度對1、3和5個翅片情況下的基礎(chǔ)溫度變化的影響。與傾角為0°狀態(tài)相比,在給定的時間和翅片數(shù)下,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傾斜角度的增加,基底溫度逐步減小。如圖5(e)和6(e)所示,翅片數(shù)為3片、t=40 min時刻,基底溫度從傾角為45°時的64 ℃下降到傾角為90°時的58 ℃,降低了9%。這種減少可歸因于兩個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浮力誘導流的大小隨傾角的增大而增大,浮力誘導流撞擊到大的固體PCM區(qū)域;另一方面是液體PCM區(qū)的擴張,使得在PCM區(qū)域中形成的對流得以生長。傾斜角度對于1個和3個翅片的影響比5個翅片的情況更明顯,如圖5(d)~(e)所示,傾角為45°,t=40 min 時1 個翅片的基底溫度由68 ℃下降到3 個翅片的62 ℃,5 片翅片與3 片翅片相比基底溫度基本沒有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可歸因于翅片增加時局部流動速度的降低。

    圖5 不同翅片數(shù)45°傾角各測點溫度變化Fig.5 Temperature change of different fin number and 45°inclination angle measuring points

    圖6 不同翅片數(shù)90°傾角各測點溫度變化Fig.6 Temperature change of different fin number and 90°inclination angle measuring points

    2.2 PCM介質(zhì)內(nèi)的溫度分布

    圖7和圖8給出了PCM區(qū)域中軸面上特定位置處[圖3(b)]PCM溫度的時間歷程,對于散熱器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翅片數(shù)的不同值分別如圖7、圖8所示。在垂直方向上(0°傾角,圖7),PCM 區(qū)域上半部分(T52)的溫度明顯高于下半部分(T12)的溫度,主要原因是浮力效應(yīng)促使高溫液體PCM向上運動。對于水平方向(90°傾角,圖8),特定位置處(T12~T52)的溫度變化趨勢基本相似,由于形成了三維貝納德對流,從而在PCM 液體內(nèi)誘導了有效混合。結(jié)果還表明,對于所有的傾斜角度,每個選定位置的PCM 溫度值都隨著翅片數(shù)的增加而減小,圖7可以明顯看到這個趨勢的變化,t=24 min時,基底T52溫度從1 片翅片的57 ℃逐步下降到3 片時的55 ℃以及5片時的48 ℃。

    圖7 PCM中軸面0°傾角各測點溫度變化Fig.7 Temperature change of each measuring point of 0°inclination angle in PCM

    圖8 PCM中軸面90°傾角各測點溫度變化Fig.8 Temperature change of each measuring point of 90°inclination angle in PCM

    2.3 固液界面評價

    為了更好地了解翅片數(shù)和傾角對相變材料熔化和傳熱行為的影響,在傳熱過程中,從側(cè)面拍攝固液界面的動態(tài)照片(圖9~10)。在這些圖像中,黑色和白色分別對應(yīng)于液相和固相。

    圖9 不同傾角與翅片數(shù)下固液界面變化(t=12 min)Fig.9 Changes of solid-liquid interface under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d fin number(t=12 min)

    在傳熱過程的早期階段(t=12 min),如圖9 所示,除了在1 個翅片且傾角為0°的情況下PCM 區(qū)域的上半部分有微小的變化,固液界面在其他情況下沿基板的移動都是相對均勻的。由于靠近基板和散熱片的PCM 熔化層厚度不足,浮力不足以克服黏性力,使得傳導成為主要的傳熱機制,圖4散熱器背部特定位置(TH1~TH9)和圖7散熱器內(nèi)部特定位置(T12~T52)的溫度分布也證實了這種傳熱機理。

    當液體層隨時間變厚(t=24 min)時,浮力對傳熱起著積極的作用,并決定了相變區(qū)域內(nèi)固液界面的運動。當浮力垂直作用時,傾角對浮力誘導流在PCM 內(nèi)的產(chǎn)生有重要影響,如圖10 所示。對于傾角為0°的情況,對流單體的形成首先在PCM 區(qū)域的右上角附近開始,然后隨著時間的增加向加熱壁相反方向擴展。這種流動局部增強了相變材料區(qū)域上半部分的傳熱,使固液界面的運動速度比下半部分快,形成了液相區(qū)凹形界面形狀。由于基板及翅片與固態(tài)PCM之間的間距很小,PCM區(qū)域的下部仍以傳導方式為主。當傾角從0°變?yōu)?5°時,對流區(qū)域擴展到PCM 區(qū)域的下半部分,因為更多的高溫PCM從加熱壁分離并撞擊到固態(tài)PCM上,這種強對流運動提高了熔化速率,改變了固液界面的形狀。對于傾角為90°時,PCM區(qū)域內(nèi)的界面以接近線性的方式進行,這種熔化趨勢歸因于三維貝納德對流的形成,該對流誘導了液體相變材料內(nèi)部的有效混合,圖像還顯示,在相應(yīng)的時間,翅片數(shù)的變化對界面輪廓沒有顯著影響。

    圖10 不同傾角與翅片數(shù)下固液界面變化(t=24 min)Fig.10 Changes of solid-liquid interface under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d fin number(t=24min)

    2.4 翅片數(shù)和傾角對散熱器熱性能的影響

    實驗還從時間角度比較了不同配置散熱器(含和不含PCM)的散熱性能。從圖11(b)可以看出,在給定的翅片數(shù)下,工作時間隨著傾斜角度的增加而增加,除無翅片工況外,其他各種配置的散熱器均在傾角為60°時達到最大值,然后隨著傾斜角度的進一步增加而減少。這種趨勢是由于浮力誘導的流動變強,使得對流單體生長的液相相變區(qū)域更大。結(jié)果還表明,當傾角在0°~60°變化時,單翅片情況下含相變材料散熱器的工作時間延長了78.6%,隨著翅片數(shù)的增加工作時間延長的趨勢變小,而不含相變材料的各種配置散熱器在所有傾角變化范圍內(nèi)工作時間都無明顯變化。

    圖11 翅片數(shù)與傾角對散熱性能影響Fig.11 Effect of fins number and inclination on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圖11(b)還表明,給定傾角狀態(tài)下,時間與翅片數(shù)之間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即翅片數(shù)的增加會延長工作時間。當翅片數(shù)為1~3 片時,各傾角工況下的工作時間延長更為明顯,但隨著翅片數(shù)的進一步增加,這種擴展變得不明顯。圖中0°傾角工況下,5 片翅片相比單翅片工作時間延長了78%,而60°傾角時只延長了12%。這種趨勢可以認為是對流單元的強度和大小的變化引起的,對流單元對對流模式起主導作用。當翅片數(shù)增加超過某個值(3片)時,相鄰兩個翅片之間的間距太小,對流單元形成困難,對流運動的幅度被強烈削弱,導致傳熱減少。對于不包含PCM的情況,如圖11(a)所示,工作時間隨著翅片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但與傾角相對獨立。

    3 結(jié)論

    實驗研究了翅片數(shù)和傾角對縱向翅片相變材料散熱器熱性能的綜合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發(fā)現(xiàn)可總結(jié)如下。

    (1)相比無PCM工況下的單相傳熱,PCM材料引發(fā)的相變傳熱對散熱性能的改善有顯著作用,翅片數(shù)的增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散熱性能,最大可提升78%。

    (2)在相變傳熱過程中,初期以熱傳導為主,各測點溫度上升較快;隨著PCM 的熔融傳熱機理發(fā)生變化,由熱傳導轉(zhuǎn)變?yōu)樽匀粚α鳛橹鳌釣檩o,各測點溫度上升減緩直至相變過程結(jié)束。

    (3)散熱器傾角對熔融過程的傳熱特征有顯著影響。隨著傾角與翅片數(shù)的增加,溫度分布更加均勻;但在翅片數(shù)達到3片后進一步增加翅片對散熱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傮w上看,在本文所研究的工況中,添加PCM、散熱器傾角為60°且翅片數(shù)大于3片時的運行工況最佳。

    猜你喜歡
    翅片散熱器對流
    齊口裂腹魚集群行為對流態(tài)的響應(yīng)
    垂直翅片管自然對流傳熱特性的數(shù)值研究
    機械工程師(2022年6期)2022-06-21 08:44:24
    ◆ 散熱器
    建筑與預算(2022年5期)2022-06-09 00:55:10
    散熱器
    建筑與預算(2022年2期)2022-03-08 08:40:56
    大功率COB-LED的翅片散熱器優(yōu)化研究
    ◆ 散熱器
    散熱器
    建筑與預算(2020年9期)2020-10-13 12:06:16
    超硬翅片滾刀加工在CNC磨床上的實現(xiàn)
    大功率LED燈的新型底部開縫翅片散熱性能研究
    基于ANSYS的自然對流換熱系數(shù)計算方法研究
    广水市| 淮滨县| 瑞金市| 句容市| 南昌县| 卫辉市| 霍邱县| 靖安县| 迁安市| 巩留县| 容城县| 湘潭市| 福建省| 康乐县| 麦盖提县| 尉氏县| 广元市| 甘肃省| 十堰市| 通州区| 镶黄旗| 沁水县| 囊谦县| 称多县| 赤城县| 临沧市| 琼中| 陵水| 鄂州市| 大田县| 陈巴尔虎旗| 古田县| 四子王旗| 枣强县| 阿拉善盟| 九江县| 平昌县| 蓝田县| 建平县| 绵竹市|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