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村
(北京大學(xué)考古文博學(xué)院)
公元821年,唐朝與吐蕃在長安城圣善寺立碑會盟。然而,這所佛寺在長安城何處?至今無人知曉[1]。據(jù)我們考證,圣善寺當(dāng)在長安城頒政坊,本名普光寺。631年,唐太宗為太子李承乾在頒政坊所建,神龍元年更名中興寺。706年,唐中宗為亡母武后追福改建為圣善寺,亦稱龍興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鐵塔寺街第一中學(xué)及周邊地區(qū)。1972年,圣善寺佛塔地宮出土了一個鐫刻“女弟子楊氏”發(fā)愿文舍利金函,發(fā)掘者誤訂定為宋代之物。殊不知,此人即唐初長安城第一美女齊王妃楊氏。626年,玄武門之變,齊王李元吉伏誅,遺孀楊氏削職為庶女,幽閉于太極宮,故金函發(fā)愿文稱之為“楊氏”。草擬此文,見教于海內(nèi)外研究者。
公元9世紀中葉,唐朝與吐蕃三次立碑會盟。據(jù)赤德松贊大臣拔塞囊撰《拔協(xié)》記載,這三次會盟立碑地點分別在西京長安、吐蕃首府邏些,以及唐蕃交界地成州同谷縣(古藏語gong bu rme ru)[2]。長慶元年(821年)十月,吐蕃使臣論納羅與唐朝宰相崔植、王播、杜元穎等十七人在長安立碑會盟。此碑今已不存。長慶三年(823年),唐朝宰相李逢吉、崔植、大理卿劉元鼎等人赴拉薩,與吐蕃第二次立碑會盟。此碑立于拉薩大昭寺前,通高4.78、寬0.95、厚0.50米;上有盡頂石蓋。碑身四面刻字,正面刻漢藏文雙語對照盟約。漢文在右,正書6行,現(xiàn)存464字;藏文在左,橫書77行。碑文兩側(cè)刻唐朝和吐蕃會盟官員名單。唐官18人在碑左側(cè),蕃官17人在碑右側(cè),皆漢藏雙語對照。碑背刻藏文78行,敘述唐蕃舅甥二主結(jié)約會盟始末[3](圖一)。
圖一 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館藏拉薩唐蕃會盟碑及碑文
關(guān)于長慶元年會盟立碑地點,拉薩會盟碑寫作長安西隅sheg sang si。王堯釋為“興唐寺”[4],李方桂釋作“王會寺”[5],張建木釋作“石羊寺”[6],李宗俊認為在陜西武功縣“慶善寺”(別稱“慈德寺”)[7]。然而,上述寺名皆與拉薩會盟碑所記相去甚遠。我們認為,古藏文地名sheg sang si當(dāng)為“圣善寺”之音譯。神龍元年,武后在東都洛陽駕崩。神龍二年正月,唐中宗護送武后靈柩回長安,并先后在兩京建“圣善寺”[8]。其名典出《詩經(jīng)·邶風(fēng)·凱風(fēng)》:“母氏圣善,我無令人。”意為:“母親善良又賢明,我輩未有成才之人。”[9]關(guān)于長安城圣善寺,史書有兩條記載:
第一,《佛祖統(tǒng)紀》卷四十記載:神龍二年“二月,敕造圣善寺。沙門慧范補正議大夫、封上庸郡公;法藏、慧珍九人并朝大夫,封縣公,官給奉祿,一同正員。敕菩提流志,于佛光殿譯經(jīng)。上御法筵親臨筆受,百僚侍坐,妃后同瞻。五月,賜嵩岳慧安國師紫摩納衣,度弟子十四人。后三年亡,壽百二十八歲。詔七朝忌辰于內(nèi)殿,設(shè)齋行香。圣善寺成,敕上庸公慧范,如銀青光祿大夫充寺主。沙門萬歲,加朝散大夫封縣公,充都維那。沙門廣清,檢校殿中監(jiān)充功德使”[10]。
第二,《舊唐書·中宗本紀》記載:神龍二年二月“丙申,僧會范、道士史崇玄等十余人授官封公,以賞造圣善寺功也”[11]。
圣善寺本名普光寺,位于長安城頒政坊東南隅[12]。《續(xù)高僧傳·唐京師普光寺釋曇藏傳》記載:“及皇儲失御,便召人官,受菩薩戒,豎日便瘳。敕賜絹數(shù)百段,衣封亦爾,度人三千,并造普光寺?!盵13]貞觀十七年,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普光寺隨之衰落。《續(xù)高僧傳》卷三十七記載:“釋明解……住京師普光寺,有神明,薄知才學(xué)。琴詩書畫,京邑有聲。然調(diào)情敞忱,頗以知解自傲,于諸長少,無重敬心,至于飲啖,不異恒俗。會龍朔(661~663年)之中,征諸三教有能觀國者,策第賓王。解因此際,往赴東都,策第及之,行次將仕,乃脫袈裟,吾今脫此驢皮,預(yù)在人矣?!盵14]
705年,唐中宗復(fù)位,普光寺更名為中興寺?!杜f唐書·中宗本紀》記載:神龍元年(705年)“二月甲寅,復(fù)國號,依舊為唐。社稷、宗廟、陵寢、郊祀、行軍旗幟、服色、天地、日月、寺宇、臺閣、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樱T州置寺、觀一所,以‘中興’為名”[15]。然而,右補闕張景源對“中興”一詞表示異議[16]。唐中宗對張景源上疏表示贊同,并頒布《答張景源請改中興寺敕》曰:“中興之號,理異于茲,宜革前非,以歸事實。自今以后更不得言中興,其天下大唐中興寺觀宜改為龍興寺觀,諸如此例,并即令改?!盵17]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四記載:“次南頒政坊。右軍巡院。南門之東,龍興寺(本注:本普光寺,貞觀五年太子承乾所立。神龍元年,兩京及天下諸州并置中興寺,遂改此寺為中興寺,又改為龍興寺)。”[18]因此,研究者認為普光寺后來更名龍興寺[19]。
殊不知,神龍二年普光寺改稱“龍興寺”的同時,唐中宗為亡母武后追福亦改稱“圣善寺”。神龍二年,長安城改建圣善寺落成后,唐中宗對參與者加官進爵?!杜f唐書·中宗本紀》記載:神龍二年二月“丙申,僧會范、道士史崇玄等十余人授官封公,以賞造圣善寺功也”[20]。關(guān)于此事,史書有如下記載:
第一,《佛祖統(tǒng)紀》卷四十記載:神龍二年“二月,敕造圣善寺。沙門慧范補正議大夫、封上庸郡公;法藏、慧珍九人并朝大夫,封縣公,官給奉祿,一同正員?!盵21]
第二,《資治通鑒》卷二百八記載:景龍元年九月,“銀青光祿大夫、上庸公、圣善、中天、西明三寺主慧范于東都作圣善寺”。胡三省注:“圣善寺,蓋為武后資福,取母氏圣善之義?!短茣罚骸ド扑拢陂L安城中章善坊,神龍二年中宗為武后追福?!盵22]《唐會要》原文無“在長安城中”,胡注將章善坊置于長安城有誤[23]?!短茣肪硭氖擞涊d:“西明寺在延康坊,本隋越國公楊素宅,貞觀初次濮長(王)泰,泰死乃立寺。”[24]慧范兼職的西明寺在長安城延康坊,而慧范只能在長安城兼任三寺寺主,說明神龍二年所建圣善寺必在長安無疑[25]。
第三,《唐會要》卷四十八記載:“圣善寺,章善坊(“頒政坊”之誤),神龍元年二月立為中興(寺)。二年(神龍二年,706年),中宗為武太后追福,改為圣善寺。寺內(nèi)報慈閣,中宗為武后所立。景龍四年(710年)正月二十八日制,東都所造圣善寺,更開拓五十余步,以廣僧房,計破百姓數(shù)十家?!盵26]長安城無章善坊,長安城頒政坊有中興寺,那么由中興寺改名的圣善寺當(dāng)在長安城頒政坊。
第四,神龍二年(706年),沙門慧范等九人在長安城改建圣善寺有功。次年,中宗命僧慧范在洛陽再建一座圣善寺?!顿Y治通鑒》卷二百八記載:“景龍三年(709年)春正月丁卯,制廣東都圣善寺,居民失業(yè)者數(shù)十家。”胡三省注:“按西京已有圣善寺,東都亦有圣善寺,皆帝所建,為武后追福?!盵27]
關(guān)于長安唐蕃會盟立碑地點,赤德松贊大臣拔塞囊撰《拔協(xié)》曰:“甥舅議定的盟約誓文作三份:其一刻于漢地姑休宮(kavu shuvi pho brang)前的石碑上;其一刻于贊普的拉薩大召寺前的石碑上;其一題碑于貢布麥如(gong bu rma ru,今甘肅成縣)?!盵28]古藏文kavu shuvi pho brang實乃“故隋宮”之音譯。長安城皇宮由太極宮(西宮,隋大興宮改建)、大安宮(永安宮)、大明宮(正宮)和興慶宮(南宮)四大宮殿群組成。圣善寺(龍興寺)東鄰唐太極宮皇城西墻,故《拔協(xié)》說唐蕃會盟碑立于“故隋宮”前[29]。北宋呂大防《長安城圖》殘石殘存頒政坊四分之一圖,龍興寺在東南隅。文字標注尚存半個“龍”字[30](圖二)。
圖二 呂大防《長安圖》殘石
總之,西京圣善寺即長安城頒政坊普光寺,神龍元年更名為中興寺,神龍二年(706年)更名為圣善寺,那么長慶元年唐蕃在長安城sheg san si立碑會盟就在頒政坊圣善寺。
隋代大興城(唐長安城的前身)佛寺以佛塔為中心,以殿堂為主的佛寺,文獻著錄較少提到,但圖畫于敦煌莫高窟隋窟者甚多[31]。這個現(xiàn)象反映了佛堂類寺院由西向東傳播過程。唐初長安城佛寺以佛塔為中心,如大興善寺、大慈恩寺(大雁塔)、大薦福寺(小雁塔)。不過,唐高宗及后來所建長安佛寺改以佛閣和佛堂為中心,如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所建西明寺、龍朔二年(662年)由隋代舊寺改建的青龍寺、咸亨四年(673年)由章懷太子宅改建的千福寺[32]。圣善寺建于貞觀五年(631年),應(yīng)為以佛塔為中心的佛教寺院。
據(jù)史念海主編《西安歷史地圖集》,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普光寺尚存,稱之為“鐵塔寺”。故址在今西安第一中學(xué)及周邊地區(qū)[33]。中國現(xiàn)存鐵佛塔以廣州光孝寺鐵塔年代最早,始建于南漢大寶十五年(972年)。不過,山西五臺山演教寺文殊殿前唐代石塔的塔芯為鐵塔,比光孝寺鐵塔至少早300年[34]。在社會變革影響下,地方軍閥組織軍人拆廟。許多西安古剎名寺毀于一旦,鐵塔寺很可能在民國年間拆毀[35]。山東聊城市東關(guān)京杭古運河畔有一座北宋晚期鐵塔,明成化年間重修(圖三,1)。塔高15.8米,由塔身、塔座兩部分組成。塔身為八角形樓閣式,凡12層;塔座為石砌正方形上下疊澀不對稱式須彌座,通高2.9、底邊長3.17米,占地面積10.5平方米。腰部浮雕力士、龍鳳、鳥獸和樂舞人物等圖案[36]。
陜西西安西咸新區(qū)空港新城北杜鎮(zhèn)有一座明萬歷三十八年所鑄千佛鐵塔(圖三,2~5),亦為八角形樓閣式,共十層,塔身高13.4、塔座和塔基共高2.85米,加上塔剎,通高18米。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各層環(huán)周鑄鐵佛多尊,故名“千佛鐵塔”[37]。由此推測,長安城圣善寺可能與大雁塔和小雁塔一樣,是一座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寺內(nèi)主塔類似山東聊城和咸陽北杜千佛鐵塔,采用八角形樓閣式形制。
圖三 山東聊城鐵塔咸陽北杜鐵塔
1972年9月,西安市西關(guān)鐵塔寺街西安第一中學(xué)平整操場時,發(fā)現(xiàn)一座青磚砌成的佛塔地宮,頂部已遭破壞,地宮內(nèi)隱約可見一四神石棺(圖四)。西安市文管會立即派人發(fā)掘清理。據(jù)考古簡報,地宮長82、寬35、深61厘米。石棺尺寸45×32×42厘米。除了四神石棺之外,棺內(nèi)還發(fā)現(xiàn)鐫刻發(fā)愿文的舍利金函、玉石舍利瓶和兩顆寶石,現(xiàn)藏西安博物院??脊藕唸髮⑽靼驳谝恢袑W(xué)操場佛塔地宮定為宋代塔基,不一定正確。地宮所出四神舍利石棺的器型,與法門寺地宮出土舍利玉棺和舍利鎏金銀棺(圖五)相同。
圖四 西安第一中學(xué)操場出土四神舍利石棺
圖五 法門寺水晶棺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四神石棺始見于四川蘆山東漢建安十六年王暉石棺墓[38],南北朝至唐代廣為流行。例如:銅川北周李誕墓、西安耀縣藥王山隋墓、陜西三原縣隋李和墓、陜西潼關(guān)稅村隋壁畫墓、太原龍泉寺唐代地宮、山西省晉中市云竹鎮(zhèn)馬嵐村唐末五代王建立墓(現(xiàn)藏榆社縣博物館),皆發(fā)現(xiàn)四神石棺[39]。器型和四神紋樣與西安第一中學(xué)佛塔地宮出土四神舍利石棺大同小異。
這個四神舍利石棺內(nèi)棺刻有悉曇體梵文經(jīng)咒。據(jù)北京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范晶晶解讀,內(nèi)容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圖六)。唐人往往用此經(jīng)咒祈福祛病。唐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曰:“佛言:若人遇大惡病,聞陀羅尼,即得永離一切諸病。亦得消滅,應(yīng)墮惡道。亦得除斷,即得往生寂靜(極樂)世界。從此身已,后更不受胞胎之身。所生之處,蓮華化生,一切生處。憶持不忘,常識宿命。”[40]
圖六 西安一中佛塔地宮出土四神舍利石棺
貞觀七年(633年),太子李承乾再次染病,唐太宗詔令中天竺(今印度比哈爾邦)高僧波羅頗密多羅(Prabhākaramitra“光智”)為愛子祈福祛病?!独m(xù)高僧傳·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傳》卷三記載: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此言作明知識,或一云波頗,此云光智,中天竺人民……北狄貪勇,未識義方,法藉人弘,敢欲傳化。乃與道俗十人展轉(zhuǎn)北行,達西面可汗葉護(統(tǒng)葉護可汗,615~627年)衙所(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流域),以法訓(xùn)勖,曾未浹旬,特為戎主深所信伏,日給二十人料,旦夕祗奉。同侶道谷成被珍遇。生福增敬日倍于前。武德九年(626年),高平王(李道立)出使入蕃,因與相見。承此風(fēng)化將事東歸,而葉護君臣留戀不許。王即奏聞,下□徵入,乃與高平同來謁帝。以貞觀元年(627年)歲次丁亥十一月二十日,達京[師]住興善。釋門英達莫不修造。時(貞觀七年)為太子染患,眾治無效。下敕迎頗入內(nèi),一百余日,親問承對不虧帝旨。疾既漸降,辭出本寺。賜綾帛等六十段,并及時服十具。頗誓傳法化,不憚艱危。遠度蔥河,來歸震旦。經(jīng)途所亙,四萬有余。躬赍梵本,望并翻盡[41]。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精通梵文,普光寺塔基出土四神舍利石棺上悉曇體梵文經(jīng)咒,當(dāng)出自這位印度高僧之手。
據(jù)考古簡報,這個四神石棺內(nèi)出土了1件玉石舍利瓶和兩顆藍寶石(圖七,2、3)。無獨有偶,法門寺地宮出土過一件鑲嵌兩枚藍寶石的水晶舍利棺(圖七,4)。唐武德二年(619年),罽賓國來朝,進貢寶帶、金鎖、玻璃碗、水晶杯,以及名為“頗黎”的寶物490 枚。據(jù)我們考證,“頗黎”之名來自婆羅缽語belur(bylwl),本義為“水晶”,泛指藍寶石等天然寶石[42]。我們認為,法門寺地宮出土天然寶石、西安一中塔基出土四神舍利石棺藏藍寶石皆為武德二年罽賓國貢品。
圖七 四神舍利石棺藏金函、舍利瓶和藍寶石與法門寺鑲嵌藍寶石水晶舍利棺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四神石棺還藏有一件方形舍利金函,高7.8、長3.7、寬3.7厘米,重106.4克(圖七,1)。這件金函外壁鐫刻供養(yǎng)人發(fā)愿文,讀作:“女弟子楊氏、王氏舍葬釋迦佛舍利,愿與一切眾生早成佛果?!彼蚊羟蟆堕L安志》卷七記載:“西北隅,薦福寺浮圖院(今小雁塔)。院門北開,正與寺門隔街相對。景龍(707~710年)中,宮人率錢(四庫本作“施錢”)所立”[43]??芍裎靼残⊙闼榫褒埲辏?09年)宮女出錢集資而建,那么金函發(fā)愿文所謂“女弟子楊氏、王氏”當(dāng)為宮女。
唐宗室發(fā)愿文往往首先標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次表達自己的心愿和目的。如英藏(S. 0980)《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二》、法藏(P. 3668)《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九》為唐初皇室寫經(jīng),題記內(nèi)容基本相同。所示寫經(jīng)目十分明確。其文曰:“辛未年(咸亨二年,671年)二月四日,弟子皇太子為男弘忽染痢疫,非常困重,遂發(fā)愿寫此《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上告一切諸佛大菩薩摩訶薩及太山府君、平等大王、五道大神、天曹地府、司命司錄、土府水官、行病鬼王、疫使、知文籍官、院長、押門官、專使可★官、并一切幽冥官典等,伏愿慈悲救護,愿弘疾苦早得痊平,增益壽命;所造前件功德,唯愿過去、未來、見在數(shù)生已來,所有冤家債主,負財負命者,各愿領(lǐng)受功德,速得升天?!盵44]
我們認為,這件金函發(fā)愿文所謂“女弟子楊氏”即大名鼎鼎的齊王李元吉正妃楊氏。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伏誅,其遺孀及女兒削職為民,幽閉于太極宮。齊王李元吉有一庶女,由嫡母楊氏和生母某姬共同撫養(yǎng),后封歸仁縣主。王勃撰《歸仁縣主墓志》記載:
雖三王絕淮國之封,而五女厚梁園之邑。楊妃以亡姚之重,撫幼中闈;某姬以生我之親,從縈內(nèi)合。夫人締積云禁,飭影星樞,奉盥餌于前廂,侍溫凊于側(cè)寢。二尊齊養(yǎng),誠周于造次之間;四德兼口,行滿于危疑之地?!懹^廿一祀(647年),丁其憂,爰有中詔,稱哀內(nèi)府。仰風(fēng)林而檁影,陟霜岵而摧心。絕漿過乎七日,泣血周乎四序。充窮之感,指蒼極而神飛;孺慕之哀,攀紫宸而思越。雖圣懷喻旨,帝筒相尋,而積痛涚酸,天情殆殞[45]。
這方墓志所言歸仁縣主嫡母“楊妃”即齊王李元吉正妃楊氏,而生母“某姬”則為與楊氏共同捐獻金函的“王氏”,那么歸仁縣主生母名為“王姬”?!秲愿敗肪戆肆涊d:“楊恭仁為雒州都督,弟師道尚桂陽公主,從侄女為巢剌王妃”[46]。巢剌王妃即齊王李元吉正妃楊氏,從侄女即堂侄女,也即隋宗室楊士達的孫女。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指出:“元吉之妃楊氏,楊隋宗室之女。郁林王恪以母為隋煬帝女之故,太宗竟欲使其承繼皇位,則重視楊氏可知,蓋太宗之婚姻觀念不僅同于關(guān)中人之尚冠冕,兼具代北人之尚貴戚矣,若更由此推論,曹王明之母必不止以色見寵,當(dāng)與郁林王恪母同出一源,否則無作皇后之資格?!盵47]
《舊唐書·楊恭仁傳》記載:“恭仁少弟師道,隋末自洛陽歸國,投上儀同,為備身左右。尋尚桂陽公主,超拜吏部侍郎,累轉(zhuǎn)太常卿,封安德郡公。尚桂陽公主。”[48]可知隋代楊氏家族寓居洛陽?!洞筇乒是a菟緫魠④娛聴罹怪俱懖⑿颉酚涊d:“君諱□哲,華州華陰人也?!孢_,隋黃門、中書二侍郎(“工部”之誤)、吏部二尚書,納言,遂寧郡公,皇朝贈尚書左仆射。父則,邛州臨邛縣令,襲遂寧公……(君),上元二年十月廿日,殯于洛陽教業(yè)里?!盵49]墓志所言“楊達”就是齊王妃的祖父楊士達,本居洛陽教業(yè)坊,后遷長安城頒政坊[50],那么楊達之孫“楊則”當(dāng)為齊王妃楊氏的兄弟。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壬寅,齊王元吉及王世充戰(zhàn)于東都,敗績,行軍總管盧君諤死之”[51]。李元吉娶楊氏為正妃似在621年征戰(zhàn)洛陽之際。大業(yè)九年(613年),長孫皇后嫁給李世民時只有13歲[52]。齊王妃楊氏嫁給李元吉時可能尚未成年,故二人無子嗣。玄武門之變,尉遲敬德單騎救主,射殺齊王李元吉,故齊王府(在長安城布政坊)賞給了這位頭號功臣[53]。李元吉遺孀及女兒則削職為民,作為罪犯家屬,幽閉于長樂門內(nèi)“西宮之別館”[54],可謂“長安城皇家女子第一監(jiān)獄”。據(jù)史念海主編《唐太極宮圖》標注,李元吉遺孀幽閉之地似在太極宮長樂門內(nèi)西側(cè)別館[55](圖二)。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唐太宗急欲擴充后宮?!段亨嵐G錄》卷四記載:“太宗謂侍臣曰:‘漢代常以八月選洛陽中子女資色端麗者,載還后宮,此不可為法。然即日宮內(nèi),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誕乳諸王,是非所宜。據(jù)此論選補宮列,理宜依禮。’”[56]這段話意為:唐太宗對身邊大臣說:“東漢王朝常在每年八月挑選京城洛陽一些容貌端莊的良家女子入后宮充當(dāng)嬪御。大唐本不該效仿漢制。然而,當(dāng)今大唐后宮有太多罪犯家屬充當(dāng)妃嬪,由她們養(yǎng)育皇子不太合適。因此,嬪御今后要依據(jù)漢制在宮外良家女子中挑選?!币虼耍懹^十一年14歲的武則天擇選入宮,成為品級較低的五品才人。
長安后宮美女如云,武則天僅為五品才人,未必見過唐太宗,故兩人無子嗣。唐初長安城第一美女是巢王妃楊氏。太平公主評述說:“其從子昌宗(武則天的男寵),年近弱冠,玉貌雪膚,眉目如畫,其風(fēng)采絕類巢剌王妃。”[57]《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八月記載:“丁酉,立皇子明為曹王。明母楊氏,巢剌王之妃也,有寵于上;文德皇后之崩也,欲立為皇后。魏徵諫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乃止。尋以明繼元吉后?!盵58]辰贏是秦穆公之女,有兩任丈夫,第一任是晉懷公姬圉,第二任是晉文公姬重耳。中國傳統(tǒng)禮制: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侍二夫,故魏徵反對立楊氏為皇后。
長孫皇后薨于貞觀十年(636年)六月二十一日。按照中原傳統(tǒng)禮制,太宗不得不守孝三年(至少27個月),那么太宗霸占楊氏應(yīng)在貞觀十三年(639年),翌年生子。唐太宗欲立楊氏為皇后不成,貞觀十六年(642年)立為“巢王妃”,總算讓她擺脫了官奴婢或?qū)m人身份[59]?!稓w仁縣主墓志》所謂“楊妃”意為“巢王妃”??上铄t顏薄命,卒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下詔舉哀,封其子李明為曹王,但楊妃未能陪葬昭陵。顯慶(656~661年)中,唐高宗詔令曹王明繼巢剌王元吉后,死后得以陪葬昭陵[60]。凡此表明,西安第一中學(xué)佛塔地宮出土舍利金函的年代應(yīng)在楊氏封巢王妃之前,不晚于貞觀七年(633年)。
[1]a.史紅帥.唐兩京“圣善寺”考辨[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4):248.b.王銳,牛雨.淺析唐中宗與武則天母子關(guān)系[J].鴨綠江,2014(8):172.
[3]李方桂,柯蔚南著,王啟龍譯.古代吐蕃碑銘研究[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4] 王堯.唐蕃會盟碑疏釋[J].歷史研究,1980(4):107.
[5]同[3]:79.
[6]張建木.讀<唐蕃會盟碑>札記二則[J].中央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81(1):52-53.
[7]李宗俊.論唐蕃長慶會盟的幾個問題[J].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3(3):73-75.
[8]劉昫,等.舊唐書:中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6.
[9]高亨注.詩經(jīng)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3.
[10]志磐撰,釋道法校注.佛祖統(tǒng)紀校注(第4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40.
[11]同[8]:141.
3.養(yǎng)成良好習(xí)慣。對“師范”蔡元培解釋為:范就是模范,可為人的榜樣。他認為,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xí)慣,需要創(chuàng)設(shè)學(xué)生“慎獨”環(huán)境。學(xué)生“上課時,下課時,有人監(jiān)督,無從監(jiān)督,宜絲毫不事茍且”,以后才能“以其身為學(xué)生之律度”,“學(xué)生日熏其德,其收效勝口舌倍蓰矣”[2]卷2,149。反之,“必藉師長之督責(zé),無督責(zé)即中輟,不免一暴十寒”,那日后就難為人師。所以,在蔡元培看來,“師范生的行為最要緊。模范不是短時間能成就的,須慢慢養(yǎng)成”[2]卷4,330-331。
[12] 韋述,杜寶撰,辛德勇校.兩京新記輯校(第3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1.
[13]道宣.續(xù)高僧傳:唐京師普光寺釋曇藏傳(第13卷)[M]//大正藏(第50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出版,1928:525-526.
[14]道宣.續(xù)高僧傳:京師普光寺釋明解傳(第27卷)[M]//大正藏(第50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出版,1928:665.
[15]同[8]:136-137.
[16]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2017:847.
[17]董誥等編.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2:203.
[18] 徐松著,李建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91.
[19]許棟.唐長安普光寺考[J].敦煌學(xué)輯刊,2011(2):54-61.
[20]同[8]:141.
[21]同[10].
[22]司馬光.資治通鑒(第19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6:6078.
[23]同[1]a.
[24]王溥.唐會要:寺(第4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847.
[25]王銳,牛雨.淺析唐中宗與武則天母子關(guān)系[J].鴨綠江,2014(8):172.
[26]同[24]:848.
[27]同[22]:6631.
[28]a.同[2]a.這次唐蕃會盟立碑地點,敦煌古藏文寫卷稱為“孔古梅如德噶玉采會盟寺”,在今甘肅成縣西5公里大云寺石窟.b.同[2]c.c.關(guān)于大云寺石窟.蔡副全.唐<李叔政題壁>墨跡考略[J].敦煌研究,2009(2):45-49.
[29]《長安志》卷十記載:“朱雀街之第三街,即皇城西之第一街。……次南,輔興坊……次南,頒政坊”。宋敏求,李好文編,辛德勇,郎潔校注.長安志:長安志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186-187.
[30]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中心,西安市世界遺產(chǎn)檢測管理中心.隋唐長安城遺址(考古資料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28.
[31]宿白.隋代佛寺布局[J].考古與文物,1997(2):31.
[32]宿白.試論唐代長安佛教寺院的等級問題[J].文物,2009(1):27-40.
[33]史念海主編.西安歷史地圖集[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134.
[34]五臺山中臺演教寺文殊殿前有一座覆缽式石塔,始建于唐代,通高23米,共7層,塔身遍刻佛像、人物無算,塔芯為鐵塔”.a.惠詳.古清涼傳[M]//大正藏(第51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出版,1928.b.崔正森.臺山寶塔研究[J].五臺山研究,1995(1):37.
[35]張奐雅.鐵塔寺路曾有鐵塔寺廟[N].西安日報,2014-5-8.
[36]山東聊城地區(qū)博物館.山東聊城北宋鐵塔[J].考古,1987(2).
[37]趙克禮.“千佛鐵塔”考實[J].文博,1987(6):32.
[38]a.高子期.王暉石棺略說[J].四川文物,2009(5):64-66.b.張麗敏.北朝四神浮雕石棺[J].文物春秋,2009(4):67-69.
[39]a.程林泉.西安北周李誕墓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C]//西部考古(第1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91-400.b.崔漢林,陰志毅.耀縣藥王山隋墓清理記[J].文博,1986(1):1-10.c.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三原縣雙盛村隋李和墓清理簡報[J].文物,1966(1):28.d.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潼關(guān)稅村隋代壁畫墓線刻石棺[J].考古與文物,2008(3):33-48.e.周福年,常一民.試論太原龍泉寺塔基遺址的建筑年代[J].文物世界,2018(4):8-11.
[40]罽賓沙門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M]//大正藏(第967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出版,1928:351. 關(guān)于《尊勝經(jīng)》漢譯年代的討論,參見魏郭輝.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相關(guān)問題考略[J].敦煌學(xué)輯刊,2007(4):222-229.
[41]道宣.續(xù)高僧傳(第3卷)[M]//大正藏(第50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出版,1928:439c-440a.
[42]林梅村.唐武德二年賓國貢品考—兼論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原為大明宮瓊林庫皇家寶藏[J].考古與文物,2017(6):94-103.
[43]同[29]:132.
[44]馬德.敦煌寫經(jīng)題記的社會意義[J].法音,2001(19):74.
[45]王勃.全唐文補編:歸仁縣主墓志銘(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5:183-186.
[46]王欽若等編,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第866卷)[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10095.
[47]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269.
[48] 劉昫,等.舊唐書:楊恭仁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2381,2384.
[49]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上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04.
[50]a. 同[29]:186-187.b.武則天之母楊氏自稱楊達之后,不足為信。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五記載:東都“教義坊,武后母榮國夫人宅”。墓志卻說:楊達家居?xùn)|都教業(yè)坊。黃正建認為,武則天之母可能是楊達家侍女、樂妓之類.黃正建.關(guān)于武則天身世的一點猜測[C]//武則天研究論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42-46.
[5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高祖本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12.
[52]劉昫,等.舊唐書:長孫皇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64.
[53]許敬宗《鄂國公尉遲君融(敬德)墓志》記載:“公諱融,字敬德……顯慶三年十一月廿六日,終于隆政里(唐玄宗時改稱“布政坊”)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四”. 中國文物研究所,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卷(下冊)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9.
[54]a.據(jù)墓志,太子李建成正妃鄭觀音,“泰終則否,福極生災(zāi),禍構(gòu)春闈,刑申秋憲。妃言依別館,遽沐殊私……上元三年正月卅日寢疾,薨于長樂門內(nèi),春秋七十八”.王連龍.跋唐隱太子李建成及妃鄭觀音墓志[J].吉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4(3):48.b.據(jù)《大唐隱太子承徽樂陵縣主母故楊氏墓志銘并序》記載,太子李建成小妾楊舍娘,“以緫章元年十一月廿日終于西宮之別館,時年七十一”(《楊舍娘墓志》錄文,引自維基百科)。
[55]同[33]:87.
[56]王方慶.魏鄭公諫錄魏鄭公諫續(xù)錄 梁公九諫[M].北京:中華書局,1985:45.
[57]《控鶴監(jiān)秘記》假托唐人張垍纂,后人多以為是袁枚所作. 袁枚.新奇諧:續(xù)新奇諧[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6.
[58]司馬光.資治通鑒(第19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6:6249.
[59]《舊唐書?李元吉傳》載:“太宗于是定計誅建成及元吉。元吉死時年二十四。有五子:梁郡王承業(yè)、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并坐誅。尋詔絕建成、元吉屬籍。太宗踐祚(貞觀元年八月,627年),追封元吉為海陵郡王,謚曰剌,以禮改葬。貞觀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謚如故,復(fù)以曹王明為元吉后”。劉昫,等.舊唐書:李元吉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2422-2423.
[60]《舊唐書?曹王明傳》載:“曹王明,太宗第十四子。貞觀二十一年受封。二十三年,賜實封八百戶,尋加滿千戶。顯慶中,授梁州都督,后歷虢、蔡、蘇三州刺史。詔令繼巢剌王元吉后。永崇中,坐與庶人賢通謀,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都督謝祐希旨,逼脅令自殺,帝深悼之,黔府官僚咸坐免職。景云元年,明喪柩歸于京師,陪葬昭陵”.劉昫,等.舊唐書:曹王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