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仁 鐘強
摘要:為滿足群眾對靈芝質量和安全的需求,我們在蕉嶺縣長潭鎮(zhèn)神崗村和蕉嶺縣康強靈芝專業(yè)合作社合作,精心選擇種源,研究培養(yǎng)基的配制等,提高了赤靈芝的營養(yǎng)成分和藥用價值,減輕了重金屬污染,探索出一套優(yōu)質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關鍵詞:赤靈芝? 培養(yǎng)基配方? 椽子樹樹干
靈芝,是一種大型藥用真菌.赤靈芝及其孢子,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有消炎、除濕、止痛、凈化血液、雙向調節(jié)、抗癌功效.輔助治療痔瘡、高血糖、腦梗初期、腦淤血、宮頸癌、粉瘤、肝癌等病.用丹參、紅參、赤靈芝少量煲茶長期飲用輔助治療高血壓,雞吃靈芝下腳料可預防雞瘟.因此,種植靈芝產(chǎn)品是一件有益改善人民健康水平的工作.
以椎木栽培赤靈芝為例,我們采取的靈芝栽培技術如下:
1.注重栽培環(huán)境,精心選擇優(yōu)良野生種源。
根據(jù)靈芝的生物學特性,把靈芝菌房選擇在村前房后有樹蔭、靠近水源、比較陰冷、涼爽、干燥的地方。
種苗要選擇高標準、高含量、高營養(yǎng)價值的.有什么因就產(chǎn)什么果。什么季節(jié)種什么菌,一個地方最好種一種菌,不會相互干擾.靈芝采集野生可食用優(yōu)良靈芝品種,進行組織分離培養(yǎng),將菌絲體轉管培養(yǎng),待五年性狀穩(wěn)定后,先由檢測機構篩查營養(yǎng)含量低的品種,選擇營養(yǎng)價值高的品種,成品由權威論證通過后種植.
2.配置好培養(yǎng)基是關鍵.
一是材料關.培養(yǎng)基的碎木屑以椽子樹樹干、毛竹竹干粉碎做培養(yǎng)基.二是環(huán)保關.要求無毒無害,促進人體健康.不使用棉籽殼,棉籽殼含有棉霉素.三是營養(yǎng)價值高,要含有豐富的多糖等.四是野生種苗要選擇好.種苗長時間培育,營養(yǎng)成分減少,質量變差,要采取輪換輪作的方式.另外,靈芝具有富集重金屬的功能,可以將不可食用無毒的觀賞性靈芝防治土地污染。
2.1培養(yǎng)基配方:10月底開始制作菌包,培養(yǎng)基配方使用77%碎木屑,15%麥皮,5%玉米粉,2%鈣粉或者等鈣量的石膏,1%蔗糖或紅糖.料水比例在1:1.2合適,以拌料后用手握一把料,指縫間有水滴滲出,但不滴下為宜。
栽培袋可用直徑15~17cm、厚3絲米的聚丙烯塑料袋裝料和滅菌,截成長25~45cm。將培養(yǎng)料拌好后,燜放半小時后裝料。裝袋前,應檢查袋有無破損,破損袋一律不用。常規(guī)塑料袋可裝折合干料0.3~0.75公斤裝袋后用手壓實,料面要平,然后扎好袋口。裝好袋后要及時滅菌,以防培養(yǎng)料發(fā)酵變質。
滅菌時,將料袋分層排在鍋內,在1.5kg/C㎡的壓力下126°滅菌1.5h,或常壓滅菌(100°)10h,量多時可根據(jù)菌包規(guī)模增加到適宜消毒時間,出鍋后待料溫降到40°左右時即可接種。
2.2 靈芝生長條件:靈芝栽培需要一定的溫度、濕度、光照和空氣.靈芝菌絲體生長不需光照,子實體生長要求散射光較充足,避免強光,光線不足,菌蓋分化困難,柄長、蓋薄,光線不均勻則產(chǎn)生畸形.靈芝子實體生長對空氣 CO很敏感,CO含量低于0.1%,則子實體易開片、柄短、蓋厚、圓整。靈芝適宜在偏酸性的原料中生長,pH值以5.0~6.5為宜。
3 科學發(fā)菌管理
3.1接種和培養(yǎng)
3.1.1 接種設備和工具的消毒:接種前一定要做到接種室、接種箱和接種工具嚴格消毒,以避免污染雜菌,提高接種的成功率。具體做法是:先將滅菌后冷卻的料袋和經(jīng)75%酒精表面消毒的原種瓶(袋)以及清洗干凈的接種工具,放入接種室或接種箱內。然后用紫外線殺菌燈或臭氧機,消毒1h,平放0.5h,才可進入接種室。注意門窗要緊閉,開啟空氣過濾器。
3.1.2 菌絲體培養(yǎng):一包菌種可以接種制作十多株菌包。將接種好后的菌袋移到培養(yǎng)室進行菌絲體培養(yǎng),搬運過程要輕拿輕放,防止壞損塑料袋.菌袋分層放在床架上,袋口朝外,一般每層放6~8層高,袋與上層架之間應留有適當空隙,以利于氣體交換。發(fā)菌期間,室溫保持在22~30℃,早春季節(jié)氣溫較低,菌絲也可生長,但生長速度慢。空氣相對濕度要求45~60%,每天通風1次.培養(yǎng)期間散射光即可,避免強光照射.一般經(jīng)25~30天左右,菌絲便可長滿袋。為使各層菌袋生長一致,培養(yǎng)過程中,檢查是否有雜菌污染1~2次。
3.2 溫度控制:靈芝孢子萌發(fā)溫度為24~30℃,菌絲及子實體生長發(fā)育的適溫相接近,在12~33℃均能生長,但以25~28℃最適宜,溫度長期低于20℃或高于30℃,則子實體生長不良、僵化,甚至死亡.濕度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以85%~90%為宜。
不要將長了菌絲體的菌包拿出曬太陽,要放在陰涼干燥的環(huán)境中。購買者年前拿回菌種要養(yǎng)菌一兩個月,使菌絲壁充分滲透,在第二年氣溫比較高時開包。
4.防止污染和病蟲害
靈芝人工栽培生產(chǎn)中,菌種一經(jīng)污染就作廢。靈芝培養(yǎng)要注重防蟲、防蛀、防霉。常見的致病菌有青霉菌和根霉菌。主要污染原因:一是培養(yǎng)基滅菌不徹底;二是接種過程中造成污染;三是套袋破損;四是培養(yǎng)過程中受到污染;五是菌種不純.針對以上原因,可采取相應措施,如選用優(yōu)良品種、培養(yǎng)基徹底滅菌、保持環(huán)境清潔,精細操作以杜絕或減少病源。
主要蟲害防治,為害靈芝的害蟲主要有膜喙扁蝽、紫跳蟲、菌蚊、白蟻、螨蟲等。因靈芝系藥用菌,在病蟲害防治中避免農(nóng)藥污染應采取“預防為主,生物防治”為輔,施用藥物必須“高效、低毒、不傷天敵、不留殘毒”。
5.出芝管理科學
靈芝是喜溫型真菌,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要求較高的溫度.菌絲生長溫度以26℃~28℃為最佳,子實體在24℃~28℃之間長勢最好,低于18℃子實體不能正常發(fā)育。一個2m×1m×2m木支架放400個菌包合適,經(jīng)培養(yǎng)待袋內長滿菌絲后,逐漸進入子實體的形成階段,這時應運到出芝室管理。首先將袋口繩子松開,剪去多余塑料袋,1~2天后稍松開袋口,增加室內相對濕度,刺激子實體形成,2~5天,菌絲表面出現(xiàn)象指頭大的白色疙瘩,這就是靈芝子實體的原基。在這一階段,一定要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和控制通風量。溫度要保持在26~28℃,空氣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5~95%.溫度控制根據(jù)自然氣溫變化,加以調節(jié),早、晚氣溫偏低,遮蓋秸稈等保溫,中午氣溫過高時,應開窗通風或噴水降溫;濕度控制,小型菇房可采用噴霧器噴霧法,每天3~4次,可以滿足要求,大、中型菇房,可采用半自動微噴裝置進行噴霧,效果良好??諝庀鄬穸瓤捎酶蓾袂驖穸扔嫓y定。靈芝對CO2非常敏感,尤其在結蓋時期進行每天通風換氣是很必要的,否則,菌柄長、不開傘或畸形.在適宜的溫度和通氣條件下,靈芝原基迅速增大,邊緣向外擴展,形成菌蓋,菌蓋邊緣乳白色,日生長速度可達0.5~1cm,菌蓋一圈圈向外擴散生長。
菌絲體培養(yǎng)覆蓋菌包后,一個月左右出菇,正常出菇率大約95%以上.采取室內栽培或林下種植兩種模式。林下種植將長滿菌絲體的菌包,在適宜溫度時開包,不要下雨天開包,下雨天開包容易長綠霉壞包,在天氣干燥時開包合適.種植時放平菌包種植,覆蓋兩三層泥土種植,泥土厚度大約2cm左右,不能露出,注意保水,防鼠防白蟻等,不能用防白蟻藥,有微毒,最好用茶麩、生石灰防蟲害。
6.科學產(chǎn)粉
一個菌包留一朵長勢最好的靈芝噴粉。在適宜的溫度和通氣條件下,靈芝原基迅速增大,邊緣向外擴展,形成菌蓋,菌蓋邊緣乳白色,日生長速度可達0.5~1cm,菌蓋一圈圈向外擴散生長。當菌蓋邊緣不再生長,菌蓋下面子實層內散出棕紅色孢子時,應注意收集子實體放出孢子。雨水一個月落足一兩次,靈芝孢子粉此時質量和產(chǎn)量較好。收集靈芝孢子粉的方法可以用蚊帳布封閉式彈粉房,要通風、陰涼。噴粉最佳時間一般是40~50日,第50日收粉,要用干凈衛(wèi)生無紙味的環(huán)保紙接粉,注意防蟲防塵.堆放菌包整齊,防止老鼠打洞,蟑螂沾染靈芝孢子粉。同時,靈芝怕冷,注意防寒保暖,缺氧容易形成鹿角靈芝,溫度20°以下,菌房要關窗保溫;20°以上要開窗通風。
7.采收靈芝和靈芝孢子粉
經(jīng)過20天左右,靈芝菌蓋邊緣乳白色——乳黃色圈消失,表明菌蓋已停止生長,但還可進行加厚生長.當菌蓋邊緣不再生長,菌蓋下面子實層內散出棕紅色擔孢子時,表明子實體已成熟,即可采收。采收前應注意收集子實體放出孢子,可以利用。采收時,用果枝剪刀從菌柄基部剪下,如帶有培養(yǎng)基或袋子殘留物,應及時去掉,采后及時晾干,或烘干;保存加工或出售。
參考文獻
[1]何煥清,張晚有,鐘永盛.人工栽培的靈芝采收及常用食用方法[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18,8(2):36-39.
[2]王愛仙,王怡暄,張閩春等.不同栽培配方對靈芝產(chǎn)量與品質的影響[J].中國食用菌.2021,40(2):23-27.
[3]張焱珍,周會明,白玉英等.一株臨滄野生靈芝的鑒定與馴化栽培[J].熱帶作物學報.2020,41(11):2176-2182.
[4]吳鴻雪,呂旭聰,唐慶九等.栽培條件對靈芝子實體中四種重金屬含量的影響[J].菌物學報.華北農(nóng)學報.2020,39(1):137-143.
[5]李啟標,陳嗣建,陳永宏等.棉籽的利用[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國外農(nóng)林科技動態(tài).1975,32(1):36.
作者簡介:陳新仁(1981-),男,蕉嶺人,農(nóng)藝師,從事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