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葉菩提一化身—《明代人畫貝葉佛像冊》析覽

    2021-11-15 06:10:38李函峪
    中國書畫 2021年7期
    關鍵詞:彭玉麟菩提羅漢

    ◇ 李函峪

    湖南省博物館藏《明代人畫貝葉佛像冊》,封面中上部貼有豎長方形邊框,框中豎寫“明代人畫貝葉佛像冊”楷體九字。冊頁縱20厘米、橫16厘米。它的內容是繪制在菩提葉上的小型佛像畫,為蝴蝶式冊頁裝,共計27頁。其中前17頁為畫像,每頁兩幅畫像,共34幅;后10頁為題跋。據跋文所知,《明代人畫貝葉佛像冊》始藏于南岳衡山祝圣寺。祝圣寺歷史悠久,始建于先秦時期,唐朝時是名登朝廷的天下名寺。明清時期,經修繕、重建,景象煥然一新,奠定了現(xiàn)今的規(guī)模。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此本冊頁沒有題款署名,不知是誰所作,但創(chuàng)作者在心形菩提葉上作畫,造型生動、線條精美、色彩鮮艷,繪制出的人物圖像因附有葉莖葉脈的紋理而顯得天然斑駁,流露出特別的肌理質感,渾然天成的特性讓畫面有著格外古拙樸厚的氣息。人物姿態(tài)豐富,不拘泥于面部肖似和穿戴異同,更注重細致地描繪場景及其人物活動,應當是名賢所作(圖1)。

    圖1 《明代人畫貝葉佛像冊》畫面局部

    明代佛像畫家,有傳世真跡的名家,當屬丁云鵬和吳彬。丁云鵬,字南羽,傳世作品以佛祖、菩薩、羅漢題材居多。羅漢在他筆下栩栩如生、形態(tài)各異,面部表情刻畫細膩,穿著各不相同。吳彬,字文中、文仲,他的代表作品有萬歷十九年(1591)作《十六應真卷》,繪有十六羅漢,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他畫的羅漢像多造型清奇,變形夸張,迥別他人。

    佛教中常以菩提葉作畫贈予信眾,表達以祝吉祥、以助覺悟之意。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靜思七天七夜,大徹大悟成佛的,故佛教將菩提樹視為“神圣之樹”。菩提在梵語(古印度語)中為“覺悟”“智慧”之意,亦可謂信徒所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

    一.雅致之美

    根據《明代人畫貝葉佛像冊》的跋文可知該冊頁繪有五百羅漢。佛教中,五百羅漢一般指釋迦牟尼佛入滅后參加第一次經結集的五百比丘。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如同中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五百羅漢像最早見于五代時期的繪畫和雕塑,許多寺廟也建立了五百羅漢堂。他們的故事常見于一些民間寶卷。此冊頁描繪著的佛教人物故事至今熠熠生輝,以下按佛、菩薩、天王、羅漢的順序賞析其中八幅。

    首幅貝葉繪有三尊佛像(圖2),正中央佛像根據其坐像和其禪定印,可知應為釋迦牟尼佛,他是娑婆世界上教化眾生最大的佛,在其兩旁的應是侍佛二比丘:迦葉、阿難。三尊像均結跏趺坐于纏枝蓮花須彌座上,頭后均畫有圓形佛光,是光明的象征。三尊佛像面呈微笑,給人既肅穆又親切之感。釋迦牟尼,佛教創(chuàng)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他的生平事跡富有傳奇色彩,歷史事實和神話傳說相互交織。迦葉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阿難侍奉釋迦牟尼佛二十七年。漢傳佛教中,佛的身旁往往會有他們二人隨侍,而且所站的位置最靠近佛陀。一般的站位是:迦葉立于佛陀左側,阿難立于右側。

    圖2 首幅貝葉繪有三尊佛像

    第二幅貝葉繪有觀音菩薩、善財童子和捧珠龍女兩位侍者,以及觀音菩薩的大弟子惠岸行者(圖3)。觀音菩薩居畫面中部靠右,似結生命手印,左下方為善財童子,右下方為捧珠龍女。左上方為惠岸行者,他是跟隨觀音菩薩身邊的護法行者,又是觀音菩薩的大弟子木吒,也是《西游記》托塔李天王的二太子木吒的原型。觀音,全稱“觀世音”,意思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只要一心稱念他的名號,觀音菩薩就會及時“觀”其聲音前來相救。觀音的形象自三國時傳入。觀音菩薩本是男身,《華嚴經》說“勇猛丈夫觀自在”,唐代出現(xiàn)女身,入宋,男身漸退,后大多為女身。

    圖3 第二幅貝葉繪有觀音菩薩、善財童子和捧珠龍女兩位侍者,及其大弟子惠岸行者

    第三幅貝葉和第四幅貝葉分別繪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圖4)。增長天王,手持寶劍,司職風。持國天王,手抱琵琶,司職調。多聞天王,手執(zhí)傘,司職雨。廣目天王,手握蛇,司職順〔1〕。此四大天王像都是武將的模樣,這也是宋元以后,佛教更加中國化,四大天王職能漢化的顯著體現(xiàn)。在漢化過程中,他們成為護國安民,執(zhí)掌風調雨順的天王。

    圖4 第三幅貝葉和第四幅貝葉分別繪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

    第九幅貝葉右中部繪有布袋羅漢(圖5)。布袋羅漢又稱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相傳,布袋羅漢為五代梁朝時的一個僧人,本名是契此,行事豁達逍遙,無拘無束,他圓寂前留一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便失蹤了。從那以后世人就把他當作彌勒佛轉世。隨著佛教的本土化,宋開始,根據布袋羅漢的樣子塑造出“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彌勒佛形象。佛教中,彌勒佛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所以彌勒佛又叫未來佛。

    圖5 第九幅貝葉右中部繪有布袋羅漢

    畫面左上方有一只紅色蝙蝠?!洞筇莆饔蛴洝肪砣涊d:一大枯樹穴中住有五百蝙蝠,有一隊商人在此停留歇息。他們點火取暖,燒到枯樹,蝙蝠被火圍住,這時一位商人手捧佛經誦念,蝙蝠因愛樂法音,忍耐不去,終被燒死。這五百只蝙蝠轉生為人,普證圣果,成為五百羅漢。

    第九幅貝葉上方三位羅漢拿著寶瓶傾倒蓮花,下方羅漢均望向上方,且地上灑落著蓮花(圖6)。這可能是繪蓮花山五百羅漢的故事。相傳,峨眉山上聚有五百羅漢,他們?yōu)榱诵逕捳?,當得知觀音菩薩在南海建立道場,便立馬前往南海朝拜觀音菩薩。雖路途遙遠,道阻且長,也躊躇滿志。當他們抵達離普陀山僅一海之隔的菜花山時,卻不曾想天有不測風云,海上刮起了風暴,洋面上浪濤翻滾,雖然咫心海途,卻無船可渡。羅漢們個個望洋興嘆,焦急萬分。這一夜,他們忘卻旅途疲勞,每人合掌靜坐,虔心祈禱,等待天明。風呼呼作響,浪仍滾滾翻騰。忽然之間,海面上從普陀山方向漂來了朵朵蓮花,每朵都有拜佛蒲團那么大,越來越多、越來越近,都靠近了菜花山,正好是五百朵。一個羅漢大膽地踏上去,不但不沉,反而托著羅漢向普陀山方向漂去。羅漢們這才知道是觀音菩薩顯靈,幫助他們渡海過洋,于是紛紛踏上蓮花。五百朵蓮花在風浪中如履平地,不到一炷香工夫,就漂移到了普陀山。登上岸后,觀音菩薩正好開始講道說法。羅漢們誠心聆聽,聞聲悟道。此后為了更加方便聽菩薩講道,他們決定不再回峨眉,就地修道。

    圖6 第九幅貝葉上方三位羅漢拿著寶瓶傾倒蓮花,下方羅漢均望向上方

    從此普陀山洋面有大風浪時,常會有蓮花出現(xiàn)。因為多次出現(xiàn)蓮花,這普陀山洋面就叫蓮花洋,那菜花山也叫蓮花山了。話說蓮花山上那五百羅漢后來都修成了正果。

    第二十幅貝葉右中部繪有歡喜羅漢(圖7)。歡喜羅漢又稱迦諾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論師之一。論師即善于談論佛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揚手歡慶,故名喜慶羅漢,或歡喜羅漢。相傳,有人問他什么叫作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之喜。”又有人問他:“何謂之高慶?”他說:“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高慶。例如誠如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p>

    圖7 第二十幅貝葉右中部繪有歡喜羅漢

    第三十三幅右中部繪有開心羅漢(圖8)。開心羅漢又稱戍博迦尊者,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受佛敕,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yǎng)而為眾生作福田。傳言他是中天蘭國王之太子,國王立他為儲君,其弟因而作亂,他便對弟弟說:“你來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說:“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說也奇怪,他打開衣服,弟弟看見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亂。

    圖8 第三十三幅右中部繪有開心羅漢

    二.別樣故事

    在《明代人畫貝葉佛像冊》的副頁有不同時代的跋文作品,以清代居多。這些集融文化與藝術于一體的跋文,有的記錄欣賞過程,有的記錄鑒賞心得,有的借以抒發(fā)胸中情懷,與貝葉畫作交相輝映,體現(xiàn)出書家自身的審美取向和文化品格。以下按時間順序解讀其中五頁。

    第一頁題跋是曾任湖南辰溪縣知縣吳錦章所題(圖9)。

    圖9 第一頁題跋是曾任湖南辰溪縣知縣吳錦章所題

    釋文:“貝多羅樹生具佛性,產印度等處,其葉細潔而堅韌,久藏不蛀。故彼土人多用以寫經,中土惟南華山有一株相傳為六祖所植,每歲葉落,人爭寶之。此冊所畫阿羅漢五百尊,或云即南華貝葉,而前后無題識亦未署款,不知為何人手筆,然觀其設色濃,古氣韻生動,當系名賢所作,非近百余年物藏之名山信足為紺園鴻寶也。前年寺僧心月手鐫五百應真像,余既為之敘俾筑堂以奉之,茲又得此畫冊供奉一堂,可謂有美必合,感應如響,存之。異日豈非法苑中一大故實哉,所愿蓮社,諸賢頂禮珍護與石刻之,五百慧相永鎮(zhèn)福地,歷劫不磨,天幸有緣再登斯堂當合掌贊誦,以志眼福之勝云。光緒癸未仲秋朔日守愚居士吳錦章敬書。”

    鈐?。涸乒仁謺ㄖ煳模?/p>

    吳錦章,號云谷,別號峽山退士,室名守愚齋,湖北興山人,少時曾師事馮譽驥。咸豐戊午(1858)優(yōu)貢,官兵部主事,光緒間任湖南辰溪縣知縣,郴州、直隸州知州,衡、永、郴、桂兵備道,參修《湖南通志》,曾經重摹宋拓九成宮碑。事跡略見《興山縣志》。

    此篇跋文創(chuàng)作于光緒九年(1883)。吳錦章提到“寺僧心月手鐫五百應真像”。心月(?—1881),清湖南衡山縣人。木匠出身,少時出家為沙彌,同治年間(1862—1874)來南岳祝圣寺修行。喜繪畫,工鐵筆,創(chuàng)作有《衡岳圖》。在祝圣寺,心月所刻羅漢神態(tài)、動作各異,有的執(zhí)禪杖,有的揮禪帚,有的狀似游戲,有的閉目養(yǎng)神,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怒氣沖沖,造型千姿百態(tài),形象生動傳神,雕刻精致細膩,成為佛門藝術珍品。后武漢歸元寺五百羅漢圖,以心月拓本為依據,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作而成。1880年仲秋,為鑲嵌五百羅漢石刻像,祝圣寺新建了羅漢堂。心月因之心力耗盡,不久溘然長逝。佛徒們把他葬在祝融峰上封寺側,并建塔垂觀。

    第二頁題跋是清朝晚期軍事家、書畫家彭玉麟所題(圖10)。

    圖10 第二頁題跋是清朝晚期軍事家、書畫家彭玉麟所題

    釋文:“五百應真聚晤,三千妙諦心傳,參透菩提因果,自能大得真詮。丙戌秋暮閑游南岳,祝圣寺方丈出貝葉五百羅漢,索題時行色匆匆,走筆一偈,以當口頭禪語云耳。退省山人?!?/p>

    彭玉麟(1816年12月14日—1890年3月6日),字雪琴,號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今衡陽市衡陽縣渣江),生于安徽省安慶府(今安徽安慶)。光緒十六年(1890),病逝于衡州湘江東岸退省庵。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剛直。此跋文寫于丙戌年,也就是光緒十二年(1886)。

    彭玉麟是與曾國藩一起創(chuàng)建湘軍水師的,人稱“雪帥”,統(tǒng)帥水師作戰(zhàn)不下百次,或“親點大炮,立毀敵船”,或“奮不顧身、裹創(chuàng)陷陣”,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也為挽救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因而深得朝廷的格外器重,多次封官加賞。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封一等輕車都尉。與曾國藩、左宗棠并稱“大清三杰”,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稱“中興四大名臣”。他不求事功,而事功至。在名利面前,他一直保持淡定的心態(tài),不為之所動,于軍事之暇,繪畫作詩,以畫梅名世,“淡然名利三不要,六番辭官隱梅園”。彭玉麟一生六辭官職,踐行“四不”誓言,不慕名利、不避權貴、不治私產、不御姬妾,甘愿清貧鄉(xiāng)里,真正做到了“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歸”的夙愿。彭玉麟以其鐵骨嶙峋、獨具風格的梅花詩畫馳名文壇,享譽畫苑。而最能夠垂范后世,有裨于世道人心者,則是他的那種“以寒士始,以寒士終”永不改變的“寒士”本色。

    這篇跋文他寫道:參透菩提因果,自能大得真詮。表達他心中擁有的那片凈土,說明了修行的意義和重要性,吐露了修行、啟發(fā)過后,那種大徹大悟,無欲無求的超然境界,暗示了他佛系的淡然心境。作為一代豪杰的他,一生馳騁戰(zhàn)場,盡享大將榮威,內心卻更加期盼平靜、祥和。他獨愛梅花,或許是梅花堅韌不拔、英勇無畏和謙虛禮讓的品質深深感染著他。寡欲清心、不驕不躁、淡泊名利、修身養(yǎng)性,這也是人生最好的歸宿、最自在的所得。

    第三頁題跋是曾任刑部主事,并參加過曾國藩軍幕的倪文蔚所題(圖11)。

    圖11 第三頁題跋是曾任刑部主事,并參加過曾國藩軍幕的倪文蔚所題

    釋文:“仿佛龍華大會,一時生面齊開。莫謂菩提無樹,請看葉上如來。光緒丙戌重九,雪琴宮保邀游南岳同宿,祝圣寺主僧出觀羅漢畫冊,即用宮保六言體題以歸之。倪文蔚。”

    鈐印:豹岑(朱文)

    倪文蔚(1823—1890),字茂甫,號豹岑,安徽望江人。清咸豐二年(1852)進士第十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廣西、廣東、河南巡撫,兼河道總督,曾在抗法援越戰(zhàn)爭和黃河抗洪救災、水利興修中屢建功勛。在任廣西巡撫期間,派兵平定鎮(zhèn)南關邊境匪亂,并在法軍入侵越南戰(zhàn)役中,先后會同彭玉麟、張之洞、馮子材等率兵反擊,收復了失地。倪文蔚學識淵博,工于詩畫?!吨袊媽W全史》(黃阡昌編著,1983年出版)載:“……有善山水者,望江倪文蔚……等四十余家,皆能追踵古人,自立門戶,為一時名手?!彼€著有《禹貢說》《兩江勉詩文集》《荊州萬城堤志》等。

    龍華大會是指彌勒菩薩于龍華樹下成道的三會說法,又稱龍華會、彌勒三會,略稱龍華。乃指佛陀入滅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坐于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正等覺,前后分三次說法?!胺路瘕埲A大會,一時生面齊開。”表達作者見到此幅作品內心的激動之情。“莫謂菩提無樹,請看葉上如來?!币环矫嬷赋鲎髌肥抢L于菩提葉之上,另一方面,感嘆菩提葉上作佛像畫的精美。對應禪宗六祖慧能《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边@首偈語表達要時時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種塵俗貪欲雜念,使心性永遠保持潔亮光明。雪琴宮保指的是彭玉麟,雪琴是彭玉麟的字,宮保是他的官銜。倪文蔚受彭玉麟邀同游南岳,在彭玉麟的跋文后按其六言體題字,由此亦可見彭玉麟和倪文蔚關系十分密切。

    第四頁跋文是曾任湖南按察使陳璚所題(圖12)。

    圖12 第四頁跋文是曾任湖南按察使陳璚所題

    釋文:“余浮沉宦海三十余年矣,滄桑世變,色色空空。每于靜處養(yǎng)氣,鬧處煉神,欲化煩惱場為安樂國。雖未能時時定息,而一切妄念,亦多收攝,唯世緣未盡,隨俗施行仍不離乎,本位而已。光緒丁酉分巡衡永,既受代乃游于衡山至祝圣寺,寺僧淡云出示菩提葉上羅漢畫象,筆墨精妙,色相莊嚴,閱之不覺起敬,并有所觸,爰題贊語用志,爪泥歸淡云藏之。戊戌夏欎平陳璚六笙氏又識于衡山舟次。時年七十二?!?/p>

    鈐?。簷淦疥惌W(白文)、六笙(朱文)

    陳璚(1827—1906),字鹿笙,又作六笙、鹿生,號澹園,晚稱老鹿,室名隨所遇齋。廣西貴縣(今貴港市)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廩貢。官至湖南按察使、山西、四川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職。政事之暇,不廢文翰,工書法,兼畫墨梅,手跡或刻匾或鐫石于名勝之地,為一代書法名家。得力于《圭峰碑》而稍變之,曾臨寫自曹魏鐘繇至明代董其昌諸名家之作。晚年寓居杭州時為西泠印社第一批社員之一。

    此篇跋文創(chuàng)作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浮沉宦海三十余年的陳璚,在遇見貝葉后,像是找到了與自己生命相通的寂靜和安然。他認為,修行是本能,是日常應該去做的。生于紛擾之地,卻不失本心,每每在“靜處養(yǎng)氣,鬧處煉神”,安然修心,力求將煩惱、雜念化為安樂、祥和,在滄桑浮沉之中,這是一種對于世態(tài)的釋然與消解。就像他自己所言“唯世緣未盡,隨俗施行仍不離乎,本位而已”。修行離不開“入世”,世俗是個大練習場,如果你善于利用它,也無須分“出世”與“入世”,煩惱也會變成菩薩,幫你修成正果。

    第五頁題跋是曾任湖南衡山知縣張祖良所題。(圖13)

    圖13 第五頁題跋是曾任湖南衡山知縣張祖良所題

    釋文:“結草木緣,無塵俗狀,化菩提身,現(xiàn)優(yōu)曇相,是色是空,好模好樣,不滅不生,永依佛藏。乙未秋祀,南岳齋宿,祝圣寺方丈淡云和尚出所藏貝葉十余頁繪五百羅漢像,工雅絕倫,古樸可愛,誠數百年物也。爰題數語于后以志眼福。粵西荔浦張祖良。”

    鈐?。簭堊媪加。ò孜模┥偬茫ㄖ煳模?/p>

    張祖良,號少堂,清同治三年(1864)舉辦的辛酉、甲子并科舉人??既吻遄谌烁似煊X羅學的漢文教習,后歷授湖南省酃縣、長沙臨湘、慈利、衡山、邵陽等縣知縣及湖南省戊子(1888)、辛卯(1891)、癸巳(1893)鄉(xiāng)試同考官。后新任廣東省瓊崖兵備道,在任期間革新教育,力主新學,創(chuàng)辦瓊崖中學堂,招選學員240名入學,并為學堂籌劃常年經費,深得當地民眾稱贊。又會辦廣東省局,開設學堂工藝廠,極力培養(yǎng)技術人才。民國成立后,回荔浦閑居,時年已七十,后卒于家。

    跋文中,作者表達了一種無為勝似有為的、不執(zhí)著的思想感情。正如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說的: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三、獨特形制

    “貝葉”與“菩提葉”有什么關聯(lián)之處呢?學術界有觀點認為,菩提葉繪上佛像則為一幅小型佛像畫,裝裱成冊稱為“冊頁”,抄上經文又名為“貝葉經”〔2〕。

    據相關資料表明,貝葉是指貝多羅樹葉。眾所周知,佛教是由印度傳入我國的,因此很多術語或經文,都是根據古印度語(梵語)音譯過來的,并且進行沿用,如貝多羅樹。

    “貝多羅”所指代的意思有多種:其一為梵語原意“樹葉”,據此推測,“貝葉”很有可能是樹葉的統(tǒng)稱。其二為一種大葉棕櫚科樹木,古印度人多用作書寫材料,印度佛教徒多用以寫經,因此佛經又被稱為“貝葉經”。在湖南省博物館有一件藏品《貝葉經》??梢钥吹?,貝葉經和菩提葉并不等價。貝葉經做出來的樣子有點類似于我國古代的簡牘。貝葉經制作技藝至今仍是云南西雙版納地方傳統(tǒng)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菩提樹”是桑科、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樹高大常綠,樹姿雄偉,枝葉疏朗,巨大的樹冠遮天蔽日。菩提樹原產于印度,晉、唐時期傳入我國,多植于華南佛教圣地,北方極少見。

    菩提樹葉有個典型特點:心形葉片的前端細長如尾,這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

    菩提葉上如何作畫呢?至今還能這么精美,保存得如此完好,原因何在?這是因為畫心是將菩提葉去漿水后,僅存網狀葉脈焙干而成的。菩提葉不同一般平整的繪畫用紙,葉脈交錯,不易著色,利用葉片自然形狀、固有紋理褶皺依勢作畫,使人感覺葉中有畫、畫中有葉、葉外無畫勝有畫。明代丁云鵬、現(xiàn)代張大千等人都有菩提葉畫傳世,這些留存下來數量極少的菩提葉畫已成為歷史文化珍品。由于菩提葉形似“心”狀,故有“佛祖心中留”的美好寓意。在當代,也有使用菩提葉脈制作書簽的工藝。

    佛教傳入中國后,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及思想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佛教繪畫,作為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營造出了一個諸佛的世界,烘托出濃郁的宗教文化氛圍,這是佛教除經文之外的另一種傳播途徑。佛教繪畫對中國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佛、菩薩、天王、羅漢等佛教繪畫,遵循成熟的儀軌,以規(guī)模化的制作、大眾化的傳播而深入民間社會,大大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題材、內容、技法、創(chuàng)作思想和審美情趣等。

    注釋:

    〔1〕商景桂《中國佛教文化常說》,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曹桂林《菩提葉羅漢像冊頁賞析》,《收藏家》2004年第6期。

    猜你喜歡
    彭玉麟菩提羅漢
    俄藏инв.№2522西夏文《修菩提心》考
    西夏研究(2023年1期)2023-03-13 02:38:30
    彭玉麟:晚清帝國最后一抹斜陽
    領導文萃(2021年24期)2021-01-10 02:59:35
    顧繡羅漢朝觀音圖軸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39:56
    《菩提心》創(chuàng)作隨想
    少林功夫拳(四)
    菩提心系列之2 50×50cm 金潛紙重彩 2015年
    菩提花
    啟蒙(3-7歲)(2017年12期)2017-12-19 08:17:49
    我社承辦“紀念彭玉麟誕辰200周年學術研討會”
    紀念彭玉麟
    貪珠羅漢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7:14
    丹阳市| 二连浩特市| 封丘县| 北流市| 会理县| 崇信县| 韩城市| 云阳县| 丹棱县| 华池县| 浠水县| 高邑县| 玉屏| 阿坝| 宁陵县| 射洪县| 会昌县| 晋中市| 滁州市| 乌兰浩特市| 顺平县| 兴义市| 寻乌县| 湘阴县| 天长市| 北碚区| 玉田县| 康马县| 咸宁市| 嫩江县| 天门市| 镇赉县| 日照市| 富源县| 翼城县| 自贡市| 鄂托克前旗| 永善县| 八宿县| 栾城县|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