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山二黃劇種保護傳承展演中心 湖北 十堰 442300)
竹溪山二黃劇種迄今有200 多年歷史,是湖北省現(xiàn)存的9 個地方稀有劇種之一,被著名漢劇大師陳伯華譽為“漢劇之母”。竹溪山二黃是庸巴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文化珍寶,先后被錄入《中國戲曲大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和《中國戲曲曲藝辭典》。2008 年6 月,竹溪山二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山二黃系皮簧劇種,有著完整音樂體系,同時也有著完整的行當分工。行當也就是戲曲角色分工,是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也就是戲曲表演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舞臺體現(xiàn)。按傳統(tǒng)習慣,素有:生、旦、凈、丑或生、旦、凈、末、丑兩種分法。行當?shù)凝R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劇種的發(fā)展史、影響面、傳承發(fā)展狀態(tài)以及表演藝術的水平和演員的藝術造詣,乃至該劇團(戲曲班社組織)的規(guī)模等。就竹溪山二黃的行當劃分即: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老、十雜。
戲曲行當?shù)男纬芍饕w現(xiàn)在:人物的自然屬性、社會地位和表演技藝所呈現(xiàn)的舞臺藝術形象。有著不同的特性和作用。因此每個行當有著自己特有的表演特性和程式化分工。
以山二黃為例,一末(末角)是漢調二黃的重要行當之一,經(jīng)常扮演主要角色,男性年齡稍長,表演上唱做并重,如《清風亭》的張元秀。二凈(俗稱花臉)是行當主要類型之一,用臉譜凸顯人物性格和形象,分大花臉(又稱“銅錘”花臉)、二花臉(又稱“架子”花臉、武花臉、油花臉)。大花臉,以唱功為主,如《二進宮》徐延昭等;二花臉,以做工為主,重在身段架子,如《盜御馬》的竇爾敦;武花臉,以武功、把子、毯子功為主,如《挑滑車》中的牛皋、金兀術;油花臉,俗稱“毛凈”,以扮神靈古怪特技雜耍為主,如《人鬼鑒》中的鐘馗。三生(生角)是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主指男性,按其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征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老生主要扮演五十以上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造型端莊,表演穩(wěn)重,如《空城計》中諸葛亮;須生俗稱“胡子生”(因均需帶髯口)是指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如《轅門斬子》中的楊延昭;小生是指扮演年輕人,唱演并重,唱要真假結合,音要清潤繞梁,演要儒雅倜儻,動作秀逸飛動,如《拾玉鐲》中的付鵬;武生是指扮演武藝擅長人物,以人物和武功表現(xiàn)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長靠武生主要扮演大將,扎大靠、穿厚底靴,念韻白,重腰腿工、身段架子工彰顯大將風度和英武氣概,如《長坂坡》的趙云;短打武生,穿報依抱褲薄底靴,以動作輕捷矯健、翻滾跌撲、程式技巧見長,如《三岔口》的任堂惠;娃娃生,扮演兒童角色,如《清風亭》的兒時張繼寶。四旦(旦角)是戲曲表演行當主要類型之一,主指女性,按其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征和表演特點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正旦又稱“青衣”,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青年女性,唱、念、做均都兼重,如《秦香蓮》中秦香蓮;花旦,就是相比正旦要活潑開朗或潑辣放蕩的中青年女性,聰慧機智并帶有喜劇色彩,如《少華山》的殷碧蓮;貼旦,戲中主要旦角外的次要旦角,如《牡丹亭》的春香;閨門旦,指扮演沒出閣的少女,如《拾玉鐲》的孫玉嬌;武旦,分刀馬旦和武旦,刀馬旦注重身段架子工,氣度鏗鏘,如《扈家莊》扈三娘;武旦以身手敏捷、矯健驍勇見長,如《十字坡》中孫二娘;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多重唱功,如《柜中緣》中岳母;彩旦,又稱“揺旦”、丑旦,扮演劇中的喜劇人物或鬧劇人物,造型、化妝、表演都帶有一定的夸張,如《御河橋》的宣母等。五丑,丑角俗稱“小花臉”,是戲曲表演行當主要類型之一,分文丑武丑。文丑表演詼諧,如《蘇三起解》的崇公道等;武丑念白清晰,語調流利,動作輕巧敏捷,矯健有力,機警幽默,如《擋馬》中的焦光普等。六外,泛指生角、末角等副角,沒有確定的性格特征,以扮演老年人為主,也有“老外”之稱,如《表功》的秦瓊等。七小,主指小生。八貼,又稱貼旦,主指旦角的副角,扮演次要人物,如《占花魁》的莘瑤琴。九老,主指老旦。十雜,雜角(龍?zhí)祝恢匾呐浣前缪萑罕娊巧?,包括護院、小廝、酒保、侍女、太監(jiān)、中軍、校尉、衙役、馬夫、艄公等。
行當是戲曲演員為特定角色提供的創(chuàng)作手段,通過藝術化、規(guī)范化的人物形象類型,與之相應的表演程式以及重新創(chuàng)造的綜合舞臺形象,將之呈現(xiàn)給觀眾。在2014 年1 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由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曲學會理事黃克保先生著作的《戲曲表演研究》,第三章表演程式中寫到:在戲曲表演中,念白有“調”,動作有“式”,鑼鼓有“經(jīng)”,歌唱有各種曲牌和板式,武打有各種套數(shù)和檔子……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皆有一定的格式,即人們常說的程式。
表演程式是戲曲表演技術組織中的基本單位,其作用略似語言組織中的語匯,它是戲曲演員塑造舞臺形象的藝術語匯,也是戲曲演員的基本功。作為一名戲曲演員,在從事舞臺表演和舞臺藝術的不斷學習實踐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舞臺是演員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天地,而通過表演塑造出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是一個演員畢生最高的藝術目標追求。在戲曲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優(yōu)秀的戲曲演員正是運用現(xiàn)實主義的方法,把前人的創(chuàng)作成果同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利用舊程式,改造舊程式,逐漸發(fā)展并創(chuàng)造新程式,重新塑造程式的面貌,創(chuàng)造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與此同時,不斷地把新鮮血液帶進傳統(tǒng)的程式系統(tǒng),使它隨著生活的變化而發(fā)展,不致成為凝固的模式。
舞臺表演也是演員對既定角色的二度創(chuàng)作。一個戲曲劇本拿到手,演員首先要了解劇情,熟悉角色在本場戲里屬于什么行當。不管是傳統(tǒng)戲、新創(chuàng)古裝戲還是現(xiàn)代戲、現(xiàn)實題材戲,界定好角色后,再搞清表演范疇,靈活運用并實現(xiàn)“程式化”和“生活化”、“虛擬化”和“寫實化”相互融合。當你承擔了某個角色,首先要盡快把這個角色在這出戲表演過程中的整個行為狀態(tài)、情感狀態(tài)把握好:是重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是正面人物還是反派人物等等。其次是對人物的深層次研究和把握,也就是要進一步加深理解這個人物是善良忠誠還是奸詐刁滑,是正直的君子還是虛偽的小人。而要了解這一切,就要求演員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坍嫼萌宋镄愿袷茄輪T表演成功的關鍵,它需要演員對人物從外表到內(nèi)心、從個性到心靈理解得一清二楚,同時展示得合情合理。外在的表現(xiàn)同樣注重“程式化”和“生活化”、“虛擬化”和“寫實化”的相互融合。例如,山二黃大型古裝悲喜劇《爹爹你掛墻頭》(根據(jù)傳統(tǒng)戲《墻頭記》改編)中的人物王銀匠。我在扮演時要首先定位他是一個老生行當,是一位健康身體健碩的江湖手藝人,聰慧、幽默,而且具有正義感。塑造這樣一個戲曲人物,就要在表演過程中通過舞臺步伐的利落、唱腔的蒼勁、動作的詼諧來展現(xiàn)這個人物。以叫賣聲開場:敲鑼賣糖,各干一行哎——挑著手藝箱,邁著挑擔步唱二黃原版,矯健上場。劇中第四場為老瓦匠獻策,開腔使用西皮遼子(激昂)后轉二黃原板,而劇中的張瓦匠(老生)在劇中和這個相比,同樣是老生,我在人物體會時截然不同,這個是:與世無爭、逆來順受,老年凄涼、兒子不孝,默默忍受,演時:步履蹣跚,唱腔也是均以二黃原版、搖板居多,其中還用到了反二黃,是一個苦老生。這和王銀匠這個老生就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戲劇中塑造任何角色都要體會感悟,要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人物情懷,彰顯人物個性。角色體會也包括配合,在戲曲表演中,除了把握好自身塑造的角色外,還要充分注意整個戲中整體的人物關系、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系,擺正自己在戲中的位置,讓自己在表現(xiàn)中密切配合好其他演員的表演,相互促進,相互刺激,相得益彰。比如山二黃移植傳統(tǒng)戲《三篙恨》中,我飾演江郎和小茴香來到黃善婆為江郎立的墳碑前,此時江郎已雙目失明,悲恨交加,所有表演既要彰顯“盲”,又要表現(xiàn)合情理。這其中需要其他演員的配合和襯托。每個演員所承擔的不同角色要為整體服務,相互配合,鋪排得當,這樣整個表演場面才能調配協(xié)調,增強觀賞效果。人物的體會準確性,就是把握了這個戲中人物表演的基本因素,象山二黃茶系列現(xiàn)代小戲《村官拜師》、《茶嫂招親》、《茶嫂擇婿》、《茶鄉(xiāng)情緣》中的茶嫂就是性格豪爽,能力超群的女強人,后兩個戲中我所演女婿就是一個落榜青年,沒有消極落寞、怨天尤人,而是謙虛好學、努力向上,最終取得事業(yè)愛情雙豐收!在表演時,既要有文化青年的謙虛內(nèi)斂、百折不撓、不敢后人的精神,又要有農(nóng)村孩子那種憨厚淳樸,誠實善良!
古往今來,多少藝壇名家、大師均都是角色體會準確加上高超的舞臺表演技藝,而成名的。像京劇藝術家尚長榮先生表演的《曹操與楊修》中,表演的曹操是入木三分,對人物的內(nèi)心體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像梅蘭芳先生在《霸王別姬》中的表演可以說是千古絕演!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演員的演技來源于對生活的體會。沒有角色體會的表演是“空中樓閣”,不實在、是飄的,既打動不了觀眾的心,又觸及不到觀眾的情。綜上所述,一個演員在戲曲表演中,一定要培養(yǎng)自己全方位綜合體會能力,努力鉆研戲曲藝術的所屬知識,吸取姊妹藝術精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不僅要體會到扮演人物的靈魂,更要體會到戲曲藝術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