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節(jié)奏,也考驗著整個國家對疫情的應變能力。疫情發(fā)生后,眾多文藝工作者以筆為援、以聲為援,文藝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卻也引來不少非議。一篇發(fā)在微信公眾號的《沒人想聽你寫的救災歌曲》刷出了數(shù)十萬的閱讀量,網民評論稱“沒人陪你感動”“請詩人閉嘴”等此類情緒化表達的言論不絕于耳,連著名篆刻家韓天衡為表達對鐘南山院士的敬意,為其治印,也遭到網友批評“不如捐錢捐口罩”。從網民批評的一些作品來看,也的確有令人不適的作品,千篇一律、簡單化的文藝作品,感染力自然大打折扣,有些作品被人詬病就因為不合時宜,違背常識、自我矯情、大刷自我存在感,與民眾的切身感受沒在一個頻道上所致。那么,我們的作家應該如何寫好這類文藝作品,才不至于被觀眾唾棄呢?接到抗疫話劇的創(chuàng)作任務時,我,就想,這就是我急需解決的問題??挂哳}材作品不應該僅僅寫成應景劇。作為一名作家應該與時俱進,為歷史立傳,為時代呼吁。我們的作家應該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擔當和意識。
僅僅應景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以話劇為例,話劇作品從劇本寫作到投入排演需要幾個月,若僅僅是應景劇,可能還沒有搬上舞臺,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力。況且,話劇的藝術價值就在于其作品的思辨性。立意是話劇作品的靈魂,然而,立意不等于“說教”。幾千年來,瘟疫常常改寫人類歷史,或野蠻傷人、或改變文明潮流,或在抗擊瘟疫的斗爭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人類文明。人類每一次與“流行病”作斗爭,都要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組織能力作斗爭。然而,新冠狀病毒的爆發(fā)已經超出了對生命造成生物損害的范圍。它正在給全球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并對整個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今天,從疫情爆發(fā)和抗擊疫情的角度看,這場巨變形勢也在顯示其現(xiàn)實復雜性和歷史深度。這需要我們充滿信心,對國家、民族和世界的未來發(fā)展進行深入思考。大型劇目、災難劇的創(chuàng)作和組織要有更深層次的思想追求,首先要解決的是對流行病災難的深刻思考。這一流行病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文化、宗教、職業(yè)、經濟和地位多么不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管我們認為它有多偉大,也不管別人怎么想,病毒都會使我們的世界陷入停滯;這也許只是一個循環(huán)的開始,直到我們吸取教訓……。在我們的作品中,要真實地刻畫災難,在災難中刻畫人物,探索特殊情況下人性的復雜性,反思災難,從而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更加理性地面對自然和人類,這是藝術家們應該認真探索的問題??挂呶乃囎髌凡粦蔀閼獙π蝿莸母咚降膱蠹堉辈?,而應成為疫情過后仍能演出的優(yōu)秀劇目,一部其他任何題材都無法取代的優(yōu)秀作品。
故事是觀眾審美的第一要求。觀眾作為話劇的鑒賞者和評判者,話劇需要在觀眾這桿秤的衡量中獲得價值體現(xiàn)。我們必須明白故事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觀眾不喜歡看日記和瑣碎的流水賬及衣食住行。那些生活里的事,只能被稱為日程表。戲劇是危機的藝術,戲劇的本質是沖突。事實上,只有激烈的沖突,戲劇性的跌宕起伏才能吸引觀眾,調動觀眾的情緒,使觀眾坐在劇場里。我們最熟悉的矛盾沖突莫過于“行俠仗義”和“英雄救美”。故事的雙方,有善有惡,因為理念的不同而開始對抗,繼而沖突,最后的結果大多是惡人斃命,英雄抱得美人歸。為什么老百姓會喜歡這種故事結構?因為這就是最典型的戲劇沖突。作為編劇,我們最應該去做的,就是把生活中的種種意外事件聚合起來,形成最終的素材積累,我們可以說像《渴望》這樣的故事太催人淚下,但在主創(chuàng)者看來,他們就是要創(chuàng)作劉慧芳這樣一個集合中國女性所有優(yōu)點和所有苦悲于一身的故事形象,所以《渴望》贏得了空前的成功。戲劇具有意外性,我們講相聲要抖包袱,講故事也一樣,需要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這樣才能給讀者以想象力。雖然我們對于走火入魔的歐亨利感到遺憾,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作品將故事的戲劇性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歐亨利式的結尾”也成為文學史上的不朽經典。
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生產過程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戲劇需要通過演員們所扮演的生動角色來感動觀眾。然而,由于戲劇自身的局限,塑造人物需要戲劇的矛盾沖突來完成。在沖突中,人的本性可以看得更清楚。當沖突發(fā)生時,角色會采取行動,做出回應并做出選擇。同時,內心必須有激烈的沖突和斗爭,這樣才能從內到外更加強烈地凸顯人物形象。創(chuàng)作《溫情便當》這個話劇之初,我思考的是寫什么人?醫(yī)生,護士,還是英雄?后來,在網絡上找到,在疫情爆發(fā)后,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在總人口約1000萬的武漢有5萬余名志愿者,不管是90后,還是幾十歲退休的老大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盡一份力。他們用一個個平凡故事書寫了人間的溫暖。志愿者們最初的工作就是與物資短缺作斗爭,從日用到防護,到柴米油鹽,志愿者用微信群的形式,發(fā)動朋友、社會人士、公益組織捐款捐物。我翻閱資料得知,在疫情面前,這些志愿者除了要調派物資,他們還需要隨時應對求助信息,雨中扎帳篷、雨中卸貨、冒雨接送醫(yī)護人員,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隨著,紅十字會大宗物資到位,各大小企業(yè)捐贈的資源不斷涌入,醫(yī)護人員的防護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但是,吃飯成了問題,武漢商戶沒幾家正常開業(yè),特別是餐飲行業(yè),給醫(yī)護人員的吃飯問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是,報載有個餐飲店的老板已對醫(yī)護人員免費發(fā)放餐盒超過百萬份,之外還免費給滯留在武漢的流浪者提供盒飯,讓我非常感動。在疫情面前,有人發(fā)著“國難財”,有人借權牟利,有人卻不顧一切想盡一份自己的力量,這才是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我把這些人物都轉化為劇中人,比如,蘇記淮揚菜的蘇老板,為人本分,疫情期間,起初經營酒店以盈利為目的,后來受兒子的行為觸動,轉變?yōu)闃酚诜瞰I;出租車司機老崔,停業(yè)期間一直在販賣、炒作口罩、消毒液的路上,性格上有些強迫癥,患得患失,擔心自己可能染病,為了保護家人,一直住在蘇記淮揚菜附近的出租車上,他是茶餐廳的老主顧,他愛財,也愛老婆愛家人;廚師王師傅,是個想掙錢但是又膽小的農民工;小明星大沈陽的助理沈小滕從為了追星而不要尊嚴,到找回自己的尊嚴……如何將如此大量的信息、眾多的人物和深刻的矛盾集中到一個場景、一件事上?我就給話劇設計了一條主線,劇作以疫情期間的老蘇淮揚餐館為背景,圍繞餐館老板從為了賺錢而經營,到為了挽回經濟損失經營,到為了支援疫情全身心,舍小我,顧大家,投入抗疫的討論和抉擇,表現(xiàn)了在疫情面前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疫的堅強決心。
雖然《溫情便當》是一部主旋律作品,我寫作時,從“寫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入手,堅持“不說教、不臉譜、不簡單化”,揉進很多生活中真實的小人物,這些人物都是取材于各大報刊網絡,在他們身上藝術地匯集了志愿者和醫(y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中的特點。他們不是主旋律的高大全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有質感,有著小自私,大善良,有內心的邏輯和感受,這也使劇中人物更加真實、更加感人、更加可貴。
總之,《溫情便當》落筆于戰(zhàn)疫,主題卻圍繞著“奉獻的集體主義”和“生命的個人主義”進行探究和分析。其實這兩種價值觀都是正確的價值觀,一面是奉獻之美,一面是對生命的珍視和尊重,值得思辨。比如,人應該如何活著?通過餐館員工們的心路歷程,通過主角的現(xiàn)實及記憶時空的對比,重新思考幸福的意義,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明白了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僅僅是算計。一場瘟疫帶給了我們的成長。這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也是一個極具人文氣質的故事。是對往昔歲月憂傷的一嘆,也是對人之生存的思考和記錄。當然,話劇作品僅僅思考是不夠的。為了豐富劇情,劇作不應該忽視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種弊端和丑惡現(xiàn)象,如權錢交易、信仰缺失、兩極分化、城鄉(xiāng)矛盾等社會敏感問題。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揭露、宣泄,而是以極大的熱情和冷峻,面對生活的現(xiàn)實和復雜,并通過這樣的故事,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我力圖呈現(xiàn)的就是一部關于理想和思辨的話劇,一群社會人為了抗疫而鑄成抗疫的長城,一部疫情期間的社會群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