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林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建設的快速推進,人民群眾對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新課改對中學課程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真正發(fā)揮感受力教學的作用,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欣賞學生,引導學生深入地感受作品。對此,學校有必要重新審視學生,加強對教師的引導。因而學校需要通過集體討論,確立教學原則,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使新課標更好地融入課堂主題。教師要運用生動的“音樂語言”將學生帶入藝術世界,學生則應該應不斷學習,提高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zhì),教師需要準確地講解、示范,加深學生對經(jīng)典作品的印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音樂的內(nèi)在美和音樂的真情。
中等教育是學生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不斷推進新課改的重要階段。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貫徹落實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在課程開始前應該對學生進行音樂評價活動的指導工作,其目的在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音樂欣賞教學活動的正常推進。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導語時,應始終把教材所包含的知識內(nèi)容作為立足點,使教學語言和方法與教學目的相一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開展音樂等級教學。
教師在設置教學活動導入環(huán)節(jié)時,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要選擇相應的音頻、視頻內(nèi)容作為導入素材。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該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這對科學評價師生的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且有助于音樂評價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中學階段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一般是45 分鐘。因此,老師在設置課程導入時要充分考慮到時間分配問題?;诖?,教師在準備介紹環(huán)節(jié)時應做到簡明扼要,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促進音樂評分活動的開展。
1.利用影像資料導入
視覺是人類通過感官渠道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所以在進行音樂等級評定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教育活動,引入學生樂于接受的音樂課程,引起學生對音樂等級評定的重視。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影片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確保下一步的評價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2.運用歷史故事導入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資源豐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以歷史素材作為音樂教學的引言部分,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嘗試作為《年輕的朋友》的樂評主持,可以先向?qū)W生講述一段有關真誠友誼的歷史故事,再向?qū)W生闡述詩歌《贈汪倫》,這既可啟發(fā)學生深入理解歌曲《年輕的朋友》的,又可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新的歌曲。
3.運用具體活動導入
俗話說,藝術源于生活。某一藝術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延伸價值,不同的藝術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立足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入音樂評價活動。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和學生通過活動可以有效地營造教學氣氛,通過活動可以探討、解決問題,也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與學生一起評價《雪絨花》的時候,教師可以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唱出歌曲,與學生一起探索音樂劇《音樂之聲》,讓學生更自然地參與到欣賞活動中來,以此促進音樂欣賞活動的正常進行。
1.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改善“教師讓學生學”的教學局面,主客體角色轉(zhuǎn)變與視角轉(zhuǎn)變是革新音樂教學的關鍵,中學音樂教師要大力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
例如,如果讓學生欣賞《伏爾加船夫曲》,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應當避免講解過多,而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獨立思考和感悟。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還可以從教科書上查看相關圖片,充分激發(fā)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想象力,將音樂與大腦連接起來。為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喜愛,老師需要組織學生一起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這有助于讓學生自由地表達,闡明自身對圖片和音樂的理解和看法,學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在領悟音樂中得到充分的激發(fā)。通過歌唱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在沙皇統(tǒng)治下的俄國人民群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艱難處境,也可以對苦難的人民產(chǎn)生同情,并進一步提升音樂欣賞能力。
2.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每一個學生的音樂基礎不同,音樂表演水平也不同,接觸過的音樂種類也不盡相同。動態(tài)化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學習成功率為目的,面向全體學生的高效課堂,也是以提高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目的的課堂。在動態(tài)化課堂中,每個學生都能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實施分層教學是創(chuàng)造動態(tài)課堂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高中生的音樂鑒賞評價水平,中學音樂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使不同層級的學生可以獲得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授一種樂器時,教師可以為那些擅長各種樂器或者只對某種樂器有興趣的學生安排一些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用鋼琴、吉他、口琴、豎琴、手風琴、沙錘、三角板等樂器,在音樂課上介紹鈴鐺、鈴鼓和栗子。對于沒有學過樂器或者沒有完成專業(yè)音樂學習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沙錘、三角鐵、鈴鐺、鈴鼓、栗子等樂器,供學生參考使用,由此可以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音樂作品,并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對于有一定音樂基礎或音樂天賦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教授鋼琴、豎琴等復雜樂器的彈奏技巧??傊?,教師采用分層次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更深的層次上感受音樂美,使具有不同專業(yè)水平的學生的學習符合自身實際的音樂認知水平,如此一來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體現(xiàn)動態(tài)課堂的“活力”與優(yōu)勢。
中學音樂教學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音樂教學的主體之一,中學音樂教師應積極發(fā)揮作用,幫助學生獲得音樂技能。目前部分中學音樂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tǒng),往往停留于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的層面,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不利于提高中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針對當前的教學形勢和發(fā)展趨勢,高中音樂教學應積極采取相應的革新策略。以教師為例,教師應該積極利用每一次機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改善音樂教學的效果,使學生在輕松、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不斷提高音樂水平。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部分學生對音樂評分及樂曲評價存在誤解。他們認為,在學業(yè)就業(yè)壓力很大的背景下開設這門課不僅沒有意義,反而增加了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負擔。所以在進行音樂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就音樂的審美對學生進行引導,在音樂選修課中,要使學生正確對待古典音樂,要引導學生懂得欣賞自己的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之美;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之時,要多講音樂教學理論。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樂審美實踐能力,才能消除對于古典音樂的成見,并自覺接受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影響。另外,除了欣賞音樂之外,還可以讓學生接觸樂器,提高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興趣基礎。
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喜歡流行音樂,但對古典音樂卻不感興趣。由于古典音樂大多是“陽春白雪”,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具有一定的距離,因此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既不認可古典音樂的基礎作用,也不認可其所具有的藝術鑒賞價值,這就容易使得學生在鑒賞課上遠離古典音樂作品。但是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對音樂的接受程度和興趣來改進教學方法,只有在深入理解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欣賞音樂。例如,教師可以先展示一段《波斯貓》,然后演繹《波斯市場》,進而再對其深入挖掘。如此一來,同學們將會發(fā)現(xiàn)這首曲子的音色與流行歌曲《波斯貓》很相似,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改編與被改編的關系。然后老師又可以詳細介紹兩支曲目之間的關系,讓同學們對代表樂隊“波斯樂隊”有更深的感情和興趣,從而有助于提高音樂評價的意義與價值。
另外,在評價音樂作品時,教師還應根據(jù)其適用性,匹配適宜的教學方法。我國不同地區(qū)的教育水平還有很大差異,教師不能照搬其他地區(qū)的音樂課程教學流程,但要在規(guī)范性和適度性上有所平衡,選擇符合當?shù)靥攸c的評價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以實現(xiàn)音樂教育的科學發(fā)展。例如,在學習古典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在上音樂課之前就接受了一定的專業(yè)教育,他們對不同時期古典音樂的歷史發(fā)展和特點非常熟悉,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課堂學習氛圍比較淡薄。在這個時候,教師要選擇一個支點,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例如,在正式學習之前,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是《英雄》,可以降E 大調(diào)。通過對貝多芬人物生平以及代表作品的學習,學生可以迅速理解《英雄》這首曲子,理解欣賞古典音樂的要領,理解優(yōu)美或怪異的旋律在音樂和研究中的意義以及應有的課堂教學狀態(tài)。如此一來,學生便會領悟到音樂中隱藏的一種崇高的情感力量。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教授學生各種各樣的音樂知識,但是研究結果顯示,在這種灌輸式的教學之下學生的接受度較低。他們聽完音樂后,更愿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看法,而非老師所賦予他們的那種固定的音樂內(nèi)涵和情感。正如著名的音樂美學一樣,每個個體的情感體驗不盡相同,當人們聽取同一個樂曲時,不同的人會產(chǎn)生不一致的情感反應。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也是人生經(jīng)歷的一部分,比如,聆聽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有些學生認為音樂描述的是憂傷,而有些學生認為音樂只是描述了平靜的景象,這就是為什么教師希望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表達的原因,他們的樂觀主義并未束縛不同學生的審美自由。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有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高音樂評價質(zhì)量,在教學活動中應設計科學、合理的引導環(huán)節(jié)。老師應該嚴格遵循教案原則,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改善音樂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效果。這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而使之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鼓勵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音樂審美觀,改進音樂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音樂教學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藝術鑒賞和情感感受能力。